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Science:現在,我們能「實時觀察」基因突變了

2021-01-17 生物探索

近日,Science雜誌發表了一項重大的突破性成果:一種被稱為「Mother Machine」的裝置使實時觀察單個細菌細胞中的突變形成(mutagenesis)成為了可能。研究還證實,突變比人們先前認為的更中性。


圖片來源:Science(DOI: 10.1126/science.aan0797)


突變是生命變化和進化的驅動力。然而,先前大多數已知的關於突變動力學的知識都是基於間接測量的推理。現在,在題為「Mutation dynamics and fitness effects followed in single cells」的論文中,來自法國的一個科學家小組開發了一種微流體裝置,可以同時觀察數百個單獨的大腸桿菌細胞在多個複製周期中的分裂和突變。


1觀察突變的重要性


未參與該研究的、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分子微生物生態學家Martin Ackermann說:「突變對生物學至關重要。一方面,它們是進化革新以及地球上生命多樣性的基礎;另一方面,它們也是我們所面臨的一些最緊迫的醫學問題的根源。因此,了解突變發生的時間和它們對生物體的影響是生物學的一個中心目標。而這項新研究朝著這個目標邁出了一大步。」



圖片來源:網絡


牛津大學研究細菌突變形成(mutagenesis)的Stephan Uphoff博士對此表示贊同。他說:「這是一篇令人興奮的論文,它結合了新的方法和重要的問題,即,突變形成的動力學是什麼,以及突變對健康有何影響?」


2先前方法的局限性


據Uphoff博士介紹,在正常細菌生長期間檢測突變率的一個常用方法是做一個突變積累試驗(mutation accumulation assay)。為了實現這一點,研究人員在瓊脂平板(agar plate)上對一個細菌進行劃線培養(streak a bacterial culture),挑出一個單菌落,再劃線(streak),再挑一次,再劃線,這樣持續20天左右。對原始菌落和最終菌落的基因組進行測序和對比,能夠用來計算每一代的突變數量。


這種方法的問題是,研究人員能夠分析的樣本數量相當少。此外,科學家們所觀察到的突變對健康的影響是有偏差的。「你永遠不會看到高度有害或致命的突變,因為這些細胞永遠不會形成一個菌落。」Uphoff博士解釋道。


3創新技術的突破性


在這項最新發表的研究中,微生物學家/生物物理學家Lydia Robert及其同事找到了消除上述偏差的方法。她說:「我們的想法是,利用微流體技術,我們能夠在每次細胞分裂後保留一個細胞,不依賴於它的健康,從而阻止自然選擇的作用。此外,基於微流體的這一系統是高通量的,我們可以通過顯微鏡下的延時成像同時分析1000個單獨的細菌細胞。



Robert說:「它們在裡面『遊泳』,然後被卡住。」L. ROBERT ET AL., SCIENCE (2018)


Robert等在2010年開發了這個被稱為Mother Machine的裝置。首先,它包含一個大通道,細菌生長所需的培養基通過該通道流動;此外,一連串的終端微通道(dead-end microchannels)垂直於這一大通道。微通道的直徑為1微米大小,剛剛好是一個細菌的尺寸(上圖)。卡在每個通道末端的細胞是「母」細胞(「mother」 cells),它們的分裂能夠被持續觀察。


4研究結果的顛覆性


為了計算突變發生的數量,研究小組使用了表達一種螢光標記錯配修復蛋白(該蛋白會與複製錯誤的DNA位點結合)的細菌。每一個複製引起的突變都顯示為一個亮黃色的斑點(下圖)。通過這些實驗,研究人員估計,大腸桿菌的突變大約每20天發生一次。他們還指出,突變傾向於以穩定的速度發生,而不是爆發式發生。



Bacteria in the mother machine showing replication mutations

MARINA ELEZ AND JEAN OLLION


在不同的實驗中,研究小組分析了細菌的生長表型,然後應用已知的突變率來計算對健康的影響。最終,他們確定,1%的突變是致命的,剩餘非致命的突變中大多數是準中性的(quasi-neutral)。


科學家們還調查了傾向於有更高突變率和不同突變類型的大腸桿菌菌株。結果發現,儘管發生了更多的突變,但這類菌株依然表現出了一種勻速的(even-paced)突變頻率,且影響健康的突變比例也是相同的。


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Marina Elez總結道:「基本上,我們發現,突變比人們先前認為的更中性。


