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因何難以攻克?癌細胞一直在進化,堪稱地球上最強生命

2020-09-04 生物世界

來源:BioImmunology ,作者:YT. Lin


物競天擇」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漢語解釋是生物互相競爭,能適應生活者被選擇存留下來。在生物進化論中的意思是每種生物在繁殖下一代時,都會出現基因的變異。


2010年,義大利都靈大學癌症生物學家 Alberto Bardelli 曾遇到這樣一個科學問題:為何使用靶向治療針對腫瘤基因的特異性突變後,仍然出現癌症的復發?

理論上這種治療策略非常巧妙,可以從根源上抑制腫瘤的進化,而且一些患者也確實獲得了理想效果。但是不幸的是,許多患者腫瘤細胞隨後出現藥物耐受。Bardelli一次次見證到患者癌症復發,讓他挫折感十分強烈,甚至認為腫瘤靶向治療已經走到了一個死胡同。Bardelli意識到,癌症基因突變並不完全遵循同一種方式,作為一種生命現象,癌症細胞自身也不斷進化,而癌症細胞可能是地球上最強大生命

我們總是下意識地認為,癌症之所以難以被攻克,正是因為「進化論」也適用於腫瘤發展本身,然而癌症如何進化、如何進行突變選擇,科學家很難對這一過程進行精確描述。截止至今日,已有不少研究從腫瘤生態、基因突變以及進化動力學等方面,對癌症進化論進行全方位的解讀。然而,癌症的進化似乎是一股「神秘的邪惡力量」,無論科學家研發出多少治療策略,癌症患者的復發似乎難以避免,因此,臨床上對癌症患者的預後,通常也只能使用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這種「限時」指標描述。


NEJM論文再定義「癌症進化論」——腫瘤細胞是異質性的集合體


上世紀90年代,主流觀點認為癌症的起因是單個細胞的突變(常由菸草或射線暴露所致),隨著時間推移,這個細胞分裂數百次而發展成一個具有相同惡性的細胞「克隆群」,能夠阻止人體免疫和癌症監視系統,最終形成腫瘤。如果任其發展,這一單克隆腫瘤會逐漸擴散到全身,達到手術無法治癒的程度,使細胞毒化療成為唯一的選擇。但這種便於醫學生理解的過於簡單化的模型,近年來已受到質疑,因為針對腫瘤組織的遺傳學研究顯示,腫瘤比我們原先認為的更有活力和更具有異質性。


這一項基因組學研究是來自於英國倫敦癌症研究所,於2012年3月8日發布在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1】,該研究進一步強調可以將癌症視為癌細胞的異質性集合,癌細胞在機體內不斷進化,甚至可能以「進化論」的方式為爭取生存權和發展權而發生競爭,而代價是宿主的健康乃至生命。


PNAS論文建立癌症進化模型

2015年以前,科學家認為腫瘤的發生在於基因突變的累積,然而在2015年7月21日發表在 PNAS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2】,顛覆了這種「累積突變」導致腫瘤的觀點,支持細胞數量受進化壓力影響的觀點。簡而言之,該研究提出——癌症是進化的產物,並非突變


該文章中闡述了健康的組織生態系統促使健康細胞戰勝癌變細胞,但當組織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如老化、吸菸或者受其他壓力影響時,癌變細胞可迅速適應變化後的環境,並在自然選擇中一代又一代傳承,從而促使癌症的發生,這也能解釋「為何隨著年齡的增長,癌症發生風險也在增加」這一現象。這種腫瘤形成的新思路對癌症治療和藥物設計有深遠的影響。


文章中提出了新的癌症發展模型——DeGregori模型。這種模型有助於回答佩託悖論(Peto’s Paradox)長期存在的問題:如果癌症是由突變的隨機激活引發,那麼擁有更多細胞的大型動物在他們生活中患癌症的風險應該更高,可為何具有不同大小和壽命的哺乳動物大多數僅會在晚年患癌症?而藍鯨的細胞比老鼠多一百萬倍,且壽命比老鼠長50倍,但藍鯨的患癌風險並未比老鼠高。


DeGregori模型歸為一句話就是:癌症是組織生態系統變化的產物。該文作者指出,老齡化、吸菸、遺傳因素差異或者其他因素的影響,改變了組織結構的生態系統,使新類型細胞代替健康細胞。

