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2020-12-06 生物谷

【1】封面故事: 格陵蘭冰蓋的脆弱性

doi | 10.1038/nature20146

如果格陵蘭冰蓋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會顯著上升,可能升高數米。本期《自然》發表了Joerg Schaefer等人與Paul Bierman等人所做的兩項研究,他們考察了冰蓋在過去的活動方式,旨在促進評估其在全球變暖環境下的脆弱性;兩項研究的結論似乎相互矛盾。在新聞與評論版塊中,兩位地球化學家和一位冰川學家探討了這兩篇論文所反映出的問題。封面:Frans Lanting/National Graphic Creative。

【2】證明隨機

doi | 10.1038/nature20119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牧師們一直探索的一個問題是世界是隨機的還是確定的(認為每一個事件都是過去事件的必然結果)。具有內在隨機性的量子理論的發展使物理學家也加入了探索行列。物理學家現在認識到,量子隨機性不僅僅是引人入勝的基礎理論,還帶來了技術機遇,因為隨機數是密碼學的基石。但這樣的技術要求能證明量子力學方法產生的數字是真正隨機的,而且沒有被對手操縱。在本期《自然》的一篇綜述文章中,Antonio Acín和Lluis Masanes探討了量子力學理論可用於設計設備獨立型隨機數生成器的諸多方式。

【3】保護傳粉者

doi | 10.1038/nature20588

傳粉者為人類社會提供了無數產品和服務,並且促進保持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運行。但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傳粉者的數量正在下降。在本篇綜述文章中,Simon Potts及同事整合了有關傳粉者現狀的數據,概括了數量下降背後的主要因素,並探討了有助於保護傳粉者的政策和幹預措施。

【4】Gamma節律中斷與阿爾茨海默症病理

doi | 10.1038/nature20587

Gamma節律(大腦神經迴路在約20到50 赫茲間的振蕩)中斷是許多神經系統疾病的標誌,研究者在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和該疾病的小鼠模型中都觀察到過這種中斷。蔡立慧及同事表明,在阿爾茨海默症的5XFAD小鼠模型中,gamma振蕩也出現了中斷,並且發現gamma節律下降後,澱粉樣斑塊形成,並且出現認知衰退。值得一提的是,在包括app/PS1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在內的多個小鼠模型中,訓練神經元在gamma頻率(40赫茲)振蕩都能降低β-澱粉樣多肽水平。

【5】S-2HG帶來的廣泛免疫刺激

doi | 10.1038/nature20165

Randall Johnson及同事表明,在缺氧條件下,作為對T細胞受體激活的反應,CD8+T細胞會產生免疫代謝物S-2-羥基戊二酸(S-2HG)。S-2HG會影響位點特異性組蛋白和DNA甲基化模式,促進T細胞增殖、生存和免疫記憶反應。

【6】m6A調節神經活動

doi | 10.1038/nature20568

N6-甲基腺苷(m6A)是信使RNA中最普遍的修飾之一。Jean-Yves Roignant與 Matthias Soller實驗室的互補研究描述了這種修飾如何能夠對果蠅神經功能和行為產生影響。他們發現了催化這一修飾的複合物和識別它的蛋白質,還發現m6A影響了對性別致死(Sxl)等基因的選擇性剪切,因而改變了性別決定過程中的基因表達。

【7】大洋中脊的構造應力

doi | 10.1038/nature20116

Yen Joe Tan及同事利用地震觀測數據,研究了沿快速擴張的東太平洋海隆發生的大洋中脊火山噴發。他們推論火山噴發始於一條5公裡長、富含熔體的地帶,之後由於構造應力長期積累,靜應力發生改變,導致在至少35公裡的洋脊軸段發生斷裂。作者認為,即使是在巖漿活動強烈、快速擴張的大洋中脊,擴張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因為構造應力積累至臨界水平造成的,而不是地下巖漿透鏡體中的巖漿超壓。

【8】土地使用集約化與生物多樣性

doi | 10.1038/nature20575

雖然人們對土地使用集約化對當地物種豐富度的影響已經有了深入了解,但要理解它對景觀或區域尺度的影響卻較有難度。Martin Gossner及同事評估了土地使用集約化對德國105塊草原的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覆蓋來自12個營養群的4000多個物種。他們發現,即使土地使用集約程度小幅增加,也會導致各個草原地上和地下微生物、植物和動物類群的生物均質化。這些發現表明,土地使用集約化會在景觀尺度降低許多物種的生物多樣性。

【9】PDGFRα多腺苷酸化調節幹細胞

doi | 10.1038/nature20160

肌肉中的纖維祖細胞和脂肪祖細胞對肌肉再生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在長期暴露於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後被過度激活,也會導致纖維化組織形成,損害修復過程。Thomas Rando及同事發現,這些祖細胞也會誘導產生PDGF受體轉錄變體,其中之一充當抑制PDGF信號傳導的誘餌,阻止纖維化組織形成。

【10】結合抗HIV疫苗與免疫激活物

doi | 10.1038/nature20583

本文作者表明,若將一種由腺病毒血清型26載體疫苗和MVA載體疫苗組成的實驗疫苗(Ad26/MVA)與內生免疫激活物Toll樣受體7 (TLR7) 結合在一起,可以在感染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獼猴中斷穩定的抗逆轉錄病毒療後,增強病毒控制,延遲復發。(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更多精彩閱讀:

Nature雜誌1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12月1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相關焦點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2016年《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人物doi: 10.1038/540507a值此歲末之際,《自然》雜誌再次選出了【2】元轉錄組學分析揭示病毒的生物多樣性doi | 10.1038/nature20167張永振及同事記錄了200餘種無脊椎動物的RNA病毒多樣性數據。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2】蛋白質運動與生物學功能之間的關聯doi | 10.1038/nature20571X射線晶體學能在原子尺度揭示大蛋白的三維結構,但提供的僅是靜態圖像。【3】年輕恆星噴流氣體doi | 10.1038/nature20600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在高角解析度下拍到了年輕的太陽型原恆星TMC1A,為與這類系統相關的分子氣體外流提供了新數據。
  •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在本周《自然》的一篇評論文章中,Sergei Kalinin、Albina Borisevich和 Stephen Jesse提出了一種應對該挑戰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讓電子束穿過樣本,以揭示其晶體結構。電子束可能會改變原子的位置,這在常規結構鑑定中是一種缺點,但如果想移動原子,這個缺點就會變為優點。不過,這種技術若要取得成功,必須實現對電子束的完全控制。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8】地球後增薄層的起源doi | 10.1038/nature21045Mario Fischer-G?dde和Thorsten Kleine表明,所有球粒隕石,包括碳質球粒隕石都具有與地球地幔不同的釕同位素成分。
  • Nature雜誌10月20日精選文章一覽
    在本期《自然》雜誌中,Daniel Rokhsar及同事報告了非洲爪蟾的基因組序列,並與其近親熱帶爪蟾(X. tropicalis)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他們的分析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Simon James回顧了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有關教育、歷史和政治的大量其它作品,以及他(據我們所知)在《自然》上發表的五十篇文章。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
  • Nature雜誌9月15日精選文章一覽
    【2】藍斑核中的記憶鞏固doi | 10.1038/nature19325在記憶編碼前後的短時間內,如果發生了新奇或明確相關的事件,便能增強記憶保持,就像「閃光燈記憶」一樣。人們認為,這一現象涉及源於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相關機制。
  • 【盤點】7月7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4】伊波拉糖蛋白的結構doi | 10.1038/nature18615David Stuart 及同事發表了伊波拉病毒糖蛋白的第一個無配體結構。該糖蛋白是負責宿主細胞附著和膜融合的惟一病毒蛋白,因此從邏輯上來說也是抗病毒藥物研發的一個目標。
  • 【盤點】6月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2】選擇對威脅做出反應的腦迴路doi | 10.1038/nature17996覺察到一個威脅的一隻小鼠可在兩種主要防衛方式之間做出選擇:主動攻擊或被動僵硬。Andreas Lüthi 及同事將光遺傳學、電生理學和神經解剖學追蹤方法相結合,識別出了控制這些不同策略的神經迴路。
  • 1月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5】20世紀40年代的冰川消退doi | 10.1038/nature20136南極冰原阿蒙森海區域的許多冰川和冰架正在迅速消退,但迄今為止,其初始觸發機制仍不明確。【6】體脂與糖尿病風險doi | 10.1038/nature20784肥胖是2型糖尿病與相關代謝疾病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遺傳關聯研究已經識別出了與肥胖相關的基因組位點,近期研究還表明肥胖與DNA甲基化有關。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不知不覺,1月即將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1月裡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閱讀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月1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ic deletion of malic enzyme 2 confers collateral lethality in pancreatic cancer」。
  • 【盤點】6月2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
    【2】乳腺癌的突變特徵doi | 10.1038/nature17676這項研究報告了對來自560個乳腺癌病例的腫瘤及正常組織所做的全基因組測序,為了解蛋白編碼區域和非編碼區域的頻發體細胞突變及突變頻率提供了一個全面的全基因組視角。
  • 2012年5月31日《Nature》雜誌精選
    比較基因組學方法只能識別二者之間0.6%的差別,但卻能識別其與土豆(Solanum tuberosum)8%以上的差別——土豆是去年測序的。番茄和「醋慄番茄」序列也記錄了使遺傳多樣性變窄的一些瓶頸:在美洲所進行的馴化工作;少數基因型在16世紀向歐洲的出口;以及幾個世紀時間的強化育種。
  • 2020年12月2日央視新聞聯播精選內容一覽
    原標題:2020年12月2日央視新聞聯播精選內容一覽   12月2日《新聞聯播》的主要內容有:1、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
  • Nature雜誌12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月裡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12月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plicing factor 1 modulates dietary restriction and TORC1 pathway longevity in C. elegans」。由於公共衛生取得進展,在全世界過去一個世紀,預期壽命顯著增加。
  • 科學網—8月2日《自然》雜誌精選
    2012年8月2日的Nature雜誌上發表的4篇論文,採用全基因組和其他測序方法,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這種疾病的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一幅詳細畫面。主要發現包括:識別出了以前沒有被發現與髓母細胞瘤相關的基因的復發性突變,同時發現了與四個在生物學上截然不同的亞組相關的顯著基因差別以及每個亞組所具有的不同臨床後果。
  • 《崩壞3》8月20日更新了什麼 8月20日更新內容一覽
    這是崩壞3手遊的一次大版本更新,小編這裡帶來了崩壞3手遊8月20日更新內容一覽,感興趣的玩家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崩壞3手遊8月20日更新內容一覽 ===... 崩壞3手遊8月20日維護到什麼時候結束?
  • 生意社:12月2日貴金屬價格一覽
    生意社12月02日訊   現貨貴金屬價格走勢一覽      生意社數據監測顯示,2日國內黃金現貨均價為331.25元/克,較29日黃金現貨價格330.70元/克,漲幅為0.17%;較年初(01.01)黃金現貨價格
  • 12月08日至12月15日足球賽事電視直播一覽
    12月08日至12月15日足球賽事電視直播一覽中國網 | 時間: 2003-12-12  | 文章來源: 中國網>12月8日星期一CCTV522:052003年世界青年足球錦標賽1/8決賽(1)>12月9日星期二CCTV500:50(10日)2003年世界青年足球錦標賽1/8決賽(2)
  • 8月2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8月2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9-07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