5未來應用的廣泛性


Uphoff博士認為,這一發現為在更多的條件下調查突變提供了基礎,如,調查具有不同遺傳背景的細菌,或在抗生素存在的情況下進行研究。


而Robert強調,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很可能「能夠適用於許多不同的細胞」,這將進一步擴大研究突變動力學的範圍。

參考資料:1)Monitoring Mutations with Microfluidics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獲重大突破,復活了猛獁象突變基因,它能重現地球嗎?
    根據《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雜誌報告指出,科學家們獲得了重大突破,居然「復活」了位於弗蘭格爾島猛「猛獁象」的突變基因,這是什麼情況?是有希望將猛獁象重現地球上嗎?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大約在4000年前,一小群猛獁象在西伯利亞海岸偏遠的北極避難所Wrangel島上滅絕,這可能是地球上猛獁象最後的消失點,而科學家們在「復活」猛獁象突變基因之後,進行研究表明,在這些猛獁象滅絕之前,它們遭受到了一系列遺傳缺陷的困擾,這些遺傳缺陷可能阻礙了它們的發育,繁殖和嗅覺能力。
  • Science:重大突破!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超快速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
    圖片來源:Ella Marushchenko在CRISPR-Cas9基因編輯過程中,酶類Cas9能被用作剪刀在基因編輯的特定位點切割DNA鏈,同時導向RNA分子則會幫助Cas9酶類結合到預想鏈的DNA位點上,目前該過程的部分流程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能將整個過程縮短到幾秒鐘時間。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其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尚無法精準靶向目標序列,並不產生脫靶效應。科學家認為,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為安全起見,更好地了解、控制可能產生的脫靶效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脫靶檢測方法的開發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Science:揭秘腫瘤抑制蛋白TP53突變的顯性負面效應
    40年前科學家們鑑別出了該基因,從那時候開始很多研究人員相繼開始對該基因進行研究;其中一項研究就是,當該基因突變時,其會給予抑制腫瘤進展的蛋白添加新的功能。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TP53基因突變的顯性負面效應,這種效應會導致野生型TP53的活性下降,野生型的TP53即為天然非突變的TP53形式,這種顯性負面效應是指當基因發生突變時,其會導致基因產物反向影響相同細胞中野生型的基因產物。
  • 基因突變能不能使我們成為超級英雄?
    那麼變異我們究竟能不能成為超級英雄,我們的基因為什麼會變異?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基因】什麼又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是指基因組DNA分子突然的,或者遺傳性發生變異現象,基因在結構上發生【鹼基對】組成或排列順序的改變。基因就像人類的編碼結構,是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他通過複製把遺傳信息再傳遞給你的後代。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基因突變呢?
  • Science公布十大年度科學突破,基因編輯入選年度最大「breakdown」
    大數據文摘出品 作者:魏子敏、蔣寶尚 每一年,《科學(Science)》雜誌都會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今年的評選於當地時間20號剛剛新鮮出爐。除了十大年度科學突破(runners-up)外,今年還增加了三個年度科學故障(breakdowns)的評選項目,其中,賀建奎和他的爭議項目基因編輯,入選這一年度最大「breakdown」。
  • Nat Genet:重大突破!發現200個非編碼基因突變可導致癌症!
    2018年4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人體基因組中98%的DNA都不會編碼蛋白質。與癌症相關的大量基因突變都發生在這些非編碼區域,但是目前還不清楚它們如何影響腫瘤生長和發展。現在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醫學院和MOoores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非編碼DNA中幾乎有200個突變在癌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Science:與衰老和疾病相關的「端粒長度」研究獲重大突破!
    Kibriya說:「通過分析超過20種組織類型的6000多個組織樣本和近1000個死後人體樣本,我們能在其中發現端粒長度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這使研究人員可以比較不同組織的端粒長度,如皮膚、大腦、肺、結腸和腎臟,以及血細胞中端粒的長度。
  • BMC Biotechnology:新技術實時觀察基因表達
    基因表達一直都是科學家們的研究熱點,通過成像技術實時觀察基因的表達情況,聽起來有些玄乎,但是最近BMC Biotechnology發表的一篇文章讓夢想照進現實,實時觀察基因表達的工具誕生啦!這一工具據稱可以實時觀察基因表達第一時間將基因表達情況生物體的行為動作結合起來。
