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2020-12-07 生物谷

封面:Shutterstock

【1】封面故事: 糾正群體智慧之偏

doi | 10.1038/nature21054

本期封面所示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傑克遜·波洛克的畫作《One: Number 31, 1950》。近年來,「群體的智慧」一直被廣泛當作一種民主的確定真相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們熱衷在線投票程序推動的。然而,群體並不總是正確的,事實上有可能還不甚明智,一部分原因在於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有限。在本文中,Dra?en Prelec和同事設計了一種將「民主」算法和「精英」選擇結合在一起的策略:前者讓任何人不分資格都可以表達意見,後者則是與真理相關聯的少數專家的判斷。這種策略選擇的是支持者多於預期的答案,而不是單純根據「最多人支持」或「最有信心的」答案做出選擇。

【2】手性量子光學

doi | 10.1038/nature21037

電子的自旋-軌道耦合帶來了許多引人入勝的現象和重要的應用,包括拓撲絕緣體和自旋電子學。最近,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光子中是否會出現與自旋-軌道耦合類似的效應,如果存在這種效應,又會帶來怎樣的啟發。光子自旋-軌道耦合可能會導致方向依賴的光子發射,因此使手性量子光學得以存在。本文綜述了手性量子光學領域的實驗,並探討了這些實驗可如何為量子網絡和量子多體物理增加新的控制維度。

【3】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的產生和作用

doi | 10.1038/nature21029

在發生腦損傷後,人腦會產生不同類型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但人們對這些星形膠質細胞亞型具體有何作用所知不多。Shane Liddelow等人描述了這些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是如何在神經炎症性小膠質細胞誘導下產生的。作者還探索了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在疾病和損傷狀態進展中的功能作用,並發現在特定條件下,A1星形膠質細胞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元的死亡。

【4】病毒會在決策時相互溝通

doi | 10.1038/nature21049

細菌會分泌信號傳導分子來感知種群密度,並據此調整行為。在探索細菌通信系統的過程中,Rotem Sorek及同事驚喜地發現,一些噬菌體(感染細菌的病毒)會編碼受感染細胞所分泌的、並被病毒種群感知到的肽。超過一定閾值後,病毒就會從裂解性周期——噬菌體會在這一階段殺死宿主細胞——轉變至溶源性周期,避免殺死宿主。這是人類描述的首個病毒通信系統。

【5】翻譯調控放鬆與腫瘤進展

doi | 10.1038/nature2103

上遊開放讀碼框(uORF)是一個存在於許多信使RNA中的基因表達調控元件。Elaine Fuchs及同事在皮膚腫瘤模型中發現了uORF翻譯發揮的一種作用。在腫瘤發生早期,這種由致癌基因驅動的翻譯轉變能防止一些促腫瘤生成的mRNA在蛋白質合成中出現全局減少,這表明腫瘤驅動因子或許利用了uORF翻譯來執行致癌轉變。

【6】單個鉑納米粒子的催化反應性

doi | 10.1038/nature2079

通過描繪單個納米粒子的催化反應性,有望直接揭示納米尺度的結構-反應性相關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Dean Toste、Elad Gross及同事對鉑納米粒子表面的催化反應進行了詳盡的高空間解析度光譜成像處理。作者將攜帶化學官能團的穩定分子附著在催化劑顆粒上,並通過有同步加速器光源的近場紅外光譜法來監測官能團的轉換。這一方法表明,與粒子頂部的平坦區域相比,包含了低配位數金屬原子的顆粒邊緣區域在催化氧化和還原反應過程中都更加活躍。

【7】溫度驅動陸地碳匯改變

doi | 10.1038/nature2078

人們尚不清楚溫度及水資源可用量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了全球陸地碳匯的年際變化。在本文中,Martin Jung等人研究了溫度和水資源可用量變動對總初級生產力、陸地生態系統呼吸和生態系統淨交換的影響。他們發現,在全球尺度上,陸地碳匯的年際變化主要是由溫度波動引起的,是兩種補償水效應的結果。但在局部尺度上,水資源可用量是碳匯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

