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頂刊文章面臨撤稿的處理 | 剛發表15天,結論被發現不可靠

2020-08-17 愛科學愛自然

鞭毛驅動精子穿過女性生殖道,這種行為對生殖至關重要。鞭毛波是由數千個不對稱分子成分產生的。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向前泳動是通過對稱的左右鞭毛運動而產生的。這導致了對稱鞭毛控制假說的盛行。

2020年7月31日,英國布裡斯託大學Hermes Gadêlha等人在Science Advances 在線發表題為「Human sperm uses asymmetric and anisotropic flagellar controls to regulate swimming symmetry and cell steer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通過快速信號轉導,精子鞭毛受到不對稱控制和各向異性調節,這使精子向前泳動。

但是,在2020年8月14日,Science Advances 罕見的對於該文章發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的關注文章,指出文章的結論不可靠。

根據AAAS出版社的規律,一經編輯部發表過「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的關注文章後,多達90%的文章都會面臨撤稿(點擊閱讀)。



2020年7月31日,英國布裡斯託大學Hermes Gadêlha等人在Science Advances 在線發表題為「Human sperm uses asymmetric and anisotropic flagellar controls to regulate swimming symmetry and cell steering」的研究論文,現在,相應的作者已將以下擔憂向雜誌部告知:


重新檢查後,論文中的數學分析部分不能完全證明本文的核心結論,即人類精子的鞭毛節律不對稱。 作者的重新分析正在進行中,Science Advances 正在發布此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以在我們等待結果時提醒讀者。


參考消息: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3/eabe3154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1/eaba5168

