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1. 拜登從小因口吃遭人嘲笑,努力克服多年後,致力於為其他口吃人士提供幫助。種種接地氣的親民行為幫他贏得了民眾好感。
2. 1972年,愛情事業雙豐收的拜登在妻、子死後考慮放棄參議院席位。
3. 1988年,經歷兩次開顱腦瘤手術後,拜登意識到每一時刻的勝利遠不如生死重要,並退出了同年的美國總統選舉。
4. 2016年,拜登因大兒子死於癌症而宣布要在12年內攻克癌症,遭到川普家族貶低和嘲笑。
5. 拜登推行的「癌症登月計劃」在川普上臺後被束之高閣,廣大醫學專家期待拜登的上臺能為這項事業的發展帶來新的轉機。
6. 儘管上個月有研究人員預測,拜登的生命前景遠遠超過任期的四年,但還是有不少人對他的健康狀況保持懷疑。
78歲的喬·拜登正在創造歷史。如果不出意料,他將是第46任美國總統。
正文
待到2021年1月入駐白宮時,他將是美國歷史上最老的總統。
拜登在近半個世紀裡一直心懷入駐白宮的夢想,他自20多歲開始從政,三度競選總統,最終他抓住了這最後的機會。但他的命運並不是一開始就註定他將入駐白宮。在他漫長的從政生涯中,他幾乎一直與各種令人難以想像的痛苦、個人的失敗,甚至生理與病痛做鬥爭。他的妻女因車禍死亡,自己身患腦動脈瘤兩次開顱手術,長期與口吃做鬥爭,長子因腦癌去世,他更身陷早期痴呆疑雲……
但這些他經歷的痛苦,在這次選舉中,卻不斷受到川普家族的瘋狂攻擊。且他們攻擊的都是這位老人的內心痛處。人們在這時才發現,他不僅是一位從政44年的資深政客,拜登本人還是一位腦動脈瘤患者、癌症家屬和美國抗癌領袖。
「結巴喬」:美國史上第一個「口吃」總統?
小約瑟夫·羅賓內特·拜登於1942年11月20日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市。13歲時,他與家人搬到了德拉瓦州威爾明頓市,在那裡他的父親找到了從事汽車銷售的工作。拜登是四個兄弟姐妹中的第一個,他在那裡就讀了當地的一所天主教學校。儘管他擅長體育運動,但拜登的成績平平。他童年最大的挑戰是克服語言障礙──口吃。
拜登與他的兄弟詹姆斯和他的姐姐瓦萊麗
口吃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它具有較強的遺傳成分。拜登的口吃源自於家族中的一位叔叔。從最基本的意義上講,口吃是重複,延長或阻礙聲音的產生。他在接受大西洋月刊的採訪時稱:我從4歲開始口吃。我很難說出自己的完整的名字。我的頭會因為嚴重的口吃而顫抖。人們會認為我有帕金森氏症。」
這種不安的經歷一直伴隨他到中學時代。在回憶錄中,拜登回顧過自己曾經將要讀的內容背下來,以免在課堂上出糗。有一次,一個老師取笑他的缺陷,叫他「拜拜拜登」。那個老師是一名天主教修女,她隨後遭到拜登母親的破口大罵。拜登憶述,母親當時威脅說要「將你頭上那塊修女頭巾打下來」。他因此也有了一個綽號:結巴喬「直到今天,我仍然記得那種恐懼、羞恥和全然的憤怒,就像它發生的當天一樣清晰,」拜登寫道。不過,到他中學畢業的時候,他已經克服了口吃。他說,這是他幾個月來一直對著鏡子說話並放鬆臉部來訓練自己的結果。當然,他的另外一個方法,是不斷的念誦葉慈等詩人的詩作,並在夜晚拿著手電筒,在鏡子前練習發音咬字。
不過,在他備受壓力或者一時詞窮的時候,這個毛病還是會偶爾發作。「口吃不會隨著人的年齡增長而變嚴重,但克服它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和精力,」約翰·亨德裡克森在《大西洋》雜誌一篇講述拜登這段往事的文章中寫道。他說,沒有人能根治這個毛病,他們只是找到方法來繞開它而已。中學之後,拜登入讀德拉瓦大學,之後轉到雪城大學法學院。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離他在大學假期裡結識的妮莉婭近一些。他們最終成婚,而拜登的政治生涯也在他們回到威爾明頓不久後開始。