  • Science:線粒體基因遷入核不為性
    「儘管我們還不確信當中的機制,但是我們假設進入核中的這些線粒體基因是與核中的基因相匹配的,」Brandvain說道,「當你擁有兩個相互依靠的完備基因時,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讓它們結合在一起。這可能與故意打破一個好的音樂二重奏有些相似。」
  • Nature:重大突破!利用靶向KRAS突變基因的外泌體治療胰腺癌
    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早期研究已證實外泌體可被用來檢測胰腺癌,但是這些最新的發現揭示出作為一種潛在新的療法,經過基因改造的外泌體可被用來直接地和特異性地靶向經常與胰腺癌相關的KRAS突變基因。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經過基因修飾的外泌體(被稱作iExosome)能夠運送特異性地靶向KRAS突變基因的小RNA分子,從而導致胰腺癌模式小鼠病情緩解,增加它們的總存活率。
  • Science: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導致一連串具有癌症特徵的突變
    2020年4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染色體斷裂-融合-橋循環(breakage-fusion-bridge cycle, BFB循環)是一種災難性的突變過程,常見於腫瘤發生過程中,可導致基因擴增並推動基因組快速進化。BFB循環的主要機制尚不清楚,尤其是在這種循環中,染色體橋如何斷裂的關鍵特徵。
  • 科學家獲重大突破,一種「突變細菌酶」誕生,能快分解速塑料廢物
    但是從科學的統計來看,無論是我們陸地區域還是海洋區域,塑料垃圾可以說是「堆積成山」,並且已經影響到了我們地球所有的生命體,包括我們人類。而根據《衛報》最新報告指出,科學家在分解塑料廢物方面又獲得了重大突破。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但2013年底,技術進步使得這一項目有了重大突破,他們獲得了解析度為0.34納米的TRPV1蛋白的結構。該成果的發表對於領域來說,無異於驚雷。因為這證實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解析小的、重要的分子。儘管低溫電子顯微鏡發展迅速,很多研究者認為,它仍有巨大提升空間。他們希望能製造出更靈敏的電子探測器,以及更好地製備蛋白樣本的方法。
  • 重大突破!動植物中的線粒體基因編輯進展
    研究者將split-DddAtox與TALE蛋白結合,又用上了前述的基因編輯工具箱內的老成員,TALE蛋白能識別特異的DNA序列,在MTS的幫助下,它可以進入線粒體,並結合在特定的mtDNA序列上。限制:DdCBE系統只能有效的編輯基因組中緊挨T的C鹼基,有很大的限制性;目前只能使mtDNA中積累的突變鹼基減少,卻不能完全消除,但由於線粒體疾病的特殊性,減少突變位點也是能夠起到治療作用的。儘管距離醫學應用還很遙遠,但通過該技術可開發動物疾病模型,用以研究線粒體突變疾病,確認突變對疾病的影響,並針對相應通路篩選出藥物。
  • Science:我國科學家鑑定出有助調節血液膽固醇水平的LIMA1基因突變
    2018年6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大學、新疆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上海科技大學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至少部分地負責調節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的基因突變。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這項研究繼續發現,正是這些小鼠內部的突觸重新排列才導致了這一觀察結果。2.Science:顛覆常規!在實驗中,這些研究人員敲除了負責產生IR21a受體的蚊子基因。然後,他們將大約60隻突變蚊子(即基因敲除蚊子)放入一個鞋盒大小的容器中,在這個容器的後壁上裝有一塊板,將這塊板加熱到接近37℃的核心體溫,然後向這些蚊子噴入一小撮二氧化碳,以模仿人類的呼吸。當非突變蚊子快速地聚集在這塊接近37℃的板上試圖覓食時,突變蚊子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這塊板。
  • 2020年4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4.Science: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導致一連串具有癌症特徵的突變doi:10.1126/science.aba0712; doi:10.1126/science.abb4899染色體斷裂-融合-橋循環(breakage-fusion-bridge cycle, BFB循環)是一種災難性的突變過程,常見於腫瘤發生過程中,可導致基因擴增並推動基因組快速進化
  • Science:重大發現!多種精神障礙存在著基因重疊
    2018年2月10日/生物谷BIOON/---大多數醫學疾病具有明確的在組織、器官和體液中觀察到的物理特徵。相反之下,精神障礙(psychiatric disorder)並不是由這種病理特徵所定義的,而是由行為所決定的。
  • Science:重大突破!揭示單個鳥苷酸決定著HIV RNA基因組的命運
    這是必要的,這是因為HIV的遺傳密碼由RNA構成,會快速地發生突變。這使得這種病毒能夠適應並對目前的HIV療法產生抗藥性。如果一種藥物靶向的HIV位點在特定患者中發生了突變,那麼它可能不再對這些患者有效。通過同時使用幾種藥物,治療方案更有可能持續作用更長時間。但是這項新研究所關注的HIV RNA基因組區域是「高度保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