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挑戰常規!兩步驟導致細胞永生化和癌症

2021-01-09 生物谷

圖片來自PD-NASA; PD-USGOV-NASA


2017年8月22日/

生物谷

BIOON/---有助讓細胞永生化的突變對

腫瘤

產生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指出細胞變成永生化遠比原來想像的更為複雜。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8月17日在線發表在

Science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utations in the promoter of the telomerase gene TERT contribute to tumorigenesis by a two-step mechanism」。

細胞永生化的關鍵是一種被稱作

端粒

酶的酶,它讓染色體在經常分裂的細胞中保持健康。這種酶延長染色體末端的

端粒

,在每次細胞分裂期間,這些端粒就會變短。

當端粒太短時,染色體末端彼此間連接在一起,當細胞分裂時,這會造成破壞,在大多數情況下會殺死細胞。

鑑於端粒隨著細胞年齡的增加而變短,科學家們從理論上認為,從不會衰老的癌細胞通過產生細胞在正常情形下不會產生的端粒酶而變得永生化,從而是得這些細胞永久性地保持較長的端粒。經估計,90%的惡性腫瘤利用端粒酶實現永生化,而且提出的多種癌症療法都著重關注降低端粒酶在

腫瘤

中的產生。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以體外培養的基因組工程細胞為實驗對象研究了永生化過程,而且當皮膚細胞從痣進展為惡性

黑色素瘤

時,也追蹤了它們,結果提示著端粒酶在癌症中起著更為複雜的作用。

論文通信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與

細胞生物學

助理教授Dirk Hockemeyer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對如何考慮促進癌症產生的最早過程和將端粒酶作為治療靶點產生影響。這也意味著端粒生物學在癌症產生的早期階段發揮的作用已被極大地忽視。我們在

黑色素瘤

中的發現很可能也適合其他的癌症類型,這也就意味著人們會更加仔細地研究較早的端粒縮短作為一種

腫瘤

抑制機制所發揮的作用。」

從痣到癌症

Hockemeyer、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同事們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皮膚病理學家Boris Bastian及其同事合作,發現細胞永生化是一個兩步驟過程,最初由激活端粒酶的突變引起,但這種激活水平較低。該突變位於端粒酶基因上遊的一個啟動子(被稱作TERT),該啟動子調節著端粒酶的表達水平。四年前,已有人報導過,大約70%的惡性

黑色素瘤

在TERT啟動子中具有這種相同的突變。

Hockemeyer說,這種TERT啟動子突變不能產生足夠的端端粒酶來使得前癌細胞永生化,但會延緩正常的細胞衰老,從而允許有更多的時間來讓更多的激活端粒酶的變化發生。他猜測端粒酶水平足以延長最短的端粒,但不能讓它們一直具有較長的長度和保持健康。

如果細胞未能增加端粒酶表達,那麼它們也不能永生化,並且最終因端粒變短而死亡,這是因為染色體連接在一起,在細胞分裂時會破碎。具有這種TERT啟動子突變的細胞更可能上調端粒酶,這就使得它們儘管具有非常短的端粒,但仍能繼續生長。

不過,Hockemeyer說,端粒酶水平是較低的,結果就是一些未受保護的染色體末端在存活的突變細胞中出現,這可能導致突變和進一步促進

腫瘤

形成。

Hockemeyer說,「在我們的論文發表之前,人們可能認為在TERT啟動子中僅獲得這一個突變就足以使細胞永生化,以及當這種情形在任何時候發生時,端粒縮短就被消除。我們證實這種TERT啟動子突變不能立即足以阻止端粒縮短。」

然而,仍然不清楚最終是什麼導致端粒酶上調表達,從而使得細胞發生永生化。 Hockemeyer說,它不可能是另一個突變,而是影響端粒酶基因表達的表觀

遺傳

變化,或轉錄因子或其他的結合到端粒酶基因上遊啟動子上的調節蛋白表達的變化。

「然而,我們有證據證實,第二步必須發生,而且是在端粒的長度縮短至一個臨界值時發生的,在這時,端粒是功能故障的,並且導致基因組不穩定。」

回想起來,這並不令人吃驚

雖然大多數癌症似乎需要端粒酶變得永生化,但已知只有約10%至20%的癌症在端粒酶基因上遊的啟動子中發生單核苷酸變化。然而,這包括大約70%的

黑色素瘤

和50%的肝和膀胱癌。

Hockemeyer說,用來支持這種TERT啟動子突變上調端粒酶表達的理論的證據一直是自相矛盾的:癌細胞往往具有較短端粒的染色體,但具有更高水平的端粒酶,這種高水平應當會產生更長的端粒。

