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緬甸北部約9千9百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的骨骼內含物提供了對微小動物的軟組織和骨骼解剖結構的空前洞察力,而這些動物通常不會在其他沉積環境中保存。在各種各樣的脊椎動物中,先前已經描述了七個保存良好的骨骼遺骸的標本,所有這些標本(包括至少一個看似成熟的標本)都比從石器中回收的標本要小。
2020年3月11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等人在Nature 發表題為「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了一個保存得非常好並且小巧的鳥狀頭骨,該頭骨記錄了一個新物種,該研究將其命名為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gen. et sp. nov,該物種似乎代表了中生代時代已知的最小的恐龍,可與規模最小的活蜂「蜂鳥」(Mellisuga helenae)匹敵。O. khaungraae標本保留了小型化限制的特徵,包括顱骨融合的獨特模式和類似於蜥蜴眼睛的形態。該物種的大小和形態表明了先前未知的生態。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揭示脊椎動物體形最低限度的潛力。同時,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封面。最後,Giuliana Viglione在Nature 發表題為「This miniature skull belonged to a 2-gram dinosaur」的點評文章,高度讚賞了改研究成果,同時指出該研究發現的恐龍可能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恐龍。
2020年3月19日,對「史上最小恐龍」提出質疑的6位學者的評議文章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布。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自然》雜誌。(註:根據《自然》雜誌投稿規則,評論文章須徵得原文作者特別是通訊作者的同意)。此前,Nature封面刊登了中美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然而,僅24小時後,上述國內6位古生物學者便發表聯名文章,對該研究結論提出十大質疑,並且認為「史上最小恐龍」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點擊閱讀)。
2020年7月22日,邢立達等人撤回了Nature文章,據iNature了解,這是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撤稿,這同時也要求對於學術的嚴謹性達到了更高的高度。
來自緬甸北部約9千9百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的骨骼內含物提供了對微小動物的軟組織和骨骼解剖結構的空前洞察力,而這些動物通常不會在其他沉積環境中保存。在各種各樣的脊椎動物中,先前已經描述了七個保存良好的骨骼遺骸的標本,所有這些標本(包括至少一個看似成熟的標本)都比從石器中回收的標本要小。
Nature封面文章
該研究描述了一個保存得非常好並且小巧的鳥狀頭骨,該頭骨記錄了一個新物種,該研究將其命名為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gen. et sp. nov,該物種似乎代表了中生代時代已知的最小的恐龍,可與規模最小的活蜂「蜂鳥」(Mellisuga helenae)匹敵。
O. khaungraae標本保留了小型化限制的特徵,包括顱骨融合的獨特模式和類似於蜥蜴眼睛的形態。該物種的大小和形態表明了先前未知的生態。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揭示脊椎動物體形最低限度的潛力。同時,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封面。發現的恐龍可能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恐龍。
保存完好的琥珀化石
2019年5月24日,世界頂級科學期刊 Science 雜誌以封面論文+深度採訪+視頻的形式,報導了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博士團隊在緬甸琥珀上的研究,闡述了中國科學家從緬甸和珠寶市場搶救琥珀的故事。文中所刊的7張琥珀照片全部來自邢立達博士團隊的論文。
Nature頭條報導
2018年7月18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博士團隊在 Science Advances 雜誌發表論文,發現了一個9900萬年前被琥珀封存的蛇,這也是世界首例蛇類琥珀,這一研究成果被頂級科學期刊 Nature頭條報導。
