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導致一連串具有癌症特徵的突變

2020-11-26 生物谷

2020年4月18日訊/

生物谷

BIOON/---染色體斷裂-融合-橋循環(breakage-fusion-bridge cycle, BFB循環)是一種災難性的突變過程,常見於

腫瘤

發生過程中,可導致基因擴增並推動基因組快速進化。BFB循環的主要機制尚不清楚,尤其是在這種循環中,染色體橋如何斷裂的關鍵特徵。此外,根據經典BFB模型預測的簡單DNA序列重排模式並不常見於癌症基因組中。相反,BFB循環的DNA序列特徵往往伴隨著其他的基因組重排,包括另一種災難性的突變模式,即染色體碎裂(chromothr

ips

is)。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種已定義的系統中重現了BFB循環的基本步驟,使得能夠進行機理研究和確定染色體橋形成的直接和長期基因組後果。為了確定染色體橋斷裂的直接後果,他們將活細胞成像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Look-Seq)相結合。通過比較子細胞或孫細胞(granddaughter cell, 即子細胞在分裂後產生的子細胞)的單倍型拷貝數和結構變異,就可以揭示BFB循環中的複雜突變機制,其中的一些突變機制經過兩代以上才會發生。隨後,在讓實驗誘導的4號染色體雙著絲粒融合(dicentric fusion)形成的染色體橋發生斷裂後,他們對源自單細胞的細胞群體進行了基因組分析,從而確定了染色體橋斷裂的長期後果。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4月17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echanisms generating cancer genome complexity from a single cell division error」。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0712。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染色體橋斷裂需要肌動蛋白依賴性的機械力。然後,染色體橋的形成和斷裂與一連串附加的突變事件相偶聯。對於最初的步驟,他們確定,直接的染色體橋機械斷裂可以產生簡單的斷裂和局部DNA碎片化,這就為癌症基因組中經常觀察到的稱為「局部跳躍(local jump)」的重排模式提供了一種解釋。與此同時,染色體橋的DNA複製也有缺陷,他們的數據表明,這可以產生複雜的重排。其中的一些重排表現出明顯的序列特徵,即許多短的(大約200個鹼基對)插入序列的串聯排列,他們稱之為「串聯短模板(Tandem Short Template, TST)跳躍」。

他們利用單分子長讀DNA測序技術證實了TST跳躍在人類癌症中的存在。接下來,在染色體橋形成後的有絲分裂過程中,出現了第二波DNA損傷和染色體碎裂,在這時,斷裂的染色體橋發生了意外的異常DNA複製。最後,這些受損的發生斷裂的染色體橋以高頻率錯配,在接下來的細胞周期中形成微核,這會產生額外的染色體橋形成-微核化(micronucleation,即形成微核)-染色體碎裂循環。對克隆細胞群體的基因組序列分析確定了染色體橋斷裂會啟動複雜核型演化的迭代循環。他們觀察到了微核形成後的一系列類似事件,並針對與癌症相關的細胞核結構缺陷(「核異型, nuclear atypia」)如何促進基因組不穩定,提出了一個統一的模型。

由此可見,這些研究人員確定了一連串揭示單個細胞分裂錯誤---染色體橋形成---如何迅速產生癌症基因組的許多標誌性特徵的事件,包括持續的基因組進化和亞克隆異質性。這些結果促使人們對當前的染色體BFB模型進行了實質性的修正,並確立了染色體碎裂的發作將與BFB循環內在地交織在一起。這些突變事件在癌症中很常見,但很可能也會在發育過程中和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Neil T. Umbreit et al. Mechanisms generating cancer genome complexity from a single cell division error.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0712.

2.Jacob Paiano et al. Burning bridges in cancer genomes.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4899.

