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任教授:一次早篩,獲益無窮,加速推進大腸癌早篩早診早治一體化

2021-01-09 醫師報

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黃玲玲

兒時,常常看到奶奶肚子上掛著一個小袋子,她走路時顫顫巍巍的,偶爾會停下來歇一會,習慣性地用手護一下肚子。後來聽到了一個醫學名詞「造瘻」,再大一些的時候聽到父親說,奶奶得的是腸癌。奶奶於84歲高齡時去世,懂事後我常感慨,感謝那時能遇到醫術高超的醫生,讓奶奶多了十多年溫馨的親子時光。

大腸癌又名結直腸癌,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統稱,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男性多於女性。據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從發病人數看,2015年結直腸癌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第三位,前兩位分別是肺癌、胃癌。

另據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2月最新的《2020年世界癌症報告》顯示,在過去20年中,乳腺癌和大腸癌的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尤其是在城市地區。比較而言,從70年代到90年代,肝癌、胃癌、和食管癌曾是中國最常見的癌症,包括城市及農村。

大腸癌的發病趨勢不容忽視,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如何降低大腸癌發病率,給患者帶來最大的受益?「早篩早診早治是關鍵。」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常務副院長趙任教授介紹,目前,我國結直腸癌發病趨勢仍在增長,且發達地區,如沿海等大城市的發病率增長趨勢更為明顯。「這與病因有著一定的相關性,比如和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過多的肉製品、醃製品,包括嗜煙嗜酒等生活習慣都息息相關。」

趙任教授

這些人很危險 小心被大腸癌盯上

大腸癌高危人群有哪些?一是有家族遺傳史,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的人群,其發病率明顯高於正常人群;二是患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膽囊疾病等人群,需密切監測是否會進展為大腸癌;三是飲食習慣上有菸酒史,多紅肉飲食,愛吃醃製品等人群也需要注意,這類人群也屬於大腸癌高發人群。

挑戰依然存在,但是患了癌症不一定意味著被判死刑。趙任教授表示,早期癌症平均治癒率高達90%以上,早診早治是國際公認的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此外,必須重視早篩。「國內真正展開大規模癌症篩查的地方並不多,但也可以欣喜地看到,近5年來,有些城市在逐步開展大規模人群癌症篩查工作,比如上海市已經進行了第三輪癌症早篩工作,此外還有廣州、天津等城市。」他相信,通過這些城市的大規模篩查,一定能對當地整個大腸癌的發病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和改變。

一次早期的篩查,有可能使得整個人群更早受益,為結直腸癌的防治帶來一定的良性變化。目前,趙任教授能非常清晰地感覺到,醫院中大腸癌中晚期患者比例偏高。從大腸癌的一級預防、二級預防、三級預防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提高整個腸癌患者早期發現的比例。無論是從治療療效、患者預後,還是從衛生經濟學等方面來看,早篩的作用都無比的重要。它能使早期的病灶得到及時的處理、中晚期患者比例明顯下降,也使整個療效獲得較大的提升。這在歐美或日本等國家都能看到例證,據悉,過去二三十年,美國大腸癌發病率一直呈下降趨勢,部分得益於各種篩查手段的推廣。從2000到2010年,在美國50歲到75歲的人群中,腸鏡篩查率從19%上升到55%,同期,大腸癌發病率下降了30%。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近年來積極開展了大腸癌早篩、早診、早治的一體化項目。據趙任教授介紹,在大腸癌的早篩工作中,他們也遇到過不少問題,比如一般篩查人群在第一輪篩查工作中依從性較好,如果大便潛血試驗陽性,會建議篩查對象做第二輪篩查,如做腸鏡、CT等檢查,但部分人群在此輪篩查的依從性普遍不高。如何順利地從第一階段跨越到第二階段檢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在早篩的同時,如何順利地過渡到早診、早治,這是一個整體性的工作,也是我們目前需要思考的重點。患者依從性提升之後,大腸癌的發現率會更高,治療效果也會更好。通過這樣一個一體化的項目,使得有需要的人群的治療效果、質量都達到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對於這個項目想要達到的目標,他非常明確。

