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在分子水平上,癌症突變符合達爾文的趨同進化理論

2020-12-06 生物谷

2019年5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目前無法治癒的腦腫瘤,是一種致命的腦癌,其背後有100多種蛋白質突變,然而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這些突變的共同之處。這項新研究可能導致對各種癌症的更有效的治療。

這項研究由斯德哥爾摩KTH皇家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Laura Orellana領導,揭示了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與膠質母細胞瘤(GBM)的關係,以及抗體mAb806的廣闊前景。這種抗體由路德維格癌症研究所(LICR)開發,可以用於治療含有各種突變的癌症——遠遠超出了迄今為止批准的兩種應用。


圖片來源:PNAS

Orellana通過計算模擬發現,一些GBM突變清除了蛋白的抑制部分,而另一些蛋白則取代了這部分,因此EGFR可以在沒有生長信號的情況下正常工作。

她說:「當蛋白質從不活躍狀態過渡到活躍狀態時,它們都獲得了一個中間形狀。」

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蛋白質形狀的變化暴露了通常「隱藏」的蛋白質區域,這正是mAb806的靶標。

Orellana說:「簡單地說,顯然不同的突變達到了相同的效果——激活EGFR使腦瘤在大腦環境中生長,這導致暴露出一個致命的弱點,幸運的是mAb806可以靶向這個弱點。」

這項國際研究包括來自聖地牙哥LICR的研究人員,他們證實了計算預測——即在腦癌小鼠模型中,攜帶膠質母細胞瘤突變的腫瘤對mAb806治療有反應。這一發現也有助於理解為什麼GBM突變體對廣泛使用的抗癌藥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具有相同的反應,這使得它們與mAb806的合理結合甚至能夠實現非突變細胞導致的腫瘤的消退。