相關焦點

  • 2020年4月17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導致一連串具有癌症特徵的突變doi:10.1126/science.aba0712; doi:10.1126/science.abb4899染色體斷裂-融合-橋循環(breakage-fusion-bridge cycle, BFB循環)是一種災難性的突變過程,常見於腫瘤發生過程中,可導致基因擴增並推動基因組快速進化
  • Cell:幹細胞分裂確實會增加癌症風險
    論文共同通信作者、劍橋大學英國癌症研究中心主任Richard Gilbertson說,「一種觀點在科學界流行了好幾年---一些人說癌症是『壞運氣』,這是因為幹細胞中的突變是偶然產生的,然而其他人聲稱環境致癌物在癌症產生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這種不一致性主要來自於使用不同的數學模型來研究現存的人類癌症和幹細胞數據,因此很難梳理出單個因素的影響。
  • Science:挑戰常規!兩步驟導致細胞永生化和癌症
    細胞永生化的關鍵是一種被稱作端粒酶的酶,它讓染色體在經常分裂的細胞中保持健康。這種酶延長染色體末端的端粒,在每次細胞分裂期間,這些端粒就會變短。當端粒太短時,染色體末端彼此間連接在一起,當細胞分裂時,這會造成破壞,在大多數情況下會殺死細胞。
  • 為什麼隨著衰老出現的基因突變會導致癌症的發生?
    損害來自改變我們DNA的化學反應,以及複製時引入的錯誤。我們的細胞可以抵禦這些破壞,但這些機制並非萬無一失,細胞會在一生中逐漸累積DNA損傷。由於這種損害,你的基因組在每個細胞中都變得不太一樣。當細胞分裂時,它將傳遞這些變化,並且隨著它們的積累,存在越來越多的效應。
  • 不僅和糖尿病有關,突變體還會誘發癌症!
    文章中,研究者指出,單一的基因突變或能明顯影響個體的面部特徵,而且研究者發現了三種具有類似特性的基因突變;他們對3000名參與者的面部特徵進行分析,這些參與者來自不列顛群島研究計劃、其中的雙胞胎來自聖託馬斯醫院的TwinsUK計劃,此外志願者中還有來自東亞的志願者。
  • 誘變劑導致DNA突變之外,還會導致基因轉錄發生錯誤
    暴露於誘變劑或引起突變的試劑,不僅會導致DNA發生突變,而且在基因轉錄成蛋白質時似乎會引起錯誤,這可能是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的重要因素
  • Science:破解細胞每次分裂時染色體正確遺傳之謎
    2021年1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有機體從單個細胞開始,經過幾百萬次分裂,最終產生了骨骼、心臟、大腦和其他組成生命的成分。在這個複雜的過程中,主要動力是DNA通過染色體在每個子細胞中的分離而發生轉移。在每次細胞分裂過程中,所有染色體的複製和精確分布是至關重要的。
  • Science背靠背|再添實證,北京大學白凡/徐濤發現馬兜鈴酸是致癌的...
    AA極大地加速了突變積累並增強了克隆擴增。在染色質重塑基因如KMT2D和KDM6A中廣泛觀察到MNU突變,但在TP53,PIK3CA和FGFR3中很少見。發現KMT2D突變在尿道上皮細胞中很常見,無論這些細胞是否經歷外源性誘變劑暴露。拷貝數的改變很少見,並且主要局限於小範圍的區域,以及拷貝中性的雜合性喪失。MNU中與AA相關的單個克隆擴展到幾平方釐米的大小。
  • 全基因組測序表明,DNA損傷和錯誤修復共同導致突變
    圖片:Arturo Agostino/Spencer Phillips細胞的DNA不斷地受到物理和化學壓力或基因毒素的傷害,這可能會損壞細胞並引起突變。細胞具有許多種修復機制,可以在DNA損傷出現後進行修復工作。
  • Science:現在,我們能「實時觀察」基因突變了
    近日,Science雜誌發表了一項重大的突破性成果:一種被稱為「Mother Machine」的裝置使實時觀察單個細菌細胞中的突變形成
  • 癌症的剋星來了?2種蛋白質通過穩固結構修正DNA分裂錯配
    他們可以阻止DNA複製錯誤,還可以調用蛋白質來修復錯誤。在細胞準備分裂時,DNA會首先分裂,先是雙螺旋「解壓」成兩個獨立的主幹。新的核苷酸——腺嘌呤、胞嘧啶、鳥嘌呤或胸腺嘧啶——被填充到主幹另一側的空隙中,與對應的核苷酸(腺嘌呤與胸腺嘧啶、胞嘧啶與鳥嘌呤)配對,複製DNA,為新舊細胞複製一份副本。
  • 2020年4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4.Science: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導致一連串具有癌症特徵的突變doi:10.1126/science.aba0712; doi:10.1126/science.abb4899染色體斷裂-融合-橋循環(breakage-fusion-bridge cycle, BFB循環)是一種災難性的突變過程,常見於腫瘤發生過程中,可導致基因擴增並推動基因組快速進化
