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進化產物,而非突變而來

2020-11-22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7 月21日發表在《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顛覆了累積突變導致腫瘤的觀點,支持細胞數量受進化壓力影響的觀點。該文章闡述了健康的組織生態系統促使健康細胞戰勝癌變細 胞,當組織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如老化、吸菸或者受其他壓力影響時,癌變細胞可迅速適應變化後的環境,並在自然選擇中一代又一代傳承。這種腫瘤形成的新思路對 癌症治療和藥物設計有深遠的影響。

DeGregori模型

本文作者,科羅拉多大學癌症中 心James DeGregori博士說,「我們過去一直致力於研靶向癌症細胞突變體的藥物研究。但如果人體生態系統不僅可引發致癌突變,還允許癌症細胞生長時,也許我 們應該先考慮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健康細胞的生長,從而抑制癌症細胞的生長。」

DeGregori博士和CU癌症中心的同事Andrii Rozhok博士提出除了突變激活,癌症可能需要與年齡等相關的組織變化來獲取更有利的生存條件,從而在與健康細胞的競爭中獲勝。

這 種模型有助於回答佩託悖論(Peto*s Paradox)長期存在的問題:如果癌症是由突變的隨機激活引發,那麼擁有更多細胞的大型動物在他們生活中患癌症的風險應該更高。那為何具有不同大小和 壽命的哺乳動物大多數在晚年患癌症?藍鯨的細胞比老鼠多一百萬倍,且壽命比老鼠長50倍,但藍鯨的患癌風險並未比老鼠高。

(成都百賽泰科生物科技028·85437455/85437433提醒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積極採取免疫細胞靶向治療能有效針對性的消滅癌症細胞且 能極大改善癌症治療期的生活質量。)

癌症是組織生態系統變化的產物

DeGregori模型歸為一句話就是:癌症是組織生態系統變化的產物。DeGregori博士指出,老齡化、吸菸、遺傳因素差異或者其他因素的影響,改變了組織結構的生態系統,使新類型細胞代替健康細胞。

以如下兩個進化場景為例:在一個長滿草的草坪上,草坪在健康狀態下可有效抵禦蒲公英。在恐龍時代,環境使巨型蜥蜴有生存優勢,直到流星撞擊改變環境後,才有利於新物種的進化並更好地適應環境。

讓我們從草坪開始:健康細胞優先選擇健康的人體生態系統,但當人體生態系統發生老化或吸菸等引起變化時,癌變細胞往往很快適應受損系統。在這種場景中,DeGregori博士建議探索如何發展健康的組織生態系統,就像在草坪上施肥,而不是除草。

那麼當組織變化後會發生什麼呢?以恐龍為例,6500年前,溫暖溼潤的環境適合恐龍生長,儘管此時還有一些早期的哺乳動物。但巨大的流星撞擊改變了星球的環境,也改變了生態系統的基本動力,正是這種生態系統的調整使最終主宰地球的生物發生改變。

DeGregori提出的模型是有研究支撐的,研究表明突變能引發癌症但不一定能提高細胞的適應性。事實上,健康細胞太過喜歡健康組織環境以至於任何突變都能使它們感到不適應。

例 如,在腫瘤的發展過程中發現一些癌變細胞能在缺氧的組織環境中生存,但這種適應性優勢僅在缺氧組織中,在健康的富氧組織中,癌變細胞的這種優勢幾乎為零。 在健康組織中,癌變細胞與健康細胞相比沒有競爭優勢。在競爭中,癌細胞被打敗並死亡,或者癌細胞的數量被抑制保持在很小的數目水平。

對組織的選擇壓力是癌細胞生長的屏障

眾 所周知新的物種由新的基因組成。當然,癌症的發展需要突變和基因的改變,那麼這些突變是如何導致癌症的呢?這也許不是突變創造了「超級細胞」,致癌突變往 往或總是存在人體中,但選擇壓力往往成為它們的障礙。直到生態系統和選擇壓力發生了變化,癌細胞才會比健康細胞有更高的生存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癌 細胞擊敗健康細胞。DeGregori博士指出幹細胞模型的研究顯示癌症對組織的選擇壓力比組成細胞的壓力更強大。

