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突破:人造卵細胞成為現實——使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

2021-01-12 中國生物技術網

對於自然生命來說,繁育後代是其一生中極其重要的使命。然而,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以及環境汙染的日益加劇,世界各國的不孕不育率都呈現出飆升之勢,很多夫妻都飽受不孕不育的困擾。

據統計,我國有超過5000萬不育不孕患者,超過正常育齡人口的10%,這一數字超乎我們的想像。

歸根結底,繁育子代伊始於精子和卵子的結合,而個體的所有細胞的遺傳物質都是相同的,如果能誘導某些細胞分裂分化為精子或卵子,那麼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不孕不育問題。

人造卵細胞成為可能

2020年12月17日,日本九州大學和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題為:Reconstitution of the oocyte transcriptional network with transcription factors 的研究論文【1】。

這項研究表明,一組8種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的多能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這一發現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卵細胞發育的理解,並可能對生殖醫學產生深遠影響!

在雌性生殖系發育過程中,原始生殖細胞(PGCs)經歷了表觀遺傳重編程的命運決定和性別決定,分裂分化成卵母細胞並停留在原始卵泡中。個體進入青春期發育階段後,原始卵泡被激活,一旦卵母細胞生長被觸發,大量的母體RNA和蛋白質就會合成並儲存在細胞質中。

由此看來,卵母細胞的生長發生在從原始卵泡到初級卵泡的轉變過程中,且伴隨著基因表達的動態變化,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對控制卵母細胞生長的基因調控網絡仍知之甚少。

在這項研究中,林克彥(Katsuhiko Hayashi)等人通過研究小鼠卵母細胞體外發育系統中基因表達的變化並進行相關的功能篩選,由此確定了一組8種足以觸發卵母細胞生長的轉錄因子,每種轉錄因子都是從原始卵泡向初級卵泡過渡的關鍵。

原始到初級卵泡過渡過程所涉基因的功能篩選

這8種轉錄因子為:

Figla、Sohlh1、Lhx8、Nobox、Stat3、Tbpl2、Dynll1以及Sub1,並且,這些轉錄因子的編碼基因的表達是相互影響的。一個推測的轉錄網絡表明,Lhx8、Sohlh1、Nobox和Tbpl2形成了一個核心網絡,而Stat3、Dynll1、Sub1和Figla則是緊密連接。

緊接著,研究團隊誘導這8個轉錄因子在小鼠多能幹細胞中表達,以此測試它們是否足以驅動卵母細胞生長。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轉錄因子的強制表達能迅速地將多能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

更重要的是,雖然這些卵母細胞樣細胞沒有進行減數分裂,但能夠受精,並可以分裂到胚胎發育的8細胞階段。然而,超過這一階段的進一步發育還是會會受到影響。

誘導得到卵母細胞樣細胞能夠受精,且可以分裂到胚胎發育的8細胞階段

總而言之,此項研究確定了一組8個用於協調卵母細胞生長的核心轉錄因子,並提示了一種新的卵質來源——通過誘導多能幹細胞分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這或將推動生殖醫學的變革,解決人類日益嚴峻的不孕不育難題!

人造精子

2016年3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院士、趙小陽研究員、南京醫科大學沙家豪教授合作,在幹細胞領域頂級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 雜誌發表了題為:Complete Meiosis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Germ Cells In Vitro 的研究論文【2】。

研究團隊首先誘導小鼠胚胎幹細胞產生了功能性精子樣細胞(sperm-like cells),然後將這種精子樣細胞注入小鼠卵細胞中,成功產生了能生育的小鼠後代。這也是人類首次在實驗室中創造出有功能的「人造精子」。

這一研究發現不僅有望解決男性不育症,而且未來還能幫助女性同性戀者,在不需要男性參與的情況下,通過幹細胞技術,實現自己做母親的願望。

小鼠的孤雌生殖和孤雄生殖

2015年12月,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胡寶洋研究員、周琪院士、李偉研究員合作,在Cell Research雜誌發表了題為:Birth of fertile bimaternal offspring following intracytoplasmic injection of parthenogenetic ha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 的研究論文【3】。

該研究通過對印記基因的修飾,成功得到了活的具有兩個母系基因組的孤雌小鼠,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雌生殖。

不僅如此,2018年10月,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胡寶洋研究員、周琪院士、李偉研究員再次合作,於幹細胞領域頂級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Generation of Bimaternal and Bipaternal Mice from Hypomethylated Haploid ESCs with Imprinting Region 的研究論文【4】。

該研究在之前的基礎上,結合單倍體幹細胞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首次獲得具有兩個父系基因組的孤雄小鼠,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的孤雄生殖。

這兩項研究表明,在哺乳動物中,孤雌生殖和孤雄生殖都是可以實現的.