在大腸癌早診早治方面,他們不止落於實踐,也精於科研。不久前,趙任教授團隊所做的「結直腸惡性腫瘤綜合治療關鍵技術的基礎與臨床應用」這項研究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據悉,團隊在傳統腹腔鏡結直腸手術基礎上積極創新,通過引入單孔腹腔鏡技術、術中放療技術、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等多種術式創新為主的結直腸癌綜合診療新方式,並成功施行亞洲首例腹腔鏡聯合術中放療直腸癌手術,論證了該種術式對亞洲人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團隊還對結直腸癌分子標誌物和靶向治療敏感性都方向進行深入探究,在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研究。他表示,「這也是我們近十幾年來一些工作積累的最終體現,其中就包括早診早治項目。」

大腸癌全流程管理,提高患者依從性是重大挑戰

早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早篩之後的診治則是提高大腸癌治癒率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工作,更多的患者卡在這一階段,飽受疾病的折磨。趙任教授強調,實際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是一個全過程的操作,做好腸癌的全程管理,對提高腸癌的總生存率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篩查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它有相應的流程,只有將流程全走完,才算真正完成了篩查。但仍會有部分患者做了大便潛血試驗,即使結果呈陽性,但因為沒有臨床症狀,他們並不在意,很容易發生不再走下一步流程的情況。「這部分患者就可惜了,有些早期可以處理的情況因此無法得到很好的處理,有的人過兩年,很可能就發展成了早期癌症。」看到這種情形,他總是感到非常惋惜。

趙任教授經常掛在口頭上的話是「我們得儘快一點。」早篩第一步大便潛血試驗,以及家族史詢問,有陽性提示,要馬上進入第二階段:腸鏡檢查,看是否有息肉、早期病變或腫塊,提示仍是陽性,則需要進入第三個階段:治療。

大腸癌的治療不僅僅是手術治療,有些患者可能還要進行化療,但也會有患者不願意接受化療。「如何在整個治療過程當中,把這些工作做好,讓患者順利進入到整個疾病治療流程中,包括後期做好隨訪,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趙任教授表示,如果能進一步完善大腸癌早篩早診早治一體化診療體系,對整個大腸癌的防治工作,對保證患者的治療質量來說都是非常有益的。

此外,近年來大腸癌在手術治療上也有了很多長足的進步,一是大腸癌綜合治療體系在不斷完善,其中包含術前新輔助治療、術前放療、化療等,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手術根治效果和功能的保護作用,例如部分患者通過放化療後,可使得腫瘤縮小,實現保肛的目的。二是外科治療手段不斷精進,例如腹腔鏡平臺技術不斷提升,甚至出現了3D腹腔鏡手術技術等,還有螢光技術、達文西機器人等。三是從技術角度而言,單孔腹腔鏡操作技術更加嫻熟,只開一個小洞就可以完成整個手術過程,無論從根治效果、還是手術患者後期恢復、傷口美觀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進步。

不過無論醫學技術多麼先進,細心的觀察、真誠為患者著想的這顆心永遠都是最珍貴的。不久前,趙任教授遇到一位40多歲的女患者,本來一切都很正常,後來患者突然出現了高熱狀態,情況非常緊急危險,他們立刻抽絲剝繭地找原因,及時地通過手術清創引流將病情扭轉了過來。「好險,我後來對我的學生說了一句話,作為一個醫生,我們今天共同經歷了患者一個完整的治療過程,這個患者的情況在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起到重要的警醒作用。」如果今天沒及時處理,明天這個患者或許就可能再也沒有機會站起來。

真正的醫生是一定要到患者病床前的,在臨床上積累的珍貴經驗需要很好地傳承下去,這對下一代的醫生、對患者的受益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大醫精誠,貴在誠心。