癌症發展模型——DeGregori模型


最後作者指出,攜帶「新基因」的癌症是生態系統變化的產物,而目前,癌症生物學家關注的是癌症風險因素如何與老化或吸菸導致的突變有關,並不是專注於組織環境如何改變以及這種改變如何影響突變細胞的適應性。我們可以避免一些組織的惡化,比如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如不吸菸等但遺憾的是,我們避免不了衰老。關於癌症對組織功能選擇性的新理解,或許可以從進化的角度,重新定製抗癌方式


Nature論文揭秘22種癌症的發展進程


2020年9月2日新鮮出爐的一項研究,發布在感覺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上。該研究由德國四大殿堂級研究機構Max Delbrück分子醫學中心領導,倫敦大學學院等處協助完成。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的部分腫瘤細胞中會出現染色體的大量獲得或丟失,但其它腫瘤細胞中卻沒有出現,這個過程將代表著癌症病情出現進程性發展【3】。


該文作者通過五年的研究與分析,開發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幫助更詳細地闡明腫瘤的大規模突變,這些突變稱為體細胞拷貝數變異(SCNA),這一過程包括完整的染色體臂甚至整個染色體的變化,遠大於單個基因中的「點」突變

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稱為「refphase」的新算法和統計分析,對來自22種腫瘤亞型的394名患者的1421份癌症樣本,應用多樣本定相SCNA分析,以單倍型解析度獲得SCNA異質性。該文作者表示,了解腫瘤發展中的染色體拷貝數的不穩定性,以及由此產生的異質性,可能會為將來的治療方法提供新的參考。


不同腫瘤類型中SCNA異質性的概述


研究人員發現,在腫瘤的一部分中,染色體複製的得失僅出現在染色體母本上,而在腫瘤的另一部分中,得失僅在父本上。該文作者將這種現象稱為「鏡像亞克隆等位基因失衡(MSAI)」。同時,文章中還指出,MSAI現象普遍出現在各種類型的腫瘤中。

這種並行發生的MSAI現象,表明了癌症進化中「存在物種選擇」這一可能性。如果可以進一步探討,進化過程中腫瘤細胞如何進行染色體片段的選擇,將會對未來腫瘤免疫療法提供新的治療方向。可以肯定的是,這一發現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證實了腫瘤會持續、大規模地重塑基因組,也稱為染色體的不穩定性(CIN)。

這項研究解決了癌症基因組學領域的一個長期富有爭議的問題——腫瘤發生過程中,「進化」現象是否持續存在。有人認為,在腫瘤細胞生命的一開始,會有大量的進程性變化,但隨後基因組仍然保持相對穩定;然而,包括該文作者Schwarz在內的另外一些科學家懷疑這些改變在癌症的整個生命中都在持續。該文作者Schwarz說:「我們的方法為CIN理論提供了最為詳細、全面的證據。」


生命的進化論

消滅和控制腫瘤的巨大障礙就是進化。腫瘤內遺傳、表型和微環境的異質性使其對治療具有顯著的恢復力,因此耐藥克隆在治療選擇壓力下總是不斷擴大。腫瘤甚至可能增強其易變性以逃避治療。現如今,癌症進化論的不斷開發,或可全面解釋腫瘤的發生發展。然,從古至今,不斷有古人認為的不治之症被攻克。未來,或許人類可以全面戰勝癌症,讓癌症像「感冒」一樣稀疏平常。基於進化論,或許我們是攻克了癌症,但為了維護大自然的平衡,未來人類的疾病也可能會進一步進化。因此不管如何,我們都不應該對生命失去「敬畏之心」


參考文獻:

1. Gerlinger,M., et al. Intratumor heterogeneity and branched evolution revealed by multiregion sequencing. N Engl J Med 366,883-892 (2012).

2. Rozhok,A.I. & DeGregori, J. Toward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cancer: Considering the mechanisms that govern the fate of somatic mutations.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2, 8914-8921 (2015).

3. Watkins,T.B.K., et al. Pervasive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and karyotypeorder in tumour evolution.Nature (2020).

