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篩早診早治!這家醫院乳腺中心的原位癌早篩率達20%

2021-01-07 瀟湘名醫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實習生 楊楚瀅

近10年來,隨著抗癌治療的不斷進步,乳腺癌的治療理念已經從大掃蕩式的切除,轉變為既要保命又要保乳。生存率提高的同時,患者亦能儘快回歸家庭和社會。

廣東省人民醫院乳腺二科主任醫師王坤表示,在省醫乳腺中心,乳腺癌患者保乳率達40%-50%,5年生存率高達92%,10年生存率達82%,與歐美國家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持平。據記者了解,這些正是得益於專科聯合體檢中心對乳腺癌實現早期篩查、早期診斷的模式,讓乳腺癌的診治實現了質的飛躍。

乳腺中心聯合體檢中心,早篩原位癌檢出率達到20%

據記者了解,全球頂尖的乳腺中心對乳腺原位癌檢出率有客觀評價指標,即原位癌在所有乳腺癌類型中約佔20%-25%。從2016年至今,省醫乳腺二科每年數據都在20%,原位癌檢出率與歐美國家基本持平。

省醫乳腺二科就診的乳腺癌患者中原位癌佔20%

20%的原位癌檢出率究竟意味著什麼?根據乳腺癌細胞是否突破上皮基底膜的限制,乳腺癌可分為浸潤性癌和原位癌。原位癌指癌細胞局限性生長,癌灶沒有向鄰近乳腺組織侵犯,沒有明顯的症狀,處於早期階段。王坤教授指出:「我們經常說癌症不可怕,前提條件就是要做到早篩。」

實際上,篩查出這類患者,需要體檢中心和乳腺中心的共同努力。王坤主任說,省人民醫院體檢中心每年有大量的體檢人群,通過B超、鉬靶等檢查發現乳腺異常結節的人群,便由體檢中心轉介到乳腺中心。

「幾乎每天都有10位乳腺體檢異常的患者被轉介到乳腺中心」,王坤主任說,「乳腺中心的影像專家、外科專家則會對患者的B超、鉬靶和磁核共振的結果做出綜合判斷。從而找出早期原位癌病變。通過這樣的篩查模式,約有50%的乳腺體檢異常人群揪出了原位癌。」

精準診斷,讓早期乳腺癌無所遁形

歷經多年沉澱和積累,省人民醫院乳腺二科的精準診斷獲得了業內不少好評,因此不少乳腺患者拿著檢測報告慕名而來求真相。

王坤主任介紹,曾經有位40歲的患者右乳房疼痛,乳腺B超醫生診斷其右乳房沒問題,但左邊乳腺有結節,而鉬靶檢查的結果卻顯示雙側出現了鈣化,磁核共振則報告左、右乳房皆有結節。

三份檢查讓醫生舉棋不定:手術做還是不做?哪邊的乳腺需要手術?患者也陷入了困惑,為此跑了多家醫院,而每一家醫院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當患者來到省人民醫院時,我們結合B超、鉬靶和磁核共振三個影像學特徵和患者的身體情況做了詳細的分析,進行BI-RADS(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的分級,決定對BI-RADS分級為4A級的做結節手術,取出來做病理結果是一個導管原位癌。」王坤教授解釋,4級以上的結節存在惡性的可能,要將所有可疑的惡性結節標化,從而確定摘除哪一個結節。

早期發現的患者治療起來效果好

這樣患者只需要做一個微創手術,切除4毫米的病灶,確定切緣為陰性,患者後續僅需服用5年口服內分泌藥和接受一次放療,而無需再進行化療。

不難看出,外科醫生一雙「火眼金睛」背後需要強大的影像科支持,這亦是原位癌檢出率能夠達到20%的重要原因。據記者了解,省醫乳腺中心配備了專門的乳腺B超、乳腺鉬靶和乳腺核磁共振影像科醫生,他們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團隊。

「我做了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治未病」

每天通過腹腔鏡切除乳腺內幾毫米病灶的「小」手術,在省醫乳腺中心並不少見,但王坤主任認為這樣的手術,意義卻是非凡的。「如果不進行手術,病情迅速發展,到了那個時候再手術,可能就要進行化療、靶向治療,病人就會很痛苦。如果早期手術,癌症能夠治癒,我覺得這是病人最好的轉歸。」

