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學家提出攻克癌症新思路:攻擊自然選擇,放大有利突變

2020-10-18 造就

自達爾文以來,自然選擇便是進化論的基石。但一個尷尬的問題總是縈繞著自然選擇的數學模型,成為進化論的一個難解之結,那就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優勢突變才能得到加強和放大,並最終推動進化?

自然選擇進化論的一個核心前提是,有益的突變一旦出現,就應擴散至整個種群。但這不是必然的結果。在這些突變初露頭角、勢單力薄時,意外事件、疾病等災厄,輕易就能將其扼殺。站在統計學的角度,這是常有的事。

但在某些情況下,突變的理論存活率會高一些。舉個例子,試想這樣一個島嶼,上面生活著一種生物體構成的巨大種群。在其中,一個突變產生之後,很容易就被埋沒,除非它優勢格外明顯。然而,如果少數個體一旦要繁殖,就會遷移至各自的島嶼,那麼,稍有優勢的突變就有機會站穩腳跟,進而回到主種群,擴散開來。(當然也不一定——結果完全取決於假設情境的具體細節。)生物學家就在研究這些種群結構,以期理解基因的流動。

在最近刊載於《自然通訊·生物》期刊的一篇新論文中,奧地利和美國科學家聯手組成跨學科團隊找到了解開這一謎題的潛在途徑。

借力圖論,將種群結構抽象為數學問題

馬丁·諾瓦克,哈佛大學進化動力學課程主任。在研究癌症的過程中,他對種群結構如何影響自然選擇產生了興趣。

馬丁·諾瓦克(Martin Nowak)是哈佛大學進化動力學課程主任。2003年,在研究癌症行為時,他開始思索種群結構對進化結果的潛在影響。「當時,我清楚地知道,癌症是不利於生物體的一個進化過程。」他說。惡性細胞經突變產生,然後通過細胞間競爭,選擇出最能禍害身體的細胞。「我於是自問,如何才能擺脫進化?」諾瓦克意識到,攻擊突變是一種辦法,但我們還有另一條途徑,那就是攻擊自然選擇。

問題在於,關於特定種群結構會如何影響自然選擇,生物學家只有一些大致的觀念。為找到更加普遍的策略,諾瓦克想到了圖論。

圖論是數學的一個分支,其研究對象「圖」(Graph)以其結構,代表不同物件之間的動態關係:單個物件形成圖的「頂點」;兩個頂點間的連線被稱為「邊」,描述了兩個頂點之間的關係。在描述進化的圖中,一個生物體佔據一個頂點。只要給點時間,個體就有一定概率繁殖出與之相同的後代,取代相鄰頂點上的個體,但它自身也面臨被下一代個體取代的危險。這些事件的概率以邊所帶的方向和「加權」的形式,集成在圖的結構之中。適當的加權關係可用來表示生物種群的行為:比如,若某關係具有這樣一個特點:因為它,遺傳特徵更容易與種群內其餘個體孤立開來,那麼,這個關係就可以用來代表遷移。

藉助圖論,諾瓦克得以將形形色色的種群結構抽象為數學問題,繼而細緻地探索在每一種情境之下,優勢突變可能面臨的不同境遇。

 

三種種群結構對進化的影響

2005年,上述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諾瓦克和兩名同事在論文中證明,特定種群結構可以抑制或強化自然選擇的效果。比如,在擁有「放射型」(Burst)和「路徑型」(Path)結構的種群中,個體永遠無法佔據上代的位置。這些結構會阻礙進化,因為優勢突變沒有機會蔓延到整個種群。

「星型」(Star)結構則截然相反。在其中,優勢突變可以更加有效地傳播開來。由於星型結構放大了自然選擇的效果,科學家稱之為放大結構。比這更厲害的是「超星型」(Superstar),它被稱為強放大結構,在其中,就連略有優勢的突變,最終也會取代其他所有個體。

「強放大結構十分驚人,因為優勢突變的普及得到保障,不論其優勢多麼微弱。」諾瓦克說,「圍繞進化的一切都是概率問題,但在這個問題上,概率幾乎成了肯定。」

  