從進化角度重新制定抗癌計劃

DeGregori 博士指出最後指出,攜帶「新基因」的癌症是生態系統變化的產物,然而癌症生物學家關注的是癌症風險因素如何與老化或吸菸導致的突變有關,而不是專注於組織 環境如何改變以及這種改變如何影響突變細胞的適應性。我們可以避免一些組織的惡化,比如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如不吸菸等。但遺憾的是,我們避免不了衰老。關 於癌症對組織功能的選擇性的新理解或許可以提供一個更好更長的抗癌方式。

(成都百賽泰科生物科技028·85437455/85437433提醒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積極採取免疫細胞靶向治療能有效針對性的消滅癌症細胞且 能極大改善癌症治療期的生活質量。)

相關焦點

  • PNAS:在分子水平上,癌症突變符合達爾文的趨同進化理論
    2019年5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目前無法治癒的腦腫瘤,是一種致命的腦癌,其背後有100多種蛋白質突變,然而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這些突變的共同之處。這項新研究可能導致對各種癌症的更有效的治療。
  • 進化BUG:正常的DNA修復過程,竟是癌症基因突變的主要來源
    進化BUG:正常的DNA修復過程,竟是癌症基因突變的主要來源 2020-09-01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癌症研究探秘:癌症如何進化?
    因此哈佛大學,愛丁堡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開發了這種能夠同時反映腫瘤三維形狀和遺傳進化的模型。研究人員指出,在此之前,科學家們經常使用非空間模型研究腫瘤進化,但是這些模型都不能描述實體腫瘤的空間特性,而這次開發的計算模型首次將兩者結合在了一起。
  • 癌症:生物進化的殘酷代價
    世界上大部分的龐大科研資源都被用於摧毀癌症,然而,標準的癌症療法——手術、輻射和化學毒素的混合——幾十年來幾乎未變。[1]除了少數幾種癌症以外,癌症的存活率僅略有增加,或者完全沒有起色。畢竟化療往往是最後一搏,只能延長數周或數月而非數年的生命。我們不能把這一令人沮喪的事實歸咎於缺乏科研經費。
  • 癌症因何難以攻克?癌細胞一直在進化,堪稱地球上最強生命
    Bardelli意識到,癌症基因突變並不完全遵循同一種方式,作為一種生命現象,癌症細胞自身也不斷進化,而癌症細胞可能是地球上最強大生命。我們總是下意識地認為,癌症之所以難以被攻克,正是因為「進化論」也適用於腫瘤發展本身,然而癌症如何進化、如何進行突變選擇,科學家很難對這一過程進行精確描述。
  • 《自然》:新冠病毒是自然進化的產物,或有兩種起源
    自然進化的證據 科學家們發現,SARS-CoV-2突變蛋白的RBD部分已經進化到能夠有效地瞄準人類細胞外部的一種分子特徵,即ACE2,它是一種調節血壓的受體。事實上,由於SARS-CoV-2突刺蛋白與人類細胞的結合是如此有效,因此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它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不是基因工程的產物。
  • 染色體變異與癌症
    一些體細胞在突變之後脫離了有序的協作,轉而追求自身的無限增殖。這也被稱為癌細胞對多細胞個體協作系統的「進化叛變」。 這些「叛變」的細胞在與正常細胞的增殖競爭中佔據絕對優勢,群體逐步擴大甚至侵入周圍組織或者遠端器官,導致了癌症。癌症也因此被認為是多細胞生物進化的必然副產物。
  • 不僅和糖尿病有關,突變體還會誘發癌症!
    omega-3和omega-6的合成增加有助於腦發育,這個事件可能推動了人類的進化。30萬年前發生的一個突變進一步促進了該基因的表達產物合成omega-3和omega-6脂肪酸的能力。這個突變形成了一個進化優勢,導致形成了一個活躍表達的FADS1變異,這個變異基因逐漸成為世界上一個常見的變異。【4】Nat Genet:良性or惡性胸腺瘤?
  • AJHG:新研究揭示PTEN突變對癌症以及自閉症的影響
    2019年9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由克利夫蘭診所基因組醫學研究所所長Charis Eng博士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鑑定了一種可代謝產物,可以用於預測PTEN突變的個體是否會患癌症或自閉症譜系障礙(ASD)。
  • 暗藏的癌症「定時炸彈」——RET基因突變
    近日,這款備受矚目的在研藥物又傳來了多個好消息,它已經在美國正式完成上市滾動申請,有望獲批用於經含鉑化療的RET融合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此外,其治療RET突變的甲狀腺髓樣癌也獲得了令人振奮的臨床數據。據悉,這款藥物的臨床試驗正由國內的創新藥企基石藥業在中國開展,期待能造福更多國內患者。
  • 明明有突變,為啥靶向藥無效?
    一個常見的原因,是測出來的這個突變是「分支突變」,而不是「主幹突變」!分支突變?主幹突變?這兩個概念估計很多人沒聽說過,但其實在精準醫療中非常重要。(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成人的腫瘤都是10年以上漫長進化的產物。癌細胞的出現不是一夜之間完成的,而是一個正常細胞通過不斷積累新的突變,不斷改變生長特性而產生的。