10年的沉澱和積累,使乳腺二科取得長足發展

「這10年來,我做了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治未病。」王坤主任說得鏗鏘有力,亦確鑿無疑。時間撥回到10年前,國內90%的乳腺癌患者除了切除乳房外別無選擇,更不要談治未病。

據了解,2010年,廣東省人民醫院選派王坤教授去美國排名第一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乳腺腫瘤中心學習。與國內狀況大為不同,當時在美國保乳手術已是常態的治療方案。「印象太深刻了,那邊的乳腺腫瘤中心一天有30多臺手術,90%以上的手術都是保乳,切除病灶就能解決問題。」

學成歸來後,王坤教授一直致力於將美國先進的治療技術和理念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10年後的今日,持續推動乳腺癌早篩有了明顯的效果,這讓治未病和保乳成為了可能,治療技術和效果逐步與國際同步。

目前,在省醫乳腺中心,不僅原位癌在所有乳腺癌中佔20%,癌前病變亦在所有良性疾病中佔20%,而保乳率則達到了40%-50%。

王坤教授解釋:「保乳和切除乳房取決於病情的早晚,病變發現越早,保乳的概率就越高。兩三毫米的病灶根本不需要全乳切除,小小的手術就能解決問題。」

王坤教授 圖/受訪者提供新輔助化療助力保乳

「能保就不切」已經成為乳腺癌外科手術治療的原則之一。因為長期隨訪證明接受保乳手術的患者預後最佳,女性在乳房存在的情況下,能更快回歸家庭和社會。儘管不是所有患者、所有病情都適合做保乳手術,但新輔助治療已將許多曾經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直徑4-5釐米的大腫瘤也可以做保乳,但前提是做新輔助治療,把不可手術變為可手術,把不可保乳變為保乳。」王坤主任介紹,三陰性乳腺癌有50%~60%的機會在手術前通過新輔助化療縮小病灶,繼而僅需做適當的手術切除,乳房也自然被保留了下來。

據了解,新輔助化療是將術後的化療或靶向治療前移至術前,及早滅殺看不見的腫瘤細胞、縮小腫瘤病灶,提高保乳率,以利於後續的手術、放療等治療。

近10年來,通過不斷提高乳腺癌的早篩早診率以及精準治療,省醫乳腺中心的乳腺癌生存率也隨之提高,5年生存率已經高達92%,10年生存率達82%,與歐美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持平。

「這一切都離不開強大的團隊支持,影像、放療、內科、外科,以及我們的體檢中心,他們發揮了前哨的作用。讓乳腺癌患者實現了早篩、早診和早治,從根本上改變了乳腺癌治療現狀。」王坤主任如是說。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敏

