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將至,Science增刊 | 十餘位專家牽頭論述中國精準醫學與癌症...

2021-01-13 生物谷

 

2018年2月2日,正值中國新年來臨之際,Science推出了最新一期名為《Precision medicine and cancer immunology in China》的增刊,由10餘位國內專家牽頭撰寫,詳細描述了中國精準醫學的發展趨勢及癌症免疫治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期增刊的封面將中國風與現在精準醫學的內涵完美融合,DNA的雙鏈由兩條黃色巨龍組成,衝向代表癌細胞的水墨風黑珍珠,預示著藉助遺傳學的手段去攻克癌症的精準醫學新思路。

如今,隨著各類組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獲取大量生物標誌物的重要數據。然而,如何識別並準確表徵這些反映個體生理狀態(正常或患病)或對特定藥物、療法反應的生物標誌物,仍頗具挑戰。除此之外,同一生物標誌物還可能在不同人群或個體間存在差異,並且通過標誌物追蹤患者狀態變化的工作也頗為繁重,精準醫學似乎被賦予了「黯淡」的未來。然而,這些消極的觀點並沒有阻止我國研究人員繼續尋找準確且可靠的生物標誌物,研究人員希望以此預測疾病的風險,確定臨床結果的可能性,並評估治療效果。

本期Science增刊的具體內容如下:

1. Targeted therapy for liver cancer: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王紅陽院士

該文章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團隊撰寫,文章總結了中國肝癌靶向治療的研究進展,包括EGFR抑制劑、免疫療法等,並重點討論了其挑戰和機遇。文章介紹,肝癌是全球第六大流行癌症,也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僅中國就佔新發病例和死亡人數的一半以上。據估計,僅在2015年,中國就診的新發肝癌病例為46.61萬人,死亡人數為4.221萬人。在所有的癌症類型中,肝癌生存率最差,年齡標準化的五年相對生存率僅為10.1%。由於早期診斷困難,大多數肝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失去了肝切除或燒蝕手術等治癒性治療的機會。慶幸的是,諸如下一代DNA測序等創新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對個體癌症患者發生的遺傳、分子和形態學變化的理解迅速而顯著增加,為癌症靶向治療奠定了基礎。希望靶向治療能夠在分子水平上提供功能性甚至是結構上的糾正,或者至少為常規治療提供有效的替代方案。由於肝癌是一種具有很大異質性的疾病,導致難以得到適當分層的患者無法進行最佳的靶向治療,並會增加副作用的風險,進而導致靶向治療的失敗。

2. The challenges of radiation oncology in the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

於金明院士

該文章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於金明團隊撰寫。文章表示,放射治療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70%的癌症患者會進行進行放射治療或者作為治療的一部分。物理學、計算機科學和放射生物學等方面的進步顯著提高了放射治療的安全性、精確性和有效性,同時能夠控制腫瘤的生長,使許多癌症患者擁有了治癒的可能性。人類基因組測序為精準醫學鋪平了道路,儘管基因組研究的一些發現影響了化療和靶向生物製劑的輸送,但尚未影響放療的臨床應用。在精準醫學新時代,放療對醫師和研究人員來說既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巨大的機遇,文章就放療、精準放療的研究進展,個性化放療基因組學,放療與靶向治療結合、現代免疫靶向治療結合的內容進行了探討。

3. The role of multidisciplinary efforts in precision medicine and immunology for clinical oncology

趙海濤教授

該文章由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趙海濤教授團隊撰寫。文章表示,腫瘤學處於精準醫學的前沿,精準醫療正在將癌症的治療模式向個性化轉變。同時,免疫療法也為臨床醫生、患者和研究人員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精準醫學和腫瘤免疫治療仍然面臨一些挑戰。文章就精準醫學面臨的最緊迫問題和癌症免疫療法的挑戰進行了分析,並對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和轉化醫學中心的多學科團隊進行了介紹。