拜登至今仍是美國口吃協會的會員,在今年八月拜登接受民主黨總統提名大會上,一位13歲戴著牙套、面露燦爛笑容的孩子說:「若不是因為喬.拜登,我今天不會在這裡對你們說話。」喬與這個孩子是同一個口吃俱樂部成員。喬用自己的方法幫這個孩子克服了口吃。這一幕讓人們感受到拜登的痛苦以及他做為一個口吃患者取得的成就。但這些並掩蓋不了拜登在辯論期間數度結巴,口吃問題顯而易見。
拜登在媒體上坦承他成年後有時說話仍會出現「卡卡」,說明了他時而口誤的原因。
拜登在接受訪問時稱,當他遇到口吃的人,常常會留給對方自己的私人電話號碼。他說:他們可以打給我。這種隨時可以把電話留給有需要的人的做法,使拜登的形象,在美國民眾中非常接地氣,親民。這也使他在與川普式的精英貴族風格,區別了出來。
他的第二任妻子吉爾與他的兩個兒子第一次相見。
就任美國第二年輕的聯邦參議員僅30天,即遭遇家破人亡慘劇
現年78歲的拜登從政很早,1973年時便已經成為德拉瓦州的聯邦參議員,一直幹到2009年。拜登遭遇的第一場家庭悲劇發生於1972年,也就是他當選聯邦參議員30天後,就遭遇了家破人亡的慘劇,夫人娜伊莉雅和三名子女一同遭遇車禍。
1972年12月18日,喬·拜登身在華盛頓。他接到了妻子與女兒的死訊。
他的妻子娜麗亞開車載著他們的幼女娜奧米在街上被一輛大貨車撞了,兩人當場身亡。兩個兒子博和亨特也身受重傷。
當時,這家人正要去買聖誕樹,而剛當選參議員的拜登,正在國會辦公室對工作人員候選人進行面試,還準備敲定為全家人買下一所新住宅。
拜登與他的第一任妻子娜麗亞·亨特在雪城大學相遇,並與之於1966年結婚。那時的拜登正可謂愛情事業雙豐收。在這段婚姻裡,拜登與妻子生了三個孩子,分別為博·拜登、羅伯特·亨特、娜奧米·克裡斯蒂娜。事業上,拜登在30歲那年成功當選美國聯邦參議員。為了照顧兩個兒子,他考慮過放棄剛剛得到的參議院席位,還仔細想過去當牧師。
「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我可以如此憤怒,我感覺上帝用可怕的方式愚弄了我一番,我很生氣。」拜登在回憶錄中寫道。直到那一天之前,拜登的人生還一直扶搖直上,順風順水。
這個當時29歲的民主黨人在一場很少人覺得他有勝算的競選中,打敗了已經當了兩屆的共和黨對手,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年輕的參議員。
在當時已被裡查德·尼克森和一眾共和黨人打得一敗塗地的民主黨內,他被認為是一名前途無量的政治金童。
拜登最終被說服留任,在兩個兒子的病床旁做了就職宣誓。
拜登在病榻旁宣誓就職的這幕,在1972年感動了很多美國人,這也是拜登第一次走入全美國的視野。
拜登其後每天都需要從他在威明頓的寓所搭乘一個半小時的火車到華盛頓特區,直到現在也如此。
1987年6月,拜登宣布與他的家人(左起),
妻子吉爾(Jill)和子女亨特(Hunter),阿什利(Ashley)和博(Beau)進行首次總統競選。
1987年9月,在一次關於種族主義的聽證會上。
兩次開顱腦瘤手術,退出1988年總統大選
1987年,拜登宣布參加美國總統競選,但是他被認為非常有希望成為即甘迺迪之後美國歷史上第二年輕的總統,但是當年9月,有人質疑拜登在演講詞中使用的名言其實並無出處,他擔心聲譽受損,於是退出了競選。轉年2月,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他被診斷出腦動脈瘤。
在拜登2007年出版的回憶錄《守住諾言》中,他描繪了那時的情形:經常頭痛和脖子疼,需要隨身攜帶一瓶大瓶的撲熱息痛。1988年2月的一天,拜登結束了在羅徹斯特大學的演進後回到酒店,然後昏迷了5個小時。他回憶道:「腦海中閃爍著閃電,強烈的電擊般的感覺,接著是我從未有過的疼痛。」這段話就是小川普在今年競選時諷刺拜登的來源,原話是:「拜登的腦子被炸過兩次,所以他在大多數時間裡想不起來自己幹過些什麼。」
第二天早上,拜登儘管感到虛弱和不適,還是堅持著飛回了威明頓,回到家後不久,他被送往當地的聖弗朗西斯醫院,檢查結果顯示脊髓液中有血液,這意味著大腦中的動脈可能正在洩漏。CT掃描顯示,他的腦底下方有一個動脈瘤,手術是生存的最好機會。
