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何川/蔣華良等人撤回Nature Commucations的研究成果,主要原因是結論不可靠

2021-02-24 Retraction

為了以防這個公眾號走失,可以關注備用號,碩博一線(shuoboyixian)。

大多數低GC革蘭氏陽性細菌都具有必需的walKR兩組分系統(TCS),用於參與調控細胞壁同質性的信號轉導。儘管已建立了完善的細胞內調節機制,但該TCS在細胞外信號識別中的作用以及調節該TCS活性的因素仍然未知。

2016年3月18日,芝加哥大學何川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共同通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essential two-component signal-transduction system WalKR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確定激酶「 WalK」(erWalK)的細胞外受體是橋接金黃色葡萄球菌中細胞外信號輸入和細胞內激酶活性調節的關鍵樞紐。潛在的信號轉導殘基的單個胺基酸突變導致WalKR的功能嚴重受損。源自針對erWalK的基於結構的虛擬篩選的小分子能夠選擇性激活walKR TCS。erWalK的分子水平表徵不僅有助於探索自然信號,而且為erWalK抑制劑的合理設計提供了模板。

近期,該文章被撤稿,主要原因是用於這些實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突變株攜帶其他突變,無法得出Asp119和Val149在WalKR的信號識別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本文中,我們介紹了用於信號轉導的WalKR兩組分系統和可以靶向WalKR的小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特性,並報告了鑑定其信號轉導活性所需的胺基酸的方法。但是,Ian Monk,Benjamin Howden,Torsten Seemann和Timothy Stinear在隨附的信函(Monk等人,2017)中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我們在芝加哥大學用於這些實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突變株攜帶其他突變。儘管此錯誤不會使圖1中所示的結構(PDB ID:4YWZ)和圖5a中所述的小分子DHBP與WalKR的結合無效,但我們不能再明確地得出結論,Asp119和Val149在WalKR的信號識別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於由該錯誤引起的任何不利後果,我們深表歉意。蔣華良及何川等人同意撤回這篇論文,沒有聯繫作者Qiancheng You,因為Asp119和Val149在WalKR的信號識別領域中的功能不再是結論性的。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433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1000

