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工智慧教授進化論揭示了癌症的生命歷史

2020-09-05 夏寶小媽咪

在英國癌症研究所資助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開發出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計算方法,用以重建腫瘤內的基因缺陷及其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歷史。該研究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

他們的強大方法將人工智慧與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進化論的數學模型結合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準確地分析遺傳數據,為如何利用癌症的遺傳多樣性為患者提供量身定製的治療方式的根本轉變鋪平了道路。

將這些新算法應用於從病人樣本中提取的DNA數據,發現腫瘤的遺傳結構比之前認為的要簡單。算法顯示,腫瘤細胞的不同亞群(稱為「亞克隆」)比之前提出的要少。來自倫敦癌症研究所和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科學家們還能知道每個亞克隆體的年齡和生長速度。

據海外治療機構和生元國際得知,這些模型將深刻改變癌症患者基因數據的分析和解釋方式。在未來,它們可以被用來更好地指導治療策略,使醫生能夠針對特定基因變化為每個患者提供正確的藥物組合。研究小組希望,有一天他們的方法甚至可以用來預測癌症的進化,提供癌症如何生長、擴散或復發的早期指示。

改變遺傳分析的潛力

Andrea Sottoriva教授是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也是ICR新癌症藥物發現中心的癌症進化主任,腫瘤是進化的一個縮影,不同的細胞群體相互競爭以生存並對環境壓力做出反應。

「通過利用人工智慧的計算能力,並將其與自達爾文時代以來發展起來的進化理論相結合,我們的方法能夠弄懂複雜的遺傳數據,並準確地重建腫瘤的遺傳歷史。」我們的工作有可能改變我們從單個組織樣本中繪製腫瘤基因組成全貌的方式。有了我們的新算法,我們可以更詳細地看到癌症是如何進化和產生耐藥性的。」

海外治療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這個由癌症生物學家、進化理論家、統計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利用來自2600多個腫瘤樣本的數據來開發和完善他們的新軟體。他們測試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癌症,包括乳腺癌、腸癌、白血病和腦瘤。

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特雷弗·格雷厄姆教授是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他說:

「乍一看,癌症的基因組可能看起來非常複雜,而我們的工作顯示了這種複雜性是如何從幾個簡單模式的組合中顯現出來的。這為我們了解癌症基因組提供了一扇強大的窗口,假以時日,可能會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和治療癌症。」

解釋與臨床相關的搭便車突變

由於所謂的「中性進化」,現有的重建腫瘤內多樣性的方法無法解釋基因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既沒有生存優勢也沒有生存劣勢的中性突變或「搭便車」突變會在腫瘤的某些細胞中隨機形成,這使得識別那些具有重要臨床意義、並可用於藥物治療的基因突變變得更加困難。

新的模型通過減少中性突變導致的錯誤分組的數量,使腫瘤重建更加準確、更簡單.

