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轉化研究論壇 | 腫瘤微環境、異質性與個體化免疫治療大事記!

2020-12-08 儀器信息網

  腫瘤免疫、腫瘤微環境、腫瘤異質性、腸道微生態、人類及疾病的表型組學、RNA轉錄組學等科研熱點在精準界層出不窮,如何將基礎科研成果應用到機制/靶點發現、個體化用藥、臨床決策中,是行業專家亟需發展的方向。

  基於此,P4 China 2019 特設五大論壇之一:多組學與醫學轉化研究論壇,將從多方位展示分享如何將基礎科研成果孵化為臨床診療個體化新方案!本屆大會將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長:高福--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及商圖信息BMAP共同舉辦。

  5大論壇,80+專家,1000+與會者,12月13日至14日在深圳,P4與您共襄盛會!

  大會將提供繼續醫學教育學分(二類2分)

  重磅科研嘉賓 -- 首發陣容:

Leroy Hood

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和美國醫學院院士,

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創始人兼所長

? Hood教授是人類基因組計劃最早的倡導者之一,國際系統生物學創始人,主要從事分子免疫學、生物技術以及基因組學的研究與開發。Hood教授是目前全美同時擁有三院(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院士頭銜的 7名科學家之一。Hood教授與他的同事一起發明了 DNA測序儀、DNA合成儀、蛋白質合成儀和蛋白質測序儀,並成功實現了產業化,對世界生命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楊煥明

華大基因理事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楊煥明院士領導華大中心經過艱苦的拼搏,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組「霰彈法」策略對大型植物基因組進行測序,獨立完成了超級雜交水稻父本秈稻「9311」基因組(大小約為4.6億個鹼基對)的「工作框架圖」。該項目的完成,建立和完善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的多個技術平臺,其水平與發達國家齊步,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個具有全面測定和分析大型全基因組能力的國家。

張學記

深圳大學副校長

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

? 近年來,張學記院士主持或參與美國NIHNSFNASA國防部,北約,能源部和歐洲宇航局,國家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儀器研發專項,中國自然科學基金等研究課題多項。已在國際一流刊物Chemical Reviews,Nature子刊,J. Am. Chem. Soc., 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 ACS NanoChem.Sci.,Anal.   Chem等發表論文400餘篇,引用10000多次,專利80項,已有30餘項技術產業化,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得到廣泛應用。

談東風

美國MD安德森腫瘤中心病理學,腫瘤學雙科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資深腫瘤病理會診專家

於君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消化道腫瘤實驗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劉昭前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院長,遺傳藥理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

 

呂有勇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北京腫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任

 

尹芝南

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院長

 

吳松

深圳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副院長、教授

尹東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大第二附院)醫研中心主任

周宏偉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檢驗醫學部主任

 

季明芳

中山市腫瘤研究所副所長/肝癌與鼻咽癌早診示範點

 

詹顯全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衛健委腫瘤蛋白質組學重點實驗室教授

潘星華

南方醫科大學生化系主任,教授

苟德明

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學院教授,深圳市「鵬城學者」特聘教授

林勇平

CDC專家委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副主任,醫院醫學轉化研究實驗室負責人

力超

福建省腫瘤醫院質控辦副主任、病理科行政副主任、腫瘤病理教研室副主任

李亦學

上海市生物信息中心主任,慧算醫療CSO

 

靳文菲

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國家青年千人專家

 

 

  請至活動官網查看更多科研&企業等演講嘉賓……

  部分熱點專題

   基因組醫學在精準醫療中的轉化與應用探索

   腸道菌群與免疫功能在精準醫學中的應用

   單細胞測序-從基因突變碼到蛋白摺疊碼詮釋癌細胞的生物學特性

   最新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在幹細胞發現及腫瘤中的應用

   單細胞測序揭示的腫瘤微環境助力癌症精準診療

   宏基因組學結合代謝組學揭示腸道微生物與CRC的關係

   外泌體蛋白組學的最新發現:刺激免疫並揭示腫瘤轉移機制

  大會特設一個主旨論壇,四大專業分論壇

1213-14

1213-14

1213-14

多組學與醫學轉化研究論壇

腫瘤精準診斷與用藥研究論壇

精準診斷產業技術開發論壇

  其中論壇一:多組學與醫學轉化研究論壇,將邀請20+科研專家,集中探討單細胞測序技術、腸道微生物、多組學與表型組學研究等及醫學轉化最新進展。

  早期報名特別優惠:

  1. 現在註冊即享單人減免 500 元優惠;

  2. 團隊優惠:在早期優惠減免基礎上,報名滿 4 位另贈送 1 張參會票;

  3. 本屆活動提供繼續醫學教育學分(二類 2 分)。

  歡迎聯繫組委會,獲取更多會議資訊!