根據這些新的發現,端粒在癌前細胞(precancerous cell)中比較短,這是因為端粒酶剛好足以維持而不延長端粒。

Hockemeyer說,「我們的論文調和了關於攜帶這種突變的癌症的相互矛盾的信息。」

該發現還解決了另外一個最近的違反直覺的發現:具有更短端粒的人更能抵抗黑色素瘤。他說,其中的原因在於如果一種TERT啟動子突變會促進癌前病灶(痣)向

黑色素瘤

轉化,那麼在具有更短端粒的人中,在細胞上調表達端粒酶和讓它們變得永生化之前,這些細胞將會死掉。

該研究還涉及對由人多能性

幹細胞

分化的細胞進行基因改造,使之攜帶TERT啟動子突變,隨後追蹤它們變得永生化的進展過程。這些結果與從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海倫迪勒家族綜合癌症中心的患者體內獲得的人皮膚病灶樣品中觀察到的進展過程是相同的。(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Kunitoshi Chiba, Franziska K. Lorbeer, A. Hunter Shain et al. Mutations in the promoter of the telomerase gene TERT contribute to tumorigenesis by a two-step mechanism.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17 Aug 2017, doi:10.1126/science.aao0535

相關焦點

  • Cell Cycle:細胞永生化研究進展
    而有些細胞會無限增殖,這是大多數惡性腫瘤發展的一個重要早期步驟。儘管細胞無限增殖在癌症中有著非常的重要性,但研究人員一直對於細胞永生化背後的分子機制知之甚少。這是因為科學家缺乏好方法研究永生化人類細胞。在發表在Cell Cycle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方法,能夠輕鬆地創建出不朽的人類乳腺上皮細胞。
  • Science: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導致一連串具有癌症特徵的突變
    此外,根據經典BFB模型預測的簡單DNA序列重排模式並不常見於癌症基因組中。相反,BFB循環的DNA序列特徵往往伴隨著其他的基因組重排,包括另一種災難性的突變模式,即染色體碎裂(chromothripsis)。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種已定義的系統中重現了BFB循環的基本步驟,使得能夠進行機理研究和確定染色體橋形成的直接和長期基因組後果。
  • 癌症免疫治療十大挑戰
    CIT的最終成功應用必須通過對晚期和早期癌症患者實現持久應答和生存的能力來定義。CIT對個別患者可能是成功的;然而,在實現「治癒癌症」這一更廣泛的社會目標方面,CIT研究領域面臨許多挑戰。以下我們定義了CIT面臨的十大關鍵挑戰(表1),該列表不是按優先順序排列的。
  • Science:破解腸道細菌致癌物colibactin導致DNA損傷機制,有助揭示...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Balskus及其同事們試圖通過準確地鑑定出colibactin如何與DNA發生反應產生DNA加合物來理解這種化合物如何導致癌症。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2月15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
  • 2020年2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復旦大學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構建首個人類胸腺細胞圖譜,揭示人類免疫系統起源,為開發新型癌症免疫療法打開大門doi:10.1126/science.aay3224人類胸腺的首個細胞圖譜可能會導致新的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
  • 免疫療治療法癌症的四大挑戰
    大多數人都知道傳統癌症療法:手術切除腫瘤,化療(化學治療)和放療(放射治療)。但近五年來,利用我們的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新一類藥物正逐漸引領癌症治療的潮流。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免疫療法動員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就像它對抗細菌和病毒一樣,而不是通過放化療來殺死癌細胞。對於一個像我這樣訓練有素的免疫學者來說,免疫療法為理解和治療癌症打開了新的大門。在將來,免疫療法可以是一種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完全為個人量身定製。儘管聽上去振奮人心,但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做,因為我們對免疫系統還不甚了解。
  • 【學術前沿】Science綜述 | 新的概念:系統回顧精確定時治療癌症
    在每種情況下,晝夜節律的喪失都會導致生存機會降低。這導致了一個假設,即晝夜節律紊亂會導致疾病。在這裡,該綜述回顧了時鐘中斷對人類健康(尤其是致癌作用)的影響以及通過精確定時治療來改善癌症治療的努力的研究現狀。分子水平的哺乳動物生物鐘由一個延時的轉錄-翻譯反饋環(TTFL)組成。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這項研究繼續發現,正是這些小鼠內部的突觸重新排列才導致了這一觀察結果。2.Science:顛覆常規!3.Science:細胞間通訊如何導致白血病發生?doi:10.1126/science.aaw3242近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血液幹細胞中的「流氓「通訊如何導致白血病的發生。這一發現為開發阻止該過程的新靶向治療鋪平道路。當幹細胞突變導致它們產生過多的血細胞時,就會發生諸如白血病之類的血液癌症。
  • Cell Cycle:新研究挑戰存在85年的舊有癌症生長和發展理論
