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雖然不改變基因序列,但卻可以遺傳給後代,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及癌症的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日前,北京大學喬傑、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基因表達和DNA甲基化模式上獲得重要發現,相關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於《細胞》雜誌。
原始生殖細胞產生於胚胎發育早期,是發育為成熟的精子和卵母細胞的前體細胞。通過深入研究,科學家發現,人類原始生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會經歷大規模的DNA甲基化擦除,在胚胎發育到第10~11周時,DNA甲基化水平降至最低點,僅有7%左右保留下來。這是人類所有已知的體內正常細胞中DNA甲基化程度最低的細胞類型。
據介紹,雖然人類原始生殖細胞基因組中絕大部分區域的DNA甲基化被完全擦除,但在一些重複序列元件上仍然殘留著大量DNA甲基化,為人類隔代遺傳現象的表觀遺傳分析提供了有用的線索。研究同時發現了人類植入後雌性胚胎X染色體失活和激活的特徵,並揭示了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的表達特徵。
該項工作對輔助生殖技術的安全性評估、生殖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是否會遺傳給後代或隔代遺傳,以及臨床上生殖細胞發育異常相關疾病等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來源: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