4. Current status of immunotherapy in advanced HCC

秦叔逵教授

該文章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一醫院副院長秦叔逵教授撰寫。文章表示,原發性肝癌主要由肝細胞肝癌(HCC)組成,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在中國尤為普遍,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2012年全世界約有74.6萬人因HCC死亡,僅中國就有超過50%的新發HCC病例和HCC相關死亡。由於早期診斷困難,大多數HCC病例在診斷時已經是局部晚期或發生了轉移。這些患者一般預後差,中位生存時間為6?20個月,5年生存率低於16%。

近年來,免疫療法尤其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在HCC患者中表現出初步臨床活性,目前正在進行大規模隨機3期臨床試驗。該文章還對分子靶向療法研究進展進行了介紹。文章中強調,儘管目前還存在很多挑戰,但在製藥公司和學術機構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會逐步促進HCC的治療更為安全,也更為有效。

5.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for precision cancer immunotherapy in China

沈琳教授

該文章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團隊撰寫。該文章表示,近年來免疫治療尤其是抗PD-1/PD-L1的免疫療法已經在癌症治療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與此同時,免疫治療已成為中國的癌症研究和治療的熱門領域。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根據中國人群的特點,討論了癌症精準免疫治療在中國人群的挑戰和前景。

6. The rise of engineered T-cell therapy in China

張毅教授(左)和韓為東教授(右)

該文章由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物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張毅教授及解放軍總醫院分子免疫學研究所主任韓為東教授團隊撰寫,對我國CAR-T療法的興起和未來前景進行了深入探討。文章表示,控制或消除癌細胞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腫瘤疫苗、化療、放療以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等。基礎研究的進展使得惡性腫瘤的治療有了顯著改善。日前,基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CAR-T細胞療法的最新進展,免疫療法已經逐步走到了腫瘤治療的前列。

7. Precision cancer medicine and immunology in China

吳一龍教授

該文章由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吳一龍教授團隊撰寫。在中國,精準醫學已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臨床實踐,並進一步塑造了腫瘤治療標準的格局。中國研究人員已經為EGFR和ALK基因發生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s)建立了標準治療方案。同時,免疫療法的研究也取得了諸多進展,未來國際市場競爭也將日益激烈。在文章中,吳一龍教授等人從生物標誌物、患者的選擇、免疫療法等多個角度討論了中國精準醫學的研究現狀,特別是肺癌的治療研究方面,並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8. From big data to knowledge in precision medicine

陳潤生院士(左)和趙屹教授(右)

該文章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及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P.I.趙屹教授團隊撰寫,文章深入探討了大數據在中國精準醫學領域取得的巨大成果、當前挑戰及未來發展趨勢。文章表示,生物醫學領域正處在一個數據爆炸增長的時代。在世界範圍內,電子醫療病歷系統的普及使得大量臨床數據得以收集和儲存起來。這些數據不僅包括大量在線或實時數據,還包括臨床決策支持中的診斷和用藥建議、病史記錄、檢測結果、醫療影像、電子錄音等多種數據。此外,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基因組、轉錄組、表觀組、蛋白組、代謝組、微生物組、暴露組等分子層面的數據,得以在幾小時到幾天內獲得,多組學測序數據迅速產出並被廣泛應用於精準醫學的研究和臨床應用,極大地加快了臨床分析的速度。

9. The role of circulating cell-free DNA in the management of cancer in China

曾輝教授(左)和張恆輝教授(右)

該文章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曾輝教授和張恆輝教授團隊撰寫。文章從中國癌症管理的臨床需求入手,闡明了生物標誌物在癌症早篩、診斷和治療中的意義,並詳細介紹了cfDNA在疾病預防、疾病診斷、用藥指導、疾病監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並對cfDNA在中國癌症診治中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探討。

10.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based testing for cancer precision medicine in China: A review of technologies and validation procedures

王凱博士

該文章由至本醫療科技CEO王凱博士團隊撰寫。文章表示,目前NGS技術在中國仍然面臨著質量控制、生物信息學分析、臨床注釋以及NGS平臺選擇等方面的諸多問題。文章回顧了中國NGS檢測技術的發展及其所面臨的挑戰,並探討了未來NGS技術在中國癌症患者的臨床應用前景。

