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7月7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2020-11-30 生物谷

【1】封面故事: 地幔對流模型

doi | 10.1038/nature17992

本期封面所示為地球一個對流模型的粘度場和表面:紅色的低粘度區是板塊邊界,深藍色的高粘度區是大陸。內部用紅色表示熱點,用藍色表示消減帶。地球的亞表層以由各種不同大小和形狀的構造板塊或巖石圈板塊構成的一個連鎖網絡形式出現。地幔流動與地質構造之間之聯繫的性質以及板塊布局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仍不知道。Claire Mallard等人建立了具有類似板塊行為的地幔對流的電腦模型,並用它們生成了通過時間投射板塊邊界網絡的一系列 「虛擬地球」。這些模型表明,大板塊的布局是由消減板塊之間的間距控制的,由溝槽(trenches)的彎曲造成的應力將板塊分解成較小的碎片,這可解釋為什麼小弧後板塊(back-arc plates)的迅速演變反映了在重大板塊構造重組期間板塊運動的劇烈變化。

【2】籠狀石墨烯樣框架結構

doi | 10.1038/nature18284

這篇論文顯示,石墨烯樣的碳框架結構能夠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在無機沸石微孔模板內選擇性地形成,不需要在外表面進行碳沉積,方法是,將鑭或其他能形成碳化物的金屬離子作為碳化催化劑置於沸石微孔內。Ryong Ryoo及同事進而顯示,該合成反應的規模很容易擴大,這是鋰離子電池和沸石類催化劑載體的生產等實際應用的一個重要要求。

【3】以核小體為目標的一種病毒蛋白

doi | 10.1038/nature18317

Matthew Weitzman及同事揭示了病毒用來破壞宿主炎性反應的一個以前人們不知道的方法。他們顯示,人類腺病毒的一個小核心蛋白與組蛋白結合,能改變蛋白在宿主染色質上的封存( sequestration)。具體來說,腺病毒蛋白VII與核小體形成複合物,導致炎性蛋白HMGB1在染色質上的留置,從而阻止其被釋放和觸發炎症。

【4】伊波拉糖蛋白的結構

doi | 10.1038/nature18615

David Stuart 及同事發表了伊波拉病毒糖蛋白的第一個無配體結構。該糖蛋白是負責宿主細胞附著和膜融合的惟一病毒蛋白,因此從邏輯上來說也是抗病毒藥物研發的一個目標。他們還確定了該糖蛋白在與兩種以前被發現對伊波拉病毒複製有抑制作用的藥物(這兩種藥物分別是toremifene 和ibuprofen)所形成的複合物中的結構,從而有助於了解這些藥物是怎樣抑制病毒與核內體膜(endosomal membrane)融合的。

【5】由Gasdermin誘導的細胞死亡

doi | 10.1038/nature18629

Pyroptosis是一種由炎症造成的程序化細胞死亡,是先天免疫反應的組成部分,由炎性體蛋白Gasdermin D在半胱天冬酶介導下的分解觸發。Judy Lieberman及同事對Gasdermin在Pyroptosis中發揮功能的分子機制進行了研究。他們提供的證據表明, 「半胱天冬酶-11」對Gasdermin D的分解(以前被發現介導Pyroptosis)誘導N-端區域的寡聚和膜孔的形成。在本期Nature的另一篇論文中,Feng Shao 及同事發現,Gasdermin D、A和A3的N-端區域是有細胞毒性的,因為它們在哺乳動物細胞和人工轉化的細菌中都通過膜孔(membrane pore)的形成破壞細胞膜。

【6】由RTK驅動的人類癌症的潛在治療藥物

doi | 10.1038/nature18621

酪氨酸磷酸酶SHP2是 「受體酪氨酸激酶」 (RTK)信號作用的一個關鍵中介物,在免疫檢查點(checkpoint)通道中也很重要。SHP2活性的降低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而且SHP2是一個潛在的、但迄今為止卻難以把握的癌症治療目標。Pascal Fortin及同事報告,他們研製出一種具有類似藥物性質的選擇性SHP2抑制劑。被稱為SHP099的這種抑制劑具有一個變構作用機制,它通過該機制在一個自抑制的構形中使SHP2穩定。它還抑制RAS-ERK信號作用,從而在人類癌細胞系中和小鼠腫瘤異種移植模型中抑制由RTK驅動的癌細胞擴增。

【7】二十面體納米籠的自組裝

doi | 10.1038/nature18010

二十面體蛋白結構在生物系統中被廣泛用於包裝和運輸,二十面體病毒如腺病毒也被廣泛改造成載體,來包裝疫苗和進行治療藥物的定向輸送。在這項研究中,David Baker及同事通過計算設計來生成從三聚構造單元經自組裝形成的二十面體納米籠顆粒。這些顆粒對於基因融合具有高度穩定性和可靠性。

