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BUG:正常的DNA修復過程,竟是癌症基因突變的主要來源

2020-12-04 澎湃新聞

進化BUG:正常的DNA修復過程,竟是癌症基因突變的主要來源

2020-09-01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生物世界 Bio生物世界 來自專輯腫瘤治療

撰文:nagashi

在現代社會,飲食習慣、工業汙染和壽命延長等複雜因素導致全世界範圍內的癌症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癌症已成為現代人平均壽命增長的攔路虎!每一例癌症的背後都將是一個動蕩不已、甚至是支離破碎的家庭。

對此,許多研究機構每年都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癌症發生發展機制及其治療藥物的研究中。然而,即便如此,目前人類對癌症的認知仍遠遠不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類徹底攻克癌症的進程。

近日,西班牙巴塞隆納生物醫學研究所(IRB)的 Fran Supek 等人在 Nature Genetics 上發表題為:DNA mismatch repair promotes APOBEC3-mediated diffuse hypermutation in human cancers 的研究論文。

此項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彌散型超突變——mutation fog(意為「突變霧」),它可以在細胞中產生數百個廣泛分布的突變。並且,研究人員還發現人體內抗病毒的APOBEC3A酶可以通過正常的DNA修復過程驅動「突變霧」的發生。

超突變(Hypermutation),是細胞中一種不尋常的突變現象。超突變可以同時產生許多臨近的突變位點,嚴重損害了遺傳物質,並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例如,「突變驟雨」和「突變雷暴」是最著名的局部超突變類型,它們可以導致許多突變聚集在一小片區域中,例如某個基因中。

與此同時,有研究表明某些誘變劑,比如APOBEC3 胞嘧啶脫氨酶(A3),就可以一次性誘導多個基因突變位點的產生。A3的活性導致在DNA斷點附近發生驚人的「突變驟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人類對於大多數A3突變的發生機制仍知之甚少。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腫瘤基因組中聚集突變的不同模式進行了分類,發現了一種新的A3突變模式——非周期性、彌散型超突變(omikli),它獨立於已知的局灶型超突變(kataegis)。更令人驚訝的是,該機制還與DNA錯配修復途徑的活性有關。

實際上,細胞對自身遺傳物質的監控是極為嚴格的,當細胞發現DNA錯配時,它們會及時進行DNA修復反應,以確保遺傳信息的正確性。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反應卻可以與APOBEC酶產生關聯作用。

APOBEC酶通常被人類細胞用來抵禦病毒,在抗擊肝炎和愛滋病毒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人員發現,在某些情況下,當APOBEC酶和DNA修復過程同時活躍時,APOBEC會劫持DNA修復過程,進而產生「突變霧」。

