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挑戰常規!高水平HDL不一定有益!

2020-12-08 生物谷


圖片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Daniel Rader博士實驗室。

2016年3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等多種機構的研究人員推翻一項人們普遍接受的醫學觀點:高水平的HDL膽固醇(HDL-C)是有好處的。他們注意到編碼一種結合到高密度脂蛋白(HDL)上的細胞受體蛋白的基因當發生一種特定突變時會阻止這種受體發揮功能,並證實由於一種遺傳原因增加的HDL-C水平可能實際上是不好的。這種突變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增加,即便是在HDL-C(編者註:HDL-C是與HDL結合的膽固醇,當HDL水平高時,HDL-C水平也會升高,因而被認為是「好的」膽固醇)水平增加的情形下,也是如此。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3月11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are variant in scavenger receptor BI raises HDL cholesterol and increases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之前的研究已提示著HDL可能並不像心臟學家通常所認為的那樣如此良好地防止心臟病,特別是在幾項針對提高HDL的藥物的臨床試驗已證實很少有或根本沒有這種保護效果之後,尤其如此。論文通信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遺傳學系主任Daniel J. Rader博士說,「關於HDL的這種觀點最近已變成它可能並不直接防止所有心臟病的看法。我們的結果表明提高HDL水平的一些原因實際上會增加心臟病風險。這次首次證實提高HDL水平的一種基因突變反而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Rader和他的同事們以328名HDL水平明顯增加的參與者為測試對象,對他們基因組中的脂質調節區域進行測序,以便鑑定出高水平HDL的遺傳原因。他們著重關注的一種基因是SCARB1,它編碼清道夫受體B1(Scavenger Receptor B1, SR-B1),即細胞表面上的一種主要HDL受體。

在這種測序過程中,研究人員首次鑑定出一名SCARB1功能完全缺失的參與者,其體內具有異常高水平的HDL(大約150 mg/dL),而人體正常水平大約為50 mg/dL。這名參與者具有兩個拷貝的SCARB1基因突變 P376L,研究人員證實這會導致HDL受體功能破壞。

在研究人員所採取的方法當中,他們製造出這名SCARB1功能缺失的參與者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s),並利用iPSCs產生肝細胞,隨後證實這些新產生的肝細胞攝取HDL的能力顯著下降。Rader解釋道,「這種突變阻止這種受體進入細胞表面,而為了攝取HDL,它就應當在細胞表面上。這種受體功能的破壞是由於蛋白合成期間它存在摺疊和加工錯誤。」

通過觀察其他人的基因組測序信息,研究人員能夠證實只攜帶單拷貝SCARB1 P376L突變的人體內也有更高水平的HDL-C。由此看來,Rader和他的同事們基於他們對SCARB1功能的了解以及之前針對小鼠的研究,就已有一種預感:SCARB1 P376L突變雖會提高HDL,也可能似乎自相矛盾地增加心臟病風險。

通過與世界上的其他研究人員合作,Rader和他的同事們能夠準確地證實了他們之前的猜測。Rader說,「這種SCARB1變異體,儘管比較罕見,但是也足夠頻繁出現,從而允許我們研究它對只攜帶單拷貝這種突變的人們的HDL水平和心臟病的影響。」

Rader指出一種增加SCARB1表達或活性的治療方法儘管會降低血液HDL水平,但仍然可能是一種降低心臟病風險的方法。Rader作出結論,「這項研究證實HDL的保護效應當更加依賴於它如何發揮作用而不僅僅是它存在的多少。我們仍然需要更多地了解HDL功能與心臟病風險之間的關係。」(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 生物谷APP

Rare variant in scavenger receptor BI raises HDL cholesterol and increases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oi:10.1126/science.aad3517

Paolo Zanoni1,*, Sumeet A. Khetarpal1,*, Daniel B. Larach1,*, William F. Hancock-Cerutti1,2, John S. Millar1, Marina Cuchel1, Stephanie DerOhannessian1, Anatol Kontush2, Praveen Surendran3, Danish Saleheen3,4,5, Stella Trompet6,7, J. Wouter Jukema7,8, Anton De Craen6, Panos Deloukas9, Naveed Sattar10, Ian Ford11, Chris Packard12, Abdullah al Shafi Majumder13, Dewan S. Alam14, Emanuele Di Angelantonio3, Goncalo Abecasis15, Rajiv Chowdhury3, Jeanette Erdmann16, Børge G. Nordestgaard17, Sune F. Nielsen17, Anne Tybjærg-Hansen18, Ruth Frikke Schmidt19, Kari Kuulasmaa20, Dajiang J. Liu21, Markus Perola20,22, Stefan Blankenberg23,24, Veikko Salomaa20, Satu Männistö20, Philippe Amouyel25, Dominique Arveiler26, Jean Ferrieres27, Martina Müller-Nurasyid28,29, Marco Ferrario30, Frank Kee31, Cristen J. Willer32, Nilesh Samani33,34, Heribert Schunkert35, Adam S. Butterworth3, Joanna M. M. Howson3, Gina M. Peloso36, Nathan O. Stitziel37, John Danesh3,9, Sekar Kathiresan36, Daniel J. Rader1,†, CHD Exome+ Consortium‡, CARDIoGRAM Exome Consortium, Global Lipids Genetics Consortium