  電話:+86 18017939885

  郵箱:p4china@bmapglobal.com

  活動官網: www.p4china.com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免疫微環境調控因子、免疫微環境的異質性、免疫微環境的可塑性、免疫治療策略及展望五個方面闡述了樊嘉院士團隊關於免疫微環境的系列探索。2009年,樊嘉院士團隊開展的研究探索了PD-1抗體預防肝癌術後復發的個體化方案。目前,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正在進行中。 微環境免疫檢查點:PD-Ls擴增 癌細胞中,PD-L1/L2呈現一定比例的擴增,癌細胞免疫抑制與PD-L1/L2高表達顯著相關。
  • 研究腫瘤微環境,尋求免疫治療新突破!
    編者按:在不久的將來,免疫療法將會在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研究顯示,腫瘤細胞可採用多種方式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對腫瘤微環境的研究有助於研究者們判斷哪些免疫抑制通路處於激活狀態,降低了抗腫瘤的免疫活性。靶向這些免疫抑制通路的療法能夠引起進展期患者體內持續的抗腫瘤應答。
  • 淺談乳腺腫瘤異質性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很少有疾病像乳腺癌一樣獲得如此多的研究進展,特別是近年來,單細胞研究技術不斷進步,掀起了腫瘤異質性研究的熱潮。2012年 Gerlinger的研究有力證實了腫瘤異質性的存在。隨後,腫瘤異質性問題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學術雜誌的研究和綜述之中。對於臨床醫生而言,腫瘤異質性對臨床工作和轉化研究有哪些影響?
  • 研究揭示胰腺癌腫瘤-微環境高度異質性細胞特徵
    、病死率居高不下,五年生存率僅為8.5%,具有很強的腫瘤異質性。為解決生命與健康領域重大醫學科學前沿問題,2018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成立。由中科院院士趙玉沛、周琪擔任科學顧問,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團隊、韓大力團隊與北京協和醫院吳文銘團隊在健康科學研究中心支持下,為探究PDAC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以及腫瘤微環境的調控作用,通過合作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系統鑑定並分析了PDAC病人和對照胰腺樣本細胞類型,闡明了胰腺癌腫瘤-微環境高度異質性特徵,揭示了腫瘤亞群細胞與浸潤免疫細胞間相互關係,提出了新的潛在治療靶點
  • 2020首屆腫瘤免疫治療論壇在廣州舉行
    11月28-29日,由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主辦的「2020精準醫學大會」系列活動——「首屆華南腫瘤免疫治療論壇」在廣州舉行,23位來自國內外腫瘤免疫治療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療效與不良反應管理、新藥創製企業等多個領域的專家,交流免疫治療在腫瘤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探討廣闊合作前景,共迎精準腫瘤免疫治療新時代
  • 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
    腫瘤逃逸的機制很複雜,參與的因素可能有免疫細胞、腫瘤細胞、腫瘤微環境等多種因素。因此,改善人體免疫系統、調節免疫微環境是治療或預防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PubMed網站上,可以檢索到很多關於CIK細胞免疫治療臨床探究的報導,2015年韓國學者在《胃腸病學》雜誌上報導了CIK細胞結合手術、射頻等治療,能明顯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說明肝癌手術等常規治療聯合CIK免疫細胞治療,能夠使患者受益。之前日本、義大利、美國和國內等學者也相繼報導應用CIK細胞治療安全性好,對某些腫瘤有一定的療效。
  • 腫瘤微環境與免疫治療耐藥的關係及應對
    TME複雜的動態抑制性變化及異質性特點是腫瘤免疫療效層次不齊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免疫治療的下一個突破點在於針對免疫逃逸的靶點,聯合配比不同治療模式,調製出腫瘤免疫的「雞尾酒」療法。4.2 靶向TME中細胞成分優化免疫治療策略Tregs是重要的免疫抑制性細胞,通過靶向耗竭Tregs、抑制Tregs功能或幹擾TME中Tregs募集等是有效改善腫瘤免疫療效的方法。TAMs在TME中也表現出較大異質性和多種抑制性功能,所以針對TAMs的特點阻斷其抑制作用也是增強免疫療效的策略。
  •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時代到來的機遇與挑戰
    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水平上的高度多變性,從轉錄物到蛋白等多個生物層面的極度異質性及對環境極強的適應性,是腫瘤成為診治最為乏術的疑難重症的根本原因。新一代測序技術、新的分子標誌物、新的影像學工具、新型分子診斷方法等轉化醫學的新發展與新應用,為腫瘤的研究和臨床提供了新的思路。以腫瘤免疫治療為代表,最近在癌症研究和治療方面有非常新穎的突破。
  • Nature提出腫瘤異質性和耐藥性的罪魁禍首
    近日,由Ludwig癌症研究所的Paul Mischel和加州聖地牙哥醫學院的Vineet Bafna共同領導的跨學科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所分析的40%的腫瘤細胞系中,非染色體DNA(ecDNA)表達驅動腫瘤生長和存活相關的致癌基因的多個拷貝,並且可能有助於腫瘤的異質性和進化。文章已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 專訪高維強教授:癌症治癒的攔路虎——腫瘤異質性