審籤 | 呂航

實習生 | 王琴

乳腺癌患者,能不能染頭髮?會不會導致病情加重?醫生有話說廣告

【來源:羊城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趙任教授:一次早篩,獲益無窮,加速推進大腸癌早篩早診早治一體化
    「早篩早診早治是關鍵。」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常務副院長趙任教授介紹,目前,我國結直腸癌發病趨勢仍在增長,且發達地區,如沿海等大城市的發病率增長趨勢更為明顯。「這與病因有著一定的相關性,比如和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過多的肉製品、醃製品,包括嗜煙嗜酒等生活習慣都息息相關。」趙任教授這些人很危險 小心被大腸癌盯上大腸癌高危人群有哪些?
  • 百億併購爆發、首個「早篩」註冊證獲批,癌症早篩市場風口已來
    產品的所有設計都是圍繞居家取樣展開,可以通過順豐快遞、京東、EMS等將樣本送到中心實驗室檢測,送出樣本以後,用戶五天之內在手機端就能看到檢測報告,是一款非侵入性居家使用的結直腸癌早篩檢測產品。目前其售價為1996元,主要依託醫院、體檢機構銷售。諾輝健康表示會逐漸推廣to C的渠道。常衛清的獲批,標誌著中國腫瘤早篩產品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角逐萬億市場 泛癌種早篩和單癌種早篩和誰能成為主流?
    易鑫表示,在癌種選擇上,應將發病率高、危害大的腫瘤作為第一優先級。目前,吉因加與解放軍301醫院曾強教授團隊牽頭髮起的中國人群泛癌種篩查研究項目(PREDICT,NCT04405557),便是選擇了高發病率、高致死率的六大癌種作為研究對象。從表格中也可看到,各家企業均把肺癌、腸癌、肝癌、胃癌等中國人群高發癌症作為泛癌種早篩產品的必要選擇。
  • 宮頸癌早篩專題報告:細胞學檢測 AI與HPV檢測是未來趨勢
    20 世紀 20 年代歐洲和美國同時發現由子宮頸脫落 細胞可以發現子宮頸癌;直到 20 世紀 40 年代,美國 Papanicolaou 於 1943 年發表論文,提出了巴 氏塗片和染色方法,自此開啟了以細胞學檢查作為子宮頸癌篩查的基本方法。隨後的長達 50 年間, 在發達國家應用細胞學技術開展了大規模的人群篩查,子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下降。
  • 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在體檢人群中的腸癌早篩價值顯現
    會上,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體檢人群的應用數據報導得到與會專家的廣泛關注與高度認可,為國民高發癌症的早篩早診早治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結直腸癌發病形勢嚴峻,早篩查是防治關鍵 中國結直腸癌發病形勢嚴峻。
  • 五大類癌症免費篩查,重慶啟動癌症早診早治項目
    昨(8)日,重慶市腫瘤防治辦公室消息,2021年度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已經啟動。即日起,重慶市符合條件的居民可以進行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上消化道癌(食管癌和胃癌)、肝癌五種常見癌症的免費篩查。項目啟動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對5萬人進行防癌風險評估自2012年起,重慶市每年都會啟動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
  • 諾輝健康拿下首個基因檢測癌症早篩三類證 引領早篩進入合規階段
    但如果將患者群體聚焦到早期患者(原位癌尚未發生擴散和轉移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如果能夠在發病前就及時發現癌前病變並切除病灶,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更是接近100%。這讓結直腸癌風險人群篩查的價值大大提高。2018年10月,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發布《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建議40歲至74歲人群定期進行相關篩查。
  • 基因檢測之癌症早篩行業深度報告:藍海市場,新興賽道
    在過去的 20 年,美國患癌人群總死亡率已經下降 25%,而中 國的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仍處於上升態勢,未見拐點。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我國對腫瘤的早診早治認知不足,缺乏有效的篩查手段,患者就診時大多數為中 晚期,治療預後差,導致我國腫瘤治療效果遠不如西方國家。在充分有效且副作 用低的癌症治療技術被被開發出來之前,癌症的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是提高癌症 治療效果的關鍵。
  • 博爾誠:全球首創基因甲基化胃癌早診產品獲批,掀起癌症早診創新革命
    早發現和早治療才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於是,韓博士萌生了投身癌症早篩早診領域的想法。2017年,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牽頭制定了《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提出新型胃癌篩查評分系統。同時,國家也推出了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農村癌症早診早治項目等,在人群眾開展包括胃癌在內的多種癌症篩查。 但目前,我國胃癌篩查普及率仍然不盡人意,早期胃癌檢出率不到10%。
  • 全國溶酶體貯積症新生兒篩查協作組成立 罕見病早診早治
