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研究藍圖:精準醫學的關鍵差距與機遇

2021-01-07 健康界

靶向治療領域現狀

第一個靶向治療有些人認為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甲狀腺癌的131I治療方法。而現在具代表性的包括Tamoxifen,一種選擇性雌激素受體(ER)調節劑,用於防止ER陽性乳腺癌復發(FDA於1977年批准);格列衛,一種用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ABL激酶抑制劑(FDA於2001年批准);以及單克隆抗體,如 rituximab和trastuzumab分別批准用於淋巴瘤(1997年)和乳腺癌(1998年),由於抗體通常不能穿透細胞膜與細胞內靶點結合,所以被用來靶向癌細胞的細胞外受體。

如上表所示,癌症藥物已經成功地開發了幾類靶點。總的來說,在藥物研發中,G蛋白偶聯受體是最常用的靶點,其次是激酶;然而,對於癌症,蛋白激酶是迄今為止小分子藥物開發中最高產的靶點。人類基因組編碼約500種蛋白激酶,包括兩大家族的酪氨酸和絲氨酸/蘇氨酸激酶。

截至2019年年中,FDA已經批准48種蛋白激酶抑制劑用於臨床,其中大多數針對受體酪氨酸激酶;43種被批准用於癌症治療,還有更多的正在進行臨床前和臨床試驗。未來激酶抑制劑開發的一個重點是,進一步探索潛在靶點,並繼續開發針對多重靶點的抑制劑,即單個抑制劑可以針對一個優選的激酶集合。

免疫治療領域現狀

個性化醫學的發展伴隨腫瘤免疫療法的發展,基因組學的創新促進了新的免疫靶點的發現,並推動了免疫治療臨床試驗設計的合理方法。自2011年批准抗CTLA-4抗體(ipilimumab)治療晚期黑色素瘤以來,針對免疫檢查點的個性化治療推動了許多癌症治療模式的轉變,僅抗PD-1抗體就在2018年獲得了9項FDA新的批准。

對癌症基因組進行測序是精準醫學中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多平臺技術的使用可以識別更多潛在靶點,從而提高匹配有效藥物的概率。例如,Pembrolizumab(抗PD-1)被批准用於微衛星高不穩定性和失配修復缺陷的癌症,使其成為第一種基於生物標記物預測的治療實體腫瘤的藥物,而不考慮腫瘤類型。

嵌合抗原受體(CAR)工程化T細胞是個性化醫學的又一重要突破。使用CAR-T細胞的臨床試驗在白血病和淋巴瘤中產生了很高的反應率,FDA批准了CAR-T細胞治療復發性/難治性兒童和青年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隨著越來越多的實體腫瘤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對CAR-T細胞治療在實體腫瘤中的應用的興趣也在不斷增強。

CAR也被應用於自然殺傷(NK)細胞。CAR‐NK細胞在臨床中顯示出顯著的抗腫瘤活性,與CAR-T細胞相比可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由於同種異體CAR-NK細胞輸注耐受性良好,CAR-NK細胞可以現成使用。此外,由於循環中的CAR-NK細胞壽命短,毒性有限,它們不太可能引起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由於CAR-NK細胞通過CAR依賴和CAR非依賴機制殺死腫瘤細胞,CAR-NK細胞在消除異質性腫瘤方面也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產生足夠數量的NK細胞和缺乏有效的基因轉移方法仍然是NK細胞免疫治療的障礙。

各種組學技術也被用於發現腫瘤相關抗原(TAA),有證據表明,針對一類特殊的TAA,稱為腫瘤新抗原(TNA)的免疫治療將帶來更大的臨床效果。與TAAs不同,TAAs可以由一些健康組織在發育過程中表達,而TNAs是腫瘤特異性基因改變的結果。當然,突變負荷和新抗原的數量在不同的癌症之間有所不同,在皮膚癌、肺癌和結腸癌中發現的體細胞突變頻率最高。

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生物標誌物來預測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但是高腫瘤突變負擔、新抗原、DNA損傷修復和錯配修復途徑的突變都被認為是預測性生物標記物,因為隨著體細胞突變數量的增加,潛在的生物標記物也會增加作為回應。腫瘤內的異質性和HLA基因的遺傳變異參與了腫瘤新抗原向T細胞的呈遞,也被證明會影響免疫治療的反應。展望未來,利用特異性生物標誌物將個體化肽疫苗的某些變異與免疫刺激劑(包括佐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化療)相結合,將為利用個性化藥物靶向抗腫瘤免疫反應帶來巨大希望。

