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原生動物可以作為癌症起源研究的模型

2020-12-03 生物谷

 

2015年7月24日/生物谷BIOON/--癌,這個名稱是一系列不同惡性組織的統稱。一般的理論認為,由單一或者少數細胞起源的惡性增殖組織的生長不受控制,最終形成腫瘤。如果不經治療,惡性腫瘤會對人體產生很大的傷害,並且最終導致人的死亡。儘管針對癌症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很多年,而且對於部分癌症在早期也有了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因為缺少相應的模式系統,以及不同癌症起源的複製性,導致我們對於癌症起源的機制還很不清晰。來自中國中山大學、英國索爾福德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聯合課題組認為,單細胞寄生蟲(布氏錐蟲和剛地弓形蟲)與癌細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可以使用它們作為模式生物來研究癌症的起源。

癌症的起源現在的理論普遍認為是因為不可控制性的惡性增長和突變的累積,最新的理論還認為,癌細胞所處的組織的選擇壓力也影響癌症的發展。而且有的癌症似乎是可以傳染的。例如一種瀕危物種袋獾(Tasmanian devil )可能會通過咬其他個體,導致「袋獾面部腫瘤」從一個個體傳染給另一個個體。早在1996年,一個雌性袋獾將這種腫瘤傳給其他個體,然後這種腫瘤發展成為兩個亞型,在整個種群中傳播,並導致了整個種群全部死亡。最近的研究還發現,有些類型的白血病能夠從母親傳遞給胎兒,從而成為了癌症可以傳染的又一個例子。這些傳染癌症的例子,與寄生蟲的傳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針對寄生的原生動物布氏錐蟲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發現,這些單細胞生物也存在細胞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而且,這些生物的個體的細胞分裂也有著嚴格的調控,同時在同一個宿主中的很多單細胞寄生蟲個體之間,還保持著很高的協作性。從人類宿主到昆蟲宿主,這個過程需要個體之間的完美配合,一旦出現一些問題,這些寄生蟲很可能會被宿主全部殺死。這種協作性與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有一定的相似性。

如果使用這些單細胞寄生蟲作為癌細胞起源研究的模式生物,可以有很多的優勢。首先,這些單細胞生物有著多細胞生物的細胞分裂、分化等類似的行為。而且這些寄生蟲被研究了幾十年,有很大量的數據積累。同時,針對這些寄生蟲的基因操作已經相當成熟和常見,因此能夠成為基因突變研究的很好模型。對於那些可以傳染的癌症,單細胞原生動物(布氏錐蟲和剛地弓形蟲)與其行為存在著一定的相似度。但是對於固態腫瘤則存在一些困難。

癌症的研究從未停止,也不應該滿足於當前的進步,更何況我們對於癌症還知之甚少。任何針對癌症研究的嘗試都是值得鼓勵的,畢竟癌症作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罪魁禍首之一。使用更好操作的單細胞生物作為癌症起源研究的模式生物,無疑可以為癌症研究提供更好的平臺,更好地利用研究資源,因而應該值得關注。癌症研究仍然任重道遠,唯有抗爭到底才有勝利。(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doi: 10.1073/pnas.1502599112

PMC:

PMID:

Cancer in the parasitic protozoans Trypanosoma brucei and Toxoplasma gondii

Cancer is a general name for more than 100 malignant diseases. It is postulated that all cancers start from a single abnormal cell that grows out of control. Untreated cancers can cause serious consequences and deaths.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cancer research that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mechanisms of the disease, but the origins of cancer are far from being well understood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suitable model systems and to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disease.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cancers are found in various species of vertebrates and other metazoa, here, we suggest that cancer also occurs in parasitic protozoans such as Trypanosoma brucei, a blood parasite, and Toxoplasma gondii, an obligate intracellular pathogen. Without treatment, these protozoan cancers may cause severe disease and death in mammals, including humans. The simpler genomes of these single-cell organism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ir complex life cycles and fascinating life cycle differentiation processes, may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origins of cancers and, in particular, leukemias.

