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由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主辦的「2020精準醫學大會」系列活動——精準醫學精英企業家論壇在廣州舉行。圍繞癌症早篩早診、腫瘤治療等熱點話題,來自迪安診斷、泛生子、燃石醫學、百濟神州、碳雲智能的5家行業大咖,現場解讀精準醫學前沿動態,探討產業布局與市場機遇。
陳烯發言
廣州市越秀區副區長陳烯參加論壇並發言。他重點介紹了越秀區的各種醫療資源: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廣東省有9個進入全國百強醫院,其中7個在越秀區;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市有16家,其中與生命健康相關的5家,有4家在越秀區。
陳烯談到,越秀區掛牌了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技術轉化中心和廣州市創新藥物臨床服務中心,擁有基礎研發條件,具備人才優勢和強大的臨床應用能力,且有深厚的產業基礎,正著力推動打造東山精準醫療產業園、健康康養創新園區。
「越秀區正在著力推動打造生命健康產業創新區,希望企業家們能夠有機會到越秀區投資和發展。」陳烯現場邀約。
圓桌對話與討論環節
來自迪安診斷、泛生子、燃石醫學、百濟神州、碳雲智能的5位精英企業家,在論壇上為與會人員分享了作為行業領軍企業的探索和思考,以下是他們的觀點摘錄:
迪安診斷CEO黃柏興:黃柏興發言
迪安診斷CEO黃柏興介紹,2019年國內體外診斷產品(IVD)市場規模已經達到700億元以上,2023年市場總額預計將超過1000億元。
中國IVD市場潛力巨大。其中,免疫診斷板塊,國內市場仍有較大上升空間,年增長率約15%,且已成為國內IVD市場規模最大的部分;化學發光板塊,四大跨國企業市場佔比超過70%,但隨著國產品牌質量提升、自動化、檢驗菜單的放鬆,未來可能面臨最大的國產化機遇;分子診斷板塊,國內市場規模仍然較小,具有較長期的快速上升空間,目前年平均增長率約為25%。分子診斷和基因測序,預計將成為細分板塊增速最快的部分。
他分析了國內IVD行業發展現狀:供應商比較分散,從各大企業的市場佔有率來看,行業性和集中度仍然較低,本土企業和跨國企業競爭激烈。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IVD國產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高端儀器市場上進口品牌仍然佔據主導地位。
對此,黃柏興分享了一些本土企業的經驗和嘗試:不斷通過研發和併購豐富自身產品線,提供整體服務;提升整體業務規模;加強研發能力和提升產品質量;重視增值服務的重要性,如提供實驗室諮詢,增強產品可用性,組織設備安裝培訓,建立靈活的退換貨政策,強調服務的及時性等。
「本土IVD企業在成本上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未來會有非常可觀的發展前景,企業想在激烈競爭中活下來並發展成為思潮領導者,就要提供客戶認為最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黃柏興指出。
泛生子營運長洪穎:洪穎發言
泛生子營運長洪穎談到,早診早篩對於提高生存期、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非常有意義。但現在有一些手段,如低劑量螺旋CT、腸鏡和胃鏡等。都有一些缺陷,有的靈敏度較低,有的檢測方法比較昂貴。
「我們能不能通過檢查血液裡的癌細胞釋放出來的ctDNA,發現早期腫瘤?」胡云富提到,瞄準此方向,泛生子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肝癌早篩方面的成果尤為突出。今年9月,泛生子自主研發的基於高通量測序(NGS)的肝細胞癌早篩液體活檢產品HCCscreen,獲得了美國FDA授予「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成為我國首款獲此認定的癌症精準醫療企業的早篩液體活檢產品。
他談到,針對我國高發的肝癌、肺癌、胃癌、腸癌等,泛生子在前瞻性研究和隊列研究方面持續發力,希望最終將各癌種的特異的腫瘤標誌物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泛癌種的產品,更好地服務高發人群、高危人群的腫瘤早篩。
