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發現》:胃腸癌體細胞突變產生新抗原

2020-12-05 騰訊網

導語

《癌症發現》(Cancer Discovery)是美國癌症研究會的官方出版物,以下為您介紹該雜誌8月份的主要內容。

醫學論壇網腫瘤編譯整理

(2019.08《癌症發現》封面)

胃腸癌體細胞突變產生新抗原

成功的免疫監視和T淋巴細胞清除腫瘤通常是由於識別腫瘤特異性體細胞突變產生的新抗原。

高突變率的惡性腫瘤與免疫療法成功有關,低突變的腫瘤對免疫療法反應很差,是否由於免疫細胞的固有特徵或腫瘤本身仍然不清楚。

為了檢出新抗原反應性腫瘤浸潤淋巴細胞,Parkhurst及其同事將全外顯子組測序與高通量免疫篩查相結合,分析了體細胞突變導致了錯配修復正常的胃腸癌患者產生新抗原。

研究納入75例患者,突變數量從22至928(中位數= 114),其中94%為單核苷酸變異。

83%患者存在新抗原反應性T細胞,所有篩選的多肽變體的1.6%,並且對野生型肽表現出極小的活性或沒有活性。

基於4-1BB的上調或來自反應性T細胞的IFNγ的分泌,新抗原識別是明顯的,其中46%的新抗原被CD8 + T細胞識別,54%被CD4 + T細胞識別。

在體外延長培養T細胞或在新抗原暴露後喪失CD3表達後,新抗原反應性通常喪失。

這些結果表明,即使是體細胞突變數量較少的癌症也會引起循環T細胞的抗腫瘤反應。利用新抗原的激活潛力可以成為增加免疫療法效力的新途徑。

RNA聚合酶I抑制在血癌患者中是可行的

抑制核糖體合成已成為多種癌症的潛在治療策略,因為具有高細胞分裂速率的細胞需要通過RNA聚合酶I(Pol I)重要轉錄核糖體DNA基因(rDNA)。

在I期劑量遞增研究中,Khot及其同事評估了CX-5461(一種Pol I介導的轉錄的小分子抑制劑)在復發和難治性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藥代動力學特徵。

主要目標是確定CX-5461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次要目標是評估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初步抗腫瘤活性以及TP53突變狀態作為預測生物標誌物的影響。

16名患者接受劑量遞增的CX-5461治療7個療程。CX-5461的最大耐受劑量為170mg / m 2。

不良事件包括光敏反應、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計數降低、貧血和掌蹠紅斑感覺不良,後者表現為劑量限制性毒性。

CX-5461在靜脈給藥後1小時內達到最大血漿濃度,平均終末半衰期為45.5小時。

經過治療,一名患有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患者表現出持續的部分有效12個月以上。為該研究開發的螢光原位雜交測定證實了針對Pol I的靶向藥物活性,證明rDNA轉錄抑制獨立於TP53突變狀態和CX-5461劑量。

這些結果表明,CX-5461應作為單一療法進一步評估,或與血液系統癌症中已確立的靶向療法聯合使用。

RAS通路激活致使Gilteritinib的繼發性耐藥

III類受體酪氨酸激酶Fms樣酪氨酸激酶3(由FLT3編碼)經常在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患者中發生突變。

幾種第二代FLT3抑制劑在復發/難治性FLT3-突變AML患者中作為單一療法是有效的,但是通過獲得FLT3酪氨酸激酶結構域(TKD)中的靶向抗性突變,它們的功效經常受到限制。

Gilteritinib是最近批准的1型FLT3抑制劑,其顯示出針對與AML復發相關的復發性內部串聯複製(FLT3-ITD)突變和賦予對II型FLT3抑制劑的繼發性耐藥的FLT3-TKD突變的臨床活性。

