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黃玲玲
兒時,常常看到奶奶肚子上掛著一個小袋子,她走路時顫顫巍巍的,偶爾會停下來歇一會,習慣性地用手護一下肚子。後來聽到了一個醫學名詞「造瘻」,再大一些的時候聽到父親說,奶奶得的是腸癌。奶奶於84歲高齡時去世,懂事後我常感慨,感謝那時能遇到醫術高超的醫生,讓奶奶多了十多年溫馨的親子時光。
大腸癌又名結直腸癌,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統稱,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男性多於女性。據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從發病人數看,2015年結直腸癌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第三位,前兩位分別是肺癌、胃癌。
另據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2月最新的《2020年世界癌症報告》顯示,在過去20年中,乳腺癌和大腸癌的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尤其是在城市地區。比較而言,從70年代到90年代,肝癌、胃癌、和食管癌曾是中國最常見的癌症,包括城市及農村。
大腸癌的發病趨勢不容忽視,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如何降低大腸癌發病率,給患者帶來最大的受益?「早篩早診早治是關鍵。」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常務副院長趙任教授介紹,目前,我國結直腸癌發病趨勢仍在增長,且發達地區,如沿海等大城市的發病率增長趨勢更為明顯。「這與病因有著一定的相關性,比如和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過多的肉製品、醃製品,包括嗜煙嗜酒等生活習慣都息息相關。」
趙任教授
這些人很危險 小心被大腸癌盯上
大腸癌高危人群有哪些?一是有家族遺傳史,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的人群,其發病率明顯高於正常人群;二是患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膽囊疾病等人群,需密切監測是否會進展為大腸癌;三是飲食習慣上有菸酒史,多紅肉飲食,愛吃醃製品等人群也需要注意,這類人群也屬於大腸癌高發人群。
挑戰依然存在,但是患了癌症不一定意味著被判死刑。趙任教授表示,早期癌症平均治癒率高達90%以上,早診早治是國際公認的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此外,必須重視早篩。「國內真正展開大規模癌症篩查的地方並不多,但也可以欣喜地看到,近5年來,有些城市在逐步開展大規模人群癌症篩查工作,比如上海市已經進行了第三輪癌症早篩工作,此外還有廣州、天津等城市。」他相信,通過這些城市的大規模篩查,一定能對當地整個大腸癌的發病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和改變。
一次早期的篩查,有可能使得整個人群更早受益,為結直腸癌的防治帶來一定的良性變化。目前,趙任教授能非常清晰地感覺到,醫院中大腸癌中晚期患者比例偏高。從大腸癌的一級預防、二級預防、三級預防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提高整個腸癌患者早期發現的比例。無論是從治療療效、患者預後,還是從衛生經濟學等方面來看,早篩的作用都無比的重要。它能使早期的病灶得到及時的處理、中晚期患者比例明顯下降,也使整個療效獲得較大的提升。這在歐美或日本等國家都能看到例證,據悉,過去二三十年,美國大腸癌發病率一直呈下降趨勢,部分得益於各種篩查手段的推廣。從2000到2010年,在美國50歲到75歲的人群中,腸鏡篩查率從19%上升到55%,同期,大腸癌發病率下降了30%。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近年來積極開展了大腸癌早篩、早診、早治的一體化項目。據趙任教授介紹,在大腸癌的早篩工作中,他們也遇到過不少問題,比如一般篩查人群在第一輪篩查工作中依從性較好,如果大便潛血試驗陽性,會建議篩查對象做第二輪篩查,如做腸鏡、CT等檢查,但部分人群在此輪篩查的依從性普遍不高。如何順利地從第一階段跨越到第二階段檢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在早篩的同時,如何順利地過渡到早診、早治,這是一個整體性的工作,也是我們目前需要思考的重點。患者依從性提升之後,大腸癌的發現率會更高,治療效果也會更好。通過這樣一個一體化的項目,使得有需要的人群的治療效果、質量都達到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對於這個項目想要達到的目標,他非常明確。
