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類DNA修復雙氧酶結晶結構

2021-01-17 科學網

 

來自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芝加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Duplex interrogation by a direct DNA repair protein in search of base damage」的文章,解析了人類DNA修復雙氧酶ALKBH2的結晶結構,以及分子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上。

 

芝加哥大學的華裔科學家何川教授和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楊財廣研究員為該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的伊成器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DNA烷化劑(Alkylating agent)可將特殊的化學基團添加到DNA上導致DNA烷基化(alkylation,表觀遺傳修飾)損傷,從而破壞DNA複製和轉錄,觸發細胞周期檢查點和/或啟動細胞凋亡。如果得不到及時或正確修復,一些損傷就可能導致細胞毒性和/或誘變。在大腸桿菌中,烷基化修復蛋白B(AlkB)可通過消除1-甲基腺嘌呤(1-meA)和3-甲基胞嘧啶(3-meC)來修復DNA烷基化損傷。近來有研究證實哺乳動物AlkB同源物ALKBH2也具有與AlkB相似的DNA修復活性。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顯示了與不同雙鏈DNA結合人類ALKBH2的晶體結構。結合計算機和生物化學分析方法,發現了ALKBH2檢測DNA有兩個重要的特點:第一,ALKBH2會探查鹼基對的穩定性,檢測出穩定性下降的鹼基對;第二,ALKBH2沒有也不需要損傷檢測位點,這對於防止幾種DNA糖苷酶(glycosylase)導致的虛假鹼基裂解至關重要。進一步的研究表明ALKBH2的去甲基化作用機制確保了只有相應的損傷被氧化和逆轉為正常鹼基,倒轉的非底物鹼基仍可完整的保留於活性位點。上述結果表明雙鏈檢測和氧化化學作用確保了ALKBH2能夠高效準確地檢測和處理各種損傷。

 