McMahon及其同事評估了使用gilteritinib治療的AML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後樣本匹配,以研究繼發性耐藥的機制。

gilteritinib耐藥最常見的機制是激活RAS/ MAPK通路突變的發展;靶向FLT3F691L突變的出現,是下一個最常見的gilteritinib耐藥機制,發生在少數患者中,據先前的體外研究預測,僅在較低劑量的gilteritinib下發生。

此外,連續單細胞靶向測序在FLT3抑制期間識別出不同的、時而複雜的克隆進化模式,並且顯示在復發之前可能出現耐藥突變。

這些發現證實,復發/難治性AML在基因上是簡單的,但是高度多克隆,並且gilteritinib的劑量可能調節對gilteritinib的繼發耐藥機制,但不是其最終代。此外,該數據識別了可以增強gilteritinib對於FLT3-突變AML患者功效的潛在組合方法。

FGFR抑制劑TAS-120對FGFR2耐藥突變具有活性

肝內膽管細胞癌(ICC)是一種侵襲性惡性腫瘤,其治療選擇有限。最近的臨床試驗證明了ATP競爭性FGFR激酶抑制劑的功效,包括BGJ398和Debio1347;然而,FGFR2二次突變介導的獲得性耐藥阻止了持續的臨床反應。

Goyal及其同事評估了4例FGFR2融合陽性ICC患者TAS-120(一種不可逆FGFR抑制劑)的療效,患者起初對治療有反應,然後在用BGJ398或Debio1347治療後發生進展。

對腫瘤活檢和循環腫瘤DNA(ctDNA)的分析顯示,病情進展與FGFR2激酶結構域中多個二級突變的出現相關。

隨後TAS-120治療導致使患者部分緩解、兩名患者穩定,表明TAS-120克服對ATP競爭性FGFR抑制劑耐藥的能力。

對患者的ICC細胞系功能建模證明了這些腫瘤對持續FGFR信號傳導的依賴性,並識別出每種FGFR抑制劑的不同耐藥譜。

這些研究還證實了TAS-120對幾種繼發性FGFR2耐藥突變的活性,這與在患者的ctDNA分析中觀察到的克隆動力學一致。

此外,結構模型支持這些不同藥物反應的分子基礎,例如提供了TAS-120的共價結合可能有助於幾種FGFR2突變持續活性的證據。

這些發現證明了TAS-120的臨床應用,並且表明在連續腫瘤活組織檢查和ctDNA分析的指導下,FGFR抑制劑的戰略測序可以延長患有FGFR2融合陽性ICC患者益處的持續時間。

人類HSC展示與年齡相關的表觀遺傳重新編程

雖然衰老與骨髓性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有關,但導致造血幹細胞(HSC)惡性轉化的確切事件仍然未知。

為了確定導致這種風險的因素,Adelman及其同事評估了來自年輕和年老健康捐贈者的人類HSC表觀遺傳和轉錄中與年齡相關的變化。

該綜合分析顯示,老年正常HSC的特徵在於可重複和全基因組重編程的DNA甲基化和靶向參與發育和癌症基因的組蛋白修飾。

年齡相關的活性增強劑失調與參與表觀遺傳修飾、淋巴和免疫信號傳導以及髓樣白血病的基因有關。

在衰老期間,在二價啟動子處喪失組蛋白H3賴氨酸4三甲基化與從參與WNT和Hedgehog信號傳導的基因以及癌症相關途徑的二價轉變為抑制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年齡組如何,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的樣本中也發現了一些與年齡相關的表觀遺傳改變。

此外,老年HSC的表觀遺傳變化與編碼表觀遺傳調節因子和造血轉錄因子的基因的差異表達相關,包括Kruppel樣因子6(KLF6)隨年齡的下調。

在體外,KLF6在正常CD34 +細胞中的敲除增加了髓樣集落形成和重現的老年HSC轉錄譜以及AML相關和癌症相關基因的富集。

總之,這些研究結果表明,HSC中與年齡相關的表觀遺傳重編程可能會削弱其分化能力並可能導致惡性髓樣轉化。

癌相關成纖維細胞在PDAC中具有抗原呈遞特徵

胰腺導管腺癌(PDAC)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其進展和治療抵抗的主要原因是各種非惡性基質細胞,稱為癌症相關成纖維細胞(CAF)。

