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篩技術不放過一點癌症的蛛絲馬跡

2021-01-10 中國青年報

視覺中國供圖

對於民眾而言,癌症篩查不僅有助於提高居民防治癌症的核心知識知曉率,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強居民主動參與篩查意識;此外,還有助於進一步完善癌症整體防治網絡,推動癌症診治走向規範化、均質化。

陳 明

浙江省腫瘤防治辦公室主任

癌症篩查是降低惡性腫瘤死亡率最為有效的途徑。近日,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發表系列文章,回顧了2020年裡令人矚目的10項醫學領域的進步,其中之一就是癌症早篩技術。

「早期篩查可以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疾病負擔,並降低死亡率。其中,高危人群每10年一次結腸鏡檢查和每年一次糞便潛血試驗(FIT)檢查是國際一級推薦篩查技術。科學研究表明:定期的腸鏡檢查能夠降低40%—60%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浙江省腫瘤防治辦公室主任陳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篩查有助於提高癌症早診率、治療率

「健康中國」戰略明確指出: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對家庭和社會都負有健康責任。

在癌症防治收益層面,癌症篩查是降低疾病負擔最為有效的途徑,有助於提高重點人群癌症早診率和治療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和未來發病率。

以結直腸癌為例,陳明列舉了一組數據: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推廣結直腸癌篩查以來,對50歲以上人群的篩查率從2000年的20%提升到了2018年的61%,50歲以上人群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自2000年以來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下降。

浙江省是國內結直腸癌較高發省份之一,近年來發病率、死亡率持續攀升,嚴重消耗醫療資源、造成沉重社會負擔,根據浙江省腫瘤登記監測數據顯示,浙江省結直腸癌發病率比全國高12.41%,嚴重威脅浙江省居民健康。

陳明認為,對於民眾而言,癌症篩查不僅有助於提高居民防治癌症的核心知識知曉率,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強居民主動參與篩查意識;此外,還有助於進一步完善癌症整體防治網絡,推動癌症診治走向規範化、均質化。

「45歲以上人群應每5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根據結腸鏡檢查結果確定後續檢查時間間隔。」陳明建議。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癌症防治行動》明確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於43.3%和46.6%;癌症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分別不低於70%和80%;高發地區重點癌種早診率達到55%及以上並持續提高;基本實現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參加防癌體檢。

「上述目標的實現,一級預防、二級預防、三級預防都非常重要,僅靠臨床診療技術的提升難以完成,必須要實現關口前移、預防優先、防治結合。」陳明說,「但是,大規模癌症早篩對於資金、技術、組織動員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基層醫生對癌症早篩要具有較高的認知、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技術設施和腸鏡設備等也需要達到一定標準。」

「高效、精準的篩選高危人群;根據居民飲食習慣、疾病譜等變化對新型的癌症高危因素及時進行識別;便潛血檢測產品質控、信息化平臺的運用等均會影響篩查項目的成效。」陳明介紹。

各種科技手段助力早篩水平升級

當前,人工智慧、大數據、信息化、新型腫瘤標誌物檢查等的快速興起,有助於提升我國早期篩查水平。

精準預防已經成為癌症預控的新趨勢。專家表示,與傳統活檢相比,癌症血液檢測具有一些優勢。用於活檢的組織是取自腫瘤的某個部位,能提供的基因信息量有限,相比之下血檢結果可提供更全面的腫瘤DNA信息。通過抽血檢測特定腫瘤的一些標誌物,包括腫瘤細胞循環DNA(ctDNA)、小分子RNA(miRNA)等,可以高效、準確地判斷腫瘤的出現。

由於腫瘤DNA的變化往往早於腫瘤組織的生長變化,因此血檢有助醫生更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液體活檢特別是「基於血清的miRNA」檢測技術,目前主要用於胃癌、肺癌和乳腺癌的早期篩查。

此外,一種人工智慧雲診斷技術也已在我國一些地區的宮頸癌篩查中應用。採樣機構收集細胞標本圖像信息並通過網際網路傳到雲診斷平臺,人工智慧自動進行診斷,病理醫生只需對人工智慧診斷為陽性的少數結果進行覆審確認,省去了大量的人工勞動。這項技術還可以應用於多種上皮來源的腫瘤的篩查。

據陳明介紹,2020年,浙江省腫瘤防治辦公室攜手依圖醫療研發了省域癌症篩查信息平臺。該平臺融合醫療信息化、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了省域內癌症篩查項目信息的統一接入與管理,滿足篩查流程管理、智能質控、數據安全、大數據分析等多樣化需求,並具備良好的敏捷拓展能力,為篩診治全程提供了支持。

「依託該平臺,浙江省腸癌篩查檢出率高出同類項目。」陳明說,該平臺的建設不僅能推動更多結直腸癌患者被更早發現,並且能節省患者醫療支出及醫保支出。初步估算,依託該平臺,今年實施腸癌篩查後,可節省群眾醫藥費用和醫保基金遠期支出約28.7億元。