腦動脈瘤是因於腦部動脈血管壁脆弱等原因,使得血管壁先天形成類似瘤狀的物體,因此稱為腦動脈瘤,破裂後常會造成顱內出血,搶救不及時,常會致命。治療後大都留有不同症狀的後遺症。
拜登寫道,他在華盛頓特區的沃爾特·裡德國家軍事醫學中心接受了顯微外科開顱手術,這種手術倖存的機率是50%,同時很可能雖然醒來,但大腦出現嚴重缺陷。他寫道,「也許我本來應該對此感到恐懼,但我那時挺鎮定的」,「事實上,我感到淡然,覺得自己像在廣闊的大海中輕輕漂浮。這讓我感到驚訝,但我沒有真正的死亡恐懼。我很早就接受了這樣的事實,人的命運並不總是公平的。」
1988年5月21日,喬·拜登(D-Del)在兩次開顱手術後,
與妻子吉爾(Jill)和女兒阿什利(Ashley)華盛頓的沃爾特·裡德陸軍醫療中心進行了簡短的說明。
那時,拜登的第二任妻子吉爾和繼女與他在一起,並決定在康復治療期間讓他與工作「完全隔離」,不接任何電話,包括當時的總統裡根兩次打來電話慰問,也被吉爾拒絕了。1988年5月,拜登接受了第二次手術,並獲得了成功。康復時,拜登承認自己對自己的外表有意識:他很瘦,右眼皮下垂,前額右側肌肉沒有反應。
拜登寫道,最初,醫生不確定他的右側肌肉是不是就此永遠「死」了,但6個星期後,他前額和臉頰的肌肉又開始起作用。兩次開顱腦部手術引起的併發症導致他的肺部出現血塊,進而使他接受了另一次手術。拜登始終堅韌不拔,在經歷了七個月的恢復期後重返參議院。
拜登說,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真正休息」。到了8月,他恢復過來並獲得醫生的許可返回國會,他在德拉瓦州首次公開露面演講,告訴數百名當地民眾,他已經獲得了「生命中的第二次機會」。拜登在書中寫道,「2008年患病的經歷,給了我一個重要的教訓:與生死相關的事,才是真正緊急的事」,「我雖然像往常一樣堅定不移,充滿激情,但我不再覺得,自己必須贏得每一個時刻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失敗,即使是像結束總統競選,那一刻的失敗,同樣無法確定我自己的墓志銘該如何書寫」。
拜登擬賣房為兒治病,歐巴馬借錢度過難關
康復後的拜登可以稱得上美國政壇一棵常青樹,長期在參議院重要委員會擔任要職,並在2008年作為歐巴馬的搭檔贏得美國總統選舉,2009年就職副總統。那次競選時,他的競選團隊曾向《紐約時報》公布長達49頁的醫療記錄,表明拜登術後多年健康狀況良好。
但癌症的陰影並沒有離開這個不幸的人。2015年5月30日,拜登家族發布聲明,宣布大兒子博伊因患腦瘤去世,終年46歲。博伊的葬禮在拜登家鄉德拉瓦州威明頓的教堂舉行,約1000人前來致哀,除了拜登家族,還有多位政界人物與政府高官參加。
博伊也是民主黨人,2007年至2015年初擔任德拉瓦州檢察長,離任後加入一家律師事務所,德拉瓦州不少議員認為,博伊會在2016年角逐州長一職。這些人甚至認為,他會跟隨父親腳步,登上全國政治舞臺。不過,欠佳的身體狀況阻擋了他的前行道路。2010年,博伊因為輕微中風短暫住院。
2013年8月起,他因「喪失方向感且身體虛弱」住進休斯頓的安德森癌症醫學中心開始與癌症作鬥爭。美國癌症治療的費用使拜登也不堪承受,擬賣房為兒子支付帳單。歐巴馬阻止了他,說,美國不能讓自己的副總統去賣房子,救自己的兒子。並答應借給他錢。
經過手術、放療與化療,博伊於2013年11月病癒出院,但2015年春腦癌復發,5月19日入院,兩周後去世。
拜登與自己的長子在伊拉克相遇。
博伊所患癌症稱為膠質母細胞瘤,是腦癌裡最惡性的一種,尤其是IV級膠質母細胞瘤,一向都是預後很差的惡性腫瘤。依照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信息,目前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手段主要是手術、放療和化療,放療的兩年存活率是10.4%,而放療+Temozolomide化療的兩年存活率是26.5%。目前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用於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的藥物,只有三種:經典化療藥物Temozolomide,VEGF單抗抑制劑Bevacizumab,以及化療藥物Carmustine。