11. ctDNA-NGS: The key to unlocking a molecular diagnostic revolution in the heart of Asia

應康博士

該文章由上海安可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應康博士團隊撰寫。文章提到,雖然腫瘤ctDNA在外周血中含量非常低,但NGS的靈敏檢測能力恰好滿足了ctDNA低頻突變的檢測要求。這篇文章中,作者對中國ctDNA-NGS在臨床診斷中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並給出了解決方案。最後,作者還探討了基於NGS的ctDNA檢測技術所面臨的新挑戰。

12. Adoptive cell transfer therapy: A strategic rethinking of combination cancer therapy

張明徽教授

該文章由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細胞治療研究所所長張明徽教授撰寫。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取得了諸多臨床成果。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已批准CAR-T療法用於癌症治療。但是,這些治療方法仍然需要改進,研究人員仍在努力減輕它們的副作用。科學家們也在積極開發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將免疫療法與傳統的癌症療法結合起來,以增加治療效果,減少傷害,達到腫瘤的治癒或長期緩解的目的。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探討了如何將ACT(adoptive cell transfer)作為更為廣譜的癌症療法加以利用,並與傳統療法結合以提高其治療效果。(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年會暨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在廣州召開
    2020年12月25-27日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年會暨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成功舉辦。大會由中國醫院協會、中國癌症基金會、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主辦,中國醫院協會精準醫療分會、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廣東標杆會展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同期舉行「2020中國精準醫療產業博覽會及2020中國生命科學博覽會」由廣東標杆會展有限公司承辦。
  • 精準醫學是我國醫學佔領國際制高點的歷史機遇——第二屆生命組學...
    大會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Science雜誌、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臨床應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蛋白質組學專業委員會(CNHUPO)、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採購與管理分會、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精準檢測與精準診斷專家委員會和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主辦;由中國生物技術創新服務聯盟、北京市臨床質譜國際科研合作示範基地、中關村生物質譜轉化醫學開放實驗室
  •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精準醫療分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精準醫療...
    中國工程院孫燕院士、中國癌症基金會趙平會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劉維林會長,美國UCSD外科學教授PDOX科學家霍夫曼先生、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和健康委員會科研所果吉爾銻副所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秘書長翟靜嫻女士、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腫瘤康復分會主任委員楊宇飛教授
  • 第三屆中國—東協國際腫瘤精準醫學大會在南寧舉行
    陳峰攝人民網南寧11月8日電 丹桂飄香迎盛會,相約綠城話精準。11月7日至11日,由廣西抗癌協會、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辦,中國癌症防治雜誌、區域性高發腫瘤早期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一帶一路」國際腫瘤專業人員聯合培訓基地協辦的第三屆中國—東協國際腫瘤精準醫學大會暨2020年廣西腫瘤學大會在綠城南寧隆重舉行。
  • 「精準醫學」尚需精準理解 | 對《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
    來自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 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血液疾病以及腫瘤專家維奈·普拉薩德(Vinay Prasad),今年9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一篇有關精準醫學方面的評論如是說,隨即引起眾多專家激烈爭論。
  •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實現癌症精準治療
    癌症被認為是21世紀人類面臨最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為了尋求最前沿的治療技術和個性化的精準治療,這些年國內一些癌症患者遠赴海外尋求治療,不惜花費高額的費用。癌症精準治療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也更加關注患者的身心需求。現在,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正在將最新的細胞免疫治療技術和個性化精準治療帶到中國患者身邊。
  • 「網際網路+」腫瘤防治 為患者打造精準醫療
    信息時報訊(記者 劉俊 實習生 唐賓鴻)12月26~27日,「2020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年會暨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在穗舉行。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家衛建委、中國醫院協會、中國癌症基金會等領導及十餘位院士參會,共同探討腫瘤防治、精準醫療、網際網路+醫療等熱點話題。
  • 精準醫學精英企業家論壇在廣州舉行, 癌症早篩早診和腫瘤免疫治療...
    11月27日下午,由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主辦的「2020精準醫學大會」系列活動——精準醫學精英企業家論壇在廣州舉行圍繞癌症早篩早診、腫瘤治療等熱點話題,來自迪安診斷、泛生子、燃石醫學、百濟神州、碳雲智能的5家行業大咖,現場解讀精準醫學前沿動態,探討產業布局與市場機遇。
