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基因編輯技術,你需要知道這些

2020-10-08 流浪的大腦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兩位基因編輯技術科學家。

她們是:

Emmanuelle Charpentier,法國籍科學家,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病原體科學研究所主任。和Jennifer Doudna,美國籍科學家,現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諾獎委員會稱:

他們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基因組編輯是基因工程中的一種方法,科學家們可以控制CRISPR-Cas9這把基因「剪刀」可以在預定位置切割任何DNA分子,包括基因組中的,DNA斷裂後,細胞會對斷裂位點進行修復。有時,細胞中一些人為導入的基因片段,會在修復的過程中插入這些位點。自此一扇新的大門被推開。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如果生命像電腦上的文本文件一樣容易被編輯、被修改,將會如何?如果可以對生物的遺傳密碼這兒修修,那兒補補,可以稍微調整和徹底改變它們的特徵,將會怎樣?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想像一種生命體在化學實驗室裡產生,它的遺傳物質可能是由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成分組成的。在那樣的世界裡,微生物可能被改造用於生產新型燃料,牲畜和農作物可能被設計產出更多精瘦肉或更多汁的果實,同時它們還能忍耐極端天氣,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越來越嚴苛的要求。如果我們能輕易修改各類物種的基因組,從而產生突變動物作為研究人類疾病的模型,那麼醫學研究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基因組真的可以像電腦文件一樣被修改,那麼醫療將會變得非常不同。人們不必再忍受像囊性纖維化或肌肉萎縮症這類可怕疾病的折磨,因為與這些疾病有關的基因缺陷可以在患病組織中被改正。如果對基因組的修補能夠做到既精準又有效,這些疾病可能會成為過去,因為遺傳的基因缺陷可以在胚胎時期,甚至在精子或卵子還在父母的生殖腺中時就被改正。當然,這可能會引出對「缺陷」的定義問題。例如,當我們掌握了個體化基因組信息和操控這些信息的能力時,家長會不會叫嚷著要把孩子設計成像C羅一樣的球星,像莫扎特一樣的鋼琴家,像愛因斯坦一樣具有科學天賦?如果未來的生命體能夠純粹由人工合成,那是不是意味著有一天我們也會有人造人?

如果遺傳修飾變得像複製和粘貼文本文件一樣簡單,未來將會出現更多麻煩的情況。如何阻止這項技術被用來製造新型致命病毒?人工合成的生命體如果逃出實驗室、佔領地球該怎麼辦?如何保證新型的轉基因食品,無論動物還是植物,可以放心食用?這樣的植物會危害環境嗎?轉基因動物的權利該如何保障?科學家製造新的突變動物建立人類疾病模型時,我們也會面臨這種突變動物的權利問題。這會不會給很多物種帶來痛苦和折磨,包括人類生物學上的近親——猴子和其他靈長類?如果研究者製造出轉基因的靈長類動物來研究人類大腦,會不會帶來《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那樣的結局?這項技術能不能被用來製造滅絕已久的生物,例如猛獁象或霸王龍?

如果修改生命成為日常,有人會對這樣的前景興奮不已,有人則會惶恐不安。雖然這些對未來的設想目前聽上去還很像科幻小說,但現在是時候來討論這些新技術了,因為它們正在努力改變我們操控生命的能力。上述情景確實在一段時間內還只是幻想,但有了這些新技術,特別是一項叫「基因組編輯」的技術和一個叫「合成生物學」的新的分支學科,很多情景可能很快就成為現實了。

當然,如果你覺得操控基因組不是什麼新鮮事,那也無可厚非。畢竟,現在各種關於轉基因農作物、基因療法或「定製嬰兒」的辯論都以此作為科學基礎。事實上,我們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有了在試管裡剪切、粘貼基因序列的技術,20世紀80年代已經可以修改像老鼠這樣複雜生物的基因組了。但基因組編輯和過去的遺傳工程技術相比,它們在應用範圍和潛力方面的區別,就像打字機和印刷機的區別,或是汽車和馬車的區別。所以,就像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基因組編輯工具CRISPR/CAS9的先驅珍妮弗·杜德娜(Jen-nifer Doudna)所說:「基因組編輯技術賦予科學家一種空前的能力。現在我們有了操控基因組的『分子手術刀』,而過去的技術卻像一把大錘。」

雖然基因組編輯是剛出爐的新技術,卻已經在很多方面被引進、被應用,這樣的節奏讓很多科學家始料未及。正因如此,《科學》(Science)雜誌把CRISPR/CAS9選為2015年「生命科學突破獎」,超越了飛掠冥王星和發現新的人類祖先兩大事件。「我們都驚嘆這項技術起飛得太快了,」杜德娜說,「對CRISPR的潛力感到激動的人真的太多了。」這項技術之所以會對生物醫學產生重要影響,是因為這種新發現的修改基因組的方法可以應用於各類物種,從簡單的細菌到哺乳動物——不僅僅是老鼠,還有像豬和猴這樣的大型動物都適用。同時,基因組編輯能夠從遺傳上改變農業生產中重要的動植物,這種能力似乎註定會對食品生產產生巨大影響。