相關焦點

  • 逆天病毒M1專殺癌細胞 人類攻克癌症還要多久
    癌症並非一種現代疾病,從古代開始,人類就已經飽受癌症折磨,考古學家最近在一具距今3000年的人類骨骼上發現癌症的痕跡,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癌症。實際上,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有學者發現癌症,並留下一些對癌症症狀的描述。到了16、17世紀,人們才意識到身體上出現的莫名腫塊其實就是癌症,一百年之後,人類發明顯微鏡,癌症的病理被發現。
  • 人類為什麼至今都無法攻克癌症,達到完全治癒癌症?
    有人問,在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的今天,人們奇怪為什麼癌症依然難以攻克?完全治癒癌症呢?疾病是人類難以迴避的生存危機,人類5000年的文明史中就是與疾病的抗爭的歷史。天花、鼠疫、瘧疾、肺結核等烈性傳染病曾奪去數百萬人的生命,人類終於依靠智慧,成功地控制了一輪又一輪傳染病的流行。
  • 免疫療治療法癌症的四大挑戰
    這些藥物可以長期緩解因癌細胞轉移而復發的癌症患者的症狀,如黑素瘤和肺癌患者。這意味著在T細胞被重新激活去攻擊惡性腫瘤後,那些經歷初次化療後癌症復發的患者(通常只能存活3個月)可明顯延長存活時間,有些病例還能生存數年。在治療復發腫瘤的效果上,傳統療法幾乎無法與之相比。但是有一個問題:這些藥物並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
  • 科技那麼發達,為什麼全世界的科學家竟然攻克不了癌細胞呢?
    確實,人類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發展,人類實現了克隆,實現了對壞死身體器官進行更換,但遺憾的是,人類還沒有完全攻克癌症治療。 癌症研究的最新進展揭示了癌症的複雜性和完全治癒的難度。一起看看最新的研究,就知道攻克癌症是多麼困難。 面對未來的挑戰研究人員一直保持清醒。
  • 癌症:生物進化的殘酷代價
    因此,你也許會覺得驚訝,我們竟然還沒有就癌症的定義、癌症產生的原因和癌症如何嵌入地球生命的故事達成共識。人們很少把癌症理解為一種生物學現象,而是把它視為一種無論如何也要消滅的疾病。世界上大部分的龐大科研資源都被用於摧毀癌症,然而,標準的癌症療法——手術、輻射和化學毒素的混合——幾十年來幾乎未變。[1]除了少數幾種癌症以外,癌症的存活率僅略有增加,或者完全沒有起色。
  • ...大學聯合多國組織攻克癌症難題,有望抑制癌症轉移! 藥物作用機制
    說到癌症,我們都知道,如果癌細胞已經轉移了,那麼治療起來的難度就變得非常大。所以對於攻克癌症的研究上,科學家們有的需要考慮如何將癌細胞消滅,而有的則需要考慮如何抑制癌細胞的「轉移」,對其遷移能力進行抑制,削弱癌細胞的轉移能力。
  • 拜登力推的「癌症登月計劃」會實現嗎,癌症真的能被攻克嗎?|癌症|...
    2015年,拜登年僅46歲的大兒子博伊因膠質母細胞瘤去世。次子不學無術,被寄予厚望的長子卻不幸英年早逝,這對拜登打擊很大,但這也讓拜登努力要攻克癌症。臨終前,大兒子對拜登說:「爸爸,答應我,繼續前進,不要停歇。」這句話深深刻在了拜登心裡,成為了人生的一種信念。
  • 攻克癌症!患者福音,剛獲得諾貝爾獎的CRISPR技術開始發威
    可以這樣說,假如癌症治療難題能被攻克的話,人類的健康和壽命水準就能就能提升一大步。 大家都知道,癌症之所以難以治療,根本原因在於癌細胞是由自身細胞基因突變而來
  • 拜登力推的「癌症登月計劃」會實現嗎,癌症真的能被攻克嗎?
    拜登希望像當年完成登月壯舉一樣,整合美國科技資源,計劃用12年時間一舉攻克癌症。目前癌症登月計劃集合了四大研究方向:一是分子診斷,其中基因實驗負責尋找癌細胞的突變位點和治療靶點;蛋白質研究負責篩選癌細胞上的蛋白標誌物以用於診斷、靶標、免疫治療等研究;免疫治療實驗則專門研究免疫細胞活動和免疫應答以用於治療癌症。
  • 科學家宣稱:已經找到徹底治癒癌症的辦法!是靠譜,還是笑話?
    「癌症」一直都是醫療界難以攻克的難題,對癌症患者而言,他們每天都在期待新的治療辦法問世,這是自己活下去的希望。所以,有部分癌症患者甚至是不惜進行臨床藥物實驗,目的就是為了能讓抗癌治療有新的進展,讓更多的患者能有生的曙光!
  • 癌症研究探秘:癌症如何進化?
    進一步強調可以將癌症視為癌細胞的異質性集合,這些癌細胞不斷進化,甚至可能以達爾文的方式為爭取生存權和發展權而發生競爭,而代價是宿主的健康乃至生命。【4】Biotechnol Biotec Eq:癌症存在的意義:或為進化上需要DOI:10.1080/13102818.2016.1152163最近兩名科學家發表文章,認為癌症的本質並不是與我們作對,這一疾病事實上是進化上最終的一步,它是用來避免有瑕疵的基因傳遞到下一代,這可能揭示了癌症難以治癒的內在原因。
  • 人類攻克癌症的「重要一步」——硼中子俘獲治療
    BNCT被認為是世界上先進的癌症治療手段,他的治療原理如何,又有哪些顯著優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治癌神器」背後的秘密BNCT技術是目前國際前沿的抗癌治療技術,已成為未來惡性腫瘤放療的重要選擇之一,它是一種能夠選擇性地阻擊癌細胞的放射線療法。它利用能量低的中子和聚集在癌細胞和組織中的硼化合物的反應,在定點破壞癌細胞,對身體造成的負擔較小。