  • 【人民日報】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啟動
    記者1月10日從中科院獲悉:該院正式啟動重點部署項目「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牽頭、多個院所參加的交叉學科團隊將在4年內完成4000名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於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
  • 「精準醫學」尚需精準理解 對《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文章的冷思考
    來自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 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血液疾病以及腫瘤專家維奈·普拉薩德(Vinay Prasad),今年9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一篇有關精準醫學方面的評論如是說,隨即引起眾多專家激烈爭論。
  • 推進精準醫學發展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原標題:推進精準醫學發展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代表委員訪談   本報記者 張佳星   科技日報:今年1月3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宮正式宣布美國啟動「精準醫學」研究計劃,什麼是精準醫學?美國啟動的精準醫學研究計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 【精準醫學簡訊】 泛生子到訪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
    【精準醫學簡訊】 泛生子到訪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 2021-01-06 0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泛生子登陸納斯達克達成全球癌症精準醫學領域史上最大IPO
    摘要:2020年6月19日(中國北京)美國東部時間6月19日,泛生子正式在紐約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GTH」。此次IPO,泛生子共發行1600萬股美國存託股(ADS),每股公開發行價格為16美元,合計募資約2.6億美元(綠鞋前),達成全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癌症精準醫學公司上市項目(按綠鞋前計)。2020年6月19日(中國北京)美國東部時間6月19日,泛生子正式在紐約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GTH」。
  •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精準醫療分會在京成立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寧迪)近日,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籌備的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精準醫療分會在京成立。    精準醫療是通過基因組、 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對於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物的分析與鑑定、驗證與應用,從而最終實現對於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的目的,提高疾病診治與預防的效益。
  • 中科院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預期4年完成
    日前,中國科學院宣布啟動該院重點部署項目「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將在4年內完成4000名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研究包括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組健康檔案及針對重要慢性病的遺傳信號開展預警和幹預研究等。 中國精準醫學計劃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牽頭、多個院所參加的交叉學科團隊。
  • SCI期刊增刊那些事兒
    本著共享、讓更多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在全球科學舞臺上展示的原則(好吧,其實確實有點擔心投稿論文過少會不會尷尬,但實質上沒有具體出版數量要求),就在丁香園和小木蟲論壇上發布了call for papers的約稿函。本以為會有一片讚揚聲,結果啦啦啦啦啦,萬萬沒想到,很多人黑我,最典型的莫過於是「這種增刊發了沒用,都不認的」。
  • 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啟動
    摘要 【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啟動】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正式啟動,該項目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牽頭、多個院所參加,將在4年內完成4000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於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
    日前,中國科學院的重點部署項目「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正式啟動。項目由北京基因組所牽頭,中科院多個院所交叉學科團隊參加。  研究將在4年內完成4000名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包括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組健康檔案和針對一些重要慢性病的遺傳信號開展疾病風險和藥物反應的預警和幹預研究。這一計劃還包括進行糖尿病人群的表觀基因組研究和腫瘤的早診與治療的精準醫學方案等研究項目。
  • 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原標題: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為進一步促進國內臨床腫瘤學領域的學術交流,提高腫瘤診治規範化水平,推動國內對食管癌診治的系統化、規範化,由日照市癌症中心
  • 「精準醫學」參與者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可以說,賽默飛世爾是精準醫學的直接參與者。在中國,精準醫學行業湧現出一批創業公司。巨大的市場和並不明確的未來,需要如何看待?行業領導者是如何看待這個行業的呢?近日,財新健康點在青島對賽默飛中國區總裁江志成(Gianluca Pettiti)以及賽默飛全球精準醫學項目負責人Corina Shtir博士進行了專訪,看他們是如何把握精準醫學的行業脈搏,引領精準醫學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