【8】地球後增薄層的起源

doi | 10.1038/nature21045

Mario Fischer-G?dde和Thorsten Kleine表明,所有球粒隕石,包括碳質球粒隕石都具有與地球地幔不同的釕同位素成分。釕同位素異常在碳質球粒隕石中最多,普通球粒隕石其次,在頑輝石球粒隕石中最少,這表明在較大的日心距離下形成的物質有更多的釕同位素異常。作者推論,地球在形成月球的撞擊後吸積的「後增薄層」一定不是來自外太陽系的,也不是地球上揮發物和水的主要來源。

【9】尖尾鷸雄鳥為繁衍飛越千山萬水

doi | 10.1038/nature2081

尖尾鷸在南半球過冬,但在北冰洋海岸繁殖。它們的繁殖地範圍十分廣泛,從俄羅斯北極地區西部,一直到西伯利亞、阿拉斯加以及加拿大北極地區。本文作者表明,雄鳥不會在整個繁殖季中都留在一個繁殖地,而是在繁殖地之間穿梭,其飛越距離的中位數為3000公裡,造訪的繁殖地中位數為8個。此前,人們曾懷疑一些物種的雄性有「流浪」行為,但並未發現證據。這一發現對性選擇和物種形成理論都有可能產生影響。

【10】耐冷硅藻的基因組

doi | 10.1038/nature20803

硅藻是南冰洋的主要初級生產者,但人們一直不了解它們是如何適應光照和溫度條件如此極端的環境的。Thomas Mock等人報告了一種生活在南冰洋的耐冷硅藻——圓柱擬脆杆藻(Fragilariopsis cylindrus)的基因組序列,並比較了這種「嗜冷」硅藻和在溫帶海洋中演化的硅藻。他們發現,圓柱擬脆杆藻的基因組含有高度分化的等位基因,這些等位基因在不同環境條件下會有不同的表達。(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根據natureasia編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 app.

更多精彩閱讀: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1月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Nature雜誌1月19日精選文章一覽

