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封面文章:科學家剖析土星大白斑

2020-11-28 科學網
《自然》封面文章:科學家剖析土星大白斑
白斑實為雷暴;熱能來自於大氣較低層,由雷暴加以釋放

 

土星上的大白斑。(圖片提供:NASA/JPL-Caltech/SSI)

 

去年年底,土星的北半球突然出現了一個小而明亮的斑點,並且在短短幾周的時間裡發展到接近地球直徑的規模,而這其實是一場仍在肆虐的雷暴。

 

天文學家最早在去年12月初的一天觀測到這場雷暴,當時的雲團據估算僅有2500千米寬,大約相當於從美國波士頓市到達拉斯市的距離。

 

3周之後(圖為2010年12月24日拍攝的圖像),風暴系統經測量直徑為17000千米,它留著一條「尾巴」,並最終蔓延到整個星球。

 

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天文學家A. Sánchez-Lavega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同事在7月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報告說,裝載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卡西尼號探測器上的儀器發現了由閃電產生的無線電波爆發,這些閃電在其高峰期每秒鐘至少發生10次。

 

科學家強調,熱能來自於大氣的較低層,並由雷暴加以釋放。

 

由於它們的規模和亮度,這樣的風暴被稱為「大白斑」,它能夠被地球上的天文學家觀測到,並且平均每30年發生一次——這大約相當於一個土星年的時間。大白斑是土星上的一種大氣現象,定期在土星上出現,其大小通常會大到在地球上用望遠鏡便可看到。大白斑有時會達到數千公裡寬。土星大白斑的出現具有周期性,從地球上的望遠鏡進行觀測時可顯著地看到這種較大結構的風暴,並且它具有典型的白色特徵。

 

但是出於某些尚未搞清的原因,與正常情況相比,今年的雷暴較早地出現在土星的春季。

 

土星直徑約為119300公裡(為地球的9.5倍),是太陽系的第二大行星。它與鄰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態氫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樣覆蓋著厚厚的雲層。土星上狂風肆虐,沿東西方向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1600公裡,土星上空的雲層就是這些狂風造成的。

 

(趙路 譯自www.science.com,7月7日)

 

《科學時報》 (2011-07-08 A4 國際)

 