內容為【Retraction】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復後臺「轉載」

Retraction,專注於學術不端報導。

投稿事宜ilovehainan@foxmail.com

覺得本文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日本知名學者Nature被撤,主要原因找不到原始數據
    2019年6月26日,日本名古屋大學Yuuta Yano等人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Living annulative π-extension polymerization for graphene nanoribbon synthe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了一種活潑的環形π延伸(APEX)聚合技術,該技術能夠快速
  • Science主要結論不能被重複,日本科學家撤回領域多篇重要成果
    2017年11月24日,日本京都大學Chanchal Sow等人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Current-induced strong diamagnetism in the Mott insulator Ca2RuO4」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直流電流可能是控制Mott絕緣轉變附近材料性能的一種手段。
  • 中國學者首次從Nature撤回封面文章:邢立達等人的文章描述不準確
    2020年3月11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等人在Nature 發表題為「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了一個保存得非常好並且小巧的鳥狀頭骨,該頭骨記錄了一個新物種
  • 科研稜鏡 | Nature被撤稿 ,「遊戲」可以去研究量子力學?不靠譜
    「遊戲化」(在非遊戲環境中應用遊戲元素)是一種有效的工具,可讓公民科學家為研究問題提供解決方案。Sherson團隊在Nature 發表題為「Exploring the quantum speed limit with computer gam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優化前景和啟發式解決方案策略的組合分析可能會有益於量子物理學及其以外的更多種類的優化問題。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論文作者團隊在Nature的撤稿聲明中說:「為了預防不正確的(分類學)信息保留在文獻記錄中,作者們撤回本文。儘管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的描述仍然是準確的,但是,一個新的、未發表的標本使我們對該標本(HPG-15-3)原定的系統發育位置產生了懷疑。」對此,論文第一作者邢立達給出的中文撤稿說明有進一步解釋。
  • 核心結論出錯?中國學者對Nature大膽提出質疑
    Batista等人在Nature Chemistry報導了關於水氧化機理研究文章。2020年11月10日,浙江大學化學系冷文華等人在Nature Chemistry對這篇文章中的核心結論,提出了一些疑問和自己的見解。同期,Durrant等人對於所提出的疑問也進行了正面回復。
  • Nature:「涉嫌造假」,闡述轉基因有害的文章被撤回
    這篇由義大利Naples大學的科學家們報導的研究結果出現了漏洞:該文章中的的圖片涉嫌故意修改。對此,該實驗室的主要負責人稱不會發表任何意見。該文章的結果與之前由全球各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的安全測試結果(即表明轉基因作物安全無危害)大相逕庭。然而,這些官方結論受到了多數反轉基因網站的抵制。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編輯通知質疑論文的作者,表示原論文可能有問題,但目前不適合在Nature上發表質疑論文; 2020年5月29日,Nature編輯在原論文下增添了「Change history」條目,稱正在調查此文,解決後會「採取相應的編輯行動」; 2020年6月14日,原論文作者將對質疑論文的回覆發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認為「眼齒鳥」仍然是鳥; 2020年7月22日,
  • RNA表觀遺傳學開創者何川:總想著賺錢太急功近利
    現在,何川和他的團隊正在探索RNA表觀遺傳背後的機理,以及如何把研究成果用在癌症治療、植物性能改善等諸多領域。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在飛速發展,甚至引發了科學的「淘金熱」。「在美國和歐洲,已經有三家公司在針對何川的研究組發現的酶研製新藥。」何川告訴網易科技,兩三年前他在歐洲的分子生物學大會上組織的討論還只有30—40人參加,今年再去歐洲的大學開會,會場的人數已經超過200人。
  • 因圖片重複等問題,Nature期刊撤回一篇關於利用CAR-T細胞療法治療...
    這些研究人員報導了利用一種「歸巢系統」對T細胞細胞進行改造,使得它們牢固地結合血管表面上的分子,並給它們添加一種能夠識別癌細胞的嵌合抗原受體(CAR),這樣它們在小鼠中能夠成功治療膠質母細胞瘤,即一種侵襲性的腦癌。起初,這些發現得到了積極的關注。
  • 研究人類DNA修復雙氧酶結晶結構
    protein in search of base damage」的文章,解析了人類DNA修復雙氧酶ALKBH2的結晶結構,以及分子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上。
  • 何川團隊開發出新型單鏈DNA測序技術
    何川團隊開發出新型單鏈DNA測序技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0 15:15:44 美國芝加哥大學何川課題組開發出一種乙氧二羥丁酮輔助的單鏈DNA測序技術,可捕獲全局轉錄動態和原位增強子活性
  • 這篇頂刊文章面臨撤稿的處理 | 剛發表15天,結論被發現不可靠
    鞭毛波是由數千個不對稱分子成分產生的。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向前泳動是通過對稱的左右鞭毛運動而產生的。這導致了對稱鞭毛控制假說的盛行。and cell steer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通過快速信號轉導,精子鞭毛受到不對稱控制和各向異性調節,這使精子向前泳動。
  • 關注 | 太熱處理:作者撤回了關於電磁學的《Science》論文
    ,其中包括一篇發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他們正在撤回這些文章,因為這些令人興奮的數據是由實驗誤差引起的。準確地說: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不小心加熱了他們的樣品,汙染了他們的數據。這兩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坎普爾印度理工學院的Chanchal Sow,最後一位作者是日本京都大學物理學教授Yoshiteru Maeno。
  • 科學網—化學生物學助力新藥研究模式轉變
    在該重大計劃積極引導下,研究人員將小分子調控信號轉導過程基礎研究與創新藥物發現緊密銜接,在靶標藥理學功能確證中充分運用化學生物學的理念和技術,發現了若干高質量的新靶標和新穎的先導化合物。「這些舉措和成果真正推動了我國『基於化學生物學新藥研究』模式的確立和發展。」重大計劃專家組組長、中科院院士張禮和表示。
  • 關注 | 蘭州大學高嵐團隊文章撤回,主要原因是文章有眾多圖片與先前發表的一樣
    2019年12月19日,蘭州大學高嵐團隊在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在線發表題為「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oxicity of Polyethylene Glycol–Coated Cobalt Ferrite Nanospheres and Nanoparticles」的研究論文
  • JACC以學術不端為由撤回同一作者的兩篇論文,第一作者表示不背鍋
    近日,《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以學術不端為由撤回了牛津大學2018年發表的兩篇論文。其中一項研究提到的T1 Mapping技術在心臟成像方面影響頗深,曾引起眾多心臟病學專家的關注,並於2015年被牛津大學專門報導。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點擊查看:邢立達等人的Nature封面論文,上線一天即遭十大質疑,「最小恐龍」竟是蜥蜴?
  • 關注 | 曹陽將他人的中文研究成果翻譯成英文再次發表,被撤稿
    近期,呂梁學院曹陽(英譯,Cao Yang)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撤回了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