幾十年的研究使得癌症治療變得更加精確,醫生現在能夠用特定的基因改變來靶向癌細胞。這樣的研究有助於確保我們分析患者腫瘤的能力與我們在治療方面取得的快速進展保持同步,使其效果最大化。在這個技術創新的時代,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為改善癌症治療開闢了許多新領域。下一步將是看看這些模型是否能應用於臨床。」海外治療機構和生元國際會及時給大家更新更多的國外資訊。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發展史,能彌補「進化論」的漏洞嗎?
    隨著進化論的發展,產生了現代綜合進化論,而現代進化學絕大部分以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的進化論為指導。進化論說,所有生物物種是由少數共同祖先, 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過程後演化而成。這生能以進化方式,演進成生元,即細胞;這細胞便是萬物中一切生命的開始。
  • 進化論百年論爭史,顛覆對生命進化的認知
    日前,一本關於進化論的掃盲書《其實你不懂進化論》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該書是生物學博士、科普作家史鈞寫作10年後全新修訂的作品,講述了關於生物進化論百年論辯的歷史,探尋生命進化的真相。這本書出版後曾引發業內學者的廣泛稱讚,清華大學教授劉兵評價道:「此書,從歷史發展到科學前沿,從科學領域到社會領域,對進化論的內容與最新發展和爭論做了通俗的介紹,是一部易於為公眾所理解和接受的出色普及著作。」
  • 《其實你不懂進化論》探尋生命進化真相
    本網訊(記者 孫海悅)《其實你不懂進化論》新書發布會日前在上海舉行。該書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是生物學博士、科普作家史鈞寫創作10年後全新修訂的作品,講述了關於生物進化論百年論辯的歷史,探尋生命進化的真相。
  • 癌症研究探秘:癌症如何進化?
    【1】NEJM:癌症進化論doi: 10.1056/NEJMoa1113205英國倫敦癌症研究所的Marco Gerlinger博士發表的一項嚴謹的基因組學研究,進一步強調可以將癌症視為癌細胞的異質性集合,這些癌細胞不斷進化,甚至可能以達爾文的方式為爭取生存權和發展權而發生競爭,而代價是宿主的健康乃至生命。
  • 人工智慧如何幫助人類戰勝癌症?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幫人類擺脫被癌症統治的恐懼呢?《深度醫療》這本書的作者,知名心臟病學家、基因組學教授,被稱為「世紀醫生」的埃裡克·託普,他就認為,人工智慧會幫助人類更有效地對抗癌症、戰勝癌症。而人工智慧可以通過分析全基因組測序的數據,精準判斷癌細胞的種類,錯誤率只有7%。可以說,在人工智慧的加持下,未來所有的癌症都將無所遁形。其次,人工智慧可以提前預測出癌症的發展方向。前面講過,癌症是人類自身的健康細胞發生癌變導致的。
  • 北大教授談生物進化論:生靈之美,演而化之!
    生物進化論,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顧紅雅開設的一門核心通識課程。顧教授在辦公室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在《聖經》中被描述為由上帝創造,而達爾文的進化論則對此提出了顛覆性的看法而生物進化論的課堂內外都可以給同學們提供這樣的平臺。一些細心的同學發現,這門課程的名稱在課程體系中叫做《生物進化論》,但在MOOC慕課網上則叫做《生物演化》,這種差別其實是出於翻譯的考慮的。關於「evolution」該詞的翻譯究竟應該是演化還是進化,顧老師專門寫作了一篇論文,介紹了不同時期生物學家對evolution一詞的不同理解和應用。
  • 植物所合作揭示活化石銀杏的種群進化歷史
    儘管經歷了地質歷史時期的多次全球氣候震蕩以及人類歷史時期的人類活動幹擾,但銀杏仍然存活至今,並在全球廣泛栽培,因此,銀杏被認為是人類保護和復興瀕危物種的正面案例。但現存銀杏是否應該得到重點保護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具體體現為兩個核心科學問題:一是銀杏是否仍存在野生種群?野生種群分布在中國哪些地方?二是銀杏是如何倖存下來?
  • 癌症因何難以攻克?癌細胞一直在進化,堪稱地球上最強生命
    Bardelli意識到,癌症基因突變並不完全遵循同一種方式,作為一種生命現象,癌症細胞自身也不斷進化,而癌症細胞可能是地球上最強大生命。我們總是下意識地認為,癌症之所以難以被攻克,正是因為「進化論」也適用於腫瘤發展本身,然而癌症如何進化、如何進行突變選擇,科學家很難對這一過程進行精確描述。
  • 「進化論又被推翻了」
    源|新浪   文|內含子媒體上進化論三天兩頭地被推翻。當然,這本身也說明進化論沒有被推翻。
  • 如何評價達爾文的進化論
    提到進化論,很多人自然而然會想到達爾文,達爾文的名字就是進化論的代名詞。進化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這個理論涉及到人從何處來,又會向何處去,以及生命的存在意義等問題。而達爾文為大家描繪了另一種景象的世界:沒有造物主,沒有預先的目的和設計,變化無窮的、充滿競爭的、不斷產生和消亡的、有過去的漫長和曲折的演變歷史、有不能預測未來的世界。不是哲學家也不是思想家的達爾文卻完成了千百年來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思想家未能完成的一場思想革命,扭轉了世界上無數人的生命觀。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科學和人文領域有著重要影響,但同時也是一個極具爭議的理論。
