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雜誌9月15日精選文章一覽

2020-11-30 生物谷

封面攝影:Ken Bohn/San Diego Zoo Global

【1】封面故事: 善用工具的夏威夷烏鴉

doi | 10.1038/nature19103

鴉科鳥類以其認知能力著稱。一直以來,新喀鴉(Corvus moneduloides)因其能夠製作和使用工具覓食而聞名。不過,Christian Rutz等人發現,這種能力並非新喀鴉獨有,另一種來自太平洋島嶼的烏鴉 — 夏威夷烏鴉(Corvus hawaiiensis)也同樣具備這種能力,它們的夏威夷名字Alalā更為知名。夏威夷烏鴉在幼年時自然而然地學會如何使用工具,整個物種全部都具有熟練使用工具的能力。作者之所以如此確定,是因為夏威夷烏鴉已在野外滅絕,現存的109隻全部為人工飼養,他們在其中的104隻身上進行了檢驗。他們的研究表明,熱帶烏鴉的技術能力或許是由偏遠島嶼的獨特生態環境促成的,其中包括內部獵物競爭降低和被捕食風險下降。發現第二種會使用工具的烏鴉為動物在使用工具方面的比較研究創造了難得的機會。

【2】藍斑核中的記憶鞏固

doi | 10.1038/nature19325

在記憶編碼前後的短時間內,如果發生了新奇或明確相關的事件,便能增強記憶保持,就像「閃光燈記憶」一樣。人們認為,這一現象涉及源於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相關機制。作者認為,藍斑核向海馬體的投射(其特點是去甲腎上腺素能信號傳導)可能通過在局部釋放多巴胺,促使新奇事件帶動增強記憶。

【3】A族G蛋白偶聯受體的信號傳導

doi | 10.1038/nature19319

血管收縮肽內皮素及其G蛋白偶聯受體(GPCR)與許多疾病(比如肺動脈高壓)的發病相關,因此是重要的治療靶點。作者報告了無配體形式下的人類內皮素B型受體、以及它與內源性激動劑內皮素-1複合物的X射線晶體結構,通過分析結構和變異情況揭示了內皮素-1和內皮素-3之間的異肽選擇性的機制。與M2毒蕈鹼受體的對比表明,A族GPCR間存在共同的信號傳導機制。

【4】長鏈非編碼RNA XIST 的甲基化

doi | 10.1038/nature19342

在雌性哺乳動物發育過程中,其中一條X染色體上基因的翻譯靜默需要長鏈非編碼RNA XIST發揮作用。Samie Jaffrey及同事發現,XIST是高度甲基化的,整條RNA上含有至少78個N6-甲基腺苷(m6A)。研究顯示,XIST結合蛋白RBM15能將WTAP-METTL3 RNA 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募集到XIST中,此外,核m6A閱讀器YTHDC1能激發基因靜默機制。

【5】不同尋常的白矮星

doi | 10.1038/nature18620

四十多年來,AR Scorpii (AR Sco)一直被認為是一顆短周期變星,並被歸類為盾牌座 δ 型變星,這是一種常見的周期變星類型。新的觀測結果表明,AR Sco是一個至今為止獨一無二的系統:這個白矮星/冷星雙星系統釋放涵蓋從X射線到射電波的整個電磁頻譜的劇烈脈衝。AR Sco的光學通量可在僅僅30秒內增加3倍之多,其脈衝在無線電頻率即可探測到。這些特徵反映了磁白矮星在1000萬年的時間尺度上自轉減緩。儘管脈衝受白矮星自轉驅動,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來源於冷星。

【6】高強度與蠕變抗性兩全的金屬

doi | 10.1038/nature19313

減小金屬粒度是增強金屬強度的方式之一,但往往會對其它力學性能造成不良影響。比如,由於納米晶體成分間以晶界形式存在的金屬體積相對較大,金屬對蠕變(一種緩慢而不可恢復的變形)的抗性可能會明顯下降。Kristopher Darling等人描述了一族同時具備高強度與超高蠕變抗性的納米結構合金,這一成果的關鍵是利用一種加工方法在晶界處產生小團簇,防止納米晶粒受滑移、旋轉和擴散生長等影響,使之穩定下來,從而大大提高了金屬的蠕變抗性。

【7】利用納米結構電極促進二氧化碳還原

doi | 10.1038/nature19060

通過電化學方法將二氧化碳還原為一氧化碳是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製造燃料和原料的第一步。但由於二氧化碳在電催化劑上的還原位置濃度較低,這一過程相對緩慢。劉敏等人表明,納米針尖電極可以產生較高的局域電場,這可以提高活性電催化劑表面附近的局部二氧化碳濃度。利用這種場致反應物濃度(FIRC)效應,納米級金針表現優於最好的金納米粒子和氧化後還原貴金屬催化劑。類似的,納米級鈀針電催化劑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酸鹽,轉化具有高選擇性和高效率,證明了FIRC概念的廣泛適用性,以及它在設計優質電催化劑方面的價值。