相關焦點

  • 土星是一顆怎樣的行星?
    土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第六顆,與木星同樣屬於氣態行星,同時,土星的質量和體積也和木星差不多。土星白稱作克羅諾斯,他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第二代眾神之王,原為第一代神王神後烏拉諾斯和蓋亞的兒子,泰坦十二神中最年輕的一個。
  • 土星混亂表面探測出一種新型風暴
    土星有點不太對勁。大約十年前,它的一個周期性超級風暴提前爆發了。而近些年,天文學家們報導在土星頂北部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風暴。土星上的大多數風暴要麼是幾天內就消失的小陣雲層,要麼就是需要花上幾個月消散的可怕卷流。而新觀察到的風暴介於兩者之間,不過這也能更好的幫助我們了解這顆巨大星球的表面下,到潛伏著些什麼。
  •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2015-06-11 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日前,北京大學喬傑、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基因表達和DNA甲基化模式上獲得重要發現,相關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於《細胞》雜誌。  原始生殖細胞產生於胚胎發育早期,是發育為成熟的精子和卵母細胞的前體細胞。通過深入研究,科學家發現,人類原始生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會經歷大規模的DNA甲基化擦除,在胚胎發育到第10~11周時,DNA甲基化水平降至最低點,僅有7%左右保留下來。
  • 太陽系裡的旅行者,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的壯麗終章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作者小新,歡迎閱讀我的文章,先送你一個麼麼噠~能關注我就送你兩個麼麼噠~卡西尼號探測器直到2008年,以5000米的距離再一次飛掠土衛二的時候,對它噴出的羽狀物進行了更仔細的探查,發現其中有很多的碳氫化合物,這一項發現讓土衛二具有生命的可能性大大的提高。
  • 《自然》封面文章遭質疑,「史上最小恐龍」 還是某種蜥蜴?
    3月12日,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一篇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封面。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 大白斑蝶脫蛹而出 驚豔
    臺灣大白斑蝶記者黃宣翰/攝影  嘉義大學昆蟲館蝴蝶溫室花園成功培育出的臺灣大白斑蝶,從垂蛹中脫蛹而出,許多參觀民眾昨天看到剛孵化出的美麗彩蝶大呼過癮,還沒有孵化的金黃色垂蛹色彩鮮豔,令人驚豔。參觀民眾看到美麗的臺灣大白斑蝶驚呼連連,負責培育臺灣大白斑蝶的昆蟲達人廖智安說,蝴蝶的蛹依科別大致分為垂蛹和帶蛹2種,臺灣大白斑蝶的蛹是垂蛹;幼蟲在化蛹前會先織一個絲墊再以腹部末端勾住絲墊,頭部朝下化成蛹,稱為垂蛹,如斑蝶科、蛇目蝶科等;幼蟲在化蛹前絲綁在胸部化蛹後維持住蛹的位置,是為帶蛹,如鳳蝶科、粉蝶科等。
  • 太陽系最美麗的行星——土星,有沒有要去旅行的
    土星(英文:Saturn,拉丁文:Saturnus,符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距日距離排太陽系第六位。土星是氣態巨行星,中國古代人們把土星稱為瑞星,歐洲古希臘稱之為厲星(古希臘語:Κρνο;英語:Chronos)。
  • 它是太陽系中公認的最美麗的行星,神秘的土星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土星是公認的最美麗的行星。它的表面呈淡淡的橘黃色,赤道上空有一個發光的環圍繞著,好像戴了一頂高貴典雅的帽子。土星繞太陽一圈大約需要29年半才能完成,但自轉速度較快,自周期短,大概只需要10個多小時。由於它自轉速度快,產生的離心力大,導致它的外形偏扁。
  • 卡西尼與土星的美麗情緣!
    300多年前,巴黎天文臺臺長喬凡尼·卡西尼與土星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命名了土星的卡西尼環縫,發現了4顆衛星,計算了運轉軌道,開啟了卡西尼家族延續4代的天文傳奇。300年後,另一個偉大的卡西尼橫空出世,它就是我。帶著這個向前輩致敬的名字,註定了我與土星之間將再續前緣。
  • 土星上的六邊形雲團,是自然現象嗎
    結合於上一篇文章,對於星際的探索,美國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美國在1977年發射了第一艘旅行者1號衛星,此行的目的星際探測,也是解開太陽系裡幾大行星上是否存在新的能源物質和生態環境,以及是否與地球類似,符合於現在地球上的人類生活或殖民,以下圖片來源NASA。
  • 學術論文豈能一撤了之,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追問:撤稿聲明迴避了什麼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
  • 答案是肯定的,你不能不知的關於土星的冷知識
    自從17世紀人類首次用望遠鏡觀測到土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想知道土星是由什麼構成的,以及它的環是如何形成的。幸運的是,人類先後四次發射木星探測器,如今我們對土星的了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今天和大空分享一下相關土星的事實1、土星是太陽由內向外的第六顆行星,只有天王星和海王星比它離太陽更遠。
  • 中國學者首次從Nature撤回封面文章:邢立達等人的文章描述不準確
    同時,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封面。2020年3月19日,對「史上最小恐龍」提出質疑的6位學者的評議文章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布。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自然》雜誌。(註:根據《自然》雜誌投稿規則,評論文章須徵得原文作者特別是通訊作者的同意)。此前,Nature封面刊登了中美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
  • Nature盤點:2020年十大生命科學封面文章丨梅斯評述
    在本期《自然》封面文章中,研究員詳細描繪了2000年至2017年,從非洲到中東、亞洲、南美的約百個中低收入國家的兒童發育障礙和受教育程度情況。他們發現,雖然中低收入國家都取得了明顯進步,但是許多國家仍存在嚴重的區域不平等現象。儘管兒童潛能無處不在,但兒童擁有的機會並非如此。
  • 為了上期刊封面,科學家們也是拼了
    2015年,在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的期刊《催化科學與技術》上,日本東京大學化工系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文章所配的封面圖竟然是論文作者之一Shohei Tada與妻子的結婚照。圖片上,兩人在橋上撐傘相遇、深情對視,以此顯示出論文的內容:氫氣和一氧化碳在活性金屬催化劑表面相遇時,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實現一氧化碳甲烷化。
  • 方翀校友發表《Nature》封面文章
    11月12日,中國科大校友方翀博士的論文《Mapping GFP 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proton transfer with femtosecond Raman spectroscopy》在《Nature》雜誌作為封面文章刊發。方翀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 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olivia chan • 2019-08-17 16:50:37 來源:前瞻網 E5050G2
  • 土星自轉周期變長困擾科學家
    新華社電 於美國東部時間6月30日晚進入繞土星軌道的「卡西尼」號飛船發現,由無線電波數據測出的土星上的一天,比20多年前延長了約6分鐘。這一現象目前讓科學家頗感困惑。 對於土星和木星等沒有固定表面的氣態行星來說,用直接的視覺手段測量其自轉周期幾乎不太可能。
  • 直徑達800萬米:土星發現新新型風暴,持續時間超過200天
    土星發現新新型風暴,直徑達800萬米,持續時間超過200天!如果是在地球上,這麼大的風暴那該有多可怕啊?天文學家發現中等大小的風暴形成於土星北極附近,在發表在《自然天文》期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描述了去年在土星北極地區附近發現的四個中等大的風暴,以及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知道土星上形成了兩種類型的風暴:平均直徑約2000公裡的小風暴和大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