儘管令人激動,基因組編輯這項新技術也在不斷產生爭議,其原因恰恰在於它與以前的遺傳工程技術相比,準確性和功效都大大提高了。爭議的產生不只是因為它有可能影響轉基因作物和動物疾病模型這些已經飽受爭議的領域,更是因為基因組編輯同樣可以用於影響人類細胞。2015年11月,這項技術被用來治療一名患有惡性小兒白血病的嬰兒,產生了被醫生們稱為「近乎奇蹟」的恢復效果。更有爭議的是,基因組編輯技術已被用來修改人類胚胎的基因組,這是史無前例的,已經引起了一些科學家的反對。他們呼籲禁止此類研究,認為它「太危險,在倫理上不可接受」。

人們不應該迴避這些問題。那麼關於基因編輯技術,你有什麼好的看法呢?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技術,你該知道的7個事實
    1.今年4月,中山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編輯了人類胚胎基因組。但是在9月,MIT&哈佛大學的合成生物學家張鋒報導了一種新蛋白的發現,叫做Cpf1,這個蛋白使基因編輯過程更加容易。5. 基因編輯實驗「衝」在前線的實驗動物是豬
  • 基因編輯技術會帶來三大危害
    我們對於CRISPR-Cas9基因技術已經關注很久,2016年的時候我們就在介紹精準醫療的時候在談這個技術,後來我們也樂見其發展,各種介紹的內容在之後雨後春筍一般。到了今年早先,市場關注基因技術,是關於華大基因,關於基因的隱私保護出現的問題,我們還談了很多基因技術。
  • 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今年6月,nature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先後發表了多篇有關於CRISPR-Cas9修改人類胚胎的實驗,其結果更是指向了CRISPR-Cas9編輯被低估的風險。一旦基因編輯技術出現「脫靶效應」或「鑲嵌現象」,這種效應或現象的基因參與到生物體的遺傳,很容易出現新的基因問題,並伴隨著遺傳過程,將問題基因遺傳給下一代甚至下幾代。這些尚待克服的技術障礙也使科學的研究不得不保持警惕,科學不該,也不能存在僥倖。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人類對技術的探索和追求本身並沒有錯誤,問題在於技術研發過程中是否遵循了必要的倫理準則。任何技術的研發過程都需要經得起倫理的拷問,要在倫理原則的框架下進一步研發。但顯然,從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到現在,基因編輯技術仍面臨巨大風險與眾多不確定。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就純粹的技術角度來看,基因編輯依舊面臨諸多問題。今年6月,nature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先後發表了多篇有關於CRISPR-Cas9修改人類胚胎的實驗,其結果更是指向了CRISPR-Cas9編輯被低估的風險。
  • 科普:基因編輯技術和CRISPR
    你知道基因編輯技術嗎?你知道CRISPR技術嗎?你知道20年前的基因編輯核心技術都被掌握在同一家公司手裡嗎?那麼,我們的基因是什麼物質呢?一位英國的病理學家弗雷德格裡菲斯,用肺炎鏈球菌提示了,也許DNA是我們遺傳給下一代的物質。究竟是不是,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好在,美國科學家託馬斯 亨特 摩爾根用果蠅證明了:決定果蠅的眼睛是紅色的還是白色的基因,就位於果蠅的某條染色體上,而染色體,早已經被證明是DNA和蛋白質組成的。
  • 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大多美國民眾其實是拒絕的
    羅斯福的名言似乎在告訴我們,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並不用放在心上,我們需要放下心來擁抱未知。不過,Pew Research Center survey近日一項針對美國民眾的調查顯示,對於基因編輯、腦晶片植入與合成血液等一系列能對人類進展產生重大改變的生物技術,大家的態度並不如想像的那樣樂觀。
  • 兩位基因編輯技術開拓者針對「基因編輯嬰兒」 發聲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針對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開拓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詹妮弗·杜德納和麻省理工學院華人科學家張鋒,於26日先後發表聲明。
  • 解讀獲諾貝爾獎的基因編輯技術,基因定製離我們有多遠?
    Doudna兩位科學家,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基因編輯再次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基因編輯技術是什麼?有何潛質?它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基因檢測有必要嗎?基因編輯技術是未來可期還是適可而止?以下是一場關於基因編輯的理性科學和倫理問題的有趣討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因此,關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真實脫靶率,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能否找到一種能夠突破之前限制的脫靶檢測技術?這成為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能否最終走向臨床的關鍵。而科學技術歸根結底要服務人類,對於基因編輯這樣的技術,大家都很期待它能夠投入到臨床,為那些曾經無法得到有效治療的患者帶來曙光。