更重要的是,「突變霧」具有極強的誘變能力,可以匹敵甚至超越那些眾所周知的強致癌物,例如二手菸或紫外線輻射。

與此同時,一項對6000多個人類癌症基因組(包括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等)的全面分析發現,「突變霧」其實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現象。除此之外,本研究還證實APOBEC酶引起的超突變不僅存在於與病毒相關的癌症(如宮頸癌、頭頸癌等),還存在於那些與病毒無直接關聯的癌症中。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突變霧』這一過程在晚期轉移性癌症中似乎更為活躍,它幫助癌症進化,使其能夠抵抗藥物和輻射,這一發現將使APOBEC成為治療癌症的一個十分有吸引力的新靶點。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0-0674-6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癌症,進化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正常的dna修復過程可能成為癌症突變的主要來源
    這種突變是廣泛分布的,但積累在基因組中最重要的區域,即基因所在的地方(所謂的常染色質)。這些突變在各地傳播,這一事實解釋了為什麼到目前為止它們一直未被發現。 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們還發現,新發現的超突變類型與正常的DNA修復過程有關。當細胞感覺到他們的DNA不匹配時,他們會進行DNA修復反應,以保存遺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反應可以與APOBEC酶結合在一起。
  •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癌症進化  Emma Chou • 2020-08-05
  • 科學家發現正常的DNA修復過程,會產生一種突變霧
    超突變是一種不尋常的現象,它能同時導致許多鄰近的突變,嚴重損害我們的遺傳物質,並可能導致癌症。最為人所知的局部超突變類型,稱為突變的陣雨或雷雨,是相當罕見的,它會導致許多突變在一個小區域內積累,例如單個基因。研究人員在巴塞羅納的實驗室裡發現了數以百計的突變,這種突變是由研究人員在巴塞羅納的實驗室裡發現的,稱為超基因組突變的基因突變。
  • 科學家:基因突變是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研究過程中,來自EMBL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EMBL-EBI)、英國蘇格蘭鄧迪大學和威康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分析了2700多個線蟲基因組,以便更好地了解基因突變的原因。這樣的研究對癌症的研究、診斷和治療具有潛在的意義。如果一個細胞的DNA經常暴露在物理和化學壓力或基因毒素中,這些物質會破壞細胞整體,並引起細胞內部的基因突變。
  • DNA修復異常會引起癌症?
    突變指DNA分子中一個鹼基變成另外一個鹼基,使DNA序列改變。DNA雙鏈都突變了,酶就不能識別這種DNA分子的改變,也就不能修復。DNA損傷往往可以造成突變。細胞內環境因素和正常的代謝過程都會導致DNA受損,每天每個細胞中受損傷的DNA分子可達1,000-1,000,000。但人類基因組大約有6億個鹼基(3億個鹼基對),這些錯誤分子只佔0.000165%。
  • Nat Genet:正常DNA修復過程可能導致癌變
    由ICREA研究人員Fran Supek領導的IRB巴塞隆納基因組數據科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超突變,稱為突變霧(mutation fog),它可以在每個細胞中產生數百個突變。此類突變分布廣泛,但會在基因所在的基因組最重要區域中積累(所謂的常染色質)。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損傷與修復機制在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和腫瘤發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經過科學家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對於DNA損傷修復機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別1.
  • 劍橋學者為基因突變過程「建模」,或推翻達爾文隨機突變理論
    背景在遺傳學研究領域,進化生物學家對突變的解釋各執一詞,有人表示,突變只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自我修復後遺留的些微次要結果;而另有一些研究人員表示,突變率本身的增加是一種演變的結果,有助於生物在壓力環境下更快地形成有利於生存的特性。在眾多實驗室的研究中,出於由簡至繁的研究思路考慮,研究人員採取的研究對象都為單細胞生物。
  • Nat Genet:新研究揭示癌症基因突變規律
    2020年10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癌症中發現的突變並非隨機積累,而是以不同的模式發現。其中基因組的三維結構是導致突變的潛在因素。研究發現,由外部因素(例如紫外線或菸草煙霧)引起的突變以及內部因素(例如DNA損傷修復或校對機制的缺陷)引起的突變實際上位於基因組的不同區域。