【8】再探棘螈化石

doi | 10.1038/nature19354

人們對泥盆紀四足動物棘螈(Acanthostega)的生活方式和習性所知不多。雖然棘螈有手指足趾,但我們對棘螈的所有認知都表明它應是一種水生動物。Sophie Sanchez及同事表明,大多數已知的棘螈樣本都來自一個「群墓」,此外,它們的骨化狀態表明,雖然其中最大的一隻至少有六歲,但這些樣本全部是幼體,並無成體。這項研究深刻揭示了已知最早的四足動物之一的生活情況,也對陸地脊椎動物的生活演化史提出了許多問題。

【9】CD8+T細胞控制慢性病毒感染

doi | 10.1038/nature19317

病毒抗原長期存留會導致效應器CD8+T細胞功能耗竭,但耗竭的CD8+ T細胞仍能在慢性病毒感染過程中發揮一定的病原控制作用。在本期《自然》中,兩支研究團隊探索了這些免疫細胞的抗病毒機制。葉麗林及同事研究了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LCMV)的小鼠模型和人類HIV感染者,他們發現了一個因慢性病毒感染而部分耗竭的CXCR5+ CD8+ T細胞群,這個細胞群位於B細胞濾泡,控制病毒複製。病毒特異性CXCR5+ CD8+ T細胞的分化和效應器功能由Id2-E2A 信號傳導軸調控。在小鼠中,抗PD-L1抗體療法能與過繼轉移的CXCR5+ CD8+ T細胞協同抑制病毒複製。Rafi Ahmed及同事發現,小鼠LCMV慢性感染能促進一種有類濾泡輔助性T細胞(TFH)特徵的病毒特異CD8 T細胞群。這些T細胞表達了PD-1抑制性受體,但與此同時也表達了協同刺激性分子,並且帶有與CD8 T細胞記憶前體細胞和造血幹細胞(HSC)相關的基因印記。這些發現有助於更好地理解T細胞耗竭,並且對優化PD-1靶向免疫療法具有重要意義。

【10】PGC1α抑制腫瘤轉移

doi | 10.1038/nature19347

腫瘤進程與正常代謝過程的重編程有關,但代謝調控迴路是否會影響腫瘤轉移呢?Pere Puigserver及同事通過黑色素瘤來解答這一問題,黑色素瘤是最為致命的一種皮膚癌。他們發現PGC1α — 一種已知能促進線粒體生成並抵抗氧化應激的轉錄輔激活物 — 會抑制黑色素瘤轉移,其藉助的轉錄通路與激發其生物能功能的通路相似但不相同。這一通路或許能為通過細胞毒性效應抑制腫瘤轉移的藥物提供新的靶點。(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 生物谷APP.

生物谷推薦的精彩閱讀: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9月1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速覽