  • 基因編輯是什麼意思?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哪裡
    11月26日,來自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由於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被編輯,她們出生後即能抵抗愛滋病。不過,「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宣布後引來多方質疑,質疑的內容集中於該項研究涉及的倫理問題、必要性和安全性。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倫理問題
    與現有的基因編輯技術相比, CRISPR使基因編輯更容易、更精確、更快、更便宜和更全面,甚至被認為是改變幾乎所有生物基因組的突破性手段。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的大流行,研究者們已經開始著手應用CRISPR以對抗大流行帶來的挑戰。長遠來看,利用CRISPR的力量能提升人類健康和福祉,但CRISPR也存在一定的倫理問題亟需解決。
  • 重寫生命的「剪刀」——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相信大家都知道轉基因大豆、轉基因馬鈴薯這些轉基因食品,這些食品大家往往都是避之不及,根本不會多加考慮都不去選擇,也不是說轉基因技術是多麼的不好,而是某些轉基因技術帶來的後果人類可能承擔不起。轉基因技術其實是通過將本不屬於本體的一段基因加入到現有基因中,讓它產生可預期的、定向的遺傳改變。
  • 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人類需要「基因改造的嬰兒」麼?
    據賀建奎介紹,基因編輯手術比起常規試管嬰兒多一個步驟,即在受精卵時期,把Cas9 蛋白和特定的引導序列,用5微米、約頭髮二十分之一細的針注射到還處於單細胞的受精卵裡。他的團隊採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這種技術能夠精確定位並修改基因,也被稱為「基因手術刀」。
  • 基因編輯技術是人類的災難/福音
    關於基因編輯的定義,我方與對方沒有太大分歧。人們常說,科技是把雙刃劍,好壞利弊要看怎麼運用。但要說科技都是災難,各位肯定不同意,我方也不同意。我方認為基因編輯是人類的災難,不是因為它存在一般的使用風險,而是因為它的特殊性。基因編輯有能力摧毀「平等」這一現代社會的基礎。
  • 基因編輯的道德紅線
    作者|周超臣頭圖|視覺中國上周有個關於基因編輯的傳聞不知道大家是否關注到?傳聞稱「華大基因編輯了至少58個嬰兒基因,還意圖搞『定製人類』」。巧的是,就在大約兩周前,在騰訊新聞主辦的Contech大會上,就有幾位學者專家參與了一場關於「基因編輯和腦機接口」話題的討論,似乎他們的一些觀點可以回答這一問題一二。
  • 救人的基因編輯技術,最終也將毀滅人類?
    文章的摘要部分是這麼介紹這次實驗的:......儘管在進行臨床應用前,該(基因編輯)技術還需要進行包括在其他雜合突變上的再現,但這次基因編輯展現的效率、精度以及安全性證明了通過補充著床前基因診斷,基因編輯有潛力修正人類胚胎中的可遺傳突變。(譯文語序經調整)
  • 基因編輯幹細胞基因編輯技術-源井生物
    為了生成健康的患者源細胞,一種基於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Cas9的細菌系統(簇狀分布)的基因編輯技術可用於修復突變,從而產生不需要患者免疫抑制的新型植物。這證實了細胞編輯的HBB等位基因的完全轉錄調控。總之,這些臨床前研究概述了一種基於CRISPR的方法,該方法通過HBB位點的同源重組靶向造血幹細胞,從而促進了β-血紅蛋白病的下一代療法的發展。
  • 孟山都首席技術官談基因編輯、RNA幹擾與行業併購影響
    基因農業網:關於基因編輯的問題。之前有報導說孟山都已經在談基因編輯的專利問題,很多人猜測孟山都很可能已經有基因編輯的產品在研發,或者是將要推出來,能不能介紹一下基因編輯產品的研發情況。傅瑞磊:關於基因編輯,我有幾點要講。第一點我覺得基因編輯是非常讓人興奮和激動的一項技術。基因編輯是對作物進行基因修飾的一種工具。
  • 基因編輯技術-農業領域的「5G技術」
    「基因編輯技術作為近幾年最前沿、最火熱的生物技術之一,已經在農業領域掀起基因編輯技術風潮,因其對未來農業的巨大影響力,基因編輯技術也被比喻為農業領域的「5G技術」。利用此項技術,研究人員可以輕易改變一個生物體的基因,直接快速地將生物體基因組中存在的數十億「字母「進行替換或刪除,如同在word上編輯文字一樣,因此這項技術被稱為「基因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