差距與挑戰

儘管在病人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精確醫學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為目前只有有限的一系列藥物被批准用於治療與特定基因突變相關的癌症。許多突變與多種癌症的臨床相關性尚不清楚。

與所有癌症相關的研究最多的靶點之一是Ras癌蛋白,在大約三分之一的癌症中可以發現RAS的激活突變,因此RAS抑制劑在許多治療方案中具有廣泛的用途。Ras在關鍵信號轉導途徑中起著二元開關的作用,結合GTP進行酶水解和信號傳遞。然而由於RAS是一種無特徵、近乎球形的結構,無明顯的結合位點,很難合成一種能靶向結合併抑制其活性的化合物,長期以來幾乎無法攻克,成為腫瘤藥研發領域「不可成藥」靶標的代名詞。然而最近的sotorasib(AMG 510)的新藥申請帶來了希望。

第二類被認為是不可成藥的治療靶點是轉錄因子,它可能代表了目前已確認的癌基因庫的近20%,並且在兒童癌症中特別重要。由於蛋白質和核酸之間較大的相互作用表面,轉錄因子很難直接通過小分子靶向。最近,通過選擇性降解或表觀遺傳下調來抑制轉錄因子的方法,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令人興奮的結果。

個性化免疫治療的研究挑戰特別包括識別強腫瘤抗原和新抗原,增強T細胞在腫瘤中的浸潤,對主要組織相容性表達的變化作出反應,以及對抗T細胞免疫抑制。也許最直接的挑戰是找到更可靠的臨床生物標誌物來預測免疫治療的反應和指導治療決定。

腫瘤內的癌細胞高度異質性,這對在癌症治療後實現持久反應提出了挑戰。對於免疫治療來說,持久性和獲得性耐藥仍然是相對未知的領域,反映腫瘤內突變整體的抗原呈遞仍然是難以捉摸的。

了解如何最好地將靶向藥物與化療、放療、手術和免疫治療相結合,有望幫助克服耐藥性問題,並產生更持久的反應。為了充分驗證聯合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相當的臨床試驗。然而不幸的是,只有小於2%的成人癌症患者參加了激活的臨床試驗。此外,對藥物臨床試驗的分析表明,失敗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對預期目標或目標人群缺乏足夠的療效。最近對第3階段臨床試驗的分析表明,57%的失敗是因為療效不足,而只有17%的失敗是因為毒性。

目前,人工智慧正在改變遊戲規則,這項技術有可能可靠地預測哪些患者將對哪種治療做出反應以及持續多久。人工智慧的使用對於理解精準醫學的最佳應用是至關重要的。大數據共享是實現癌症早期診斷和準確決策的關鍵,是實現癌症精確醫學的關鍵步驟。生物信息學和大數據集的使用將繼續產生對藥物療效和基因組學交叉點的洞察,並將推動有效治療的優化。

機遇與優先解決的事項

開發新靶標和新技術

開發新的抗癌藥物靶點和不同的化學文庫來調節酶和受體的活性。

繼續開發蛋白激酶、核受體和G蛋白偶聯受體作為靶蛋白的高價值家族。

繼續共價Ras抑制劑的臨床前和臨床評估。

繼續探索抑制包括轉錄因子在內的「不可成藥」靶標活性的策略;加速癌症治療用表觀遺傳抑制劑的研究;探索直接針對基因組非編碼域(增強子、啟動子、絕緣子)或靶向非編碼RNA的可行性。