人形錦鯉
邢立達博士團隊已經發現了第一枚古鳥琥珀、第一枚恐龍琥珀、第一枚雛鳥琥珀、第一枚亞成鳥琥珀、第一枚介形琥珀、第一枚蛙琥珀、第一枚古蛇琥珀,成功集齊七龍珠。遇到一個這樣重要的琥珀化石可能就要用掉一生的運氣,而邢立達博士不僅遇到了7個,而且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因此邢立達博士也有了「人形錦鯉」的外號。
一己之力拉升學校排名
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官微介紹,2016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當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中國高校排名中提升迅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邢立達博士畢業並留校,提高學校學術成果。
本期Science雜誌封面
陷入困境的寶藏
春天陰沉的早晨,恐龍鼎盛時期形成的琥珀的交易市場在緬甸的這個邊境城市逐漸展開,這些琥珀散落在數百張桌子上,店面鋪開桌布上,以及商店的玻璃櫃檯下。商家兜售著各種原始琥珀,以及琥珀製成的工藝品。一些人在這些琥珀中尋找珍品,另一些則通過智慧型手機拍攝,為遠方的買家進行展示。
而對於科學家來說,這裡不僅僅是購買吊墜或手鐲的地方。3月的一個早晨,北京中國地質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在一張桌子上停下來檢查一隻白堊期中期的高爾夫球大小的琥珀中的蟑螂,它四肢曲線完整,看起來比現在蟑螂更小,身體也更窄。經銷商報價900美元。邢立達認為這個價格OK,但他繼續往前尋找更稀有,更具科學價值的琥珀去了。
邢立達(右)
長著一張娃娃臉,有點嬰兒肥的邢立達,還是一個擁有260萬微博粉絲的網絡達人,因為在恐龍領域的研究而成名。
去年,邢立達發表了25篇科學論文,以及一部與恐龍有關的奇幻小說,並由超級科幻作家劉慈欣撰寫序言。和其他一些中國古生物學家一樣,邢立達也因在琥珀中所取得的非凡發現而受到青睞,他發現了琥珀中的原始鳥類、羽毛、蜥蜴、蛙、蛇、昆蟲,甚至是恐龍。所有這些差不多一億年前的琥珀,都來自緬甸邊境。
2014年,邢立達「潛入」緬甸,希望能看到那些吸引他的琥珀的來源——緬甸克欽邦的塔奈鎮附近的礦山。幾十年來,緬甸軍隊和當地的克欽獨立軍,一直在控制當地利潤豐厚的資源,如玉石、木材,以及最近的琥珀。外國人不得進入塔奈鎮,為了進行秘密訪問,邢立達在朋友的幫助下,穿著當地傳統服飾,跨越邊境約110公裡才得以進入。
琥珀所在的礦場在荒蕪的山坡上,礦井深達100米,礦井直徑僅僅夠容納一個瘦小的工人,礦井條件非常簡陋,一旦發生事故受傷,也只能自己做醫療護理。
2014年,邢立達開始在這裡建立了一個買家網絡,教他們發現琥珀中的白堊紀鳥翼,或者根據爪子判斷一隻腳是來自蜥蜴還是恐龍。一旦獲得提示,他就會向相關專家發送照片,進一步弄清楚琥珀是否具有科學價值,然後決定是否購買。
一旦一個琥珀中被發現存在鳥類,價格就會上漲到幾萬甚至十幾萬美元。起初,邢立達用自己的錢購買這些琥珀。後來,他說服了他的父母,賣了他們在中國南方的房子,然後用這筆錢在2016年和朋友們創建了一個名為Dexu古生物學研究所的非營利組織,用於收購和收藏古生物琥珀和化石等標本,並為其他科學家提供研究標本。
Dexu古生物學研究所網址:http://www.paleodexu.com/
此後,邢立達通過這些琥珀發表了大量的關於古脊椎動物的研究論文,在構建了這一網絡後不久,有經銷商向他發送了一張內部含有一隻鳥的琥珀,報價差不多相當於一輛新寶馬,但邢立達還是買下了。
這是一隻跟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小鳥,琥珀保留了前所未見的皮膚和羽毛特徵,甚至可以揭示它的內部細節。這是觀察鳥類進化的一個全新窗口。
邢立達在一家經銷商的琥珀商品中發現了一隻幼鳥,琥珀中的翅膀非常精緻,爪子也很明顯,清晰可見。但經銷商要加實在太高,差不多145000美元。
除了研究古生物的科學家,還有很多有錢的私人收藏家喜歡收藏有價值的琥珀。他們收藏珍惜的琥珀標本後,往往願意借給科學家進行非破壞性的研究,這些私人收藏者的名字也出現在了PNAS、Science Advances 這些頂級期刊的論文作者中。他們還計劃建立私人博物館,展出這些收藏的珍惜琥珀標本。
參考內容: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668-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4/6442/72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576-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68-4
來源:i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