相關焦點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在諸多留言中,關注的焦點還包括:對於附件圖片的「意外錯誤」,為何論文作者選擇撤稿而非勘誤?頂刊撤稿無小事,上述研究的機理和結論是否存在重大問題?理由是,首先「整篇文章是真實的,不依賴於附件的錯誤,不會因為附件裡出現的失誤產生誤解。文章不用附件的任何支持,文章本身的自洽和結論根本不受任何影響」。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 第一作者嚴重操縱實驗數據;4.8分期刊上13篇中國學者論文被同一人...
    2020年8月17日,該文章被撤回,主要原因是包含了操縱和捏造數據。通訊作者沒有意識到,也沒有參與這些行為。 2.第一作者嚴重操縱眾多實驗數據,這篇頂刊被撤稿 信號通路之間的串擾是複雜的監管網絡的重要特徵。
  • 山東齊魯衛生健康傑出青年5成文章被質疑,3篇已撤稿,3篇已勘誤
    主要從事人類腫瘤相關疾病的研究並有重大發現,特別是在表觀遺傳靶向治療肺癌方面,在國際上首次發現RNA甲基化修飾通過YAP分子影響肺癌生長和轉移的分子機制。以通訊和第一作者發表13篇SCI論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10.6,總影響因子達70。獲山東省醫學科技三等獎2項。
  • 首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後續: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作者稱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因為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據悉,這是第一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理由是,首先「整篇文章是真實的,不依賴於附件的錯誤,不會因為附件裡出現的失誤產生誤解。文章不用附件的任何支持,文章本身的自洽和結論根本不受任何影響」。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被質疑是文章灌水重災區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該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涉嫌學術不端並且沒有回覆編輯部的質詢」。然而,《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也是被質疑文章灌水的重災區之一。
  • 複製以前論文中的圖片和文本,幹細胞研究小組被撤稿19篇
    近日,日本Aichi Gakuin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又因為學術不端而被撤稿,因為他們複製以前論文中的圖片和文本,至此他們的撤稿數量已達到19篇,被標記為需要特別關注的文章1篇。撤稿通知如下:應作者要求,經主編同意,本文已被撤回。文章的一位作者最早聯繫了該期刊,表示文章的原始數據無法獲得,文章結果不可靠。此外,文章還重複使用了作者們之前發表在《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上的一篇論文的大量內容。
  • 學術圈「造假之王」,200餘篇論文有183篇論文被撤稿
    或許感到他的好運要受到挑戰了,在2005年前後,藤井便差不多終止了在麻醉學領域的文章發表,繼而轉戰眼科和耳鼻喉科學。截至2011年,藤井已發表文章200多篇,在他的研究領域可算非常高產了。2011年12月,他在《麻醉學期刊》(Journal of Anesthesia)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這成了他所發表的最後一篇文章。
  • 引起爭議的神童:15 歲一作發表 NEJM,但通訊作者是其父親……
    那些在頂刊中發表論文的神童 當然,Thomas F. Khairy 並不是第一個在頂刊中發表論文的神童。 先介紹一位大家耳熟能詳的:曹原。
  • 第一作者嚴重操縱眾多實驗數據,這篇頂刊被撤稿
    2018年8月,Tae-Woo Kim等人在The Plant Cell 在線發表題為「OST1 Activation by the Brassinosteroid-Regulated Kinase CDG1-LIKE1 in Stomatal Clos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顯示BR和ABA通過擬南芥中
  • 這篇論文果然被批,最終被撤稿
    11月1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一篇論文聲稱,導師為男性時,女性研究者的學術研究會更出色。論文發表後就被人掛到了社交網絡上批評,沒過幾天,期刊就宣布對這篇論文進行「優先」調查。12月21日,期刊正式撤回了這篇論文。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追問:撤稿聲明迴避了什麼
    先是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質疑文章。緊接著,一些國際同行也紛紛指出其標本分析的缺陷。最終,5個月後,作者團隊便發表撤稿聲明。發表論文時風光無限,撤銷稿件時低調平淡。對於這樣的學術現象,今年6月Nature還曾發文,指出撤稿聲明透明度缺失問題。撤稿非小事,應像對待論文發表一樣嚴謹地對待撤稿!
  • 神操作丨這篇Science撤稿後被狂引1000多次,撤稿原因至今是個謎
    撤稿後,依然被超高引用據Web of Science數據顯示,2007年10月撤稿前,論文被引用228次,撤稿之後竟然被引用高達1096次。如果按照谷歌學術的數據,截止2020年2月8日,該論文被引用次數達到2887次,堪稱被引用最多的撤稿論文之一。
  • 清華回應11篇論文被海外撤稿:撤銷造假者博士學位
    )」的網站近日顯示,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有學者的11篇論文因學術不端行為被學術期刊網站撤稿。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撤稿觀察」網站上列出的撤稿名單上看到,這11篇材料學領域的學術論文主要發表於2014年至2016年之間,被《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材料科學與工程)》等期刊網站撤稿。撤稿原因是一系列圖片直接複製了以往已經發表的論文,不同論文通過重新編排和改動圖示來重複同樣的成果。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在撤稿聲明中,作者稱:當時武漢被「封城」,該論文的作者與準備補充材料(包括圖片)的人員被迫分開在不同的城市與地區,無法接觸到實驗室的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從而導致通信錯誤。 也就是說,新冠被歸為「數據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是由中國學者發表的首篇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COVID-19的撤稿潮,上到新英格蘭下到預印本……
    而Hindawi期刊則對相關研究免掉了文章處理費用。是對上一篇文章的評論,在上文撤稿後,這篇也被撤稿。 然後是NEJM上,有一篇文章被撤,內容是關於COVID-19中的心血管疾病、藥物治療和死亡率。在這篇論文中作者發現,患有心血管疾病與 COVID-19 住院患者死亡風險增加存在相關性,但未發現 ACE 或 ARB 的使用會增加院內死亡風險。
  • 論文被撤稿後仍被引用,文獻參考如何避免「撞屍」?
    最近,美國一位信息科學教授就發現,一篇2005年發表於CHEST期刊、題為Effects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COPD的醫學論文在被撤稿10餘年後,其直接引用次數達到近150次,「二手」引用量更是超過2500次。
  • 論文發《自然》後被撤稿,冷僻的古生物學界,如何殺出了網紅科學家邢立達?
    7月22日晚,這篇引發爭議的論文正式撤稿。但多位學者對作者團隊在撤稿中的表現有諸多不滿。最重要的一點是,作者團隊沒有直接承認他們的錯誤之處,而是多次強調新標本的研究發現糾正了這種不準確。撤稿聲明寫道,儘管眼齒鳥的描述仍然是準確的,但是,作者團隊發現的同一產地的保存更完整的一件新標本有了研究進展,這讓團隊意識到,「眼齒鳥」標本很有可能也屬於鱗龍類,而不同於最初的結論。
  • 15個月,韓春雨撤稿了
    文章指出:「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和同事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然而,撤稿聲明和期刊方的社論都沒有明確給出原論文數據在眾多同行研究組中都得不到重複的原因。實際上,由於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並沒有對其論文結果的可重複性問題公開啟動調查,原論文數據的問題來源一直未有確切說法。
  • 新華社追蹤韓春雨事件:撤稿是否等同造假?調查能否啟動?
    焦點一:撤稿是否等同於學術造假?按國際慣例,研究團隊發表的文章結論必須是可重複的。「主動撤稿表明韓春雨團隊也意識到他們文章有不能重複的問題。」美國梅奧醫學中心教授樓振昆說,「能夠主動撤稿需要勇氣,很多重複不出的文章作者也不願主動撤稿。實驗不能重複可能有多種原因,現在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韓春雨團隊是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