膠質質細胞瘤對美國政壇的影響還不止於此,甘迺迪總統的弟弟、參議員甘迺迪,以及亞利桑那參議員麥凱恩,都是死於膠質母細胞瘤。
博伊去世,年僅46歲,對拜登的打擊其實很大,二子亨特年輕時放蕩不羈,博伊一直有意願也有能力繼承家族的政壇衣缽。2008年,拜登接受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提名時,便是在博伊介紹下登場,從那以後博伊便成為了美國政界的潛力股。
後來,博伊還曾前往伊拉克服役一年,當時的身份是德拉瓦州陸軍國民警衛隊上尉,服役期間榮獲銅星勳章。拜登喪子後曾發表聲明,波伊一直以誠實、勇氣與力量對抗病魔,全家因他的逝去而心碎悲痛到無法言語,但其精神將與眾人永遠同在。
在整個競選過程中,川普父子一直不斷觸及拜登生命中最悲慘卻又一直在勇敢面對的東西:癌症。拜登自己患過腦動脈瘤,他最看重的長子博伊壯年時死於腦癌,2016拜登在擔任副總統時開始領導美國的「癌症登月計劃」,誓言像當初完成登月壯舉一樣,整合美國科技資源,用12年時間一舉攻克癌症。而川普和他兒子卻在諷刺說,拜登腦子有病,拜登的孩子一事無成,「拜登在政府裡幹了50年,治療癌症?早幹嗎去了?」
CNN的評論員稱「川普家族如果輸掉了選舉,最缺的不是支持他的選票,而是「缺德」。這就是為什麼在今年總統選舉首次電視辯論中,當川普諷刺拜登的孩子是「失敗者」時,拜登當場聲音嘶啞,眼含淚水對著攝像機說,博伊自願參軍獻身國家,去了伊拉克和科索沃執勤,「他不是一個失敗者」。
辯論結束後,拜登痛斥川普的惡劣言論「令人厭惡,在我從政生涯中,我從未對共事的人、總統或任何人感到如此失望」。同時,川普這番話也讓美國軍人們備感失望,《軍事時報》在總統競選首場辯論後的民調顯示,川普在現役軍人中的支持率只有37%,低於拜登的41%。
事實上,這是很不明智的言論。拜登和哈裡斯這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獲得提名後,在全美關注癌症的社會群體中引起了轟動,包括癌症患者、他們的家屬、醫療專業人士和研究人員,他們都希望拜登當選,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和拜登一樣,與這一疾病有著緊密關聯,拜登當總統將為癌症研究優先提供資助和支持。
別忘了,副總統哈裡斯的母親Shyamala Gopalan也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名專門研究的博士,她是發現荷爾蒙雌激素與乳腺癌相關的研究團隊成員,這一發現為開發幾種成功治療這一疾病的療法奠定了重要基礎。
2015年6月,在他的兒子博死於腦癌的葬禮上,拜登決定不參與當年的總統競選。
拜登領導美國癌症登月計劃,擬用12年在癌症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
更支持拜登的是醫療人員,特別是在一線治療和研究癌症的醫學專家。2016年當時的總統歐巴馬曾設立以副總統拜登為首的「白宮抗癌登月計劃特別小組」,開始落實當年1月在國情諮文中提到的「癌症登月計劃」,而選擇拜登牽頭,拿歐巴馬的話說,抗癌對拜登來說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他自己是癌症患者,兒子也因癌症去世。在那份國情諮文中,歐巴馬說道:「為了我們所失去的摯愛,為了我們仍能拯救的家人,我們要讓美國成為能一勞永逸攻克癌症的國家。」