使用富含成纖維細胞的單細胞轉錄組學方法,Elyada及其同事分析了人類PDAC腫瘤、鄰近正常組織和小鼠胰腺腫瘤。

該技術證實該組先前鑑定的肌成纖維細胞CAF(myCAF)和炎性CAF(iCAF)存在於PDAC腫瘤中,能夠定義其轉錄譜,並揭示這些細胞類型的先前未鑑定的標記基因。

該策略還揭示了一種新的CAF亞群,稱為抗原呈遞CAF(apCAF),其特徵在於它們與MHC II類相關基因的表達,暗示它們可能與CD4 + T細胞相互作用。確認這一點,apCAFs在體外表現出CD4 + T細胞的抗原依賴性激活。

像iCAF和myCAF一樣,apCAF是動態的,能夠區分為myCAF。

apCAF獨特的上調抗原呈遞、抗原加工、脂肪酸代謝和MTORC1信號傳導途徑以及MYC靶標。

進一步區分apCAF與其他CAF,apCAF對STAT1具有更高的活性,STAT1以IFNγ依賴性方式介導MHCII表達。

此外,apCAFs不會產生誘導T細胞增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這表明它們表達的MHCII是一種使CD4 + T細胞失活的誘餌受體,增加了PDAC中的免疫抑制,造成了典型的PDAC對免疫療法缺乏反應。

β-連環蛋白造成肝細胞癌PD-1抑制劑的耐藥性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可以在肝細胞癌(HCC)中引起強烈反應,但僅在20%或更少的患者中,並且HCC中PD-1抑制劑耐藥的機制尚不清楚。

Ruiz de Galarreta及其同事建立了一種HCC小鼠模型,以檢測遺傳差異對免疫監視的影響,可能對免疫治療反應有影響。

在MYC;p53 / 的背景下,內源性抗原表達通過T細胞介導的免疫監視減少了腫瘤形成,從而提高了存活率。

然而,MYC背景中的β-連環蛋白(CTNNB1)活化導致免疫耐藥,因為當β-連環蛋白被激活時,通常限制腫瘤生長的CD103 +樹突細胞和抗原特異性CD8 + T細胞不適當地募集到腫瘤中。

CTNNB1在高達37%的HCC中發生突變,來自360名攜帶CTNNB1突變的HCC患者的腫瘤轉錄分析顯示樹突細胞標誌物、T細胞標誌物和耗盡標誌物PD-1的表達降低,表明免疫排除。

此外,對59例HCC患者樣本的隊列分析顯示,β-連環蛋白染色與CD8 + T細胞數量減少相關。

這些發現表明,CTNNB1突變狀態可能被證明是一種有用的生物標誌物,用於確定哪些患者可能對抗PD-1療法有反應。

此外,這種肝細胞癌小鼠模型也可用於未來研究腫瘤中信號通路影響免疫系統限制其生長能力的方式,潛在地使得能夠發現癌細胞逃避免疫系統背後的其他機制。

論文信息:

DOI: 10.1158/2159-8290.CD-ITI9-8 Published August 2019

文章不錯?底部請隨手點個「在看」喲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多個癌症體細胞突變
    來自Genentech、Affymetrix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錯配修復檢測技術和互補方法,發現了幾種人類癌症中的體細胞突變,文章發表在7月28
  • 癌症基因組中的體細胞突變分布隨三維染色質結構而變化
    癌症基因組中的體細胞突變分布隨三維染色質結構而變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48:49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P.
  • 研究揭示影響轉錄後調控的體細胞同義突變在癌症發生中的作用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影響轉錄後調控的體細胞同義突變在癌症基因組中的分布特徵和臨床相關性,強調了在癌症生物學研究中考慮影響轉錄後調控的同義突變的重要性。 體細胞同義突變是癌症基因組編碼區中最常見的變異之一。孫中生研究團隊最近發現,同義突變可以通過改變RNA剪接、RNA穩定性和蛋白質翻譯來驅動癌症發生,提示這些「沉默」突變存在未被發現的調控作用。
  • 北京生科院揭示影響轉錄後調控的體細胞同義突變在癌症發生中的作用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影響轉錄後調控的體細胞同義突變在癌症基因組中的分布特徵和臨床相關性,強調了在癌症生物學研究中考慮影響轉錄後調控的同義突變的重要性。  體細胞同義突變是癌症基因組編碼區中最常見的變異之一。
  • PLoS Genet: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不會產生導致癌症的基因突變
    當人從胚胎長成小孩、成年人以及變老時,人體內的細胞產生許多微小的基因突變。大多數基因突變不會產生影響,但是一些突變能夠導致癌症。研究人員追蹤了這種捐獻的血細胞和由它產生的iPS細胞的基因變化歷程。 這些研究結果揭示出iPS細胞中產生的基因突變比他們在實驗室培養的血細胞少了10倍,而且在這些iPS細胞發生的基因突變中,沒有一種突變存在於已知導致癌症的基因中。 論文第一作者Foad Rouhani博士說,「在iPS細胞內發現的突變中,沒有一種突變是癌症驅動突變,或者存在於致癌基因中。我們並未發現阻止將iPS細胞用於治療醫學中的不利因素。」
  • 你真的理解體細胞突變嗎?
    體細胞突變(somatic mutation)是指患者某些組織或者器官後天性地發生了體細胞變異,雖然它不會遺傳給後代個體,卻可以通過細胞分裂,遺傳給子代細胞。體細胞突變對腫瘤的發生發展有關鍵性的作用,並且它也是制定腫瘤癌症靶向治療措施的關鍵所在。
  • 為什麼新抗原疫苗可能成為下一個重大的癌症免疫治療突破口?
    一些免疫療法通過尋找存在於癌細胞表面的抗原(通常由蛋白質組成)來治療疾病。有時,正常細胞也會表達某些抗原,這些抗原如果被大量破壞,會對健康構成巨大威脅。  因此,研究人員越來越多地將新抗原疫苗作為一種癌症治療方案。  新抗原是什麼?  新抗原是僅在癌細胞上發現的蛋白質片段。
  • 癌症研究藍圖:精準醫學的關鍵差距與機遇
    產生足夠數量的NK細胞和缺乏有效的基因轉移方法仍然是NK細胞免疫治療的障礙。各種組學技術也被用於發現腫瘤相關抗原(TAA),有證據表明,針對一類特殊的TAA,稱為腫瘤新抗原(TNA)的免疫治療將帶來更大的臨床效果。與TAAs不同,TAAs可以由一些健康組織在發育過程中表達,而TNAs是腫瘤特異性基因改變的結果。
  • TMB:腫瘤突變負荷簡介
    然而這裡表達水平的高低並沒有明確的閾值來區分,而且臨床研究發現,低表達或者不表達PD-L1的患者也能從抗PD-L1治療中獲益,這說明PD-L1的表達水平作為marker,其可靠性有待商榷。腫瘤突變負荷 tumor  mutation burden, 簡稱TMB,代表蛋白編碼區的非同義突變分布的密度,用蛋白編碼區的非同義突變位點總數除以蛋白編碼區的總長度, 單位為mutations/mb。
  • 讓「最難纏突變」KRAS癌症快速消退!新型免疫療法太牛了
    在過去的10至15年中,癌症基因組測序的發展已鑑定出許多致癌基因,比如EGFR,ALK,NTRK,MET,BRAF....這些發現使癌症學家們不斷努力研發出一代又一代針對這些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使得癌症患者的治療選擇更多,生存期更長,生活質量更高。
  • 新抗原疫苗+PD1,療效大增!有效率59%