【8】超冷分子的控制

doi | 10.1038/nature18314

化學正在開始受益於從事超冷分子研究的原子物理學家所取得的進展。尤其是,進入量子範疇、對這一範疇內的基本化學過程進行研究,有可能產生關於化學反應的基本構造單元的豐富信息。在這篇論文中,Tanya Zelevinsky及同事對超冷的88Sr2分子的光離解進行研究,明確觀察到大量量子效應,其中包括隧道結隧穿(barrier tunnelling)、反應產物的物質-波幹涉以及禁阻反應通道。高度的控制水平今後可能使得人們能夠對重要量值(如長程分子勢)進行高精度測定。

【9】英仙座星系團內氣體的安靜流動

doi | 10.1038/nature18627

「Hitomi合作項目」報告了對英仙座星系團(天空中最亮的發射X-射線的星系團)的核心所做的X-射線觀測。這樣的星系團一般由幾十個到幾千個被引力集中到一起的星系組成,是被既作為小規模宇宙學、又作為大規模天體物理過程的模型來研究的。他們的數據顯示了一個相當安靜的大氣層,其中的氣體速度非常慢,在距中心核(central nucleus) 30–60千秒差距的距離處具有一個大約164千米/秒的 「視線速度彌散」 (line-of-sight velocity dispersion)。

【10】由蛋白質Gasdermin 誘導的細胞死亡的機制

doi | 10.1038/nature18590

Pyroptosis是一種由炎症造成的程序化細胞死亡,是先天免疫反應的組成部分,由炎性體蛋白Gasdermin D在半胱天冬酶介導下的分解觸發。這項研究分析Gasdermin在Pyroptosis中發揮功能的分子機制。Jingjin Ding等人發現,Gasdermin D、A和A3的N-端區域是有細胞毒性的,因為它們在哺乳動物細胞和人工轉化的細菌中都通過膜孔(membrane pore)的形成破壞細胞膜。這些孔大多數直徑約為10-14納米,有16個對稱的原體(protomer)。在本期Nature的另一篇論文中,Judy Lieberman及同事提供的證據表明, 「半胱天冬酶-11」對Gasdermin D的分解(以前被發現介導Pyroptosis)誘導N-端區域的寡聚和膜孔的形成。

【11】方向選擇性的神經網絡

doi | 10.1038/nature18609

視網膜的 「星爆無長突細胞」 (SAC)樹突在計算運動視覺刺激之檢測的方向選擇性中扮演一個必不可少的角色。過去關於SAC解剖情況的研究工作大多涉及野兔的視網膜。現在,Kevin Briggman及同事發表了在單突觸層面對小鼠視網膜所做的一次大規模重建,它顯示抑制性和激發性輸入突觸在SAC樹突上的分布存在明顯的非對稱性。通過電腦模擬和進一步的生理成像,本文作者發現,小鼠特定的視網膜迴路適應了其與野兔相比較小的眼睛大小。如果沒有這種適應性,那麼小鼠將看不見慢速運動的物體。(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更多精彩閱讀:

6月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6月16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6月23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相關焦點