然而,說到「肯定」,我們要注意一點:從理論上說,大多數潛在種群結構都成不了強放大結構。少數幾個看似可能,但頗為牽強,不太現實,而且過於複雜,其放大能力得不到證實。直到兩年前,牛津大學的一個團隊才拿出證據,正式證明超星型結構可行。據諾瓦克稱,那篇論文錯綜複雜,「約有一百頁密密麻麻的數學計算。」除了在極不尋常的情況下,我們一般難以在活生生的生物中間,看到種群結構是如何強化自然選擇的。

調整「加權」,任何種群結構

都能變成強放大結構不到十年前,有一支團隊奧地利研究團隊也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

諾瓦克的協作者之一、奧地利科技學院的計算機科學研究員克裡施南多·查特吉(Krishnendu Chatterjee)和他的團隊耗時數年,從圖論和概率的角度出發,發現了放大結構的關鍵,即上圖中各關系所帶的「加權」。他們意識到,所有潛在的強放大結構都有一些共同特徵,比如樞紐(Hub)和自環(Loop)。他們隨後證明,通過給關係指定適當的加權,他們可以在哪怕簡單的種群結構中,創造出強放大結構。「結果讓我們非常意外,通過對『加權』的調整,任何種群結構幾乎都能變成強放大結構。」諾瓦克說。

奧地利科技學院教授、計算機科學研究員查特吉與他的學生帕夫洛吉安尼斯(右)以及塔德萊克一道,開發了一種途徑,可以有效構建能放大自然選擇的種群結構。

總而言之,最新論文和之前的一些論文都為一種觀點提供了充分的證據:種群結構是進化中一股強大的力量。任何類似「放射型結構」的種群都將成為進化的死胡同,優勢突變即使出現,也無法大行其道——不論其中各關係的具體細節如何。其他種群結構也許無法自動放大自然選擇,但至少,大部分結構都有放大優勢突變的可能,從而助進化一臂之力。

研究遠沒有結束

審視這些發現時,有幾個問題不容忽視。其一,這些研究中的種群模型只適用於無性生殖的生物體,比如細菌等微生物。一旦將有性生殖中的「基因重組」納入考量,模型的複雜性就會大規模升級,諾瓦克和查特吉說,據他們所知,尚無人進行這方面的實驗。而若允許模型種群擴大或縮小,結果又會如何?這一問題也有待考量。

另一個問題是,有力的放大結構雖然提供了保障,使有益突變終將在種群中擴散,但它無法保證這個過程能迅速發生,諾瓦克說。在有的種群結構中,自然選擇雖沒那麼確定,但速度更快,這樣的種群完全有可能從中受益。

這是一個重要的點,紐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副教授馬庫斯·弗裡恩(Marcus Frean)強調說。2013年他曾與同事們一起證明,即便在放大自然選擇的種群結構中,進化速度也有可能大幅減緩。

一個突變擴散到整個種群的確定性和速度往往不可兼得。「我們真正關心的事——即進化的速度——同時涉及這兩個方面。」弗裡恩說。

儘管如此,諾瓦克、查特吉和同事們在論文中指出,若你想培養出理想中的突變,或篩選出快速生長的細胞株系,那麼,他們構建強放大結構的算法依然有用。我們可以採用微流控系統進行調節,通過控制細胞的混合和遷移,獲得任何想要的種群結構。

又或許,這些工作更加誘人的應用前景,是在自然界中,找出已經存在的強放大結構。諾瓦克等人指出,比如,免疫學家可以檢查脾臟和淋巴結內的免疫細胞種群,看它們是否呈現出這些結構特徵,這些特徵或許能使人體更快地抗擊感染。若能找到,它就有望證明:有時,在面臨生存挑戰時,自然選擇會訴諸自身,尋找最佳解決方案。

互動話題:你認為有哪些突變優勢可以放大?