Scavenger receptor BI (SR-BI) is the major receptor for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 cholesterol (HDL-C). In humans, high amounts of HDL-C in plasma are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Mice that have depleted Scarb1 (SR-BI knockout mice) have markedly elevated HDL-C levels but, paradoxically, increased atherosclerosis. The impact of SR-BI on HDL metabolism and CHD risk in humans remains unclear. Through targeted sequencing of coding regions of lipid-modifying genes in 328 individuals with extremely high plasma HDL-C levels, we identified a homozygote for a loss-of-function variant, in which leucine replaces proline 376 (P376L), in SCARB1, the gene encoding SR-BI. The P376L variant impairs posttranslational processing of SR-BI and abrogates selective HDL cholesterol uptake in transfected cells, in hepatocyte-like cells derived from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the homozygous subject, and in mice. Large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revealed that subjects who are heterozygous carriers of the P376L variant hav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evels of plasma HDL-C. P376L carriers have a profound HDL-related phenotype and an increased risk of CHD (odds ratio = 1.79, which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相關焦點

  • Science:挑戰常規!兩步驟導致細胞永生化和癌症
    然而,仍然不清楚最終是什麼導致端粒酶上調表達,從而使得細胞發生永生化。 Hockemeyer說,它不可能是另一個突變,而是影響端粒酶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變化,或轉錄因子或其他的結合到端粒酶基因上遊啟動子上的調節蛋白表達的變化。
  • Science:挑戰常規!揭示microRNA抑制mRNA表達新機制
    他們發現,在許多情況下,儘管非經典位點的配對不完美或異常,但是miRNA與一個非經典位點的結合要比與某些經典位點的結合更牢固。 Lin說:「作為人類,我們喜歡按照不同的特徵將事物進行分類。但是要建立一種定量模型,你必須認識到每種miRNA與靶標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的。」
  • PLOS Biol:有益菌不有益,多了也致命
    2015年2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和許多動物一樣,我們的機體中寄居著許多不同的有益細菌,這些細菌惠及宿主機體的同時也會幫助自己進行生存及擴散,但是如果細菌生長地太多就會對機體產生致命的影響,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導中,來自葡萄牙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單一基因組的改變或許會通過增強細菌在宿主中的密度來將有益細菌轉化為有害細菌。
  • Science:挑戰常規!少突膠質細胞多樣性遠超想像
    Oligodendrocyte heterogeneity in the mouse juvenile and adult central nervous systemdoi:10.1126/science.aaf6463Sueli Marques1,*, Amit Zeisel1,*, Simone
  • 發表高水平SCI論文的第一步,應該這樣寫好論文標題
    就如,百度的廣告語「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華為廣告語「華為,不僅僅是世界500強」,腦白金的廣告語「今年過節不收禮」等等。看到這些廣告語就能知道公司的定位。看到論文的標題就要知道論文的內容。用好短語高水平論文(Nature、Science、Cell等頂級期刊論文)的標題通常使用名詞性詞彙或名詞性短語。對論文的關鍵詞進行合理整合,總結全文。標題一般情況不使用完整句,不需備主語、謂語和賓語等所有句子成分。但是也有採用疑問句作為新穎標題的。
  • Science:挑戰化學基本概念!化學鍵究竟是什麼?
    實驗表明,當氫原子與一個氟原子通過共價鍵結合時(F-H),其勢能曲線是相對對稱的;接著,當F-H與另一個氟離子相互作用形成一個較弱的氫鍵時,就會輕微地削弱氫原子與第一個氟原子之間的強共價鍵,造成了勢能曲線的不對稱。隨著氫鍵越來越強,共價鍵就會被進一步削弱。
  • 2017年6月23日Science期刊精華
