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科學家首次培養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細胞!

2020-11-27 生物谷

 

以色列和英國科學家培養人類的卵子和精子,材料來自一個人的皮膚細胞。這一研究的成功將給不育症的治療前進了一步,當然會面臨巨大的爭議和安全性審查。該研究12月24日在線發表在《細胞》上,科學家首先將皮膚細胞誘導成為誘導幹細胞 (iPS),這種細胞可以分化為任何細胞,包括精子和卵子。

自2012年10月開始,京都大學分子生物學家 Katsuhiko Hayashi和幹細胞學家Mitinori Saitou等人體外培養出生殖原細胞後,就陸陸續續收到了許多夫妻的郵件,這些夫妻大多人到中年,仍然在為了一件事情焦急:要一個孩子。其中有一位英國的已經停經的婦女願意親自來到京都大學他的實驗室尋找幫助,她寫道:「這是我唯一的願望。」

回顧2012年的這篇論文,研究者當時以為只有發育生物學家才會對他的實驗結果感興趣。在體外條件下,利用小鼠的皮膚細胞創造可以發育成精子和卵子的原始生殖細胞( PGCs )。為了證明這些實驗室培養的原始生殖細胞與自然發育而成的原始生殖細胞類似,研究者利用它們生成了卵子,進而創造小鼠生命。(推薦閱讀:Stem cells: Egg engineers)

Hayashi教授當時表示,這個創造出來的小鼠生命僅僅是他研究的一個「副產品」,他的研究將意味著更多——利用不孕婦女的皮膚細胞為她們提供可受精的卵細胞。與此同時他還提出,男性的皮膚細胞也可以用來創造卵子,同樣,女性的皮膚細胞也可以生成精子。(事實上,研究結果發表後,許多同性戀發郵件給 Hayashi ,索要更多的信息。)

這種細胞起源於胚胎發育過程,個體成年後這種細胞可產生精子細胞和卵細胞。

過去人類細胞體外培養嘗試:成功率極低

幹細胞學家Saitou教授使用動物皮膚細胞誘導成幹細胞,使用胚胎幹細胞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儘管他的細胞不能繼續發育,但是Saito發現如果將這些細胞移植到小鼠睪丸內,這種細胞能分化成熟並產生有功能的精子,如果將這種細胞移植到小鼠卵巢內,這種細胞能分化成熟並產生有功能的卵子,這種精子和卵子能在體受精。在人類細胞的同樣嘗試也取得部分成功,也能體外培養出生殖原細胞,但是成功率非常低,難以進行更多研究。

首次實現完全體外培養成熟精子和卵子細胞

英國劍橋大學Azim Surani團隊和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Jacob Hanna團隊合作開展的這一研究,率先實現完全體外培養出成熟精子和卵子細胞。

生物學家此次成功的關鍵是找到合適的起點。 體外培養人類細胞的一個主要障礙是:老鼠和人類胚胎幹細胞是根本不同的,小鼠胚胎幹細胞是「幼稚」——容易被誘導分化成任意路徑;而人類幹細胞是「成熟」的,他們的分化方式不能適應所有途徑。Hanna和他的研究小組隨後建立了一種方法來下調分化遺傳信號通路,由此構建出了一種新型的iPS細胞,他們將之命名為「原始細胞」( na?ve cell)。這些原始細胞似乎讓iPS細胞更進一步恢復了青春,更接近於能夠真正分化為所有細胞類型的原始胚胎狀態。由於這些原始細胞與它們的小鼠對應物更加相似,Hanna和研究小組認為可以將它們誘導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

Hanna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在去年的一篇論文中就表示認識到了上述問題,他們在論文中寫道,通過改造細胞可以克服上述困難。

如他們此次發表的論文中所述:原始生殖細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在未進入生殖嵴之前,既可分化為精原細胞,又可分化為卵原細胞,這種分化是由其和不同的生殖嵴細胞的結合所決定的。而此次他們的研究構建了易於操控的試驗模型,用胚胎幹細胞成人類原始生殖細胞(PGCs)的物質hPGCLC( hPGC-like cells),發現了SOX17基因是體外培養出成熟精子和卵子細胞的關鍵基因,CD38糖蛋白是添加在人類原始生殖細胞(hPGCLC)表面的marker(標記物質)。