  • 還在背書癌症「八大特徵」?《Science》新增四大癌症物理特徵
    還在背書癌症「八大特徵」?Edwin L.Steele實驗室最近在《Science》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癌症的四個不同的物理特徵,它們既影響癌細胞,也影響腫瘤微環境,有助於腫瘤的生長和對強效抗癌藥物產生抗藥性。
  • 科學家:基因突變是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研究過程中,來自EMBL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EMBL-EBI)、英國蘇格蘭鄧迪大學和威康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分析了2700多個線蟲基因組,以便更好地了解基因突變的原因。這樣的研究對癌症的研究、診斷和治療具有潛在的意義。如果一個細胞的DNA經常暴露在物理和化學壓力或基因毒素中,這些物質會破壞細胞整體,並引起細胞內部的基因突變。
  • 吸菸導致KRAS基因突變形成肺癌
    眾所周知,吸菸是導致肺癌的首要風險因素。每次吸菸時,都會對肺細胞造成雙重打擊,為癌症的形成創造理想的生存環境。香菸中所含有的化學藥品,如焦油和甲醛會滲透到細胞中,損傷DNA。上述化學藥品也會對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過程的基因造成嚴重破壞,即促使細胞分裂的基因變得極度活躍,以及使調控細胞分裂的基因失去調控能力。
  • PLoS Genet: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不會產生導致癌症的基因突變
    2016年4月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血細胞製造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而且不會在這種幹細胞中引入隨後可能導致癌症產生的基因變化。
  • Nature:測量單個皮膚細胞中積累的DNA突變可預測黑色素瘤風險
    2020年10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檢測單個皮膚細胞中DNA突變的研究,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早在發現任何可疑的痣之前,就可以估計最致命的皮膚癌---黑色素瘤---的風險。
  • 得癌症是「運氣不好」? 專家:又是誤導!
    3月23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症中心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題為《幹細胞分裂、體細胞突變、癌症病因學和癌症預防》(以下簡稱「論文」)稱,近三分之二的癌症基因突變可歸咎於健康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發生的DNA(脫氧核糖核酸)複製隨機錯誤,即所謂的「壞運氣」,而不是遺傳基因或環境因素。這使得很多人相信大多數癌症的發生其實是隨機的,是聽天由命的,完全取決於「上帝擲骰子」。
  • 2019年6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類器官是由幹細胞在體外培養時形成的微觀自我組裝的三維結構。它們概括了它們的體內對應器官的許多結構和功能方面。這種多用途的技術已導致許多新的人類癌症模型的開發。如今人們有可能利用來自患有多種癌症的個體的腫瘤組織作為起點,構建出無限擴展的類器官。另外,基於CRISPR的基因修飾允許依據癌基因變化的任何組合來設計癌症的類器官模型。
  • 美國《科學》雜誌發表最新論文: 近2/3的癌症發病是因為基因突變
    近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中文名《科學》)刊登了一篇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症中心的研究,該研究稱,近三分之二的癌症基因突變可歸咎於健康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發生的DNA(脫氧核糖核酸)複製隨機錯誤,即,所謂的「壞運氣」,而不是遺傳基因或環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