    包括不同種類腫瘤之間的差異、同一種腫瘤類型中不同病人之間的異質性、同一個病人腫瘤組織中不同細胞間的差異、同一個病人原位腫瘤和轉移的腫瘤間的差異、同一個病人在疾病發生和進展的不同時間點上腫瘤組織也存在不同、病人在接受治療前和腫瘤復發後的腫瘤組織也往往呈現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導致臨床上治療腫瘤時面臨巨大挑戰,並使個體化治療和精準治療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 高慶蕾-腹水微環境卵巢癌「轉移微單元」的概念
    HGSOC患者來源的球體免疫螢光進一步揭示其典型結構為CAFs聚集成緻密骨架位於球體中央,周圍緊密環繞腫瘤細胞。 CAFs作為腫瘤微環境中的關鍵細胞,在腫瘤發生發展及侵襲轉移過程中至關重要。HGSOC患者腹水中CAFs大量存在,被認為來源於卵巢原位脫落腫瘤組織,活化的腹腔正常成纖維細胞,繫膜細胞轉化,間充質幹細胞募集活化等。
  • 王紅陽:靶向藥物與免疫治療有局限,腫瘤防控需前移
    它能夠在體外傳代,因此在醫學界,Hela細胞被廣泛應用於腫瘤研究、生物實驗或者細胞培養,已經成為醫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Hela細胞曾被用於調查原子彈爆炸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也曾搭載美國和蘇聯的火箭升空,被人們用於研究失重狀態下的細胞增殖。進入21世紀以來,已經有5個基於海拉細胞的研究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獎,其中包括「發現HPV」、「發現及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質」等。
  • 2017上海頭頸腫瘤綜合治療論壇在滬召開
    本次論壇深入探討了各亞部位頭頸腫瘤診療過程中的熱點問題,在規範化綜合治療基礎上,以精確治療和個體化治療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在此診療領域頂尖專家,共同交流各亞部位的臨床經驗、相關基礎研究、規範化手術、化療和放療等,並討論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最新進展。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張志願院士介紹,當前我國頭頸腫瘤的治療方法仍以手術為主。
  • 深圳先進院腫瘤免疫抑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蛋白與細胞藥物研究中心研究員萬曉春及其研究團隊在腫瘤免疫抑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腫瘤微環境中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的存在是形成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的主要因素和減弱腫瘤免疫治療效果的關鍵機制。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是一群異質性細胞,來源於骨髓祖細胞和未成熟髓系細胞,是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和粒細胞的前體。
  • 晚期卵巢癌的腫瘤免疫異質性揭示出化療的免疫原性作用
    晚期卵巢癌的腫瘤免疫異質性揭示出化療的免疫原性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 20:42:40 英國劍橋大學Martin L.
  • 乳腺癌治療決策:從個體化治療到精準醫學
    此次會議的主題是「個體化治療到精準醫學」,討論更新國際早期乳腺癌專家共識(St. Gallen 共識)。共識專家團匯集了來自全球的乳腺癌外科、內科、放療、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等各個領域的專家。會議聚焦早期乳腺癌治療決策的個體化、精準醫學和大數據等內容。本文就會議成果談幾點筆者體會。
  • 腦膠質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基因修飾後的CAR-T細胞外周靜脈輸注後成功地遷移並滲入到GBM的腫瘤組織中。但是由於GBM較強的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輸注CAR-T細胞後GBM腫瘤中IDO、PD-L1、FoxP3、IL-10、TDO、TGF-β等免疫抑制相關分子反而表達上調,提示免疫抑制的腫瘤微環境可能是影響CAR-T免疫治療療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還有以IL-13Rα2與HER2作為靶點的CAR-T治療在研究探索中。
  • 三個角度思考腫瘤免疫治療
    然而,受腫瘤發生的複雜性與人們對免疫機制理解程度的限制,腫瘤免疫治療前期階段的總體療效欠佳,即使作為如手術、放化療等常規治療方法外的輔助手段,由於缺乏多中心及隨機對照研究,仍難以得到主流醫學觀點的接受與認可。
  • 精準醫學時代,血液腫瘤如何實現個體化診療?
    多學科會診、新技術助力精準診斷2020年12月12日,以「精準診斷與治療」為主題的高博醫學論壇匯聚了我國血液病領域近百位專家,對血液腫瘤的精準診斷與治療展開了深入的探討。會議期間,高博醫療集團的血液病專家接受了健康界等多個行業媒體的採訪,「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我特別希望前沿創新的技術成果,包括個體化、精準化的治療理念,能夠讓更多的患者受益。」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博仁醫院醫療院長吳彤教授說道。
  • 選擇性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及前景
    但這類藥物對於腫瘤組織實體(包括淋巴瘤和實體瘤)更有效,血液腫瘤卻對此類藥物並無反應;而且少數腫瘤單藥療效明顯,而卵巢癌、結腸癌、肝癌等單藥的療效則不盡如意。  這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能夠作用於免疫系統,但在本質上其仍具有靶向藥物的特性。因此腫瘤免疫逃逸的個體化特徵及腫瘤細胞的高度可塑性仍然會帶來臨床治療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