  • 最新KRAS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及臨床試驗
    針對肺癌驅動基因之一的KRAS基因突變研究,一直以來為學術界關注熱點之一。從目前靶向藥物研究現狀來看,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比較多,KRAS基因抑制劑還處於「孵化」階段,目前針對KRAS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基本均處於Ⅱ、Ⅲ臨床研究階段。
  • Nat Genet:新研究揭示癌症基因突變規律
    2020年10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癌症中發現的突變並非隨機積累,而是以不同的模式發現。其中基因組的三維結構是導致突變的潛在因素。研究發現,由外部因素(例如紫外線或菸草煙霧)引起的突變以及內部因素(例如DNA損傷修復或校對機制的缺陷)引起的突變實際上位於基因組的不同區域。
  • 向人工智慧教授進化論揭示了癌症的生命歷史
    來自倫敦癌症研究所和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科學家們還能知道每個亞克隆體的年齡和生長速度。據海外治療機構和生元國際得知,這些模型將深刻改變癌症患者基因數據的分析和解釋方式。在未來,它們可以被用來更好地指導治療策略,使醫生能夠針對特定基因變化為每個患者提供正確的藥物組合。研究小組希望,有一天他們的方法甚至可以用來預測癌症的進化,提供癌症如何生長、擴散或復發的早期指示。
  • 正常的dna修復過程可能成為癌症突變的主要來源
    ,並有可能導致癌症。其他研究小組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一過程在晚期轉移癌中似乎更為活躍:它有助於癌症的發展,使其能夠抵抗藥物和輻射。Supek補充說:「這一發現使得APOBEC成為治療癌症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靶點,消除了它進化和變得更具侵略性的能力。」
  • 《癌症發現》:胃腸癌體細胞突變產生新抗原
    導語 《癌症發現》(Cancer Discovery)是美國癌症研究會的官方出版物,以下為您介紹該雜誌8月份的主要內容。 這些結果表明,即使是體細胞突變數量較少的癌症也會引起循環T細胞的抗腫瘤反應。利用新抗原的激活潛力可以成為增加免疫療法效力的新途徑。
  • 進化學家提出攻克癌症新思路:攻擊自然選擇,放大有利突變
    自達爾文以來,自然選擇便是進化論的基石。但一個尷尬的問題總是縈繞著自然選擇的數學模型,成為進化論的一個難解之結,那就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優勢突變才能得到加強和放大,並最終推動進化?在研究癌症的過程中,他對種群結構如何影響自然選擇產生了興趣。馬丁·諾瓦克(Martin Nowak)是哈佛大學進化動力學課程主任。2003年,在研究癌症行為時,他開始思索種群結構對進化結果的潛在影響。「當時,我清楚地知道,癌症是不利於生物體的一個進化過程。」他說。惡性細胞經突變產生,然後通過細胞間競爭,選擇出最能禍害身體的細胞。
  • 科學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非編碼區域中鑑別出關鍵的致癌突變
    2019年10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區域(也被稱之為人類癌症DNA的「暗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這種突變或能作為一種新型潛在的治療靶點,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多種類型癌症的新型療法,包括腦癌、肝癌和血液癌症等
  • Science: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導致一連串具有癌症特徵的突變
    2020年4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染色體斷裂-融合-橋循環(breakage-fusion-bridge cycle, BFB循環)是一種災難性的突變過程,常見於腫瘤發生過程中,可導致基因擴增並推動基因組快速進化。BFB循環的主要機制尚不清楚,尤其是在這種循環中,染色體橋如何斷裂的關鍵特徵。
  • 超萬例大樣本研究發現:TP53突變影響未來癌症走勢
    近日,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在其癌症研究史上再添功勳:通過大量樣本研究分析揭示了TP53突變導致癌症發生的具體過程,並將其與癌症治療及預後再次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基因衛士」——TP53 分為野生型(正常的基因)和突變型兩種,其產物也有野生型和突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