    新抗原(neoantigen)的概念是最近5年來隨著高通量基因測序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的興起與應用,衍生出來的腫瘤突變抗原的新概念。雖然過去很長時間內人們發現腫瘤是多基因異常相關的疾病,只有最近通過高通量基因測序分析才清晰地認識到,基因突變轉錄及翻譯產生的突變肽,有一部分具有誘導產生特異性T細胞的能力,稱為新抗原。Neon公司開發的新抗原疫苗可以幫助募集更多的T細胞。
  • Nature:新研究表明瘤內B細胞可能是開發癌症免疫療法的重要方面
    除了T細胞之外,作為適應性免疫系統中的另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B細胞可能為開發針對某些癌症的新療法提供了機會。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1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efining HPV-specific B cell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
  • 40分+文獻解讀|巧用被忽視的「體細胞突變」數據發Science
    儘管正常細胞中的大多數體細胞突變沒有任何表型後果,但影響必需基因(尤其是那些與細胞增殖和死亡相關的基因)的突變可能會觸發突變體克隆擴增,一個廣為熟知的例子即為「癌症」,其中體細胞突變的逐步積累驅動了克隆的擴增和細胞的最終惡性轉化。但是目前,對惡性轉化之前正常細胞中體細胞突變的模式和驅動因素了解甚少。
  • ...Nature重磅發布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全基因組圖譜,涉及38種癌症類型
    該大型研究揭示了大規模結構突變在癌症中所發揮的廣泛作用,在基因調控區域發現了此前未知的癌症相關突變,並推斷了多種癌症類型的腫瘤進化,闡明了體細胞突變與轉錄組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時研究了生殖系遺傳變異在調節突變過程中的作用。從獲取樣本、保護患者隱私、獲取測序數據、分析測序數據等方面來看,該研究的工作量極為龐大。
  • PNAS:科學家發現新型抗原肽 或加速癌症免疫療法的開發
    2014年3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一種新方法鑑別出了一些未知的抗原肽,這些抗原肽是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的,新型未知抗原肽的發現對於未來研究者們開發新型疫苗以及癌症的免疫療法提供了新的希望,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PNAS上。
  • 研究揭示腫瘤生長過程中新抗原進化的動力學
    研究揭示腫瘤生長過程中新抗原進化的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5 21:51:10 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Trevor A.
  • 靶向7種KRAS突變體,癌症疫苗預計明年進入臨床
    ▎藥明康德/報導 日前,免疫腫瘤學新銳公司Elicio Therapeutics展示了其針對7種KRAS突變體(mKRAS)的癌症疫苗的重要臨床前數據。數據結果表明,靶向mKRAS抗原的癌症疫苗能夠誘發強效的細胞裂解。
  • 免疫史話:抗體多樣性產生的機制爭論的解決
    抗體多樣性產生的遺傳與體細胞突變機制之爭差不多經歷了20年才緩緩落幕,而且爭論雙方的各自讓步看起來都是那麼的勉強。就像爭論時經常會發生的那樣,爭論的雙方都會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方法和證據,和反駁支持對方觀點的技術與結果。
  • 治療ARID1A基因突變癌症有新方法
    治療ARID1A基因突變癌症有新方法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與日本慈惠大學發現了一種針對ARID1A基因突變癌症患者的新型治療方法。ARID1A基因會產生蛋白質,這些蛋白質的作用是促進各種基因表達的SWI/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
  • 陳根:癌細胞的突變需要什麼「先天努力」?
    文/陳根 所有癌症都在細胞中開始。 我們的身體由超過一億(100,000,000)個細胞組成,而癌症則始於一個細胞或一小組細胞的變化。癌細胞從出現到擴增,再到轉移,它們為了獲得生存空間爭奪養分,選擇了許多生命體無法實現的演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