結語

步入21世紀以來,人類在發育學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無論是人造卵母細胞還是人造精子,亦或是哺乳動物的孤雌生殖和孤雄生殖,我們都一一將其變成現實。

由此可見,隨著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曾經不可想像的孤雌生殖、孤雄生殖和人造精卵,如今看來並非遙不可及。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不育不孕夫妻或同性伴侶,就能通過生物技術擁有自己的孩子。

論文連結:

[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3027-9

[2]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16.01.017

[3]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18.09.004

[4]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16.01.017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3:02 日本九州大學Katsuhiko Hayash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利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 人造卵母細胞成現實 科學家要用8個轉錄因子幫「造...
    但最新的一項研究或將成為他們的新希望。科學家們表示,識別出引起卵母細胞生長的轉錄因子,將有助於生殖生物學研究,並可能幫助女性解決生育問題。 日前,一項研究迎來重磅突破:由八種蛋白質組成的核心組,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多能幹細胞轉,化為看起來很像未成熟卵細胞的細胞——稱為卵母細胞(oocytes)。
  • 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
    在雌性生殖系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成為一種高度特化的細胞類型,並形成母體細胞質儲存的關鍵因子。卵母細胞的生長是在原始卵泡向初級卵泡的轉變中觸發的,並伴隨著基因表達的動態變化,但控制卵母細胞生長的基因調控網絡仍不清楚。
  • 《自然》重磅:人造「卵細胞」,從未如此簡單
    而近期在《自然》上,日本九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又把「人造卵細胞」的課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對卵母細胞基因調控網絡進行的研究發現,只需要激活8個關鍵的轉錄因子,就能使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這些卵母細胞樣細胞雖然還不能進行卵子形成過程中必要的減數分裂,但已經具備受精、分裂和發育到8細胞階段的能力[3]。
  • 八個轉錄因子促幹細胞變身「類卵細胞」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日本科學家團隊證明:一組8個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幹細胞轉化為類卵細胞。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人類對卵子發育的理解。卵母細胞(未成熟的卵細胞)的發育分為多個階段,但參與這一過程的基因調控網絡尚不清楚。
  • 日本科研:八個轉錄因子促幹細胞變身「類卵細胞」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日本科學家團隊證明:一組8個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幹細胞轉化為類卵細胞。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人類對卵子發育的理解,在應用角度上,。卵母細胞(未成熟的卵細胞)的發育分為多個階段,但參與這一過程的基因調控網絡尚不清楚。
  • 《Nature》重大突破:人造卵母細胞
    紐約人類生殖研究中心主任,卵母細胞生物學家David Albertini(未參與該項研究)評價道,「這是真正的一項突破性成果。」就小鼠而言,卵母細胞的發育開始於原始生殖細胞 (PGCs),這大約需要6.5天的發育時間。雌鼠體內的PGCs進入卵巢後,就開始減數分裂,形成初級卵母細胞,接著就是成熟階段。
  • 《自然》重磅:人造「卵細胞」,從未如此簡單!日本科學家發現,只需8...
    而近期在《自然》上,日本九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又把「人造卵細胞」的課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對卵母細胞基因調控網絡進行的研究發現,只需要激活8個關鍵的轉錄因子,就能使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這些卵母細胞樣細胞雖然還不能進行卵子形成過程中必要的減數分裂,但已經具備受精、分裂和發育到8細胞階段的能力[3]。
  • 《自然》重磅:人造「卵細胞」,從未如此簡單!日本科學家發現,只需8個基因就可以把幹細胞變成能受精的細胞丨科學大發現
    而近期在《自然》上,日本九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又把「人造卵細胞」的課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對卵母細胞基因調控網絡進行的研究發現,只需要激活8個關鍵的轉錄因子,就能使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對於了解仍然神秘的卵母細胞,乃至今後「人造卵細胞」的目標,本次發現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介紹點背景知識好啦:卵母細胞是女性原始生殖細胞轉化到成熟卵子中,必須經過的一個重要步驟,初級卵母細胞在胚胎早期就完成增殖和發育,但真正完全成熟要到女性青春期之後,也就是每月排出的卵子了。
