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據國家癌症中心2018年2月發布的最新一期的中國癌症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全國惡性腫瘤估計新發病例數380.4萬例(男性211.4萬例,女性169.0萬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每分鐘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按發病病例數排位,肺癌位居全國發病首位,每年發病約78.1萬,其後依次為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乳腺癌。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40%以上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關鍵。
如何通過提高癌症的早期發現率,降低癌症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0月27日,以「專注·早篩的力量」為主題的第四屆「西湖對弈」癌症早期篩查與防治跨界高峰論壇在杭州隆重舉辦。
圖為活動現場
中國癌症基金會理事長趙平指出,癌症一疾預防必須要在政府層面上做工作,通過法律行政命令保護個人和社會,免遭致癌因素的影響。另外,還要提高科普宣傳,普及防癌知識,建立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
圖為中國癌症基金會理事長趙平
結直腸癌篩査防治共識發布 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更具敏感性
結直腸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超過60.8萬人死於結直腸癌。近年來,結腸癌新治療手段不斷被應用於臨床,然而,即使在美國其5年生存率僅在60%左右,並且治療費用高。另一方面,由於結直腸癌自身特點,它又是最適合早篩的癌症。
由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制定專家組制定的「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綜合我國國情考慮,共同建議以提高人群篩查率和提高早期腫瘤檢出率作為篩查短期目標,以40—74歲一般人群及城市人群為優先對象,推薦結直腸癌患者從初篩(人群分層)、精篩(高危人群)、診治(病理活檢),使用問捲風險評估、免疫法糞便隱血檢測、多靶點糞便檢測、結腸鏡檢測等4個篩查方法,使患者通過選擇最佳的篩查方式達到最少的成本和獲得最大的效益。
具體而言,在針對大規模人群篩查中,問捲風險評估和免疫法大便隱血進行初篩,對陽性者進一步進行多靶點糞便檢測,再對多靶點糞便檢測陽性者行結腸鏡檢,可在同樣的人群篩查基礎上進一步濃縮高危人群,提高結腸鏡下腫瘤檢出率查,減少不必要的結腸鏡檢查。針對高危人群精篩,免疫法大便隱血進行檢測呈陽性者,通過多靶點糞便檢測呈陽性,可直接行腸鏡檢查。
據了解,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是以糞便DNA分子檢測利用糞便中腸道腫瘤脫落細胞的特異標誌,與免疫法糞便隱血聯合組成,不僅進一步提高了糞便隱血對結直腸癌的篩查靈敏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結直腸進展期腺瘤的靈敏度。
癌症防控需要多種方式融合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強化慢性病篩查和早期發現,針對高發地區重點癌症開展早診早治工作,推動癌症、腦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機會性篩查。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
圍繞主題,與會嘉賓在健康管理產業探索服務新模式、網際網路醫療升級、精準早篩技術實現醫療新突破圓桌討論中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解析如何有效對癌症進行有效管理及防治。
在健康管理產業探索服務新模式,對話嘉賓一致認為,一是健康管理首先要轉變醫生的觀念,以早篩、預防為主;二是進行學科建設。
對於網際網路醫療升級,妙健康首席醫學官羅曉斌表示,自「網際網路+醫療」相關政策出來後,我們更加注重對新規範和安全性的認識。首先要從從網際網路線上醫療或者線下醫療進行規範。其次,網際網路醫療包括健康管理最重要的是數據,和健康醫療數據安全性相關的技術,還有手段都要相應的提高。
在精準早篩技術實現醫療新突破論壇中,上海長海醫院肛腸外科主任張衛認為,一主要是加強對醫生、患者、領導等理念的更新和教育。二是提供更好、更精準,患者更認可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