  • 為什麼隨著衰老出現的基因突變會導致癌症的發生?
    如果這些變化 - 我們稱之為突變 - 切斷控制細胞增殖和存活的系統,這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保護基因組近10%的癌症患有家族性成分。像BRCA1和TP53這樣的基因是最著名的癌症易感基因之一,它們都參與協調細胞對DNA損傷的反應。
  • 三篇Nature研究揭示DNA修復過程參與癌症產生
    2016年4月17日/生物谷BIOON/--兩個不同研究團隊研究了DNA修復在產生容易發生突變(mutation-prone)的序列---這些序列發生突變會誘導癌症產生---中的作用。 在第一項研究中,澳大利亞研究團隊以12多種癌症類型的大約1200種全基因組序列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增強子、啟動子異染色質序列而和基因編碼序列中的突變密度。 在第二項研究中,西班牙研究團隊研究了癌症基因組圖譜(Cancer Genome Atlas)項目中的大約36種皮膚癌樣品。
  • 揭秘基因突變與多種癌症發生之間的神秘關聯!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基因突變與多種癌症發生之間的關聯,分享給大家!肺癌的類型很多: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肺腺癌是NSCLC最常見的亞型。約75%的肺腺癌的影響細胞生長的兩種重要控制機制發生突變--MAP激酶途徑和PI3'-激酶途徑。單獨的每一種途徑都不足以導致肺癌;他們需要協調才能做到這一點。【4】Nat Genet:新發現!
  • 科學家開發出RAS基因突變引發的癌症療法
    近日,來自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療法,這種療法能夠有效治療因RAS基因突變誘發的療法耐藥性癌症,RAS基因突變在很多癌症中都存在;研究者表示,這項臨床前研究結合了能夠將靶向作用PARP及MEK(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抑制劑療法。
  • 癌症是進化產物,而非突變而來
    ,支持細胞數量受進化壓力影響的觀點。(成都百賽泰科生物科技028·85437455/85437433提醒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積極採取免疫細胞靶向治療能有效針對性的消滅癌症細胞且 能極大改善癌症治療期的生活質量。)癌症是組織生態系統變化的產物DeGregori模型歸為一句話就是:癌症是組織生態系統變化的產物。
  • 癌症:生物進化的殘酷代價
    但最終置換過程也會耗盡,整個身體因此死亡,只留下種系後代(如果有)將基因遺產傳遞下去。 既然在短暫的爆發性複製後就會死亡,為什麼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細胞還要參與到多細胞生物的生存中去呢?在偉大的進化生存遊戲中,這種做法有可能獲得什麼優勢?生物學領域中,總是存在著權衡。通過加入基因相似的細胞群,一個特定細胞將通過生殖細胞為大多數基因的傳播做出貢獻。
  • 【盤點】Nature多篇亮點研究揭示膀胱腫瘤基因組突變中DNA修復及...
    ;隨著對成千上萬個在腫瘤細胞DNA中積累的基因突變進行精確分析,研究人員如今發現的致癌基因的數量越來越多了;近日科學家們就將研究目光轉移到了其它關鍵問題上,即什麼樣的生物學過程會引發DNA發生突變?來自麻省總醫院的研究者Gad Getz說道,我們在患者腫瘤中發現的突變是一種融合形式,即是細胞中多個不同過程遺留下來的基因「遺骸」,我們並不知道什麼過程是預先發生的,但利用複雜的計算機模型,我們就揭開了其中的機制,同時揭示了不同癌症發生的生物學機制,以及如何有效治療癌症。
  • PNAS:在分子水平上,癌症突變符合達爾文的趨同進化理論
    2019年5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目前無法治癒的腦腫瘤,是一種致命的腦癌,其背後有100多種蛋白質突變,然而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這些突變的共同之處。這項新研究可能導致對各種癌症的更有效的治療。
  • NASA太空人回地球3年後,與雙胞胎兄弟DNA對比,發現基因突變!
    NASA太空人DNA發生永久突變?最新消息,NASA太空人史考特在國際太空站待了340天,回到地球3年後,科學家對他展開全身的檢查。然後和他的雙胞胎兄弟進行基因比對,結果顯示史考特「免疫系統和DNA修復功能」出現突變,是無法恢復的永久損傷。認知神經科學家稱,這不會對太空人造成直接危險,但不排除會增加他們未來罹患癌症的風險。
  • 基因突變新模式?這項研究正在挑戰達爾文
    威特金猜測,這個培養基裡的細胞恰好出現了能讓它們生存下來的突變,似乎是個非常幸運的巧合——巧合到她開始懷疑這究竟是不是個巧合。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間,威特金一直致力於研究這些突變為什麼會出現以及是怎麼出現的。她發現了一種被稱為SOS反應的機制,這是一種細菌基因組被破壞時採用的DNA修復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幾十個基因變得活躍、突變率上升。
  • DNA甲基化 |「雙面間諜」或將為癌症治療帶來新思路!
    點擊查看 作者:Echo 來源:轉化醫學網在DNA「字母表」中,除了四個主要鹼基A、T、C、G之外,還有「第五」鹼基:5-甲基胞嘧啶(5-mC),其在決定基因和其他DNA元件打開或關閉上起著不同程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