Orellana指出這些發現與趨同進化理論的相似之處,即不同物種以相似的方式適應共同的環境,就像海豚和鯨魚等哺乳動物進化出類似魚類的鰭一樣。

她說:「以腦癌為例,細胞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許多不同的EGFR突變,但它們都形成了一種類似的形狀,可以被同樣的藥物靶向。這是癌症趨向進化的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明,它極大地擴展了mAb806的應用範圍。」(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Laura Orellana et al. Oncogenic mutations at the EGFR ectodomain structurally converge to remove a steric hindrance on a kinase-coupled cryptic epitop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DOI: 10.1073/pnas.1821442116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深海熱液甲殼動物趨同進化的表型及分子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富花研究組在Molecular Ec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Adaptation and molecular該研究首次發現深海熱液甲殼動物趨同進化的表型及分子證據,揭示白色體色和化能合成營養代謝的關鍵遺傳機制,為揭秘深海物種環境適應的獨特機制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趨同進化是進化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指親緣關係較遠的生物因棲居於相同的生活環境而演化形成相似的形態特徵或生理表型的現象。通過趨同進化研究,可揭示物種適應特殊環境的生物學本質。
  • PNAS:揭示聯合固氮的分子機理
    P. stutzeri A1501染色體圈狀示意圖及基因表達譜比較生物谷報導:2008年5月2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發表了由我國和國外專家合作完成的有關固氮分子機理的文章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發現,A1501基因組中四個DNA區域具有典型的基因島特徵,所有固氮基因成簇分布在一個49 kb的DNA區域內,形成獨特的「固氮島」,為生物固氮體系進化研究提供了一個結構和功能完整的進化中間類型。利用基因晶片、適時定量PCR和非極性突變株構建等方法,鑑定了一系列可能參與細菌氮信號傳導或保持最佳固氮水平的新基因,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聯合固氮基因網絡調控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
  • 符合達爾文進化論嗎?
    導讀:關於什麼是孤雌生殖的問題,是不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問題,蜂部落認為孤雌生殖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我們先來看看孤雌生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論,然後看看孤雌生殖現象是不是滿足達爾文進化論的推斷。達爾文進化論的推斷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我們可以簡單的總結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就是說生物之間存在著各種競爭,只有能夠勝出的生物才能夠得到保留,不適者將被淘汰,實際上就是一個自然選擇的結果,而生物通過遺傳和變異,在自然選擇的條件下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進化。
  • 癌症是進化產物,而非突變而來
    ,支持細胞數量受進化壓力影響的觀點。DeGregori模型本文作者,科羅拉多大學癌症中 心James DeGregori博士說,「我們過去一直致力於研靶向癌症細胞突變體的藥物研究。但如果人體生態系統不僅可引發致癌突變,還允許癌症細胞生長時,也許我 們應該先考慮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健康細胞的生長,從而抑制癌症細胞的生長。」
  • 進化論者爭論的「中性」理論到底怎樣?
    我並不知道,因為木村對這個理論的最初表述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他的理論不能被後來的數據所否定」。然而中性理論很快被許多生物學家所接受,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木村聲譽影響的結果。木村教授(Motoo Kimura)在1968年提出,大多數突變實際上可能是中性的,而不是有益或有害,這些中性突變頻率的變化主導了基因組水平的進化。
  • 不僅和糖尿病有關,突變體還會誘發癌症!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單一基因的表達就可以將骨盆精囊中的內襯細胞轉化成為前列腺細胞,這項研究或可幫助深入理解控制前列腺組織和精囊發育背後的分子機制,同時還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揭示為何癌症通常多發於前列腺而很少在精囊組織中發生。
  • 癌症研究探秘:癌症如何進化?
    這種腫瘤進化的概念主要是圍繞腫瘤的生長,以及可增加腫瘤侵襲性的額外突變的獲得。腫瘤進展的多步模型暗示我們,癌症本質上是一種單克隆的壞東西,可通過及時的外科治療加以清除,或採用化療將其擊退。但這種便於醫學生理解的過於簡單化的模型,近年來已受到質疑,因為針對腫瘤組織的遺傳學研究顯示,腫瘤比我們原先認為的更有活力和更具有異質性。【2】盛行的癌變理論是錯的?
  • 癌症:生物進化的殘酷代價
    總之,我們關於癌症的觀點是:它不是損傷的產物,而是對損傷性環境的系統響應——一種原始的細胞防禦機制。癌症是細胞應對惡劣環境的一種方式。它可能被突變觸發,但它的根本原因是對應急生存程序的一種古老深嵌式工具盒的自我激活。[5]這兩種理論的關鍵區別可以用一個類比來闡述。對一個在操場上受到欺侮的孩子來說,他的生存策略就是逃跑。
  • 癌症因何難以攻克?癌細胞一直在進化,堪稱地球上最強生命
    理論上這種治療策略非常巧妙,可以從根源上抑制腫瘤的進化,而且一些患者也確實獲得了理想效果。但是不幸的是,許多患者腫瘤細胞隨後出現藥物耐受。Bardelli一次次見證到患者癌症復發,讓他挫折感十分強烈,甚至認為腫瘤靶向治療已經走到了一個死胡同。
  • PNAS:突破!中美科學家成功闡明薑黃素有效抑制癌症進展的分子機制
    2018年7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利用X射線晶體學及激酶抑制劑特異性分析技術成功揭示了薑黃素如何在原子水平下結合激酶雙特異性酪氨酸調節激酶
  • Nat Commun: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癌症轉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19年7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機體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同時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工具來檢測特定癌症患者機體中引發疾病的誘導子,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癌症的新型療法。
  • 揭秘基因突變與多種癌症發生之間的神秘關聯!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了SF3B1基因突變如何導致癌症,這些突變發生在許多癌症類型中,包括各種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黑色素瘤、乳腺癌、胰腺癌、肝癌和膀胱癌。鑑於SF3B1編碼的蛋白對於產生RNA分子至關重要,因此Bradley和Abdel-Wahab研究了來自數百名患有幾種不同癌症類型的患者的RNA測序數據,以尋找異常的RNA分子。
  • PNAS:原生動物可以作為癌症起源研究的模型
    一般的理論認為,由單一或者少數細胞起源的惡性增殖組織的生長不受控制,最終形成腫瘤。如果不經治療,惡性腫瘤會對人體產生很大的傷害,並且最終導致人的死亡。儘管針對癌症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很多年,而且對於部分癌症在早期也有了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因為缺少相應的模式系統,以及不同癌症起源的複製性,導致我們對於癌症起源的機制還很不清晰。
  • 劍橋學者為基因突變過程「建模」,或推翻達爾文隨機突變理論
    近日,劍橋巴布拉罕研究所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專家Jonathan Houseley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提出,在酵母研究上,研究人員可以控制酵母基因組的基因突變,尤其是對基因組中具有很強適應能力的基因的控制。
  • 科學家成功追蹤癌症的表觀遺傳學進化機制
    2019年5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合作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工具,其能成功追蹤到了癌症的分子進化機制,這種新型工具還能夠幫助理解癌症產生、在機體中擴散及對不同療法產生反應的分子機制
  • 進化BUG:正常的DNA修復過程,竟是癌症基因突變的主要來源
    進化BUG:正常的DNA修復過程,竟是癌症基因突變的主要來源 2020-09-01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重磅級文章解讀癌症轉移研究新進展
    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之前已針對癌症幹細胞如何通過控制參與胞外信號轉導、傷口癒合和胚胎發育的Notch信號通路而在彼此之間和與外部世界之間進行通信提出了多種理論,比如EMT理論、乾性理論、癌症代謝理論和Notch-Delta理論。在之前的研究中,他們已發現激活這種信號通路的配體是如何發生差錯從而讓遷移性的癌細胞保持在一起並幫助它們附著到身體新部位的結締組織上。
  • Nature:科學家成功追蹤癌症的進化機制
    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Max Delbruck分子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癌症會在某些細胞中獲得或失去大量染色體,而在另一些細胞中則不會,這一過程或許就提示癌症正在發生進化或對某些偏好特徵會進行選擇,研究者指出,這種現象在包括乳腺癌、結直腸癌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MP綜述植物適應極端環境過程中基因組趨同進化的最新進展
    隨著全基因組數據正在急速增加,適應性進化的研究正在轉向基因組學領域。而趨同進化為適應性進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因此基因組的趨同進化有潛力成為進化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新前沿。該綜述系統總結了植物在適應相同極端環境過程中的基因組趨同進化的最新進展,探討了基因組不同層次趨同進化的發生頻率,並為基因組趨同進化的研究提供了系統的總結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