相關焦點

  • 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在本期《自然》的一篇綜述文章中,Antonio Acín和Lluis Masanes探討了量子力學理論可用於設計設備獨立型隨機數生成器的諸多方式。【3】保護傳粉者doi | 10.1038/nature20588傳粉者為人類社會提供了無數產品和服務,並且促進保持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運行。
  •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封面:XVIVO Scientific Animation【1】在本周《自然》的一篇評論文章中,Sergei Kalinin、Albina Borisevich和 Stephen Jesse提出了一種應對該挑戰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讓電子束穿過樣本,以揭示其晶體結構。電子束可能會改變原子的位置,這在常規結構鑑定中是一種缺點,但如果想移動原子,這個缺點就會變為優點。不過,這種技術若要取得成功,必須實現對電子束的完全控制。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2016年《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人物doi: 10.1038/540507a值此歲末之際,《自然》雜誌再次選出了2016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十位在各自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家分別是:Gabriela Gonzalez、Demis Hassabis、Terry Hughes、Guus Velders、Celina Turchi、Alexandra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虎尾海馬基因組doi | 10.1038/nature20595海馬是演化活力的縮影,不僅如此,體型似馬和雄性懷孕等特徵讓它們在硬骨魚類中也顯得獨一無二。【2】蛋白質運動與生物學功能之間的關聯doi | 10.1038/nature20571X射線晶體學能在原子尺度揭示大蛋白的三維結構,但提供的僅是靜態圖像。
  • Nature雜誌10月20日精選文章一覽
    封面攝影:Paul Starosta/Getty Images【1】在本期《自然》雜誌中,Daniel Rokhsar及同事報告了非洲爪蟾的基因組序列,並與其近親熱帶爪蟾(X. tropicalis)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他們的分析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
  • Nature雜誌9月15日精選文章一覽
    封面故事: 善用工具的夏威夷烏鴉doi | 10.1038/nature19103鴉科鳥類以其認知能力著稱。作者報告了無配體形式下的人類內皮素B型受體、以及它與內源性激動劑內皮素-1複合物的X射線晶體結構,通過分析結構和變異情況揭示了內皮素-1和內皮素-3之間的異肽選擇性的機制。與M2毒蕈鹼受體的對比表明,A族GPCR間存在共同的信號傳導機制。
  • 【盤點】7月7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地幔對流模型doi | 10.1038/nature17992本期封面所示為地球一個對流模型的粘度場和表面:紅色的低粘度區是板塊邊界,深藍色的高粘度區是大陸。【4】伊波拉糖蛋白的結構doi | 10.1038/nature18615David Stuart 及同事發表了伊波拉病毒糖蛋白的第一個無配體結構。該糖蛋白是負責宿主細胞附著和膜融合的惟一病毒蛋白,因此從邏輯上來說也是抗病毒藥物研發的一個目標。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致敬科幻http://www.nature.com/news/scifi-special-1.20529本期《自然》致敬科幻小說。Simon James回顧了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有關教育、歷史和政治的大量其它作品,以及他(據我們所知)在《自然》上發表的五十篇文章。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
  • 【盤點】6月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腸道菌群與營養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doi | 10.1038/nature18309本期封面所示為糞便細菌的一個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腸道菌群的變化以及糞便短鏈脂肪酸濃度的改變已被發現與肥胖症、胰島素抗性和代謝綜合症相關,但卻沒有在它們之間確定存在因果關係。
  • 1月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封面攝影:Michael Spain/500PX/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1】封面故事: 快速射電暴及其宿主的直接定位doi | 10.1038/nature20797本期封面為銀河系和美國新墨西哥州卡爾·央斯基甚大天線陣的碟形天線。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不知不覺,1月即將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1月裡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閱讀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月1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ic deletion of malic enzyme 2 confers collateral lethality in pancreatic cancer」。
  • 【盤點】6月2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
    作者分析了這些癌症基因組中的突變特徵,包括對重排突變過程所做的一個新調查,發現了與BRCA1 或 BRCA2功能和有缺陷的、基於同源重組的DNA修復相關的幾個特徵。他們還發現了顯示出截然不同的DNA複製鏈偏差的突變特徵。
  • 2012年5月31日《Nature》雜誌精選
    Nissim Hay及其同事現在發現,在代謝壓力下,LKB1–AMPK通道控制由「acetyl-CoA羧化酶」ACC1 和 ACC2調節的脂肪酸合成和氧化之間的平衡,而對維持NADPH體內平衡發揮重要作用。這個通道被發現促進癌細胞存活和腫瘤生長。本文作者們提出,這一機制在腫瘤發生的早期階段發揮作用,幫助腫瘤細胞在能量壓力條件下存活。
  • 5月26日《自然》雜誌精選
    封面故事:疫苗和免疫問題聚焦 本期一系列新聞特寫文章
  • 今日金店黃金價格一覽(2020年11月26日)
    原標題:今日金店黃金價格一覽(2020年11月26日)   今日周四明日周五,美國感恩節休假,
  • 1月2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1月2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2-02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大 中 小】
  • 2020年12月2日央視新聞聯播精選內容一覽
    原標題:2020年12月2日央視新聞聯播精選內容一覽   12月2日《新聞聯播》的主要內容有:1、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
  • 10月15日《自然》雜誌精選
    在這篇文章中,Russell Poldrack 和Martha Farah對目前用來研究人類腦功能的方法進行了分析,重點關注有關思想的神經基礎的研究,同時還討論了這些方法用來驗證有關因果機制的假說的能力。他們還思考了人類神經科學在現實中的幾個當前和潛在的應用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挑戰。
  • Nature雜誌12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1】Nature:首次揭示RNA剪接與衰老存在因果關聯doi:10.1038/nature20789衰老是多種破壞性的慢性疾病的一種關鍵風險因素,但是影響細胞何時和如何快速地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惡化的生物學因素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 5月5日《自然》雜誌精選
    Umena等人以1.9?魡的解析度提供了PSII的X射線結構,這個解析度足以能確定蛋白亞單元的分配以及Mn4CaO5分子團的幾何排列。 利用染色質特徵解讀基因組 大規模染色質分析可被用來區分功能性基因組元素。這篇論文提供了多種人類細胞類型中各種不同組蛋白標記的染色質圖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