在非常見的癌症或亞型探索功能驗證的癌症靶點。

如果尚未完成,闡明常見和非常見癌症的生物學和臨床相關亞型,以明確幹預的可能性;標準化形態學和分子分類學。

發現免疫治療的新機會

雖然免疫治療已經顯著改變了某些癌症類型的臨床治療,但擴大免疫治療的範圍是當務之急。

探索腫瘤異質性以優化腫瘤抗原。

開發從全譜系TAAs和TNA中優選的方法。

研究轉移癌細胞的抗原顯示和疫苗接種預防轉移的作用。

發現更多的生物標記物(如錯配修復突變、微衛星不穩定性)以識別對免疫治療可能有反應的患者和可能經歷嚴重不良事件的患者。

開發用於直接治療癌症的單克隆抗體或作為位點特異性載體。

開發免疫調節方法以增加效應T細胞和減少調節性T細胞。

繼續對檢查點抑制劑的臨床研究,重點放在擴展到不同的癌症類型和無反應的患者上。

繼續努力提高CAR-T細胞的效力,擴大靶向抗原庫。

開發平臺技術,以確保免疫治療候選患者能夠及時接受腫瘤組織檢測。

解決免疫治療成本問題,包括成本軌跡和成本效益與可承受性的關係。

加速聯合療法的評估

改進臨床前聯合治療的評估方法(體內和類器官系統),以簡化臨床驗證。

優化聯合治療分析的調控途徑。

減少聯合檢測的障礙(即促進位藥公司之間的合作協議)。

減少患者參與臨床試驗和將基因組測序整合到癌症護理(如保險覆蓋)的障礙。

制定和整合幹預措施,減少服務不足患者和少數族裔的障礙,以改善獲得精準醫療的機會。

減少醫療服務提供和結果方面的差距,這可能會因多模式或昂貴的治療計劃而加劇。

探索如何更好地管理幹擾參與臨床試驗老年癌症患者的共病。

數據管理

闡明公共和私人臨床病人信息資料庫的作用,以服務於個體患者,並為研究中的假想及檢驗提供資源。

闡明患者在提供和控制其臨床信息方面的作用和權利。

開發分析工具和其他策略,以降低成本並充分利用常見和罕見癌症的可用數據。

改進從維護患者隱私的患者健康記錄中提取和解釋數據的過程。

開發使用數據的方法,以更好地檢測健康差異以及獲得和改善結果。

確定如何最好地利用多個來源的數據,包括使用個人健康設備。

提高醫療健康檔案的數據質量和驗證方法,充分發揮大數據的臨床效用。

參考文獻:

Blueprint for cancer research:Critical gaps and opportunities. CA Cancer J Clin. 2020 Dec 16.