    「協作組的成立旨在提升對溶酶體貯積症這一類罕見病的認識和診斷,共同探索並建立國內溶酶體貯積症的篩查、診斷、治療全流程體系,加強臨床和檢驗人才培養,使得患兒能夠真正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張惠文研究員在大會發言中提到。
  • 諾輝健康獲國內「癌症早篩第一證」,產業邁入加速期?
    [億歐導讀] 能讓癌症治療事半功倍的不是「神藥」,而是早篩早診早治。預期用途中首次出現「篩查」此次常衛清註冊證「早篩」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次明確了具有「篩查」的用途,它的適用人群為腸鏡依從性差的40-74歲的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判定參照《中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的篩查,這其中包含了具備腸癌高風險但是沒有臨床症狀的人群。
  • 【深度研究】癌症早篩:創新萌芽期的藍海市場, 中外同臺競技的新興...
    在過去的20年,美國患癌人群總死亡率已經下降25%,而中國的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仍處於上升態勢,未見拐點。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對腫瘤的早診早治認知不足,缺乏有效的篩查手段,患者就診時大多數為中晚期,治療預後差,導致我國腫瘤治療效果遠不如西方國家。在充分有效且副作用低的癌症治療技術被被開發出來之前,癌症的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是提高癌症治療效果的關鍵。
  • 精準醫學精英企業家論壇在廣州舉行, 癌症早篩早診和腫瘤免疫治療...
    圍繞癌症早篩早診、腫瘤治療等熱點話題,來自迪安診斷、泛生子、燃石醫學、百濟神州、碳雲智能的5家行業大咖,現場解讀精準醫學前沿動態,探討產業布局與市場機遇。他重點介紹了越秀區的各種醫療資源: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廣東省有9個進入全國百強醫院,其中7個在越秀區;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市有16家,其中與生命健康相關的5家,有4家在越秀區。
  • 早篩是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40%以上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關鍵。  如何通過提高癌症的早期發現率,降低癌症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0月27日,以「專注·早篩的力量」為主題的第四屆「西湖對弈」癌症早期篩查與防治跨界高峰論壇在杭州隆重舉辦。
  • 全國人大代表查豔:將慢性腎臟病列入主要防治範圍 早篩早治可降低...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貴州省腎臟泌尿疾病研究所副所長查豔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查豔表示,針對這一問題,已在「兩會」期間提交了議案,建議將慢性腎臟病列入國家主要慢性病防治範圍,全面推進慢性腎臟病全病程慢病管理的概念,通過早篩、早診、早治療,進一步降低慢性腎臟病的患病機率。
  • 專訪鵾遠基因CEO:癌症早篩的廣闊市場,需要多方推動
    當精準醫療的理念引入中國後,整個市場呈現了比美國更為迅猛的發展局面,其中,基因檢測因為在精準醫療中處於的核心和基礎地位,可以改變人們的醫療決策,在國內很多領域已經領先全球率先進入大面積臨床應用階段。而圍繞癌症早篩早診的基因檢測,近年來正在中國蓬勃發展。面對龐大人口規模的巨大市場需求,癌症早篩已被視為坐擁千億級市場前景的新賽道,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重加持下,整體市場加速升溫。
  • 國內首個癌症早篩三類證誕生:結直腸癌陰性預測值高達99.6%
    諾輝健康聯合創始人兼CEO朱葉青介紹,常衛清歷經7年研發,投入超過1億美元,並完成了中國首個前瞻性、大規模、多中心癌症早篩註冊臨床試驗「Clear-C」,最終拿下了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證。朱葉青在發布會上說到,有意義的癌症早篩要滿足三點:明確的臨床指導意義、簡單的確診方法、可行的臨床幹預手段。常衛清®可以明確指導無症狀的高危人群判斷是否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實現普通人居家便捷無創取樣。同時,癌症早篩的意義不僅僅是降低癌症的死亡率,更重要的是降低癌症的發病率。
  • 早篩技術不放過一點癌症的蛛絲馬跡
    以結直腸癌為例,陳明列舉了一組數據: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推廣結直腸癌篩查以來,對50歲以上人群的篩查率從2000年的20%提升到了2018年的61%,50歲以上人群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自2000年以來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下降。
  • 癌症早篩基因檢測幫助你有效抗癌
    最近,他突然咯血及頭痛,到醫院做CT檢查,竟然發現是小細胞肺癌晚期,腦轉移。網絡工程師李某,1年前也參加了健康體檢,結果正常。但讓一些癌症患者難以置信的是:很多癌一查出來就是中晚期。 很多人的體檢都局限於常規項目,抽個血、拍個胸片……看似在積極地為健康「把關」,相反,癌症篩查的項目一個都沒做到位,甚至有人被查出來癌症晚期,還在疑惑「我之前的體檢報告明明沒什麼大問題」。
  • 「會師」納斯達克 腫瘤NGS檢測雙雄競逐早篩早檢市場
    原標題:21深度「會師」納斯達克,腫瘤NGS檢測雙雄競逐早篩早檢市場 摘要 【「會師」納斯達克 腫瘤NGS檢測雙雄競逐早篩早檢市場】6月12日,燃石醫學正式登陸納斯達克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