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大多美國民眾其實是拒絕的

2020-12-05 雷鋒網

Getty Images

「令人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羅斯福的名言似乎在告訴我們,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並不用放在心上,我們需要放下心來擁抱未知。

不過,Pew Research Center survey近日一項針對美國民眾的調查顯示,對於基因編輯、腦晶片植入與合成血液等一系列能對人類進展產生重大改變的生物技術,大家的態度並不如想像的那樣樂觀。

基因編輯技術即我們通常所說的CRISPR技術,可以理解為基因編輯,也就是將基因組中的錯誤位點基因進行「修改」,使人體細胞恢復正常機能。

而首例人腦晶片出現在1950年,胡塞 · 戴爾卡多嘗試通過刺激人腦的某一部分而改變人的情緒,甚至控制人的一條胳膊或腿,但最終這項實驗因為有悖倫理而終止。而在近期,Lawrence Livermore實驗室則公布了他們研發的一款晶片,能夠植入大腦內,以恢復記憶神經細胞。

合成血液最著名的信奉者莫過於《從0到1》的作者Peter Thiel,他一直很重視抗衰老技術的研究,甚至關注一種「通過輸年輕人的血液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療法。

該調查隨機訪問了4726位受訪者, 在這份問卷中,60%的民眾認為此類生物技術「非常」或「有些」讓人擔憂,即使基因編程的目的在於讓嬰兒出生前就能避免因基因缺陷而可能引致的疾病。比起對基因技術的熱情,更多的民眾選擇了觀望和保守的態度。

產生這種觀點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在於對基因編輯技術的了解程度;另一個在於對宗教信仰的影響。

調查顯示,民眾對基因編輯技術的了解越多,他們也更願意將這項技術運用於自己的小孩身上。整體而言,超過一半的美國民眾都聽說過「一些」或「經常聽說」基因編輯技術,但比起從來沒有聽說過基因編輯技術的人們,前者有一多半願意採用。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宗教信仰的影響,不少具有宗教信仰的民眾認為基因編輯技術是一種對自然的挑戰。34%虔誠的成年人表示,他們不會運用基因編輯技術以降低小孩的患病風險。而對於那些信仰立場不太堅定的人而言,接受程度提高了一倍(63%),因為他們更傾向於認為這對人類長期發展是有益的。

而對於基因編輯技術是否越界的問題,認為侵犯了自然法則的民眾(46%)和並不以為然(51%)的民眾則不相上下。


此前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曾經報導過,中國科學家將在不久之後進行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實驗。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腫瘤學家盧鈾將招募一批患惡性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從患者體內提取T細胞(一種免疫細胞),隨後進行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將特殊基因敲除。而基因上攜帶的PD-1蛋白質能夠對細胞發起的免疫反應進行檢查,並防止健康細胞受到侵害。

而值得一提的是,CRISPR技術的創始人一Jennifer Doudna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目前階段她不贊同科學家用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原因是到現在為止,還沒能預測到基因編輯胚胎帶來的長期影響。而有73%的美國民眾認為在我們尚不清楚基因編輯技術的全部利弊之前,它就會被應用於人體身上。關於基因編輯技術,持消極觀點的人還是居多。

有些倫理學家和未來學者們對此表示樂觀態度,他們認為這對於人類的健康發展有著極大益處,而在人類胚胎上進行實驗就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然而和70%美國民眾的想法一樣,也有不少倫理學家並不苟同,認為未來可能會出現類似「超人」一樣的物種(甚至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人」了),這也會加劇社會不公平的現狀。

John Kobal Foundation/Getty Images

在一次針對反烏託邦類科幻小說的焦點小組討論中,一名50歲婦女的疑問很好地反映了大部分美國民眾的態度:「如果我們變成了機器人,社會得變成什麼樣啊?如果在未來,人類的大腦就像電腦系統一樣輕易地被侵入,那我們豈不是喪失了為人的尊嚴?」

與其說人們是恐懼科學對文化帶來的影響,倒不如說他們是對技術可能出現的不可挽回的影響感到害怕。

生物技術的進步固然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對於我們是否做好準備迎接它們的到來,或許這項調查給出的答案已經昭然若揭。

推薦閱讀:

Peter Thiel:畏懼死亡的同性戀 信奉自由意志的傳奇投資人

高能生物課 | CRISPR技術是什麼,能編輯人類DNA和RNA?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技術會帶來三大危害
    我們對於CRISPR-Cas9基因技術已經關注很久,2016年的時候我們就在介紹精準醫療的時候在談這個技術,後來我們也樂見其發展,各種介紹的內容在之後雨後春筍一般。到了今年早先,市場關注基因技術,是關於華大基因,關於基因的隱私保護出現的問題,我們還談了很多基因技術。
  • 關於基因編輯技術,你需要知道這些
    和Jennifer Doudna,美國籍科學家,現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諾獎委員會稱:他們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 基因編輯技術發明人譴責基因編輯嬰兒試驗濫用技術
    中青在線北京11月2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夢影 實習生袁文幻)針對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26日宣布的「世界上首例基因編輯嬰兒」 誕生一事,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共同發明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華人生物學家
  • 基因編輯技術是否應受限? 美國科學院這麼說
    海外網11月26日電 基因編輯技術到底應不應該受限?美國國家科學院在一份報告中給出了解答和建議。  11月26日上午,來自深圳的賀建奎團隊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已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個消息,引發了公眾對人類基因編輯中的倫理話題的討論。
  • 用基因編輯、人造血、大腦晶片打造超級人類?美國人不太接受
    用基因編輯、人造血、大腦晶片打造超級人類?調查發現,4726名參與調查的美國成年人中:68%的被調查者對基因編輯表示擔憂,49%的人對該技術的應用持熱衷態度;同樣的,在大腦晶片的接受度上,69%的人表示擔心,34%的人抱以樂觀態度;此外,63%的人對應用人造血感到困惑,36%的人對此興奮。
  • 兩位基因編輯技術開拓者針對「基因編輯嬰兒」 發聲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針對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開拓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詹妮弗·杜德納和麻省理工學院華人科學家張鋒,於26日先後發表聲明。
  • 美國將基因編輯技術列為危險武器名單
    美國將基因編輯技術列為大規模殺傷武器行列,認為有意或無意的不當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會對經濟和國家安全造成深遠的影響。 National Intelligence)總監詹姆斯‧克拉珀(James Clapper)將基因編輯技術(即改寫基因的一種遺傳工程技術)與北韓核武器及敘利亞化學武器一併列為危險武器名單之中。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不能「為所欲為」
    近年來,迅速普及的基因編輯技術對促進生命科學研究和維護人類健康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使社會倫理和人類安全面臨挑戰,受到科學家們的嚴重「關切」。2015年12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首次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後,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院立即成立了由22位學者組成的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開展全面研究。歷時14個月後,報告終於向全世界發布。
  • 從基因編輯看人類基因技術的專利適格性問題
    原標題:從基因編輯看人類基因技術的專利適格性問題 近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出臺了一部針對基因編輯技術的法案,該法案規定不得在該州以自我使用為目的銷售與基因編輯技術相關的基因治療產品。
  • 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1990年,由美國、英國、中國等國家聯合啟動了人類基因組計劃,試圖解開人體基因的秘密,並在2003年完成了人體全序列的基因測定。2012年CRISPR/Cas9技術的發現,使得人們渴望已久的「基因療法」在技術上有了實現的可能。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基本原則提出
    中國證券網訊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日前在美國華盛頓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並從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方面提出相關原則。
  • 「GOTI」技術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隱藏
    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眾望所歸:兩位女科學家因為基因編輯獲化學諾獎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
    直到2003年,戴納·卡羅爾(Dana Carroll)等人利用鋅指蛋白解決了在特定位點引入雙鏈斷裂的問題,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編輯才真正成為可以實現的技術。今天,CRISPR技術已經使基因編輯變得非常容易,但我們不應忘記,正是賈辛早期的工作使基因編輯成為可能。
  • 基因編輯食品,能否端上我們的餐桌?
    如果是持「未經證實的基因編輯食品對生命和生態具有反自然地、不可逆轉的潛在風險」的立場,就會主張禁止基因編輯食品的商業化,或者拒絕使用者會要求建立以消費者知情權為核心的風險標識監管機制,就像轉基因一樣可以被消費者明確識別出來,可以自主選擇或者拒絕。我們先來看支持「基因編輯食品安全」的理由。根據植物遺傳學家劉光耀院士的解釋,在生物自然進化中,遺傳變異是一定會發生的。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可以對人類基因做出類似的修改以治療多種遺傳性疾病和基因疾病。1990年,由美國、英國、中國等國家聯合啟動了人類基因組計劃,試圖解開人體基因的秘密,並在2003年完成了人體全序列的基因測定。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可以對人類基因做出類似的修改以治療多種遺傳性疾病和基因疾病。1990年,由美國、英國、中國等國家聯合啟動了人類基因組計劃,試圖解開人體基因的秘密,並在2003年完成了人體全序列的基因測定。
  • 改良後基因編輯技術更安全精準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美國哈佛—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相信他們已經通過改變Cas9酶的分子結構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一團隊表示,這種改良後的方法可以僅僅剪切掉目標DNA而保持其他的基因信息完好無損。  科研人員對Cas9的基本成分——胺基酸進行了調整,並發現這種調整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的精確性,降低了剪切操作中「脫靶」的風險。
  • 基因編輯技術,你該知道的7個事實
    作者:解螺旋.麥子 解螺旋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解螺旋,醫生科研助手12月1日-3日,華盛頓特區正在召開一項由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聯合主辦的大型國際會議,這次峰會把人類基因組編輯的倫理學再次拋到聚光燈下。
  • 重寫生命的「剪刀」——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這兩名科學家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做出了突破性貢獻,她們的獲獎研究成果是「基因剪刀——重要生命秘密的工具」,之所以說是「重寫生命」是因為兩位獲獎人發現了基因技術裡面最犀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但這個獎拿的可是有些坎坷,不僅面臨著大眾對基因編輯技術的質疑,還與我國的張峰就專利歸屬和誰該拿這個諾貝爾獎起了爭議。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提起基因編輯,除了科技倫理外,讓科學家們心存疑慮的還有潛在技術風險——基因編輯脫靶。這會導致在基因靶點以外的地方產生錯誤切割,危害健康。對此,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出的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遠超之前的同類技術,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頂級期刊《科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