研究者通過添加一種發紅光的螢光標記物(CD38糖蛋白)到原始生殖細胞的部分基因上,可以精確估量出重編程的原始生殖細胞數量,結果顯示效率非常之高——多達40%的細胞變為了原始生殖細胞;這一數量使得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科學家們還表示:原始生殖細胞還只是構建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的第一步。在實驗室能夠完成一連串事件,推動成體細胞通過胚胎幹細胞周期,變為精子或卵子之前,還面臨著許多的障礙。舉例來說,在這一過程的某個點,這些細胞必須學會一種特技:在它們變為有活力的生殖細胞之前要將它們的DNA分成兩半。

從研究者發表的文章提供的圖片可以看到,人類基因網絡完全不同於以往在小鼠中鑑別出的基因網絡,有可能會對未來的原始生殖細胞和其他早期胚胎細胞的研究造成重大影響。

小編點評:

科學家雖遺憾2012年沒有幫到那些寫信的絕經婦女,而這一研究為過早絕經的婦女受孕的可能強化了基礎;

生殖問題不僅僅是解決不育的問題,該技術也給人類的克隆提供了新的技術;

從基因角度看,精子和卵子沒有任何差異,完全可以用一個人獲得兩類生殖細胞;

科學家堅信:總有一天他們會克服障礙,提高接收化療或過早絕經的婦女受孕的可能性,並為同性結合繁衍後代帶來了可能。(生物谷Bioon.com)

Rudimentary egg and sperm cells made from stem cells

Derivation of novel human ground state naive pluripotent stem cells

Human DAZL,DAZ and BOULE genes modulate primordial germ-cell and haploid gamete formation

參考文獻

Offspring from Oocytes Derived from in Vitro Primordial Germ Cell–like Cells in Mice

文獻檢索:DOI: 10.1126/science.1226889

Reconstitution of female germ cell development in vitro is a key challenge in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medicine. We show here that female (XX)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 mice are induced into primordial germ cell–like cells (PGCLCs), which, when aggregated with female gonadal somatic cells as reconstituted ovaries, undergo X-reactivation, imprint erasure, and cyst formation, and exhibit meiotic potential. Upon transplantation under mouse ovarian bursa, PGCLCs in the reconstituted ovaries mature into germinal vesicle-stage oocytes, which then contribute to fertile offspring after in vitro maturation and fertilization. Our culture system serves as a robust foundation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key properties of female germ cells, including the acquisition of totipotency, and for the reconstitution of whole female germ cell development in vitro.

 

SOX17 Is a Critical Specifier of Human Primordial Germ Cell Fate

 文獻檢索:doi.org/10.1016/j.cell.2014.12.013

Specification of 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totipotent state. However, without a tractable experimental model, the mechanism of human PGC (hPGC) specification remains unclear. Here, we demonstrate specification of hPGC-like cells (hPGCLCs) from germline competent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PGCLC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mbryonic hPGCs and a germline seminoma that share a CD38 cell-surface marker, which collectively defines likely progression of the early human germline. Remarkably, SOX17 is the key regulator of hPGC-like fate, whereas BLIMP1 represses endodermal and other somatic genes during specification of hPGCLCs. Notable mechanistic differences between mouse and human PGC specification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ir divergent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pluripotent states, which might affect other early cell-fate decisions. We have established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studies on resetting of the epigenome in hPGCLCs and hPGCs for totipotency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genetic and epigenetic information.

