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

2020-11-27 前瞻網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癌症進化

 Emma Chou • 2020-08-05 14:20:57 來源:前瞻網 E2347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超突變是一種不尋常的現象,它可以同時導致許多「鄰居」的突變,嚴重損害我們的遺傳物質,並可能導致癌症。最著名的局部超突變類型稱為突變陣雨或雷暴,這種情況很少見,它會導致在一個小區域內積累許多突變,例如單個基因。

來自巴塞隆納IRB基因組數據科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由ICREA研究員Fran Supek領導,發現了一種名為「突變霧」的新型超突變,它可以在每個細胞中產生數百個突變。這些突變廣泛分布,但在基因組中最重要的基因所在區域(所謂的常染色質)積累。這些突變四處傳播的事實解釋了為什麼它們直到現在都沒有被發現。

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們還發現,新發現的超突變類型與正常的DNA修復過程有關。當細胞感覺到DNA不匹配時,它們會進行DNA修復反應,以保存遺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反應可以與APOBEC酶結合。APOBEC酶通常被人類細胞用來抵禦病毒,在抗擊肝炎和愛滋病毒中發揮重要作用。基因組數據科學實驗室的工作表明,在某些情況下,當APOBEC酶和DNA修復過程同時活躍時,APOBEC會劫持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Fran Supek解釋說:「我們認為,這種APOBEC驅動的突變霧具有與眾所周知的強致癌物相匹配甚至更強的誘變潛力,如菸草煙霧或紫外線輻射。」其他研究小組最近的工作表明,這一過程在晚期轉移性癌症中似乎更為活躍:它幫助癌症進化,使其能夠抵抗藥物和輻射。Supek補充說:「這一發現使APOBEC成為治療癌症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靶點,它消除了其進化和變得更有攻擊性的能力。」 

一些肺癌和乳腺癌一半突變的來源

一項對6000多個人類癌症基因組(包括肺腫瘤、乳腺腫瘤和黑色素瘤等)的全面分析發現,突變霧是一種常見現象。「在一些肺癌或乳腺癌中,超過一半的APOBEC突變是由我們發現的超突變機制產生的。」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基因組數據實驗室的博士生David Mas-Ponte說。

某些類型的癌症,如宮頸癌或一些頭頸部癌症,已知是由病毒引起的。然而,本研究發現該APOBEC系統不僅在這些腫瘤中,也在目前未知的與病毒相關的癌症中發現了突變。進一步的研究應該闡明是什麼觸發了APOBEC系統。更好地理解APOBEC可能對癌症治療有廣泛的影響。」 Mas-Ponte補充說。

HyperClust統計方法

Mas-Ponte和Supek設計了一種名為HyperClust的統計方法,它可以快速分析大量的人類基因組數據,以發現可能導致同時突變的不尋常的突變過程,比如突變霧。這篇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的文章描述了這種統計方法,它也可以作為Github知識庫中的開源軟體使用。