#超能健康團##醫師報超能團#

相關焦點

  • 早篩早診早治!這家醫院乳腺中心的原位癌早篩率達20%
    王坤教授指出:「我們經常說癌症不可怕,前提條件就是要做到早篩。」實際上,篩查出這類患者,需要體檢中心和乳腺中心的共同努力。王坤主任說,省人民醫院體檢中心每年有大量的體檢人群,通過B超、鉬靶等檢查發現乳腺異常結節的人群,便由體檢中心轉介到乳腺中心。
  • 百億併購爆發、首個「早篩」註冊證獲批,癌症早篩市場風口已來
    Illumina、Thrive Earlier Detection的故事無疑佐證了癌症早篩的炙手可熱,並直接觸發了國際國內癌症早篩風口的到來。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對腫瘤的早診早治認知不足,缺乏有效的篩查手段,患者就診時大多數為中晚期(在美國,50%癌症發現是中晚期,而在中國這個數字是80%),治療預後差,導致腫瘤治療效果遠不如西方國家,同時治療成本也更高。比如,結直腸癌前病變的治療費2萬元,而晚期(四期)的治療費用超過25萬元。
  • 諾輝健康獲國內「癌症早篩第一證」,產業邁入加速期?
    [億歐導讀] 能讓癌症治療事半功倍的不是「神藥」,而是早篩早診早治。預期用途中首次出現「篩查」此次常衛清註冊證「早篩」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次明確了具有「篩查」的用途,它的適用人群為腸鏡依從性差的40-74歲的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判定參照《中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的篩查,這其中包含了具備腸癌高風險但是沒有臨床症狀的人群。
  • 全國人大代表查豔:將慢性腎臟病列入主要防治範圍 早篩早治可降低...
    以尿毒症為例,一名患者隔一天就需要透析一次,長久下去不僅可以拖垮一個家庭,甚至可以拖垮一家中小企業。」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貴州省腎臟泌尿疾病研究所副所長查豔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查豔表示,針對這一問題,已在「兩會」期間提交了議案,建議將慢性腎臟病列入國家主要慢性病防治範圍,全面推進慢性腎臟病全病程慢病管理的概念,通過早篩、早診、早治療,進一步降低慢性腎臟病的患病機率。
  • 博爾誠:全球首創基因甲基化胃癌早診產品獲批,掀起癌症早診創新革命
    早發現和早治療才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於是,韓博士萌生了投身癌症早篩早診領域的想法。同時,國家也推出了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農村癌症早診早治項目等,在人群眾開展包括胃癌在內的多種癌症篩查。 但目前,我國胃癌篩查普及率仍然不盡人意,早期胃癌檢出率不到10%。研究顯示,胃癌早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達到95%以上,而IV期患者通常在10%以下。早篩早診是提高胃癌生存率的關鍵。
  • 諾輝健康拿下首個基因檢測癌症早篩三類證 引領早篩進入合規階段
    2018年10月,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發布《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建議40歲至74歲人群定期進行相關篩查。其中高危人群目前約1.2億人,並且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和老齡化比例的提高,這一人群規模還會保持增長態勢。按照平均每人每年接受一次篩查,每次篩查2000元,這一市場的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2400億元。
  • 專訪鵾遠基因CEO:癌症早篩的廣闊市場,需要多方推動
    而圍繞癌症早篩早診的基因檢測,近年來正在中國蓬勃發展。面對龐大人口規模的巨大市場需求,癌症早篩已被視為坐擁千億級市場前景的新賽道,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重加持下,整體市場加速升溫。近日,鵾遠基因完成了10億元B輪融資,創造了中國癌症早篩領域上市前最大單筆融資額。為此,深潛atom醫療科技主編賀文博與鵾遠基因創始人&CEO張江立進行了一對一深入溝通。
  • DNA甲基化引領胃癌早篩新方向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常務副院長、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IBD學組組長吳開春教授向與會專家學者分享了腫瘤循環標誌物在胃癌的進展。吳開春教授在會議上提到,近年來,國內外的多項研究發現,基因的甲基化與癌症的發生與病情發展密切相關,可能成為早期診斷與治療監控的新方向。
  • 角逐萬億市場 泛癌種早篩和單癌種早篩和誰能成為主流?
    目前,吉因加與解放軍301醫院曾強教授團隊牽頭髮起的中國人群泛癌種篩查研究項目(PREDICT,NCT04405557),便是選擇了高發病率、高致死率的六大癌種作為研究對象。從表格中也可看到,各家企業均把肺癌、腸癌、肝癌、胃癌等中國人群高發癌症作為泛癌種早篩產品的必要選擇。同時,個性化、定製化的泛癌種早篩方案是未來發展趨勢。
