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美國大選可能是史上最跌宕起伏,雖然這個瓜還沒有完全落地,但拜登基本上已經勝券在握了。
仔細翻看拜登的經歷,會發現他對於癌症治療異常的執著,這份執著的背後深藏著撕心裂肺般的痛楚。
首先,拜登本人在1988年被確診患有腦動脈瘤,經歷了兩次開顱手術,才最終成功戰勝了病魔。
然而對拜登觸動更大的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經歷。2015年,拜登年僅46歲的大兒子博伊因膠質母細胞瘤去世。次子不學無術,被寄予厚望的長子卻不幸英年早逝,這對拜登打擊很大,但這也讓拜登努力要攻克癌症。
臨終前,大兒子對拜登說:「爸爸,答應我,繼續前進,不要停歇。」這句話深深刻在了拜登心裡,成為了人生的一種信念。
那麼,當選總統後,保持「繼續前進,不要停歇」的拜登必然會拾起四年前力推的「癌症登月計劃」,為自己也為至親的人信守一生的誓言。
登月是一件需要歷經困難、長期堅持的項目,而人類最終登上了月球。治癒癌症面臨巨大挑戰,正如上世紀 60 年代初美國甘迺迪總統提出登月設想時那樣,「癌症登月計劃」,以此寓意人類最終會攻克癌症。
2016年,時任副總統的拜登開始領導美國的「癌症登月計劃」,拜登表示,醫學界在基因組學、癌症免疫療法、病毒療法和聯合療法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驚人進步,現在需要的是要打破數據屏障,盡一切努力推進癌症研究的進展速度。
該計劃提出的總體目標是,要使癌症研究的相關進展速度翻一番,在5年內取得原本計劃10年取得的進步成果。拜登希望像當年完成登月壯舉一樣,整合美國科技資源,計劃用12年時間一舉攻克癌症。
目前癌症登月計劃集合了四大研究方向:
一是分子診斷,其中基因實驗負責尋找癌細胞的突變位點和治療靶點;蛋白質研究負責篩選癌細胞上的蛋白標誌物以用於診斷、靶標、免疫治療等研究;免疫治療實驗則專門研究免疫細胞活動和免疫應答以用於治療癌症。
二是防控教育,致力於普及預防、早篩等教育工作。
三是集合數據,助力研究,其中大數據分析負責收集患者數據,進行調研;應用大數據分析結果,為醫生決策提供參考和幫助。
四是研發新藥,其中臨床實驗中心負責選擇患者參與實驗,加速藥物研發;科學應用研究所則集合了最好的藥物開發團隊,並結合最好的醫生意見,制定以患者為導向的計劃。
登月計劃旨在「消滅」12種癌症:
「癌症登月計劃」最早選擇了6種難治癌症作為攻克目標,包括肺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三陰性乳腺癌、白血病(包括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細胞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
近來,安德森癌症中心又在登月計劃中新增了6種難治癌症,其中包括胰腺癌、結直腸癌、B細胞淋巴瘤、HPV相關癌症、膠質母細胞瘤以及高風險多發性骨髓瘤。
其中胰腺癌、B細胞淋巴瘤和膠質母細胞瘤都是5年生存率不到10%,而且多年來在治療上幾乎沒有有效進展的癌症,癌症登月計劃希望藉助免疫治療、靶向治療和基因工程T細胞療法攻克這些難關。
主要的成就是兩個:癌症疫苗的研究和CAR-T療法。
癌症是一種基因組疾病,其特徵是基因組不穩定,在腫瘤進展過程中有大量的點突變積累和結構改變。這種基因組變異可能會產生腫瘤抗原,這種抗原可能被免疫系統識別為非自身抗原並引發細胞免疫應答。
不同癌症不同患者存在著不同的抗原,只有找出這些特異的抗原,針對性地開發出相關免疫療法,才能有的放矢的激活患者免疫系統,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無論是癌症疫苗,還是CAR-T療法,抑或是其他免疫療法,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識別出癌症細胞。然而,目前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腫瘤特異性抗原很難精準定位。
腫瘤特異性抗原總體上也可以分為兩類:共有的和獨有的。共有的是指某些類型癌症和不同患者間共同存在的突變抗原,而在正常基因組中並不存在。免疫原性高的共有特異性抗原有可能篩選用作廣譜的治療性癌症疫苗,用於那些有相同突變基因的患者。
大多數特異性抗原都是獨特的突變抗原,在患者與患者之間、腫瘤與腫瘤之間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獨有免疫療法制定只能特異性地、一對一地針對每個個體患者或腫瘤,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這是真正的、純粹的個體化治療。
由於相同類型腫瘤的基因突變可以有廣泛的不同,這就構成癌症個體化免疫治療必要性的重要基礎。個性化免疫療法也是確保使每個癌症患者產生抗腫瘤免疫反應的最佳方法。
如何尋找這些獨特的突變抗原是登月計劃能否完成的關鍵,而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結合成為了癌症登月計劃的「武器」,被戲稱為「月球探測器」。
正因為如此,登月計劃的四大方向中特意強調了「集合數據,助理研究」,現在需要的就是打破數據屏障,盡一切努力推進癌症研究的進展速度。
雖然現在只攻克了少數類型的癌症,但前方終究是光明的。隨著尋找突變抗原預測算法的推陳出新(包括機器學習算法的引入),也隨著生產技術的革新,精準化個體化癌症治療方法正逐步浮出水面。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高高在上的癌症,如同月球一般也被人類徵服,我們期待這一天的儘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