相關焦點

  • Cell: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類生殖細胞
    (iPS),並使其分化成人類原始生殖細胞(hPGCLC,精子和卵子細胞),還發現了體外培養出hPGCLC的關鍵基因——SOX17基因以及marker物質——CD38糖蛋白。英國劍橋大學Azim Surani團隊和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Jacob Hanna團隊合作開展的這一研究,率先實現完全體外培養出成熟精子和卵子細胞。
  • 生命秘方:科學家試圖實驗室培育出人類精子和卵子
    目前,科學家試圖在實驗室裡培育卵子和精子,未來能替代正常的人類生殖方式嗎?「人造配工」進程不斷地加速,日本科學家在實驗器皿中使用老鼠尾部細胞培育卵細胞,然後生長成老鼠。日本科學家將老鼠尾部細胞變成了誘導多能幹細胞,之後發育成了卵子。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體內創造出人造卵子。用這些合成的卵子,他們培育了8隻幼鼠。
  • 用皮膚細胞製造出精子卵子來生娃?英國科學家正在認真討論
    然鵝,科學家們並不滿足於此……英國試管嬰兒先驅史蒂芬•希利爾日前表示,夫婦將來可用皮膚細胞生育嬰兒。「人造精子和卵子已經成為可能,將來一對夫婦甚至可以用皮膚細胞來懷孕,而不是非得從雙方體內提取精子及卵子。」
  • 外國專家首次用皮膚細胞培養出人類精卵細胞 「人造人」更進一步?
    讓皮膚細胞變身精子卵子,你會想到什麼?據美國媒體報導,12月24日出版的學術雜誌《細胞》上發表學術論文稱,英國劍橋和以色列團隊合作率先實現完全體外培養出成熟精子和卵子細胞。研究人員不僅首次將皮膚細胞完全在體外誘導成為誘導幹細胞,並使其分化成人類原始生殖細胞,同時發現了體外培養誘導的關鍵基因SOX17基因。
  • 探秘人造精子卵子:當皮膚細胞能變成生殖細胞
    而且,任何實驗室裡培育的細胞其對於科學界和社會的影響都不會比精子和卵子更大。重新創造這些能夠使科學家了解到生命傳遞的紐帶是如何構成的。「還有什麼比這更有趣的嗎?這真是太神奇了,」負責研究B.D.細胞的科學家Renee Reijo Pera說。「我知道一些科學家研究的是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開始的,或者是在致力於尋找宇宙的邊界的人。」
  • 日研究人員用iPS細胞培養出可分化成卵子的細胞
    新華社東京9月24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京都大學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利用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首次成功培養出可以分化成卵子的卵原細胞。這一研究成果有望用於研究不孕症和一些遺傳性疾病的病因。此前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利用人iPS細胞培養出了原始生殖細胞。原始生殖細胞是產生雄性和雌性生殖細胞的早期細胞。在經過京都大學倫理委員會的批准後,京都大學研究人員先利用人iPS細胞培養出原始生殖細胞,再將其與從實驗鼠胚胎中提取的大量卵巢細胞一起培養,最終獲得了卵原細胞。
  • 科學家成功培養「人造精子」
    新華網華盛頓8月4日電(記者任海軍)日本研究人員4日報告說,他們成功將實驗鼠胚胎幹細胞轉化為健康精子,並最終培育出健康且具生殖能力的小老鼠。這項研究有望為男性不育者帶來福音。
  • 新發現:人類卵子會對精子進行隱蔽選擇,給自己喜歡的精子開後門
    當精子和卵子相結合時,會得到受精卵,它最終會發育成胎兒,每個人類都是這麼誕生的。雖然這個過程是相當明確的,但對於受精過程,還有很多秘密有待人類去探究。正常情況下,每次大約有2億個精子奔向1個卵子。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某些化學物質吸引了精子。卵子釋放出了特殊的化學引誘劑,這使得卵子可以在遊向它們的精子中進行選擇。此前,科學家在其他動物中發現了卵子選擇精子的現象。
  • 有人造精子,男人會不會從此out?
    但眼下,科技界傳來了同性戀伴侶與不孕不育夫婦的福音——科學家們經研究發現,可以利用人體幹細胞培育出精子和卵子。這意味著在未來,同性戀伴侶和無法生育的夫妻擁有自己的親生孩子,並非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人體幹細胞可被分為兩類: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和成體幹細胞(somatic stem cell)。幹細胞的發育會受到多種內在機制和微環境因素的影響。目前,人類胚胎幹細胞已可成功地在體外培養。
  • 人類10年內可能利用人造精子和卵子治療不育症
    中新網6月21日電 據聯合早報報導,在未來10年內,人類可能利用人造精子和卵子來治療不育症,為那些因為缺少精子或卵子而不能生育的夫婦帶來希望。
  • 幹細胞培育卵子精子前體細胞獲成功