    他們對180多名三陰性乳腺癌患者進行的一項分析揭示高水平的生物標誌物MCT4(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4, 單羧酸轉運蛋白4)與Cav-1(caveolin-1, 小窩蛋白-1)丟失嚴格地相關聯在一起,其中已知Cav-1是包括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在內的多種癌症的早期復發和轉移的標誌物。
  • 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症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當前的這項研究是對Gajewski實驗室在2015年11月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論文(doi:10.1126/science.aac4255)的追蹤研究,那篇論文是首批將特定腸道細菌的存在與更加強效的免疫治療藥物聯繫起來的論文之一。這些之前發表的論文已證實腸道微生物組組成能夠影響這些癌症免疫療法在小鼠中的療效。
  • 2019年6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Science:探究類器官癌症模型在癌症研究中的作用doi:10.1126/science.aaw6985在一篇新的綜述類型文章中,作為幹細胞和類器官領域的專家,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的Hans Clevers和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David Tuveson總結了類器官(organoids,也稱為微型器官,即mini-organs)在癌症研究中的使用
  • 2019年8月2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癌症無法終結?新研究帶來新的見解doi:10.1126/science.aau9923; doi:10.1126/science.aay2859如果能從癌症中找到什麼安慰的話,那就是這種毀滅性的疾病會隨著患者的死亡而消亡。至少長期以來人們是這麼認為的。
  • Science:癌症重要酶複合體結構
    2015年10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成功解析了一種在多種癌症特別是血液癌症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酶複合體的原子結構。
  • Science:新研究挑戰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核糖核苷酸的整合竟促進...
    未被修復的DSB在細胞分裂期間能夠導致基因喪失,並導致染色體轉位、突變率增加和癌變。在免疫多樣性的產生過程中,NHEJ也在V(D)J重組和類別轉換重組(class switch recombination)中導致程序性DSB。同源重組以完全相同的染色體作為模板執行精確的修復,因而僅發生在DNA經歷或完成複製的S和G2期。
  • Science Advances:巨噬細胞的「背包」可殺死癌症
    腫瘤會把巨噬細胞切成腫瘤形成前的狀態,所以很難實現從體內提取巨噬細胞,迫使它們進入殺死腫瘤狀態,讓它們與癌症作鬥爭。近日,哈佛大學韋斯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和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研究人員為這個問題創造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將一種特殊的細胞因子整合到「背包」中 ,從而使巨噬細胞保持殺死腫瘤的狀態。
  • 2020年4月17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導致一連串具有癌症特徵的突變doi:10.1126/science.aba0712; doi:10.1126/science.abb4899染色體斷裂-融合-橋循環(breakage-fusion-bridge cycle, BFB循環)是一種災難性的突變過程,常見於腫瘤發生過程中,可導致基因擴增並推動基因組快速進化
  • Science:重大發現!前列腺和肺部中的小細胞癌竟是由相同的機制導致的
    2018年10月7日/生物谷BIOON/---對治療產生抗藥性的癌症通常會發展為小細胞癌---也稱為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SCNC),它們具有非常差的預後。某些癌症能夠通過改變細胞類型部分地逃避治療,比如,從侵襲性腺癌發展到小細胞癌。
  • Science:挑戰常規!高水平HDL不一定有益!
    這種突變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增加,即便是在HDL-C(編者註:HDL-C是與HDL結合的膽固醇,當HDL水平高時,HDL-C水平也會升高,因而被認為是「好的」膽固醇)水平增加的情形下,也是如此。這名參與者具有兩個拷貝的SCARB1基因突變 P376L,研究人員證實這會導致HDL受體功能破壞。在研究人員所採取的方法當中,他們製造出這名SCARB1功能缺失的參與者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s),並利用iPSCs產生肝細胞,隨後證實這些新產生的肝細胞攝取HDL的能力顯著下降。Rader解釋道,「這種突變阻止這種受體進入細胞表面,而為了攝取HDL,它就應當在細胞表面上。
  • 新年將至,Science增刊 | 十餘位專家牽頭論述中國精準醫學與癌症...
    慶幸的是,諸如下一代DNA測序等創新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對個體癌症患者發生的遺傳、分子和形態學變化的理解迅速而顯著增加,為癌症靶向治療奠定了基礎。希望靶向治療能夠在分子水平上提供功能性甚至是結構上的糾正,或者至少為常規治療提供有效的替代方案。由於肝癌是一種具有很大異質性的疾病,導致難以得到適當分層的患者無法進行最佳的靶向治療,並會增加副作用的風險,進而導致靶向治療的失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