這是近期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芝加哥大學何川教授課題組開展合作研究取得的又一項重大研究成果。不久前,何川教授還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蔣華良課題組合作,針對胸腺嘧啶DNA糖苷化酶及細菌轉錄因子AgrA在表觀遺傳與轉錄調控中的作用開展研究,研究論文分別在線發表在《自然—化學生物學》(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Nature:一種DNA修復雙氧酶的氧化中間體
    AlkB型蛋白是脫甲基酶,被認為通過氧化性去除DNA、RNA和組蛋白上的甲基加合物而在DNA修復中扮演一個角色。Yi等人確定了在與各種不同的被修飾的DNA形成的複合物中結晶了的AlkB氧化酶的結構。通過在厭氧條件下生長晶體,然後將它們暴露於雙氧以啟動氧化,他們捕捉到兩種不同的中間體。第三種類型的中間體是另外利用計算分析確定的。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DNA修復缺陷破壞人類皮膚結構和功能
    DNA修復缺陷破壞人類皮膚結構和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6:17:24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Susanne I. Wells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最強蝸牛》dna研究怎麼玩 dna研究玩法攻略
    最強蝸牛dna研究怎麼玩?dna的研究能讓你變醜或者變美,那麼我們要怎麼使用dna研究系統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最強蝸牛dna研究玩法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dna的研究能讓你變醜或者變美,那麼我們要怎麼使用dna研究系統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最強蝸牛dna研究玩法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研究發現生物鐘因子通過改變DNA修復來促進腫瘤的進展
    「當我們分析人類癌症數據時,生物鐘因子哭-1在晚期前列腺癌中被發現增加,並且與不良結果密切相關,」傑斐遜健康公司(Jefferson Health)腫瘤學執行副總裁、SKCC企業總監、該研究的高級作者凱倫·克努森(Karen Knudsen)解釋說。「然而,哭-1在人類癌症中的作用還沒有被探索出來。」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損傷與修復機制在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和腫瘤發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經過科學家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對於DNA損傷修復機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別1.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研究者Cortez說道,每一種有機體中都有HMCES樣的蛋白質,比如人類、細菌等;這項研究中我們剔除了細胞中的HMCES基因來尋找細胞複製中的問題,但研究者並未發現任何問題,即缺失HMCES的細胞依然能夠正常進行分裂和DNA複製;當研究者利用損傷的DNA來挑戰這些細胞時他們發現,HMCES對於維持細胞健康至關重要。【2】Nature:重磅!
  • Nature:最新發現一類DNA修復酶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三位科學家們,以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十月二十八日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一類新的DNA修復酶。當科學家們首次發現DNA的結構時,認為它的化學性質是極其穩定的,這使得它可以作為基因藍圖,將父母的基本特徵傳遞給其後代。
  • 中國科學家繪出DNA修復關鍵組分的高清結構
    新華社華盛頓11月30日電(記者林小春)中國科學家30日說,他們首次以近原子解析度描繪了一種DNA(脫氧核糖核酸)修復關鍵組分的結構,為新型癌症治療藥物的研發提供結構基礎。  基因組DNA穩定性維持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一旦感受到DNA損傷的跡象,一種被叫作ATR激酶的酶就會活化細胞固有修復系統。
  • 《高分子結晶和結構》出版
    內容包括:簡要回顧了高分子科學建立的艱苦歷程;重點介紹了晶態聚合物定義和特徵及熔融熱力學;簡明介紹了X射線衍射和幾何晶體學的基礎理論和概念,以及小分子、高分子晶體結構測定的步驟和方法;分別介紹了紅外光譜、NMR和熱分析等現代物理方法在高分子結晶和結構研究方面的應用;敘述了晶態聚合物結構形態;介紹了高分子從熔體和濃溶液結晶生成的高分子球晶結構,以及形成不同球晶形態的機理;詳細討論了聚合物異構現象;重點討論了聚合物結晶動力學以及不同外場性質對高分子結晶形成和結構的影響
  • 修復人類DNA損傷 科學家從植物中找到新線索
    近日,福州大學生物藥光動力治療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林忠輝教授研究團隊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化學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似乎找到了新線索。該課題組以植物葉綠體中的一個霍利迪連接體解離酶——MOC1為研究對象,首次揭示了MOC1的催化機制,對其他種屬MOC1懸而未決的底物特異性識別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為探索人類的DNA損傷修復機制提供重要線索。
  • Nature:揭示蛋白支架在修復DNA斷裂中起關鍵作用
    結果就是DNA鏈可以在每個細胞分裂周期中至少斷裂一次,並且這種頻率會因某些生活方式(比如吸菸)或先天性DNA修復缺陷而增加。這就導致不可逆轉的遺傳損傷,並最終導致疾病,比如癌症、免疫缺陷、痴呆或發育缺陷。如今,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蛋白如何協調受損DNA的修復,從而確保它在不同代之間保持穩定,並阻止鄰近未受損DNA受到附帶損害。
  • 《最強蝸牛》dna研究玩法介紹 dna研究玩法攻略分享
    最強蝸牛dna研究怎麼玩?dna的研究能讓你變醜或者變美,那麼我們要怎麼使用dna研究系統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最強蝸牛dna研究玩法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強蝸牛dna研究玩法攻略 在右一屏的樓梯拐角處橫躺著一臺DNA進化模組,通過它能夠讓你變得更醜!變醜的同時也變得更強了!
  • 西安交大解決單晶葉片3D列印修復後的再結晶難題—新聞—科學網
    由於服役環境苛刻,單晶葉片容易受到局部損傷,發展可靠的葉片修復技術對航空發動機延壽、降成本至關重要。 而3D列印憑藉其「精準定位、可控增材」的特點在單晶葉片的修復/再製造領域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但由於3D列印冷卻速度快,容易造成高殘餘應力、高位錯密度的亞穩態微觀組織結構。這種亞穩態結構在標準熱處理或服役過程中容易發生再結晶,導致材料高溫力學性能下降,造成安全隱患。
  • 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2020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修復由酒精降解產物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突顯了飲酒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
    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們還發現,新發現的超突變類型與正常的DNA修復過程有關。當細胞感覺到DNA不匹配時,它們會進行DNA修復反應,以保存遺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反應可以與APOBEC酶結合。APOBEC酶通常被人類細胞用來抵禦病毒,在抗擊肝炎和愛滋病毒中發揮重要作用。
  • 雙鏈DNA同源重組與修復研究
    雙鏈斷裂的DNA能夠以其同源染色體為模板,通過同源重組的方式修復,這一過程對DNA複製、DNA損傷的修復及減數分裂中重組和同源染色體分離等有重要作用。 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和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以芽殖酵母為研究對象,採用雙向電泳和Southern雜交等主要技術,對同源重組的入侵後過程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無論交換和非交換的同源重組,Rad52在入侵後過程中均起重要作用,能夠催化DNA互補序列退火,該活性存在於Rad52的N末端結構域。
  • Cell:科學家發現DNA修復的關鍵酶
    ,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DNA修復過程中的必要組分,該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新型抗癌藥物提供一定的思路。研究者Tamas Fischer教授指出,當DNA被損傷後,由DNA和RNA組成的混合結構在修復遺傳信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RNAs是一種儲存在DNA中短暫的遺傳信息副本;文章中,研究者發現,靶向作用混合結構的酶類RNase H對於有效且精確地修復損傷DNA非常關鍵,研究者表示,該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新型藥物來靶向作用這些酶類提供思路,同時新型藥物也能夠調節酶類的活性並且阻斷或者增強DNA修復途徑的效率
  • PNAS:揭示DNA修復酶APE2結構域Zf-GRF的功能
    2017年1月8日/生物谷BIOON/---一項新的研究揭示出一種保守性的酶組分Zf-GRF結構域的功能。它是DNA修復過程期間操縱DNA所必需的一種關鍵性的分子組分。活的有機體的DNA需要經常性的維護。每個細胞處於一種受到激烈圍攻的狀態,這是因為大量的活性氧化合物和離子經常攻擊和破壞這個細胞的有機分子,特別是它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