    科學家希望有朝一日來自男性的皮膚細胞能夠生成精子細胞,從而治療不孕不育症。   圖片來源:南伊利諾伊大學   本報訊以色列與英國研究人員利用人體皮膚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人類精子與卵子的前體細胞。儘管面臨著大量爭議和監管障礙,這一成就依然向著治療不孕不育症邁出了重要一步。
  • 不靠精子和卵子 也能繁育下一代了
    當一枚不知疲倦的精子歷經千難萬險,尋找到了那枚孕育在母親體內的卵子。他們相互碰觸,而這一碰觸,便釋放了一個生命的火花,一個新的生命就醬嬸兒誕生啦!千百萬年來,精子和卵子的結合被認為是高等動物新生命誕生的必經之路,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機制維持著生命的不斷繁衍,固有的生殖規律被認為很難改變。
  • 科學家人造精子細胞 未來生娃不需要男人?
    未來或出現女性精子  在實驗室中再造精子,曾經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據再生醫學和幹細胞領域權威雜誌《細胞:幹細胞》的最新報導,中國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小組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小鼠精子後,利用這些人造「精子細胞」令卵子受精,最終迎來新鼠崽的出生。更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代幼鼠不僅非常健康,而且繁育了自己的後代。
  • JMCB:利用胚胎幹細胞誘導功能性精子細胞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馮立新研究小組報導一個全新的體外誘導精子和卵子的方法。馮立新研究員採用的方法可從雄性胚胎幹細胞(XY 染色體)在體外同時生成遊動的精子和卵子。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研究進一步闡明了從胚胎幹細胞生成精子和卵子分子機理,是這一領域研究的重大突破。
  • 研究:人造精子和卵子或將成為可能
    科學家已於近日製造出人造精子和卵子的雛形。這一醫療壯舉有望轉變人們對於年齡相關疾病和生育問題的認識。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選取了人類胚胎幹細胞,在嚴格控制實驗環境的情況下通過一周的試驗,終於培育出早期的生殖細胞。
  • 新發現:人類卵子會偏愛某些人的精子,甚至還為其「開後門」
    在顯微鏡下,列文虎克首次觀測到了蝌蚪狀的東西,這就是男性人類的精細胞,長度約為50微米。當精子和卵子相結合時,會得到受精卵,它最終會發育成胎兒,每個人類都是這麼誕生的。雖然這個過程是相當明確的,但對於受精過程,還有很多秘密有待人類去探究。正常情況下,每次大約有2億個精子奔向1個卵子。
  • 新發現:人類卵子會進行二次擇偶,給自己喜歡的精子「開後門」
    而精子和卵子作為人類的生殖細胞,它們也有自己的運動方式,被譽為「光學顯微鏡與微生物學之父」列文虎克,他經由手工自製的顯微鏡,首先觀察並描述單細胞生物,他當時將這些生物稱為「animalcules」。1677年,列文虎克將他新研製的顯微鏡對準自己的精液,首次觀察到了人類的生殖細胞,這被他本人稱為生涯中的重大發現,通過顯微鏡,他發現精子是由尾巴推動的,當精子頭部旋轉時,尾巴似乎左右擺動。這個認知左右了340年人類對精子運動的理解。近日,在《Science Advances》上。
  • Cell:不育治療新靶標!揭示EFCAB9引導精子進入卵子機制
    2019年5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當精子通過它們的尾巴上的一系列鈣離子通道檢測到環境變化時,它們就開始向卵子衝刺。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關鍵分子,它協調這些鈣離子通道開啟和關閉,從而激活精子並協助引導它們進入卵子。
  • 同性生育有望實現:利用幹細胞培養精子卵子—新聞—科學網
    然而,在解決人類面臨的生育挑戰面前,這一方面的研究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其中尤其引發嚴重爭議的是使用幹細胞技術實現男同性戀群體生育問題的研究。 目前在世界上有一部分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正致力於從人類的卵細胞中製造出基因特徵完全屬於男性的細胞。與此同時,也有一些科學家真嘗試從卵細胞中合成精細胞。
  • 複製人將出現:科學家不用精子卵子育出小鼠"類囊胚"
    科學家距離在不使用精子和卵子的情況下製造出人工生命又邁出了一大步。將兩種完全不同的幹細胞放在一個培養皿裡,它們會長成初期的胚胎形態,研究人員將其稱為「類囊胚」。用幹細胞作為培育原料將提供無限量的、一模一樣的胚胎,在生物醫學領域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項技術的發展也有望為不育症的最主要成因——胚胎無法在子宮壁上著床——提供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