    這種完整的細菌細胞器蛋白外殼的結構圖有助提供用於抵抗致病菌或出於有益目的對細菌細胞器進行生物改造的重要信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6月23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ssembly principles and structure of a 6.5-MDa 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 shell」。
  • 高水平SCI英文論文的摘要怎麼寫?應該這樣寫好摘要
    前面給大家介紹了如何寫高水平SCI論文標題(詳細內容請看:因此一定要寫好論文摘要。高質量的論文摘要應滿足什麼樣的要求?1.結構要求高水平論文(nature、science、cell等頂級期刊論文)結構中,摘要一般要求包括論文的背景/目的、材料與實驗方法、獲得的主要結果和結論和研究的展望五部分。即「為什麼做?」「怎麼做?」「結果如何?」「結果影響如何?」
  • 再發2篇 Science,TESCAN TOF-SIMS 電鏡質譜聯用系統助力上交大
    文章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文章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EDS/WDS相比,該系統支持從氫元素開始進行檢測,檢出限可以達到 ppm量級,能進行同位素的檢測,因而可以許多解決常規分析儀器無法檢測的問題。
  • 《電視演播室燈光系統運行維護規範》第三次會議在HDL智能體驗中心...
    更多信息,歡迎訪問HDL的官方網站www.hdlstage.com,或者關注我們的微信訂閱號「HDL河東」。
  • Cell:挑戰常規!先天性免疫系統經訓練後隨時準備應對未來的危險
    但是如果存在一種較為常規的疫苗,那麼這是否能夠操縱免疫系統來抵抗包括感染和化療在內的各種威脅呢?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與一個國際團隊合作,展示了通常對體內檢測到的威脅作出反應的先天性免疫系統如何經訓練後「記住」過去的威脅並對未來的挑戰作出更強有力的反應。
  • 連續三篇高水平論文!
    近幾十年來,一些新興的工程材料(如鎂合金、鈦合金和複合材料)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在許多領域對7xxx合金構成了挑戰。因此,7xxx合金要想在其主導領域保持競爭力,並在新的領域獲得更多機會,就需要進一步的性能提升。機械強度是結構材料的基本考慮因素。商用7xxx合金的極限抗拉強度(UTS)通常低於700MPa。人們對改進7xxx合金的UTS的興趣從未停止過。
  • 有性繁殖對進化更有利 積累有益基因突變
    在有機體適應環境挑戰的過程中,它們會積累有益的基因突變,而有性繁殖能夠為後代提供父母雙方基因的混合,理論上講,由於混合過程會使有益基因稀釋,有性繁殖對有機體適應不同環境顯得不利,因為經典理論認為在一種情況下有益的基因在另一種情況下會變得有害。為了驗證這一理論,研究者培育了能夠由無性轉為有性的酵母菌株,兩種酵母菌群在不同環境下被允許進行有性繁殖,以此來觀測其適應環境的速度是否變慢了。
  • 為什麼到醫院住院患者一定要化驗尿液?為何尿常規屬於三大常規
    所有的住院患者都必須查三大常規:血常規、便常規、尿常規!有很多人疑問:我也沒有尿尿不舒服,尿液顏色也正常,為啥還得必須查尿常規?這不是強賣強買嗎?當然不是,三大常規,雖然看似很簡單同時也很便宜的檢查,但在一定程度上,能說明很多問題。
  • 2019年Science期刊最後一期,2019年12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在此之前,人類蛋白質圖譜包括來自外周血單核細胞的基因表達信息,但不包括來自許多其他血細胞亞群的基因表達信息。為了提高解析度,人們需要對血液中的細胞進行了深入表徵,以提供人血細胞中基因表達的詳細細節,並將它們與體內的其他組織相關聯在一起。
  • 遨遊太空的水稻與常規水稻有什麼不一樣?是不是營養價值更高?
    從育種角度看,航天育種引發種子基因變異的頻率相對較高,類型更豐富、有益變異更多,有專家指出航天育種有益突變頻率是地面育種的10倍。從糧食生產的角度看,一切是為了糧食安全,在可耕種土地有限的情況下,我國要實現每年增產只能依靠良種,航空育種是一種高效育種路線。遨遊太空的水稻與常規水稻有什麼不一樣?
  • 2017年8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UBE2O是蛋白複合體中的孤兒蛋白的質量控制因子doi:10.1126/science.aan0178; doi:10.1126/science.aao1896很多新生蛋白按照確定的化學計量比例被組裝成多蛋白複合體。在這些多蛋白複合體中,單個蛋白亞基合成的不平衡會導致孤兒蛋白(orphan protein,即過量的蛋白亞基)。
  • 短氫鍵的性質和化學鍵存在一定的交叉
    短氫鍵的性質和化學鍵存在一定的交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2:05:09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Andrei Tokmakoff課題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2019年 Science期刊精華
    2.Science:揭示多種非洲齧齒動物對疼痛不敏感的分子秘密,有望開發出副作用較小的止痛策略doi:10.1126/science.aau0236任何有煩人室友故事的人都知道困難的生活狀況會在很多方面改變你。
  • Science:人工讓滅絕的馬痘病毒復活,或引發重大的生物安全問題
    這類研究被稱作兩用研究(dual-use research),這是因為它們能夠潛在地增加科學知識,但是它們也能夠被不正當地使用而產生全球的健康後果。這些研究人員說,這種人工合成的馬痘病毒對人類是無害的,但是可能被用來開發更好的天花疫苗或癌症療法。批評者說,這種方法可能導致人工構建出天花病毒。天花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致命的疾病之一。天花病毒會殺死大約30%的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