每周評論區

被zan最多的評論者

將獲得造就送出的禮品一份

期待你的精彩評論哦


翻譯 | 雁行

來源 | Wired

相關焦點

  • 癌症是進化產物,而非突變而來
    該文章闡述了健康的組織生態系統促使健康細胞戰勝癌變細 胞,當組織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如老化、吸菸或者受其他壓力影響時,癌變細胞可迅速適應變化後的環境,並在自然選擇中一代又一代傳承。這種腫瘤形成的新思路對 癌症治療和藥物設計有深遠的影響。
  • 癌症因何難以攻克?癌細胞一直在進化,堪稱地球上最強生命
    我們總是下意識地認為,癌症之所以難以被攻克,正是因為「進化論」也適用於腫瘤發展本身,然而癌症如何進化、如何進行突變選擇,科學家很難對這一過程進行精確描述。截止至今日,已有不少研究從腫瘤生態、基因突變以及進化動力學等方面,對癌症進化論進行全方位的解讀。
  • 即便有一天人類真的能夠攻克癌症,最終也還是逃不過自然選擇
    無論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即便癌症現在每年讓幾百上千萬人承受巨大的痛苦,即便病魔會使親情,友情,愛情面臨各種摧殘,但我們也不得不意識到,無論是災難還是疾病,都是大自然給地球生命的一種選擇,就像給予萬物生命一樣不可能消失。
  • 拜登力推的「癌症登月計劃」會實現嗎,癌症真的能被攻克嗎?|癌症|...
    治癒癌症面臨巨大挑戰,正如上世紀 60 年代初美國甘迺迪總統提出登月設想時那樣,「癌症登月計劃」,以此寓意人類最終會攻克癌症。 該計劃提出的總體目標是,要使癌症研究的相關進展速度翻一番,在5年內取得原本計劃10年取得的進步成果。拜登希望像當年完成登月壯舉一樣,整合美國科技資源,計劃用12年時間一舉攻克癌症。
  • 自然選擇理論過時了嗎?
    )都是中性的,不受自然選擇的影響,以及很少一部分有利突變(蘋果,很快被固定)。這些早期的分子數據揭示出生物基因組存在很多基因變異,使得具有數學遺傳學背景的木村提出了一個更激進的演化理論,來替代已有的自然選擇理論。
  • 拜登力推的「癌症登月計劃」會實現嗎,癌症真的能被攻克嗎?
    什麼是「癌症登月計劃」登月是一件需要歷經困難、長期堅持的項目,而人類最終登上了月球。治癒癌症面臨巨大挑戰,正如上世紀 60 年代初美國甘迺迪總統提出登月設想時那樣,「癌症登月計劃」,以此寓意人類最終會攻克癌症。
  • 自然選擇無效?紅皇后假說衝擊傳統生物學
    這四種關係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推進構成了自然選擇。每個物種都有過度繁殖的趨勢,但是由於生存空間、資源等有限,過度繁殖必然導致生存鬥爭. 在生活的過程中,生物個體會產生變異。在生存鬥爭中,具有有利變異、並能將有利變異遺傳給下一代的個體,容易在生存鬥爭中獲勝而生存並繁衍。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鬥爭中失敗而死亡。
  • 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因為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生物的進化是在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中進行的,同時伴隨著生物的不定向變異,但是自然中適者生存的規律使得自然選擇了適應能力強的活了下來,所以說是定向地選擇。  1自然選擇學說  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絕大多數生物都有過渡繁殖的傾向,也就是說,生物能夠產生大量的後代,而這些後代中能夠生存下來的卻是少數個體,這種大量繁殖,少量生存的原因是:在自然界中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為爭奪足夠的食物和空間進行生存鬥爭,  生存鬥爭包括生物同種個體和不同種個體之間的鬥爭,以及生物與自然條件
  • 新發現:癌症擴散的主力,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儘管這一研究目前還不能用於癌症治療,但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為了攻克癌症,科學家們做出了長久努力。目前雖然有手術、吃藥等方法,可以對一些易發現的癌症(如乳腺癌等)有很好的控制,但對那些難發現的癌症(如胰腺癌),作用則非常有限。想要真正攻克癌症,還需要在發病機理方面有更深入的認識。
  • 人類為什麼至今都無法攻克癌症,達到完全治癒癌症?