8月1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速覽

相關焦點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2】蛋白質運動與生物學功能之間的關聯doi | 10.1038/nature20571X射線晶體學能在原子尺度揭示大蛋白的三維結構,但提供的僅是靜態圖像。他們發現,在這期間有將近9萬平方公裡的地表水消失了——主要發生在中東和中亞地區,但其它地區有新的地表水形成,面積約是已消失地表水的兩倍。該研究認為,在過去幾十年中驅動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乾旱、水庫修建和水提取。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2016年《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人物doi: 10.1038/540507a值此歲末之際,《自然》雜誌再次選出了【2】元轉錄組學分析揭示病毒的生物多樣性doi | 10.1038/nature20167張永振及同事記錄了200餘種無脊椎動物的RNA病毒多樣性數據。
  •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在本周《自然》的一篇評論文章中,Sergei Kalinin、Albina Borisevich和 Stephen Jesse提出了一種應對該挑戰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讓電子束穿過樣本,以揭示其晶體結構。電子束可能會改變原子的位置,這在常規結構鑑定中是一種缺點,但如果想移動原子,這個缺點就會變為優點。不過,這種技術若要取得成功,必須實現對電子束的完全控制。
  • 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2】證明隨機doi | 10.1038/nature20119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牧師們一直探索的一個問題是世界是隨機的還是確定的(認為每一個事件都是過去事件的必然結果)。具有內在隨機性的量子理論的發展使物理學家也加入了探索行列。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釕同位素異常在碳質球粒隕石中最多,普通球粒隕石其次,在頑輝石球粒隕石中最少,這表明在較大的日心距離下形成的物質有更多的釕同位素異常。作者推論,地球在形成月球的撞擊後吸積的「後增薄層」一定不是來自外太陽系的,也不是地球上揮發物和水的主要來源。
  • Nature雜誌10月20日精選文章一覽
    在本期《自然》雜誌中,Daniel Rokhsar及同事報告了非洲爪蟾的基因組序列,並與其近親熱帶爪蟾(X. tropicalis)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他們的分析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Simon James回顧了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有關教育、歷史和政治的大量其它作品,以及他(據我們所知)在《自然》上發表的五十篇文章。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
  • 【盤點】7月7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4】伊波拉糖蛋白的結構doi | 10.1038/nature18615David Stuart 及同事發表了伊波拉病毒糖蛋白的第一個無配體結構。該糖蛋白是負責宿主細胞附著和膜融合的惟一病毒蛋白,因此從邏輯上來說也是抗病毒藥物研發的一個目標。
  • 【盤點】6月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5】大環車道上的納米機器doi | 10.1038/nature18013一個分子馬達首先必須產生不會被 「布朗運動」 (在那個尺度上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力)所淹沒的運動,而且無法將角動量作為一種方向控制方式加以利用。
  • 1月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5】20世紀40年代的冰川消退doi | 10.1038/nature20136南極冰原阿蒙森海區域的許多冰川和冰架正在迅速消退,但迄今為止,其初始觸發機制仍不明確。【6】體脂與糖尿病風險doi | 10.1038/nature20784肥胖是2型糖尿病與相關代謝疾病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遺傳關聯研究已經識別出了與肥胖相關的基因組位點,近期研究還表明肥胖與DNA甲基化有關。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月1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ic deletion of malic enzyme 2 confers collateral lethality in pancreatic cancer」。
  • 【盤點】6月2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
    【2】乳腺癌的突變特徵doi | 10.1038/nature17676這項研究報告了對來自560個乳腺癌病例的腫瘤及正常組織所做的全基因組測序,為了解蛋白編碼區域和非編碼區域的頻發體細胞突變及突變頻率提供了一個全面的全基因組視角。
  • 2012年5月31日《Nature》雜誌精選
    功能性基因組在重組過程受到保護Genetic recombination is directed away from functional genomic elements in micePRDM9(一個組蛋白H3甲基轉移酶)被認為通過序列特異性結合來決定重組熱點的位置。
  • Nature雜誌9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9月份即將結束,本月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在新聞版塊的兩篇文章中,我們詳細探討了不平等對科學自身的影響。生物谷相關報導:科學界的1%  科學家的收入不平等為何在不斷加劇?
  • 10月15日《自然》雜誌精選
    在這篇文章中,Russell Poldrack 和Martha Farah對目前用來研究人類腦功能的方法進行了分析,重點關注有關思想的神經基礎的研究,同時還討論了這些方法用來驗證有關因果機制的假說的能力。他們還思考了人類神經科學在現實中的幾個當前和潛在的應用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挑戰。
  • 高能手辦團10月9日維護內容一覽 向日葵少女上線
    高能手辦團10月9日維護內容一覽,向日葵少女活動上線。在今天的更新維護中家主的任務已經結束但是新活動向日葵少女活動已經上線,下面一起了解本次更新詳情吧。 【維護時間】2020年10月9日5:30開始,預計3小時 【維護範圍】截止2020年10月9日5:30已開放的所有伺服器 【維護方式】停服維護 給各位收藏家造成不便,盡請諒解!
  • Nature雜誌12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12月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plicing factor 1 modulates dietary restriction and TORC1 pathway longevity in C. elegans」。由於公共衛生取得進展,在全世界過去一個世紀,預期壽命顯著增加。
  • 《饑荒》聯機版6月15日更新了什麼 6月15日更新內容一覽
    導 讀 饑荒聯機版6月15日更新內容一覽 科雷官方今日公布了饑荒聯機版即將在6月15日更新的內容,本次更新追加了全新的角色沃爾特及沃比,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即將更新的內容吧
  • 5月5日《自然》雜誌精選
    Umena等人以1.9?魡的解析度提供了PSII的X射線結構,這個解析度足以能確定蛋白亞單元的分配以及Mn4CaO5分子團的幾何排列。 利用染色質特徵解讀基因組 大規模染色質分析可被用來區分功能性基因組元素。這篇論文提供了多種人類細胞類型中各種不同組蛋白標記的染色質圖一覽。
  • 科學網—9月1日《自然》雜誌精選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合成過程中所存在的挑戰、多層組裝程序及半導體納米膜在電子和光電子中的應用進行了綜述,既涉及可以減小至納米膜的無機半導體材料,又涉及可以作為石墨烯替代品的二維有機碳結構。 複雜疾病的遺傳易感性 遺傳傾向與環境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複雜疾病發病機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