  • 這些動物已「攻克」癌症,人類正在向它們學習
    因此,想要評估針對癌症預防及治療的新研究方法是否有效,以狗為實驗對象效率更高。杜克大學專攻癌症生物學的Michael Kastan教授告訴The ASCO Post :「寵物(主要是狗)會因衰老患上腫瘤。近年來,學術界再次對此產生了興趣,因為這類癌症與人類癌症有很多共性。」一項2013年的研究得出結論:犬類乳腺癌與人類乳腺癌的相似之處證明,以犬類為模板篩查某些癌症並識別其生物標誌物是可行的。
  • 美國推出癌症「登月計劃」,很快就能攻克癌症,自信來自何處呢?
    癌症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2012年死於癌症的人數高達820萬。據估計,到2030年,全球死於癌症的人數將高達1300萬人。為了攻克癌症,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夜以繼日的研究,希望在本世紀,我們可以戰勝癌症。近兩年,全球最大的癌症項目來源於美國。
  • 給你最好的:最強癌症深度科普
    這樣嚴重的副作用,讓醫生只能在治好癌症和維持病人基本生命之間不斷權衡,甚至 「妥協」。所以化療的藥物濃度都必須嚴格控制,而且不能一直使用,必須一個療程一個療程來。如果化療藥物也能像抗生素一樣大劑量持續使用,癌症早就被治好了。這是我為什麼覺得愛滋病會比癌症先被攻克的主要原因,畢竟愛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外源性疾病」。
  • 下一個十年,人類會攻克癌症嗎?
    近來新的治療方法和新藥物出現了不少,現在看來,攻克癌症不會是靠一個醫學技術飛躍,而應該是漸進式的。 徐迅雷:否。理想很豐滿,十年很骨感。 葉匡政:不會。十年後會攻克某些癌症,只是不同的癌症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無論是細胞編程還是基因修復等新方法,都不可能一舉攻克所有癌症。 周念利:不會。從投入來看,攻克癌症不僅僅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更需要大量科研人員的長期實驗,具有不確定性。從產出來看,新的治療方法需要大量臨床實驗,並且由於前期巨額投入,高昂的治療成本註定短期無法用於大多數人。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 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英國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漢普敦宮迷宮的模擬版,將細菌和癌症細胞放入其中,看它們能否走出迷宮,沒想到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生命的基本單元都完成了這個任務。  科學家為什麼會選擇這兩種生命單元進行迷宮試驗?它們是怎麼走出迷宮的?這個研究結果對於人類來說有何意義?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請他講講其中的奧秘。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 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英國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漢普敦宮迷宮的模擬版,將細菌和癌症細胞放入其中,看它們能否走出迷宮,沒想到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生命的基本單元都完成了這個任務。  科學家為什麼會選擇這兩種生命單元進行迷宮試驗?它們是怎麼走出迷宮的?這個研究結果對於人類來說有何意義?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請他講講其中的奧秘。
  •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英國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漢普敦宮迷宮的模擬版,將細菌和癌症細胞放入其中,看它們能否走出迷宮,沒想到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生命的基本單元都完成了這個任務。科學家為什麼會選擇這兩種生命單元進行迷宮試驗?它們是怎麼走出迷宮的?這個研究結果對於人類來說有何意義?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請他講講其中的奧秘。
  • 拜登贏了,「癌症登月計劃」將被重啟,生命科學將迎來大發展!
    該計劃提出的總體目標是,要使癌症研究的相關進展速度翻一番,在5年內取得原本計劃10年取得的進步成果。拜登希望像當年完成登月壯舉一樣,整合美國科技資源,計劃用12年時間一舉攻克癌症。相比川普,拜登對於科研的態度要積極得多。最期待拜登上臺的,恐怕要算癌症領域的研究者了:拜登當選總統後,生命科學會迎來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