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青島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近日,由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肖建教授領銜的分子催化與轉化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期刊《高等合成與催化》(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IF=5.7) 上發表有關綠色高效合成吲哚衍生物的重要論文
-
方翀校友發表《Nature》封面文章
11月12日,中國科大校友方翀博士的論文《Mapping GFP 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proton transfer with femtosecond Raman spectroscopy》在《Nature》雜誌作為封面文章刊發。方翀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
中國科學家《Cell Reports》發表封面文章,揭示內質網定位蛋白DF...
4月9日,Cell Reports雜誌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宏組和李棟組合作的研究論文「The ER-Localized Protein DFCP1 Modulates ER-Lipid Droplet Contact Formation」。
-
Cell雜誌封面文章報導ProteinSimple 超靈敏細胞因子檢測系統Ella
細胞因子(cytokine)是由細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物質的統稱。在免疫應答過程中,細胞因子在免疫調節、炎症應答、腫瘤轉移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細胞因子的檢測不僅是基礎免疫研究的有較手段,同時在臨床疾病診斷、病程觀察、療效判斷及細胞因子治療監測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期刊發表封面文章
本網訊 近日,理學院劉東暉副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權威期刊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上發表題為「Multifunctional β-Cyclodextrin MOF-Derived Porous Carbon as Efficient Herbicides Adsorbent and Potassium
-
我國科學家受邀在Trends in Biotechnology雜誌發表前瞻性綜述文章
近日,南京工業大學姜岷教授團隊受邀在Cell出版社旗下子刊Trends in Biotechnology雜誌( IF=13.578)在線發表了題為「Biobutanol production from crystalline cellulose
-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2020-07-08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校魯雄教授團隊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該成果投稿後得到多位審稿人和編輯部的高度評價,文章被選為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並被選為期刊主頁頭條消息進行推送。常規的導電高分子普遍不溶於水, 難於複合於水凝膠網絡中。因此,合成具有優異性能的導電高分子基水凝膠仍然面臨挑戰。另外,現有的導電水凝膠導電水凝膠缺少合適的生物相容性與粘附性,限制了其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應用。
-
頂級學術期刊封面的「中國元素」
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了他們的重要研究成果,而有些甚至是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他們給期刊的封面圖賦予了中國元素,除了展現中國科研水平之外,也向世界科研圈傳播了中國的文化。Cell玄武圖騰2015年6月4日,Cell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北京大學心湯富酬研究組和喬傑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新論述在《細胞·幹細胞》雜誌發表
央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記者黃光輝)美國紐約時間10月5日《細胞·幹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與九位國際知名學者聯合署名的論述文章。文章首先綜述了科學界通過組織人類基因編輯委員會和國際學術峰會為人類基因編輯尤其是可遺傳的胚胎基因編輯提供詳細的指導意見的努力。此後,文章著重闡述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對於胚胎發育等基礎研究的重要推動作用,以及國際學術合作對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潛在臨床應用的重要意義。基因編輯是指對「生物的整套遺傳物質——基因組」進行精確地插入、敲除和改變。
-
P成女媧上封面!論文配圖颳起「中國風」?
基於這些既定印象,當科學雜誌封面遇到了「中國風」,也難怪許多人覺得新鮮得不得了。似乎與科學遙不可及的玄武圖騰、齊天大聖、水墨山水畫,紛紛出現在了Cell雜誌封面上。而這些封面文章的作者,都是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
-
《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強調,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
-
中科院:我國科學家突破體細胞克隆猴技術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2017年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1月25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該項成果,未來還將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
-
《自然》封面文章:科學家剖析土星大白斑
-
丁飛課題組在英國皇家化學會再次發表封面文章
丁飛課題組在英國皇家化學會再次發表封面文章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植物醫學學院「農藥分子設計」課題組在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Molecular BioSystems
-
院士說丨袁亞湘院士:雜誌好不好,就看最好的文章是否發表在這裡
,就看最好的文章是不是發表在這裡。」袁亞湘目前是我國數學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中國科學:數學》的主編。華羅庚、陳景潤這些數學大家的論文都曾發表在這本雜誌上。「那些複雜的期刊指標,我從來不看重。」袁亞湘直言,自擔任主編以來,《中國科學:數學》的影響因子一度在0.5徘徊,目前已突破1,這和國內很多學科的代表性雜誌無法相比。
-
Nature封面文章|呂垣澄等逆轉視神經衰老恢復視力
to recover youthful epigenetic information and restore vision的封面文章。克服重編程技術的體內應用瓶頸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團隊發現通過Oct4, Sox2, Klf4 和 c-Myc 四個轉錄因子,可以誘導成年細胞在體外重編程,轉化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也就是iPS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開啟了幹細胞領域的新篇章。
-
為了上期刊封面,科學家們也是拼了
而且,一張女科學家的照片登上婦女節專刊的封面,這讓石楓覺得這個封面有了特別的意義。論文作者親自出鏡、把個人照P在封面上,這在學術圈裡並不常見,但石楓認為這沒什麼不妥。「一方面,科學探索本身應該是嚴肅的,包括科研數據的獲取、撰寫和發表,都應該非常嚴謹、嚴格,每一項數據都要求在實驗報告上詳細記錄,不能學術造假,這是永遠不能改變的。」
-
中國學者首次從Nature撤回封面文章:邢立達等人的文章描述不準確
最後,Giuliana Viglione在Nature 發表題為「This miniature skull belonged to a 2-gram dinosaur」的點評文章,高度讚賞了改研究成果,同時指出該研究發現的恐龍可能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恐龍。
-
...張其清教授雜誌封面論文解析自組裝納米抗腫瘤藥物載體系統
日前,在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召開的2010年度科研工作表彰大會上,生物材料及人工器官研究室張其清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包攬了該年度的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其中2010年6月發表在國際核心一區刊雜誌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的論文「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 of cholesterol-conjugated carboxymeth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