本文來自公眾號小藥說藥,作者小藥說藥。

相關焦點

  • 驅動精準醫學的高嚴格性人類蛋白組藍圖發布
    該藍圖由HPP組裝了10年,覆蓋了90%以上的人類蛋白質組,這與人類基因組組織(HGP)取得的進展相當。該藍圖提供了基因組學本身無法提供的重要生化和細胞生物學信息,為我們對蛋白質組的動態性質、其修飾以及與人類生物學和疾病的關係的分子理解帶來更多的細緻信息。同時為診斷、預後、治療和精準醫學應用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 精準醫學是我國醫學佔領國際制高點的歷史機遇——第二屆生命組學...
    疾病預防與控制的任何一項成就——新技術、新裝備和新藥物都是醫學科學發展的結果。我國95%以上的西藥、95%以上的醫療器械,以及95%以上治療方法,來源於或依賴西方國家,精準醫學是我國在醫學發展中佔領國際制高點的歷史機遇。
  • 新年將至,Science增刊 | 十餘位專家牽頭論述中國精準醫學與癌症...
    文章表示,放射治療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70%的癌症患者會進行進行放射治療或者作為治療的一部分。物理學、計算機科學和放射生物學等方面的進步顯著提高了放射治療的安全性、精確性和有效性,同時能夠控制腫瘤的生長,使許多癌症患者擁有了治癒的可能性。人類基因組測序為精準醫學鋪平了道路,儘管基因組研究的一些發現影響了化療和靶向生物製劑的輸送,但尚未影響放療的臨床應用。
  • 精準醫學,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2011年,美國基因組學與生物醫學界的智庫發表《邁向精準醫學:建立生物醫學研究的知識網絡和新型疾病分類法》,宣示基因組學的研究成果和手段可以促成生物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的交匯。  「精準醫學計劃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續集』。」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原副所長於軍教授說。
  • 歐巴馬宣布「精準醫學」計劃(組圖)
    創建男女  志願者庫  路透社報導,這項計劃的核心在於創建一個囊括各個年齡階層、各種身體狀況的男女志願者庫,研究遺傳性變異對人體健康和疾病形成產生的影響。研究人員希望,在招募新志願者的同時,「精準醫學」能夠有效整合現有研究項目旗下數以萬計志願者的基因數據,最終使參與人數達到100萬。
  • 精準醫學精英企業家論壇在廣州舉行, 癌症早篩早診和腫瘤免疫治療...
    11月27日下午,由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主辦的「2020精準醫學大會」系列活動——精準醫學精英企業家論壇在廣州舉行圍繞癌症早篩早診、腫瘤治療等熱點話題,來自迪安診斷、泛生子、燃石醫學、百濟神州、碳雲智能的5家行業大咖,現場解讀精準醫學前沿動態,探討產業布局與市場機遇。
  • 「精準醫學」參與者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同年2月,中國精準醫學戰略專家委員會成立。中國精準醫學計劃已列入國家「十三五」科技發展重大專項,並上升為國家戰略。目前,中國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佔GDP的約5%-6%,美國則高達約18%,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也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緊張,中美兩國雖同時在發展精準醫學,但是差距是客觀存在不容忽視的。江志成認為,中國目前迫切需要引入更多相關技術,提高對老年人口的護理和醫療。
  • 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啟動
    摘要 【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啟動】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正式啟動,該項目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牽頭、多個院所參加,將在4年內完成4000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於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
  • 2年50億美元精準醫學計劃是未來的希望,還是海市蜃樓?
    摘要:自歐巴馬版精準醫學計劃宣布實施,中國決策層就開始思考中國版本精準醫學計劃開展的問題,並組織了一系列的研討會,希望凝練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精準醫學計劃。精準醫學是人類探索遺傳和基因組奧秘,並將這些信息應用於臨床的關鍵環節。
  • 推進精準醫學發展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原標題:推進精準醫學發展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代表委員訪談   本報記者 張佳星   科技日報:今年1月3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宮正式宣布美國啟動「精準醫學」研究計劃,什麼是精準醫學?美國啟動的精準醫學研究計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 【精準醫學簡訊】 泛生子到訪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
    【精準醫學簡訊】 泛生子到訪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 2021-01-06 0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循證醫學、精準醫學和大數據研究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 循證醫學;精準醫學;大數據;現實世界研究;流行病學方法    循證醫學呼籲醫學實踐須基於現有最好的應用型(而不是基礎型)研究證據[1-2]。沒有循證醫學的敦促,醫學研究就多會停留在理論上;沒有循證醫學的反饋,醫學研究可能會偏離正確的軌道;沒有循證醫學這張盾牌,資本就會更肆無忌憚地讓醫學為利潤服務。
  • 中科院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預期4年完成
    日前,中國科學院宣布啟動該院重點部署項目「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將在4年內完成4000名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研究包括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組健康檔案及針對重要慢性病的遺傳信號開展預警和幹預研究等。 中國精準醫學計劃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牽頭、多個院所參加的交叉學科團隊。
  •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實現癌症精準治療
    以細胞免疫治療為特色的腫瘤精準治療將如何從理論變為現實?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的探索將給出答案。以細胞治療臨床研究為引擎實現癌症精準治療驅車從上海市中心出發,向西北方向行駛約40公裡,就到了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所在的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
  • 泛生子登陸納斯達克達成全球癌症精準醫學領域史上最大IPO
    此次IPO,泛生子共發行1600萬股美國存託股(ADS),每股公開發行價格為16美元,合計募資約2.6億美元(綠鞋前),達成全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癌症精準醫學公司上市項目(按綠鞋前計)。2020年6月19日(中國北京)美國東部時間6月19日,泛生子正式在紐約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GTH」。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 在分子水平上認識人類生命活動 「人類基因組計劃」不僅找到了各種人類基因,積累了大量基因組數據,還積累了由基因組轉錄出來的各種RNA(核糖核酸)數據,以及由mRNA翻譯產生的各種蛋白質數據。
  • 「精準醫學」尚需精準理解 | 對《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
    普拉薩德舉例說,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對2600人的基因測序發現,僅6.4%的人能夠通過靶向藥物獲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進行的MATCH計劃,亦發現僅2%的人可通過靶向藥物獲益。因此他認為,這種通過基因測序來獲取病人的遺傳信息,從而進行靶向藥物的篩選,可能並不能為廣大腫瘤患者帶來益處。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在分子水平上認識人類生命活動「人類基因組計劃」不僅找到了各種人類基因,積累了大量基因組數據,還積累了由基因組轉錄出來的各種RNA(核糖核酸)數據,以及由mRNA翻譯產生的各種蛋白質數據。
  • 達沃斯經濟論壇:精準醫學的當下、局限、與未來
    年會上,一場關於「精準醫學」的專題討論是諸多醫藥人關注的焦點。精準醫學的第二大類,則能改變疾病的根源。精準醫學的基礎是數據,而數據則來自於患者。新加坡衛生部的陳祝全博士從亞洲國家的角度,指出了在患者多樣性上的局限。他說,一項2016年的報告表明,在2500多項GWAS研究中,只有19%的參與者不是歐洲裔。而在這19%中,絕大多數又是亞洲人。
  • 治未病理論與精準醫學相容相通
    「治未病」以人為本重辨證 可理解為廣義「精準治療」「雖然各種疾病診療指南對於指導、規範臨床診治起到很好的作用,但目前的醫學技術水平還不夠精準,指南中的大多數措施是為『平均病人』平均設計的。」而據美國的一項研究統計,常見病處方藥的療效約50%~60%,癌症的療效僅為20%,如何更有針對性地幫助提高療效?在這種背景下,基因診斷越來越受重視。幾年前,好萊塢女星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是BRCA1基因突變攜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