拜登在就任這一職位第一天便在一篇解釋性文章中說,癌症研究學界在一個問題上基本達到共識:「我們處在轉折點上,科學已經準備就緒」。拜登表示,過去10年中,醫學界在基因組學、癌症免疫療法、病毒療法和聯合療法等方面取得了「驚人進步」,現在擺在面前的任務是要打破數據屏障,盡一切努力推進癌症研究的進展速度。該計劃提出的總體目標是,要使癌症研究的相關進展速度翻一番,在5年內取得原本計劃10年取得的進步成果。
鑑於歐巴馬將於2017年1月卸任,拜登指出,他領導小組將全力留下建議,為下屆美國政府的抗癌政策打下基礎,任期他的主要工作有兩個,一是作為「催化劑」推動各機構加強數據分享,利用日益強大的超級計算能力,加速癌症研究的發展;二是要讓更多患者獲得「改變遊戲規則的療法」。
拜登說,目前在美國,僅有5%的癌症患者得以參加有關臨床試驗。這其中,多數患者都無法獲得自己的數據。因此,需要研究怎樣讓更多患者參與臨床試驗,並降低臨床試驗的成本。拜登寫道:「我們想要的不是漸變,而是在通往攻克癌症道路上的巨大躍進。這就是這個『登月計劃』的目標。」
可惜,這一計劃在川普上臺後便被束之高閣,於是拜登在卸任副總統後自己搞了一個慈善組織「拜登癌症倡議」,其工作重點還在「癌症登月計劃」的幾個主要領域,試圖通過從根本上改變系統的文化和基礎設施來加速癌症研究的進展,包括數據共享,數據標準化,臨床試驗,患者導航,癌症預防和就醫機會。
該組織的科學政策高級總監凱薩琳·楊自己也是癌症患兒的母親,她說:「博伊的死亡對拜登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影響,他親身經歷了癌症治療中的各種障礙,這是患者每天都在面對的障礙,例如,無法參與臨床試驗,無法輕鬆獲取病情數據,或將病歷記錄從一家機構轉移到另一家機構。這些第一手經驗使拜登夫婦堅定信念,必須對現狀做出根本改變。」
所以,拜登今年參選伊始,就得到了廣大醫學專家的公開支持。楊說:「毫無疑問,如果他擔任總統,他(拜登)將會對政策做出積極的改變,這一直是他長期關注的重點,包括他在歐巴馬政府任職期間的關注重點。他完全理解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工作得以成功展開所需的重要資金,他還了解,為了看到好的研究成果,人們需要合作,因此,我認為我們也將看到一個巨大的轉變。」
不僅是癌症,美國81名諾貝爾物理學、化學及生理醫學獎得主9月底發表聯署信,支持拜登。聯署得主稱讚拜登尊重科學,聽從專家指引,相信他能夠帶領美國順利抗疫。聯署由本身是物理學家的民主黨眾議員福斯特發起,信中寫道:「美國歷史上從未像現在這樣,需要領袖們意識到科學在制訂公共政策中的價值。拜登長期從事公共服務,且始終願意聽取專家建議,理解國際合作價值,尊重移民對美國知識生活的貢獻。作為美國公民和科學家,我們誠摯支持拜登擔任總統。」
78歲的拜登會死在他的任期上嗎?
在拜登取得選舉勝利的時候,媒體已經在討論這位美國歷史上最老的總統,會否死在自己的任期辦公室裡?美國衰老研究聯合會的一組研究人員上個月發布了一項研究,回答了這個病態的問題:他或她死在辦公室的可能性有多大?答案:拜登的生存前景遠遠超過了任期四年。
當然,研究人員無法預測死亡:他們對候選人的預期壽命預測是基於保險業和社會保障局使用的精算表中所包含的全部人口的估計值。他們說,沒有單獨的身體檢查和檢查他們的病歷,沒有更好的方法來估算候選人的壽命或健康狀況。politico網站刊文,「是時候對拜登的健康提出疑問了」。
他們擔心自己選出了一個病夫,或者一個「痴呆」患者。事實上,從選舉一開始,拜登就身陷各種健康疑問。媒體一直嘲諷拜登「失語」、忘言等,甚至有媒體認為他有早期痴呆的現象。並認為這可能是他在1988年兩次動脈瘤手術的後遺症。《華盛頓郵報》因此找到了給拜登手術的神經外科醫生尼爾·卡塞爾博士,他開玩笑說:「華盛頓所有政治人物的喬·拜登都是我確定的唯一有頭腦的人,因為我已經看過它。」
並說,他的失語與他的動脈瘤手術沒有任何關係。反而是口吃的某些長期表現。
拜登這些在競選中暴露出的健康問題,也許會一直成為困擾這位即將獲勝的總統,以及美國未來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