翻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8-scientists-dna-major-source-mutations.htm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0-0674-6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正常的DNA修復過程,會產生一種突變霧
    超突變是一種不尋常的現象,它能同時導致許多鄰近的突變,嚴重損害我們的遺傳物質,並可能導致癌症。最為人所知的局部超突變類型,稱為突變的陣雨或雷雨,是相當罕見的,它會導致許多突變在一個小區域內積累,例如單個基因。研究人員在巴塞羅納的實驗室裡發現了數以百計的突變,這種突變是由研究人員在巴塞羅納的實驗室裡發現的,稱為超基因組突變的基因突變。
  • 正常的dna修復過程可能成為癌症突變的主要來源
    最著名的局部高突變類型,被稱為突變淋浴或雷暴,是相當罕見的,它導致許多突變累積在一個小區域,例如一個單一的基因。 由ICREA研究員Fran Supek領導的IRB巴塞隆納基因組數據科學實驗室(Genome Data Science Lab)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突變霧的新型超突變,它可以在每個細胞中產生數百個突變。
  • 進化BUG:正常的DNA修復過程,竟是癌症基因突變的主要來源
    此項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彌散型超突變——mutation fog(意為「突變霧」),它可以在細胞中產生數百個廣泛分布的突變。並且,研究人員還發現人體內抗病毒的APOBEC3A酶可以通過正常的DNA修復過程驅動「突變霧」的發生。超突變(Hypermutation),是細胞中一種不尋常的突變現象。
  • Nat Genet:正常DNA修復過程可能導致癌變
    由ICREA研究人員Fran Supek領導的IRB巴塞隆納基因組數據科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超突變,稱為突變霧(mutation fog),它可以在每個細胞中產生數百個突變。此類突變分布廣泛,但會在基因所在的基因組最重要區域中積累(所謂的常染色質)。
  • Cell:科學家發現DNA修復的關鍵酶
    DNA修復過程中的必要組分,該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新型抗癌藥物提供一定的思路。研究者Tamas Fischer教授指出,當DNA被損傷後,由DNA和RNA組成的混合結構在修復遺傳信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RNAs是一種儲存在DNA中短暫的遺傳信息副本;文章中,研究者發現,靶向作用混合結構的酶類RNase H對於有效且精確地修復損傷DNA非常關鍵,研究者表示,該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新型藥物來靶向作用這些酶類提供思路,同時新型藥物也能夠調節酶類的活性並且阻斷或者增強DNA修復途徑的效率
  • 科學家:基因突變是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
    然而,細胞有無數的修復機制來修復DNA損傷,這是生物細胞維持自身穩定性的一大優勢。但是如果修復過程發生失敗,比如往錯誤的方向進行修復,或者未能完全檢測到DNA損傷而未完全修復,就會導致基因突變。如果其中某些用來控制細胞正常分化的DNA發生突變,細胞可能就會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瘋狂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就產生了癌變。
  • Nat Commun:超級酶或可加速細胞DNA的修復
    ,一種名為PARP3的酶類能夠幫助加速細胞DNA的修復。在我們機體中,突變往往產生自未及時修復的DNA損傷,而突變往往會誘發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症和神經變性疾病等;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酶類PARP3如何識別並且發送破碎DNA鏈存在的信號,PARP3簡稱為多聚ADP核糖聚合酶3。
  • DNA錯配修復促進APOBEC3介導的瀰漫型超突變
    DNA錯配修復促進APOBEC3介導的瀰漫型超突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4 18:00:16 西班牙巴塞隆納科學技術學院Fran Supek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Nature:最新發現一類DNA修復酶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三位科學家們,以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十月二十八日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一類新的DNA修復酶。當科學家們首次發現DNA的結構時,認為它的化學性質是極其穩定的,這使得它可以作為基因藍圖,將父母的基本特徵傳遞給其後代。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保持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研究者表示,這種機制是由一種名為HMCES的蛋白質所開啟的,HMCES是此前研究者所鑑別出的200多種蛋白質家族的一種,這些蛋白質屬於特殊分子機器的一員,其能在細胞分裂時幫助DNA進行複製。其中有些蛋白質是用於與DNA複製相關的功能,而包括HMCES在內的一些蛋白質則並未發現該功能。
  • Science:科學家揭開新型DNA修復解鏈酶的結構及其相關功能
    兩種新型技術的結合,即將同步螢光顯微鏡同光學捕獲技術結合就可以幫助解釋對DNA修復關鍵的蛋白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諸多問題;研究者Chemla表示,文章中我們觀察了解鏈酶UvrD的功能-結構的關係,其是在大腸桿菌中發現的一種蛋白質,可以通過將DNA雙鏈進行解開及拉伸來進行DNA鏈的修復,在人類機體中也存在一種等價蛋白扮演著相同重要的角色,研究者就想去調查到底需要多少UvrD才能夠行使好自身的功能
  • 大量研究揭示「超突變」惡性膠質瘤是如何逃避化療、免疫療法
    細胞中充滿大量DNA突變的癌症通常對一種叫做檢查點阻滯劑的藥物有良好的反應,這種藥物可以釋放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但是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被稱為膠質瘤的惡性腦瘤通常對免疫治療藥物沒有反應,即使腫瘤細胞發生了「超突變」——有成千上萬的DNA突變,在其他種類的癌症中,這些突變會引發免疫系統進入攻擊模式。
  • Cell:科學家鑑別出維持細胞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保持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研究者表示,這種機制是由一種名為HMCES的蛋白質所開啟的,HMCES是此前研究者所鑑別出的200多種蛋白質家族的一種,這些蛋白質屬於特殊分子機器的一員,其能在細胞分裂時幫助DNA進行複製。其中有些蛋白質是用於與DNA複製相關的功能,而包括HMCES在內的一些蛋白質則並未發現該功能。
  • 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2020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修復由酒精降解產物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突顯了飲酒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 Cell子刊發現DNA修復酶可能是腦癌治療潛在靶點
    2016年1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快速分裂的細胞依賴於一種叫做Dicer的酶幫助它們修復因基因複製錯誤造成的DNA損傷。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Lineberger綜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基於Dicer在DNA修複方面發揮的作用找到了殺死腦部快速分裂的癌細胞的一種新潛在方法。
  • 科學家發現修復受損DNA的新方法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Rad52蛋白質在依賴於RNA的DNA修復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已發表在8日的《Molecular Cell》上(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研究結果揭示了同源重組蛋白質Rad52的重要作用。這項成果還有助於幫助癌症治療確定新的靶標。
  • 脆弱的DNA如何自愈?科學家發現一種古老的多功能修復因子
    DNA損傷原因很多,化學、物理突變損傷,或者僅僅日常損耗或者老化等原因,但背後通常有數以千計的蛋白在時刻發揮修復DNA的作用。執行這項任務的蛋白在所有物種身上都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上,不管是人類還是細菌,如果沒有致力於DNA修復的蛋白質,生命就不可能維持。
  • 上科大生命學院孫博課題組與合作者發現修復型DNA解旋酶的新型工作模式及機制
    研究首次揭示了修復型DNA解旋酶Bloom syndrome helicase(BLM)在人類複製蛋白A(human Replication Protein A, hRPA)的協助下,由雙鏈DNA中的單鏈斷裂(nick)處起始進行雙向解旋的模式和機制。該論文不僅介紹了BLM解旋酶這種新型工作模式,同時也為理解其參與DNA損傷修復過程的潛在功能提供了新的線索。
  • Nature:揭秘PARP酶修復癌細胞斷裂DNA雙鏈的分子機制 有望幫助開發...
    2020年9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聖猶大兒童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PARP酶對雙鏈DNA進行斷裂修復的結構,相關研究結果表明,PARP2能填補這一缺口並將兩條斷裂的DNA端連接在一起。
  • Cell Rep:癌細胞劫持DNA修復通路而保持存活
    2016年11月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揭示出癌細胞如何劫持DNA修復通路阻止位於染色體末端的端粒變短,因而允許腫瘤擴散。在一個細胞形成的時刻,一種倒計時鐘開始嘀嘀作響,從而確定著這個細胞能夠存活多長時間。這個倒計時鐘是端粒,即位於細胞每條染色體末端的一系列重複性DNA鹼基。然而,癌細胞聰明地劫持這種端粒時鐘,對它進行重置,每當端粒縮短時使之延長。這導致細胞認為它仍然是年輕的,而且能夠分裂,從而讓腫瘤擴散。大多數癌症通過增加一種被稱作端粒酶的酶的活性來延長端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