  • 【盤點】6月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3】上舊石器時代的歐亞人doi | 10.1038/nature17993David Reich、Svante P??bo及同事分析了生活在距今45,000 年和7,000年前之間的51個歐亞人的古基因組數據。這些數據提供了關於新石器時代以前歐洲的人口史的迄今最全面的信息,也為這一時期歐洲人口的不斷遷移和周轉提供了支持。
  • 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在本期《自然》的一篇綜述文章中,Antonio Acín和Lluis Masanes探討了量子力學理論可用於設計設備獨立型隨機數生成器的諸多方式。【3】保護傳粉者doi | 10.1038/nature20588傳粉者為人類社會提供了無數產品和服務,並且促進保持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運行。
  •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在本周《自然》的一篇評論文章中,Sergei Kalinin、Albina Borisevich和 Stephen Jesse提出了一種應對該挑戰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讓電子束穿過樣本,以揭示其晶體結構。電子束可能會改變原子的位置,這在常規結構鑑定中是一種缺點,但如果想移動原子,這個缺點就會變為優點。不過,這種技術若要取得成功,必須實現對電子束的完全控制。
  • Nature雜誌10月20日精選文章一覽
    在本期《自然》雜誌中,Daniel Rokhsar及同事報告了非洲爪蟾的基因組序列,並與其近親熱帶爪蟾(X. tropicalis)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他們的分析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7】溫度驅動陸地碳匯改變doi | 10.1038/nature2078人們尚不清楚溫度及水資源可用量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了全球陸地碳匯的年際變化。在本文中,Martin Jung等人研究了溫度和水資源可用量變動對總初級生產力、陸地生態系統呼吸和生態系統淨交換的影響。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2016年《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人物doi: 10.1038/540507a值此歲末之際,《自然》雜誌再次選出了【2】元轉錄組學分析揭示病毒的生物多樣性doi | 10.1038/nature20167張永振及同事記錄了200餘種無脊椎動物的RNA病毒多樣性數據。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2】蛋白質運動與生物學功能之間的關聯doi | 10.1038/nature20571X射線晶體學能在原子尺度揭示大蛋白的三維結構,但提供的僅是靜態圖像。【3】年輕恆星噴流氣體doi | 10.1038/nature20600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在高角解析度下拍到了年輕的太陽型原恆星TMC1A,為與這類系統相關的分子氣體外流提供了新數據。
  • Nature雜誌9月15日精選文章一覽
    【2】藍斑核中的記憶鞏固doi | 10.1038/nature19325在記憶編碼前後的短時間內,如果發生了新奇或明確相關的事件,便能增強記憶保持,就像「閃光燈記憶」一樣。人們認為,這一現象涉及源於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相關機制。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Simon James回顧了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有關教育、歷史和政治的大量其它作品,以及他(據我們所知)在《自然》上發表的五十篇文章。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
  • 1月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5】20世紀40年代的冰川消退doi | 10.1038/nature20136南極冰原阿蒙森海區域的許多冰川和冰架正在迅速消退,但迄今為止,其初始觸發機制仍不明確。【6】體脂與糖尿病風險doi | 10.1038/nature20784肥胖是2型糖尿病與相關代謝疾病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遺傳關聯研究已經識別出了與肥胖相關的基因組位點,近期研究還表明肥胖與DNA甲基化有關。
  • 【盤點】6月2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
    【2】乳腺癌的突變特徵doi | 10.1038/nature17676這項研究報告了對來自560個乳腺癌病例的腫瘤及正常組織所做的全基因組測序,為了解蛋白編碼區域和非編碼區域的頻發體細胞突變及突變頻率提供了一個全面的全基因組視角。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不知不覺,1月即將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1月裡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閱讀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月1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ic deletion of malic enzyme 2 confers collateral lethality in pancreatic cancer」。
  • 2012年5月31日《Nature》雜誌精選
    幹細胞隨年齡增長而減少The let-7–Imp axis regulates ageing of the Drosophila testis stem-cell niche在果蠅的睪丸中,一組被稱為「apical hub」的細胞分泌自我更新因子Unpaired (Upd),它促進肝細胞的維持。
  • 7月Nature雜誌亮點研究
    ,或能幫助闡明遺傳信息是如何不間斷地代代相傳的;文章中,研究人員識別出了一種名為SPOCD1的特殊蛋白,其在保護早期精子前體細胞(生精細胞,germ cells)免於損傷上扮演著關鍵角色。【5】Nature重大突破:生成完整的人類X染色體序列doi:10.1038/nature03440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的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員製造出了第一個人類染色體的端到端DNA序列。
  • 科學網—7月12日《自然》雜誌精選
    這篇文章中所介紹的方法(被稱為「長片段讀取技術」)與用來對長的單個DNA分子進行測序的方法相似,但卻沒有DNA克隆或染色體分離。本文作者通過從只含有10到20個細胞的樣本生成7個準確的人基因組序列和單倍型數據,演示了這一方法的潛力。這一進展顯示,應當有可能使從微生物活檢和循環癌細胞所得到的個人基因組測序結果具有臨床研究所要求的質量和規模。
  • 【盤點】Nature雜誌2015年7月亮點研究速覽
    時間定格在7月底,讓生物谷小編帶您看看這個月Nature及其子刊有哪些研究亮點!【7】21世紀的STEM教育Nature雜誌與《科學美國人》雜誌合作,對「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方面的最新趨勢進行分析。通過採用21世紀的學習原理,教育工作者應能夠培養出更適合加入現代的、多學科的勞動力隊伍的科學家和整體科學素養更高的普通民眾。
  • 7月30日《自然》雜誌精選—新聞—科學網
    適用於氣候變暖的一個水稻品種 稻田產生強效溫室氣體甲烷全球排放量的 7%~17%,這個數字隨著水稻種植面積的擴大還可能會增長。這篇論文報告說,研究人員培育出了一種水稻,它的籽和莖中生物質和澱粉含量更高,甲烷排放量有所降低,根際產甲烷菌的水平也有所降低。
  • 視覺兩會·每日圖片精選(3月7日)
    視覺兩會·每日圖片精選(3月7日) 2011-03-09 00:42
  • 最強蝸牛7月22日最新密令匯總 7.22全部密令兌換碼一覽
    最強蝸牛7月22日最新密令匯總 7.22全部密令兌換碼一覽 最強蝸牛中,密令是可以進行免費的福利禮包兌換,很多密令都是每天進行發放的,那麼最強蝸牛截止7月22日的密令到底有哪些呢?
  • 《dnf》2021年1月7日魔盒更新了什麼
    18183首頁 《dnf》2021年1月7日魔盒更新了什麼 《dnf》2021年1月7日魔盒更新了什麼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