    有人問,在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的今天,人們奇怪為什麼癌症依然難以攻克?完全治癒癌症呢?疾病是人類難以迴避的生存危機,人類5000年的文明史中就是與疾病的抗爭的歷史。天花、鼠疫、瘧疾、肺結核等烈性傳染病曾奪去數百萬人的生命,人類終於依靠智慧,成功地控制了一輪又一輪傳染病的流行。
  • 生物學中的-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則是演化的主要機制,經過自然選擇而能夠稱成功生存,稱為「適應」。自然選擇是唯一可以解釋生物適應環境的機制。這個理論最早是由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提出,其於早年在加拉巴哥群島觀察了數種動物後發現,島上很少有與鄰近大陸相似的物種,並且還演化出許多獨有物種,如巨型的加拉巴哥象龜,達爾文於開始以為,島上的鷽鳥應與南美洲發現的為同種,經研究,十三種燕雀中只有一種是與其大陸近親類似的,其餘皆或多或少發生了演化現象,他們為了適應島上的生存環境,改變了鳥喙的大小。
  • 歐巴馬提出癌症「登月計劃」
  • 進化的兩個原則是:突變和自然選擇,那麼第三原則是什麼
    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進化的原則有兩條,分別是突變和自然選擇。但是被譽為「新時代的達爾文」馬丁·諾瓦克提出了第三條進化原則:「合作」。合作和博弈論息息相關,博弈論裡最經典的模型就是:「囚徒困境」。對於合作,一定是對雙方都有利,因為只有對雙方有利才能長久,我讀《二戰全史》唯一的收穫就是:各國之間的利益矛盾,有利就能達成合作。其實我個人合作精神就比較差,因為我喜歡自己去完成。後來我的一個老師指出了我這一點,從那之後我就開始糾正這點。
  • 為什麼隨著衰老出現的基因突變會導致癌症的發生?
    如果這些變化 - 我們稱之為突變 - 切斷控制細胞增殖和存活的系統,這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保護基因組近10%的癌症患有家族性成分。像BRCA1和TP53這樣的基因是最著名的癌症易感基因之一,它們都參與協調細胞對DNA損傷的反應。
  • 下一個十年,人類會攻克癌症嗎?
    如果「攻克」指的是完全治癒,那肯定不可能的。只說一點,一種新藥從研發到臨床再到降低成本、可惠及大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不能在療效證明完全可治癒,那就談不上攻克。實際上,直至今天,我們連感冒這種病都不能說已經攻克。 張強:不會。
  •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到底對不對?
    隨後,神創論的信徒又提出:上帝很高興用物理定律來工作,因為物理定律也是上帝創造的。神創論提出這樣的觀點就和我們站在了同一個陣營。因為如果物理定律是上帝創造的,那上帝就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人類可以繞過上帝,直接通過探索物理定律來了解世界,而不需要信奉某個宗教。實際上,神創論的大部分支持者都帶有宗教目的。
  • 讓「最難纏突變」KRAS癌症快速消退!新型免疫療法太牛了
    在過去的10至15年中,癌症基因組測序的發展已鑑定出許多致癌基因,比如EGFR,ALK,NTRK,MET,BRAF....這些發現使癌症學家們不斷努力研發出一代又一代針對這些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使得癌症患者的治療選擇更多,生存期更長,生活質量更高。
  • DDOS攻擊之NTP放大攻擊
    NTP放大攻擊是一種基於反射的體積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其中攻擊者利用網絡時間協議(NTP)伺服器功能,以便用一定數量的UDP流量壓倒目標網絡或伺服器,使常規流量無法訪問目標及其周圍的基礎設施。NTP放大攻擊如何工作?
  • 美國推出癌症「登月計劃」,很快就能攻克癌症,自信來自何處呢?
    癌症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2012年死於癌症的人數高達820萬。據估計,到2030年,全球死於癌症的人數將高達1300萬人。為了攻克癌症,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夜以繼日的研究,希望在本世紀,我們可以戰勝癌症。近兩年,全球最大的癌症項目來源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