相關連結

「AI防癌地圖」描繪癌症篩查藍圖

從單癌種到多癌種,從數萬到數百萬,從單點篩查為主到省域整體統籌,歷經3年打磨,「AI防癌地圖」項目描繪出了一幅更加宏大的癌症篩查藍圖。

該項目共投入1億元資金,聯合數百家醫療機構,覆蓋19個省市自治區。

近年來,「AI防癌地圖」捷報頻傳。

從2018年啟動到2019年6月,「AI防癌地圖」在福建寧德市共對1000餘人進行了篩查,累計篩查出20餘名肺癌高度疑似案例。

「AI防癌地圖」在河南新野地區開展1年來,肺結節智能早篩項目科普宣傳共覆蓋6萬餘人次,累計篩查1.1萬餘人次,檢出肺結節陽性3600餘人次。

2020年,「AI防癌地圖」在浙江實現了省域整體統籌、縣區全覆蓋的單癌種篩查項目,依託專項研發的浙江省癌症篩查信息平臺,其問卷篩查人數超過200萬,腸鏡檢查超12萬次,1300餘名不同階段的腸癌患者被篩出並得到後續治療。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百億併購爆發、首個「早篩」註冊證獲批,癌症早篩市場風口已來
    核心技術以甲基化為主目前各公司開發的癌症早篩技術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泛癌檢測,該技術可以檢測到多種癌症的存在。這類早篩檢測的例子包括 GRAIL 公司開發的早篩檢測,Thrive Earlier Detection公司開發的 CancerSEEK。
  • 癌症早篩基因檢測幫助你有效抗癌
    認真做好癌症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工作,則癌症的死亡率可減少約三分之一。 現實問題是,如何提高癌症的早期發現率呢? 戰勝癌症,作為醫學史上的一座高峰,多少年來攀登者絡繹不絕。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重加持下,基因檢測早篩技術成為戰勝癌症的新曙光。
  • 諾輝健康拿下首個基因檢測癌症早篩三類證 引領早篩進入合規階段
    伴隨診斷在接連獲批了多個產品之後進入了新的瓶頸期,於是人們的目光紛紛鎖定到了難度更高,適用人群更廣的早篩領域。今年液體活檢早篩明星企業Grail申請納斯達克上市,更是為這股癌症早篩的熱潮再添一把柴。2020年11月9日,諾輝健康的結直腸癌早篩產品「常衛清」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創新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實現了癌症基因檢測早篩領域的「第一證」。
  • 如何降低癌症患者發病率和死亡率?早篩是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40%以上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關鍵。  如何通過提高癌症的早期發現率,降低癌症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0月27日,以「專注·早篩的力量」為主題的第四屆「西湖對弈」癌症早期篩查與防治跨界高峰論壇在杭州隆重舉辦。
  • 國內泛癌種早篩技術取得突破,比常規診斷提前4年發現癌症
    研究團隊使用的是鵾遠基因研發的ctDNA甲基化多癌篩查技術PanSeer方法,從而在泰州隊列的血樣中實現了比臨床診斷提前發現血液中的微量腫瘤甲基化信號。此次研究證實了通過提高檢測技術的靈敏度能夠更早發現腫瘤標誌物,從而對癌症進行有效篩查。另外,這也是全球首次泛癌種早篩技術在大型自然人群隊列中得到嚴格驗證。
  • ctDNA甲基化液體活檢技術定義癌症早篩,萊盟君泰LAM助力精準醫療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國政協委員王貴齊建議,對癌症發病高危人群,以及有明確證據證明通過篩查早診早治,明顯降低發病和死亡的高發癌症病種,國家將加大資金投入,在醫保以及新農合中設立專項資金進行早期篩查,真正實現關口前移,預防為主。
  • 趙任教授:一次早篩,獲益無窮,加速推進大腸癌早篩早診早治一體化
    挑戰依然存在,但是患了癌症不一定意味著被判死刑。趙任教授表示,早期癌症平均治癒率高達90%以上,早診早治是國際公認的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此外,必須重視早篩。「國內真正展開大規模癌症篩查的地方並不多,但也可以欣喜地看到,近5年來,有些城市在逐步開展大規模人群癌症篩查工作,比如上海市已經進行了第三輪癌症早篩工作,此外還有廣州、天津等城市。」
  • 基因檢測之癌症早篩行業深度報告:藍海市場,新興賽道
    從早篩的角度來講癌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乳 腺癌、宮頸癌、結直腸癌等目前已有成熟早篩技術的癌種;另一類是目前還沒有 明確早篩標準的癌症。假設泛癌早篩價格設定為 1000 美元/次,在不考慮滲透率的情況下,美國泛癌早篩的市場空間約 520 億美元。
  • 專訪鵾遠基因CEO:癌症早篩的廣闊市場,需要多方推動
    而圍繞癌症早篩早診的基因檢測,近年來正在中國蓬勃發展。面對龐大人口規模的巨大市場需求,癌症早篩已被視為坐擁千億級市場前景的新賽道,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重加持下,整體市場加速升溫。近日,鵾遠基因完成了10億元B輪融資,創造了中國癌症早篩領域上市前最大單筆融資額。為此,深潛atom醫療科技主編賀文博與鵾遠基因創始人&CEO張江立進行了一對一深入溝通。