  • 全國溶酶體貯積症新生兒篩查協作組成立 罕見病早診早治
    「協作組的成立旨在提升對溶酶體貯積症這一類罕見病的認識和診斷,共同探索並建立國內溶酶體貯積症的篩查、診斷、治療全流程體系,加強臨床和檢驗人才培養,使得患兒能夠真正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張惠文研究員在大會發言中提到。
  • 千億級市場,腸癌早篩產業迅速升溫,血液、糞便、AI影像等創新檢測...
    《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推薦結直腸癌篩查人群年齡為40至74歲。2017年國家統計年鑑顯示我國40至74歲年齡段的人口數量為6億人左右,因此我國需要進行癌症早篩的數量為6億人。  《中國癌症防治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表示,結直腸癌重點地區的目標早篩率達到50%,我們假設癌症早篩產品在高風險人群中的覆蓋率為30%(1.8億人),選擇每年進行一次篩查。
  • 早篩是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40%以上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關鍵。  如何通過提高癌症的早期發現率,降低癌症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0月27日,以「專注·早篩的力量」為主題的第四屆「西湖對弈」癌症早期篩查與防治跨界高峰論壇在杭州隆重舉辦。
  • 精準醫學精英企業家論壇在廣州舉行, 癌症早篩早診和腫瘤免疫治療...
    圍繞癌症早篩早診、腫瘤治療等熱點話題,來自迪安診斷、泛生子、燃石醫學、百濟神州、碳雲智能的5家行業大咖,現場解讀精準醫學前沿動態,探討產業布局與市場機遇。 泛生子營運長洪穎:創新思路,做好癌症早篩及新藥研發洪穎發言泛生子營運長洪穎談到
  • ctDNA甲基化液體活檢技術定義癌症早篩,萊盟君泰LAM助力精準醫療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國政協委員王貴齊建議,對癌症發病高危人群,以及有明確證據證明通過篩查早診早治,明顯降低發病和死亡的高發癌症病種,國家將加大資金投入,在醫保以及新農合中設立專項資金進行早期篩查,真正實現關口前移,預防為主。
  • 基因檢測之癌症早篩行業深度報告:藍海市場,新興賽道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我國對腫瘤的早診早治認知不足,缺乏有效的篩查手段,患者就診時大多數為中 晚期,治療預後差,導致我國腫瘤治療效果遠不如西方國家。在充分有效且副作 用低的癌症治療技術被被開發出來之前,癌症的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是提高癌症 治療效果的關鍵。
  • 貴州: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啟動 五種常見癌可獲免費篩查
    央廣網貴陽11月11日消息(記者陳屹)11月10日,2020年貴州省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啟動。從當日開始,符合條件的貴陽市居民可免費篩查肺癌、乳腺癌、肝癌、大腸癌、上消化道癌(食管癌和胃癌)5種常見癌症風險。
  • 液體活檢技術在腫瘤早篩中的創新應用探索
    2018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今後針對腫瘤發病高危人群,以及有明確證據證明通過篩查早診早治,明顯降低發病和死亡的高發癌症病種,國家將加大資金投入,在醫保以及新農合中設立專項資金進行早期篩查,真正實現關口前移,預防為主。
  • 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在體檢人群中的腸癌早篩價值顯現
    會上,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體檢人群的應用數據報導得到與會專家的廣泛關注與高度認可,為國民高發癌症的早篩早診早治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結直腸癌發病形勢嚴峻,早篩查是防治關鍵 中國結直腸癌發病形勢嚴峻。
  • 五大類癌症免費篩查,重慶啟動癌症早診早治項目
    五大類癌症免費篩查,重慶啟動癌症早診早治項目 2021-01-09 0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內首個癌症早篩三類證誕生:結直腸癌陰性預測值高達99.6%
    這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中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癌症早篩產品註冊證。諾輝健康聯合創始人兼CEO朱葉青介紹,常衛清歷經7年研發,投入超過1億美元,並完成了中國首個前瞻性、大規模、多中心癌症早篩註冊臨床試驗「Clear-C」,最終拿下了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