  • 《自然》重磅:人造「卵細胞」,從未如此簡單!日本科學家發現,只需8個基因就可以把幹細胞變成能受精的細胞丨科學大發現
    而近期在《自然》上,日本九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又把「人造卵細胞」的課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對卵母細胞基因調控網絡進行的研究發現,只需要激活8個關鍵的轉錄因子,就能使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對於了解仍然神秘的卵母細胞,乃至今後「人造卵細胞」的目標,本次發現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介紹點背景知識好啦:卵母細胞是女性原始生殖細胞轉化到成熟卵子中,必須經過的一個重要步驟,初級卵母細胞在胚胎早期就完成增殖和發育,但真正完全成熟要到女性青春期之後,也就是每月排出的卵子了。
  • 《自然》最新論文:小鼠幹細胞可轉化為類卵細胞
    中新網北京12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稱,一組8個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幹細胞轉化為類卵細胞。這項研究發現進一步加深了科研人員對卵子發育的理解,並可能對生殖醫學產生影響。
  • ASCBAM:體細胞和卵母細胞衰老機制不同
    Biology Annual Meeting)新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柯琳-墨菲(Coleen Murphy)博士的卵母細胞(oocyte)衰老新研究揭示生殖細胞和體細胞衰老不同的分子機制,從而表明讓卵母細胞保持健康所需的基因類型跟通常延長壽命的基因之間很少存在重疊。
  • 研究找到控制卵母細胞成熟重要因子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下,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夏國良課題組和美國傑克遜實驗室John Eppig 教授課題組合作,找到控制卵母細胞成熟的重要因子。   未解之謎 「如果沒有這種卵母細胞成熟阻滯機制,哺乳動物就會發生卵巢早衰,卵母細胞就不能繼續發育,和精子結合,導致不育。」
  • 合作文章|測序幾個細胞發一篇SCI?卵母細胞研究了解一下
    結果表明,HDAC6通過調節卵母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的幾個關鍵的組蛋白修飾和mRNA轉錄,在染色體凝聚和著絲粒行使功能中發揮重要作用。測序來檢測卵母細胞的整體轉錄組信息,並鑑定人成熟卵母細胞中受年齡增長影響的關鍵基因。
  • 誰讓卵母細胞適時醒來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下,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夏國良課題組和美國傑克遜實驗室John Eppig 教授課題組合作,找到控制卵母細胞成熟的重要因子。在此期間,初級卵母細胞完成了第一次減數分裂,形成次級卵母細胞和第一極體。從卵巢中排出的「卵」其實是次級卵母細胞。次級卵母細胞進入輸卵管後,在輸卵管中進行第二次減數分裂。這次分裂要在受精之後,在精子核進入次級卵母細胞之後進行。 現代生物技術在動物繁殖領域及人類輔助生殖的應用中,成熟卵母細胞的質量至關重要。
  • 同濟大學教授利用CRISPR系統發現:一種具有雙重作用的卵細胞成熟因子
    來自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基因修飾系統構建了Sall4基因條件性敲除小鼠,從而發現SALL4能作為重要的轉錄因子和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參與卵母細胞成熟的調控機制。
  • 日本團隊:僅激活8個基因,小鼠幹細胞直接轉為可受精細胞
    九州大學醫學科學學院教授Katsuhiko Hayashi及其同事利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確定了觸發卵母細胞生長所需的8個轉錄因子(調節基因表達的蛋白質)。然後他們誘導這8個轉錄因子在小鼠多能幹細胞中表達,測試它們是否足以驅動卵母細胞生長。
  • 日本團隊:僅激活8個基因,小鼠幹細胞直接轉為可受精細胞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對卵母細胞及其發育的基本了解對推進生殖醫學和更好地掌握生命如何繁殖都很重要,但參與調控卵母細胞發育這一過程的基因的調控網絡目前尚不清楚。九州大學醫學科學學院教授Katsuhiko Hayashi及其同事利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確定了觸發卵母細胞生長所需的8個轉錄因子(調節基因表達的蛋白質)。
  • Science|小鼠卵子發生中的細胞決定因子:ZGLP1
    為了鑑定出參與到卵子命運決定過程中的轉錄因子,作者們利用體外的培養的mPGCLCs細胞系統通過RNA-seq技術,篩選到了響應BMP並上調的一些轉錄因子。考慮到其中一些基因與減數分裂起始過程相關【7】,因此作者們挑選了8個基因(Dazl, Gata2, Id1, Id3, Msx1, Msx2, Stra8, Zglp1)進行進一步地研究。
  • 人類卵子和受精卵中母源mRNA的降解規律及其與發育潛能的相關性
    卵母細胞向早期胚胎的基因表達模式轉換,即「母源-合子過渡(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MZT)」,是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第一個關鍵事件。在模式生物(如果蠅、斑馬魚、非洲爪蟾)和實驗動物(小鼠)中的研究都表明「母源-合子過渡」過程中母源mRNA的適時降解是胚胎自身基因組轉錄激活的一個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