  • 因合生物致力於癌症早篩,已突破ctDNA檢測降噪技術
    時至今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仍然是人類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而隨著基因測序成本的持續下降,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和創業公司投入到ctDNA檢測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當中,比如,36氪此前報導過的創業公司優訊醫學、安可濟、吉因加、泛生子等。ctDNA檢測希望更高效便捷在早期發現並確診癌症,這項技術的研發正引起了資本市場的持續關注。
  • 【深度研究】癌症早篩:創新萌芽期的藍海市場, 中外同臺競技的新興...
    當前中國癌症早篩正處於發展初期,融資空間廣闊,未來爆發可期;在此過程中,擁有強技術、強渠道的企業有望脫穎而出,佔據領先地位。 公司篇—兩類癌症早篩技術:目前各公司開發的癌症早篩檢測技術可以分成兩大類,泛癌種檢測和針對某個特定癌種的檢測。泛癌檢測技術可以檢測到多種癌症的存在。這類檢測在發現癌症的同時,也需要準確判斷癌症的組織起源,以GRAIL和燃石醫學為代表。
  • 角逐萬億市場 泛癌種早篩和單癌種早篩和誰能成為主流?
    文:焦豔麗近年來,隨著液體活檢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各種各樣的癌症早篩產品不斷湧現。但現階段大多數篩查方法只能針對特定癌種進行篩查。泛癌種早篩技術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實現多種癌症同時檢測,在仍舊嚴峻的腫瘤防治工作面前,泛癌種早篩成為了降低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利器。因此,泛癌種早篩也被認為是下一代癌症早篩技術的突破口。
  • 80億美元收購Grail,Illumina押注千億癌症早篩市
    而龐大的癌症早篩市場自然是其不願錯過的市場。「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Illumina首席營銷官Phil Febbo告訴外媒。「該公司將繼續成為測序核心技術的領導者,但是我們越來越希望被視為醫療保健公司。」Grail則長期以來一直依靠Illumina測序儀進行測試。
  • 世界首創高通量甲基化無創檢測新技術,可用於癌症早篩及...
    昨日,張鵾教授團隊在《Nature Genetics》 上發布最新力作,世界首創高通量甲基化無創檢測新技術,未來可以用於癌症無創早篩與溯源。利用癌症標記物和組織特異性CpG甲基化模式的雙重信號來檢測和定位癌症基於癌症患者體內的ctDNA,可進行癌症的早期檢測,但這些方法卻不能追溯到腫瘤發生的位置。
  • 諾輝健康獲國內「癌症早篩第一證」,產業邁入加速期?
    從國外到國內,癌症早篩這個賽道都正在逐漸升溫。前不久,Illumina收購旗下子公司Grail、Exact Science(癌症早篩公司)收購Thrive,無疑加大了這一賽道的熱度。近年來,國內的癌症早篩賽道風口漸起。
  • 諾輝健康拿下癌症早篩「第一證」,下一步將赴港上市
    國內癌症早篩產品迎來重大進展。 杭州諾輝健康宣布,國家藥監局已批准公司結直腸癌早篩產品「常衛清」的創新三類醫療器械註冊申請,並在預期用途中明確「常衛清」適用於「40-74歲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的篩查。
  • 液體活檢技術在腫瘤早篩中的創新應用探索
    2018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今後針對腫瘤發病高危人群,以及有明確證據證明通過篩查早診早治,明顯降低發病和死亡的高發癌症病種,國家將加大資金投入,在醫保以及新農合中設立專項資金進行早期篩查,真正實現關口前移,預防為主。
  • 精準醫學精英企業家論壇在廣州舉行, 癌症早篩早診和腫瘤免疫治療...
    圍繞癌症早篩早診、腫瘤治療等熱點話題,來自迪安診斷、泛生子、燃石醫學、百濟神州、碳雲智能的5家行業大咖,現場解讀精準醫學前沿動態,探討產業布局與市場機遇。 泛生子營運長洪穎:創新思路,做好癌症早篩及新藥研發洪穎發言泛生子營運長洪穎談到
  • 這家初創最先用微生物標記物進行癌症早篩
    文中具體講解了利用機器學習模型,使用患者血液中的微生物數據識別患者的癌症類型,他們發現可以使用人類血液和組織中的微生物核酸來精準地判斷不同類型的癌症。雖然他們可以根據一個小血樣標本查詢不止一種癌症類型,不過其業務將會主要聚焦於肺癌早篩。
  • 抽一次血可篩50種癌症,NGS早篩巨頭GRAIL在美申請上市
    此次發行的最高目標是 1 億美元,淨收益將用於旗下產品 Galleri 和 DAC 的開發和商業化、其它產品的開發,以及技術和實驗室運營的擴展以及其它事務。自 2016 年以來,GRAIL 已經從包括亞馬遜創始人 Jeff Bezos,生物製藥巨頭強生在內的投資者那裡籌集了約 20 億美元,甚至還有加拿大的養老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