  • 相對論進化論人工智慧,微生物腦科學全球變暖:科技類好書25.5本
    以下是本公眾號開通以來我看過的科技類好書,涉及到的領域包含但不限於:相對論、進化論、人工智慧、微生物、腦科學、全球變暖。
  • 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恩格斯在總結十九世紀自然科學方面的成就時,指出有三大發現,即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細胞學說、進化論。進化論就是由英國傑出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創立的。查理。羅伯特。尊重實踐和科學的達爾文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決定向上帝創造萬物的宗教迷信挑戰,以進化論來闡明物種起源。回國之後,達爾文開始整理考察資料。他一面深入實際,向育種家和園藝家請教;同時查閱大量書籍,為他的生物進化理論尋找根據。1842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44年,又把這個只有三十五頁的提綱擴充到二百五十頁。
  • 進化論被科學家推翻
    當你不屑於東西方神話傳說中神用泥土造人的故事時,你也許在堅定著達爾文的「進化論」,但事實上科學家們已經一次又一次的發現顛覆「進化論」的歷史遺蹟,一個可笑又可悲的事實擺在眼前:全世界的人都被達爾文玩兒了啊!
  • 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與信息進化論(二):人工智慧是否會具有自我意識?
    為了避免混淆,這裡我們用人工智慧對應人類智能,「人工智慧載體」對應人類身體,「人工智慧應用」對應人。人類智能停步不前,人工智慧則會飛速進步。人類身體持續退化,「人工智慧載體」則會不斷強化。人的生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擁有自己的身體。
  • 神創論和進化論,為啥進化論比神創論更加不可信?
    問題上,創造論和進化論的觀點也截然不同。因為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組成的;按恩格斯的說法,「蛋白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有了蛋白質,生命的產生就指日可待了。因此,人們以為米勒的實驗所揭示的也許就是生命從無機物起源過程中的重要一步,證明生命是進化論而來的。四十多年來,米勒和其他人用類似的實驗方法,利用不同的能源,如紫外光、高溫、震動波等,從還原性氣體中獲得了更多種類的胺基酸、葡萄醣、核醣、以及核酸所含的幾種礆基等生物體內的重要有機物。
  •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浪潮下的未來進化
    未來人類進化的方向是什麼?人工智慧的發展將會給社會帶來怎樣的衝擊?它會和人類和諧共處還是會取代人類?智能和意識如果可以分離,他們孰輕孰重?假使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大規模失業,我們到時該如何自處?在新技術的衝擊下,未來商業形態又會向何處演化?
  • 關於人類起源,世界各地的歷史神話出奇一致,進化論真的對嗎
    根據我們從小接觸的教育,人們幾乎都接受了達爾文「進化論」這個科學說法,認為人類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進化論」這一說法的質疑聲越來越大,關於這方面的科學論述已經太多了,在這裡小編就不多說了,隨便給大家舉兩個事例。1966年在美國費城的威斯達學院召開了一次由數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參加的研討會,會議的主題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
  • 薦書|生命3.0:人工智慧時代的人類身體進化史
    2017年8月,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終身教授邁克斯·泰格馬克的新書《生命3.0》 (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出版,一經上市便迅速登頂亞馬遜人工智慧類書籍排行榜第一位,埃隆·馬斯克、史蒂芬·霍金、雷·庫茲韋爾等多位學界和業界領袖給予極大的肯定和讚揚。
  • 進化論150年那些與達爾文 無關的「進化」(組圖)
    反思進化論在中國的種種,一直以來多的是稱讚其鼓勵變革的思想解放作用,然而對於其在社會思潮方面的負面影響卻甚少有人提及。  在今天一些學者看來,進化論當時在中國的有效傳播代表著一種中國古老的歷史循環論讓位於進步史觀,它當時更多地預示著一個新的軸心時代的到來。然而,面對當下,我們又該如何反思進化論呢?
  • 達爾文的進化論有問題?加上拉馬克怎樣?
    拉馬克是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無脊椎動物學教授,在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他研究了包括昆蟲和蠕蟲在內的許多生物,「生物學」(biology)和「無脊椎動物」(invertebrate)這兩個詞語最早就是由他引入科學界;此外,他還撰寫了多本與生物學、無脊椎動物和演化相關的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