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遠比任何一個綜藝節目都跌宕起伏。
川普依舊發著推特,而拜登(Joe Biden)則做出大膽承諾,稱如果他在2020年當選總統,將會「治癒癌症」。
和癌症死磕
沒有哪個美國總統像拜登一樣,如此迫切地想要攻克癌症。
正如他說的那樣,「與生死相關的事情,才是真正緊急的事情。」
拜登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人全部死於腦膠質瘤:他的「人生導師兼兄弟」 甘迺迪,亦敵亦友的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和他自己親愛的長子博 拜登。
長子博 拜登因腦癌去世,是拜登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
拜登公開提到,一個人在面臨失去親人的痛苦時,其他人會試圖安慰他「我知道你的感受」,但實際上這些人並「不能感同身受」。
長子曾是美國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當時不少人認為他將走上國家政治舞臺,角逐州長的位置,繼承父親的政治衣缽。
然而,2010年,41歲的博 拜登查出患有腦膠質瘤。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預後很差的惡性腫瘤。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數據顯示,膠質母細胞瘤放療的兩年存活率是10.4%,放療+Temozolomide化療的兩年存活率是26.5%。
因為昂貴的治療費用,拜登曾想把房子賣掉給兒子看病。當時的總統歐巴馬借錢給他,才得以度過難關。
美國副總統都因為兒子癌症賣房治療,何況普通家庭?癌症家庭面臨的不僅是病痛和生命的考驗,還有經濟和心理的雙重巨大壓力。
2013年,博 拜登經過手術、化療,康復出院。
2015年,博 拜登癌症復發,二次手術兩周後去世,年僅46歲。
拜登與癌症事業
拜登本人因為腦動脈瘤做過兩次開顱手術,雖然他並不是一名癌症患者,但這一經歷使得他對生死有了自己的感悟。
拜登說:「也許我本來應該對此感到恐懼,但我那時挺鎮定的」,「事實上,我感到淡然,覺得自己像在廣闊的大海中輕輕漂浮。這讓我感到驚訝,但我沒有真正的死亡恐懼。」
「我很早就接受了這樣的事實,人的命運並不總是公平的。」
1988 年 2 月,拜登被確診患有腦動脈瘤,動脈瘤破裂並造成了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動脈並非真正的「腫瘤」,而是通常由腦動脈血管壁脆弱等原因,使得血管壁先天性形成瘤狀的物體。
拜登在華盛頓特區的沃爾特·裡德國家軍事醫學中心接受了顯微外科開顱手術,這種手術倖存的機率是50%,但是術後大腦很可能會出現嚴重缺陷。
第一次手術導致面部僵硬,右眼瞼下垂,臉頰無法活動,後經過艱苦的康復治療才得以恢復。這也被川普的團隊用來攻擊拜登「殭屍臉」、「痴呆」。
年輕時妻女車禍身亡,年老時長子因癌去世,而自己也開顱兩次。
命運對人,不總是公平的……只是,有的人會被打倒,有的人會更加堅強。
拜登在長子去世後,執著於支持癌症治療事業。
「癌症登月計劃」
沒有人知道長子的去世給拜登內心帶來怎樣的改變,但從此拜登一直奔走在呼籲癌症治療的路上。他呼籲「打破孤島,讓所有癌症鬥士團結在一起——並肩作戰,共享信息,結束癌症」。
2016年歐巴馬政府時期,時任副總統的拜登領導了「癌症登月計劃」特別工作小組,希望集結所有力量,最終戰勝癌症。
拜登在演講中提到,「雖然攻克癌症是一件需要歷經困難、長期堅持的任務,但就像人類最終還是能夠登上月球一樣,人類最終也會攻克癌症」。
「癌症登月計劃」,將登月與癌症治療結合,還要從尼克森說起。
1969年,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同時,登月計劃給美國科技帶來了豐厚的收穫,從電腦程式到我們熟悉的紙尿褲、脫水蔬菜甚至是氣墊運動鞋都是那時留下的「黑科技」。
1971年,時任總統尼克森籤署了《國家癌症法案》,向癌症宣戰,希望像登月計劃一樣,迅速戰勝癌症。
登月計劃之所以成功,業內人士的評價認為,一是不計成本的金錢投入,二是各領域大量人才緊密合作。
而拜登的「癌症登月計劃」就是以一個總統的名義,舉國家之力再次向癌症宣戰。
2021年,是尼克森籤署《國家癌症法案》的50周年。在這50年裡,我們的生活因為科技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的「癌症登月計劃」計劃用12年攻克癌症,如今被擱置的計劃有望重新開啟。與50年前不同的是,我們擁有了更為強大的科技。
人們希望能夠集結最優秀的人才,來戰勝人類最可怕的敵人之一——癌症。希望「治癒癌症」這一美好夢想隨著拜登成為美國總統逐漸照進現實。
不是治療,而是徹底的治癒。不是與癌症共存,而是徹底的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