不同的腫瘤有不同的基因突變,或甲基化表現,針對這些特別的突變研發出來的藥物,才更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靶向藥已成為藥物研發的主流,針對靶點的可靠檢測顯得至關重要,泛生子加強產品研發,打造合作生態圈,業務覆蓋了中國前十大癌種中的8種,銷售覆蓋了癌症患者集中的500多家醫院,並和數十家藥廠實現了藥品方面的系列合作。
「希望在腫瘤分子診斷領域,泛生子一直扮演創新者和市場領導者的角色。」洪穎表示。
燃石醫學創始人兼CEO漢雨生:漢雨生發言
燃石醫學創始人兼CEO漢雨生談到,全國每年新發腫瘤患者約400多萬,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預計2023年將達到580萬。早發現對癌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表明,腫瘤在1期發現比4期時發現,患者5年生存期會平均延長10倍以上。
癌症早發現,對提高治癒率、減少醫療支出等都有著重要意義。但是,目前的檢測方法,存在侵入性較高、特異性較低、預約較難、結果依賴人的判斷等短板,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必須找到讓腫瘤早期發現或早期檢測很容易進行、貼合用戶真實需求的方法。
為此,燃石醫學歷時4年開展了癌症早檢項目研發,前期試驗結果顯示,在肝癌、肺癌、胰腺癌、卵巢癌、食管癌6個癌種上,敏感性、特異性和組織溯源的數據均達到國際一線水平。今年5月,由上海中山醫院主要牽頭,又啟動了擬覆蓋至少9個癌種、入組14000受試者的前瞻性、多中心的癌症早檢臨川試驗PRIDICT項目。
當二代測序和機器學習這兩塊技術同時成熟並交叉融合,燃石醫學的一管血甲基化多癌種早期檢測,將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性,填補部分癌種篩查的空白並提升現有篩查診斷的準確率。
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生物藥研發負責人李康:李康發言
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生物藥研發負責人李康分享了一組驚人的數據:我國每年有約439萬例新發腫瘤病例,281萬例死亡病例,相當於每天有7500人死於癌症。癌症的治療水平亟待大幅提升。
治療癌症,需要精準殺死癌細胞。隨著醫學的進展,靶向藥物不斷研發和更新換代,腫瘤治療不斷前進。但每一代新的藥物使用後,又會有非常多的離散性的基因突變出現,讓藥物研發能夠針對更多、更快的突變來治療癌症,是大家共同關注的難題。
腫瘤免疫治療打破傳統思路,不再直接對癌細胞下手,而是激活人體免疫系統,讓它去識別和殺死癌細胞。「臨床醫學當前Top10熱點前沿,腫瘤免疫治療佔了2個,分別為腫瘤免疫治療超進展現象、腫瘤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管理。」李康介紹。
對於腫瘤免疫治療這一熱點前沿,百濟神州走在前列。2019年底,其自主研發的替雷利珠單抗在國內獲批上市,也是該企業全球首款腫瘤免疫治療藥物。替雷利珠單抗對抗體Fc段進行了特殊的結構改造,使其不能與巨噬細胞表面的FcγR受體結合,避免了傳統PD-1單抗因這種結合降低抗腫瘤活性的弊端。早期研究數據顯示,使用替雷利珠單抗治療組,相較於PD-1/PD-L1抗體治療組和化療組,超進展病人數明顯減少。
碳雲智能數字生命研究院副院長王健:王健發言
過去兩年,碳雲智能更多地嘗試用生物學方法,做出不同的數據融合,建立模型,進行更多的數據挖掘。在積累一些方法和手段後,碳雲智能也從早期的參與設計隊列研究,到越來越多地進入真實世界研究。
「即使在設計比較完整的臨床試驗研究中,也會有很多的病人數據缺失或變化,做好這些數據的處理和融合分析,是我們現在做的主要工作。」王健分享了該如何用深度學習的方法,助力複雜疾病的研究,解決數據碎片化、數據模態不同、數據頻率差異很大、多組學實訓數據量極大等難題。
多肽晶片,是將一系列多肽片段固定到載體上,用來檢測相配對的未知蛋白的一種檢測技術。她介紹,多肽晶片是一個半導體矽片,在半導體界面,合成了13萬個隨機組合的多肽,通過多肽與血液裡抗體的反應,以及二抗的檢測反應,一般來說,每個樣本裡都會拿到8-13萬個不同的最大需求,通過分析,基本上可以對每個病人每種疾病做出一個抗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