在大腸癌早診早治方面,他們不止落於實踐,也精於科研。不久前,趙任教授團隊所做的「結直腸惡性腫瘤綜合治療關鍵技術的基礎與臨床應用」這項研究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據悉,團隊在傳統腹腔鏡結直腸手術基礎上積極創新,通過引入單孔腹腔鏡技術、術中放療技術、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等多種術式創新為主的結直腸癌綜合診療新方式,並成功施行亞洲首例腹腔鏡聯合術中放療直腸癌手術,論證了該種術式對亞洲人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團隊還對結直腸癌分子標誌物和靶向治療敏感性都方向進行深入探究,在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研究。他表示,「這也是我們近十幾年來一些工作積累的最終體現,其中就包括早診早治項目。」
大腸癌全流程管理,提高患者依從性是重大挑戰
早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早篩之後的診治則是提高大腸癌治癒率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工作,更多的患者卡在這一階段,飽受疾病的折磨。趙任教授強調,實際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是一個全過程的操作,做好腸癌的全程管理,對提高腸癌的總生存率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篩查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它有相應的流程,只有將流程全走完,才算真正完成了篩查。但仍會有部分患者做了大便潛血試驗,即使結果呈陽性,但因為沒有臨床症狀,他們並不在意,很容易發生不再走下一步流程的情況。「這部分患者就可惜了,有些早期可以處理的情況因此無法得到很好的處理,有的人過兩年,很可能就發展成了早期癌症。」看到這種情形,他總是感到非常惋惜。
趙任教授經常掛在口頭上的話是「我們得儘快一點。」早篩第一步大便潛血試驗,以及家族史詢問,有陽性提示,要馬上進入第二階段:腸鏡檢查,看是否有息肉、早期病變或腫塊,提示仍是陽性,則需要進入第三個階段:治療。
大腸癌的治療不僅僅是手術治療,有些患者可能還要進行化療,但也會有患者不願意接受化療。「如何在整個治療過程當中,把這些工作做好,讓患者順利進入到整個疾病治療流程中,包括後期做好隨訪,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趙任教授表示,如果能進一步完善大腸癌早篩早診早治一體化診療體系,對整個大腸癌的防治工作,對保證患者的治療質量來說都是非常有益的。
此外,近年來大腸癌在手術治療上也有了很多長足的進步,一是大腸癌綜合治療體系在不斷完善,其中包含術前新輔助治療、術前放療、化療等,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手術根治效果和功能的保護作用,例如部分患者通過放化療後,可使得腫瘤縮小,實現保肛的目的。二是外科治療手段不斷精進,例如腹腔鏡平臺技術不斷提升,甚至出現了3D腹腔鏡手術技術等,還有螢光技術、達文西機器人等。三是從技術角度而言,單孔腹腔鏡操作技術更加嫻熟,只開一個小洞就可以完成整個手術過程,無論從根治效果、還是手術患者後期恢復、傷口美觀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進步。
不過無論醫學技術多麼先進,細心的觀察、真誠為患者著想的這顆心永遠都是最珍貴的。不久前,趙任教授遇到一位40多歲的女患者,本來一切都很正常,後來患者突然出現了高熱狀態,情況非常緊急危險,他們立刻抽絲剝繭地找原因,及時地通過手術清創引流將病情扭轉了過來。「好險,我後來對我的學生說了一句話,作為一個醫生,我們今天共同經歷了患者一個完整的治療過程,這個患者的情況在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起到重要的警醒作用。」如果今天沒及時處理,明天這個患者或許就可能再也沒有機會站起來。
真正的醫生是一定要到患者病床前的,在臨床上積累的珍貴經驗需要很好地傳承下去,這對下一代的醫生、對患者的受益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大醫精誠,貴在誠心。
#超能健康團##醫師報超能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