相關焦點

  • PNAS:揭示一種細菌蛋白促進癌症產生機制
    2018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作為一種支原體蛋白,DnaK幹擾被支原體感染的細胞應對和修復DNA損傷的能力,其中已知DNA損傷是癌症的一種起源。這一發現表明細菌感染可能導致比以前認為的更多的癌症。
  • PNAS:性別差異的歷史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者,通過分析兩種蛋白(HAP2 和GEX1)的同源關係,發現真核生物的性別分化出現的很早,很可能在真核生物的上一個共同祖先中就存在。而且他們認為有性生殖起源於線粒體帶來的活性氧自由基的氧化壓力相關。針對很多原生動物的研究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觀察到這些真核「微生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 PNAS:揭示癌症在體內的擴散途徑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體內,肉瘤細胞如何找到通向更高濃度氧氣的途徑。他們指出這種途徑引導肉瘤細胞到達血管,然後通過這些血管,它們能夠擴散到體內其他部分。
  • PNAS:突破!中美科學家成功闡明薑黃素有效抑制癌症進展的分子機制
    2(DYRK2),薑黃素是香料薑黃中存在的一種天然化合物,此前研究人員發現薑黃素這種特殊的作用能夠有效抑制DYRK2,從而損傷細胞增殖並且抑制癌症進展。如今研究人員通過對依賴蛋白酶體的癌症進行研究,比如三陰性乳腺癌等,來尋找能夠抑制腫瘤形成的蛋白酶體調節子。利用生化、小鼠癌症模型和細胞模型進行研究,研究人員發現,薑黃素或許能作為DYRK2的一種選擇性抑制劑,而且這種新型分子靶點也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潛在的抗癌療法。
  • PNAS:揭示蛋白JAG1在癌症幹細胞分化和轉移中起關鍵作用
    2019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萊斯大學和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發現一種較小的蛋白--- JAG1---似乎在癌症幹細胞如何發生分化和轉移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至關重要的是,他們發現JAG1與在調節細胞命運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Notch信號通路相互作用。
  • PNAS:在分子水平上,癌症突變符合達爾文的趨同進化理論
    2019年5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目前無法治癒的腦腫瘤,是一種致命的腦癌,其背後有100多種蛋白質突變,然而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這些突變的共同之處。這項新研究可能導致對各種癌症的更有效的治療。
  • PNAS:香港大學醫學院發現全新DNA修復網絡,可作為抗癌藥物新標靶
    近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解構了一組全新的DNA修復網絡,為癌症治療和管理開拓新方向。人體基因改變可以隨時間累積,最終可能引致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估計,隨著人口老化,至2030年,癌症新發病例將增加百分之四十。癌症作為香港的頭號殺手,反映現時對癌症風險評估缺乏足夠認知,以及現有癌症治療的成效有限。因此,研發可發現癌症早期病變的檢測方法,以及個人化治療方案成為近年癌症研究的大趨勢。
  • 世界第一一萬種原生動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近日,全球首個10,000原生動物基因組計劃(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10,000個代表性原生動物基因組圖譜,建立大規模原生動物遺傳資源資料庫。原生動物是生命的五大王國之一(植物王國、真菌王國、動物王國、原生動物王國和莫內拉王國)。它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
  • 研究發現:狨猴可以作為研究帕金森症的理想模型
    德克薩斯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被稱為狨猴的小型猴子可以模擬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礙,晝夜節律變化以及認知障礙等症狀。通過開發一種可以模擬帕金森病的運動和非運動症狀的有效動物模型,科學家們有更好的機會了解在疾病過程中導致大腦變化的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
  • 【LorMe視角】土壤原生動物研究方法及作用研究進展
    近年來,生態友好的生物防治土傳病害方法廣為研究與應用,但研究對象多集中在有益細菌和真菌,對土壤食物網中的捕食者—原生動物在防控土傳病害的研究則鮮有報導。原生生物(Protist)是除植物、真菌和動物外的真核生物。
  • 《原生動物》
    二、基本結構1、細胞膜原生動物的體表(也就是細胞的表面)具有細胞膜,細胞膜在有的種類極薄,不能使動物體保持固定的形狀,身體的外形隨裡面細胞質的流動而不斷改變,這種膜稱為質膜。多數原生動物的體表有較厚且具有彈性的膜,能使動物體保持一定的形狀,雖在外力壓迫下改變了形狀,但外力取消時,即可由彈性使蟲體恢復原狀,這種膜稱為表膜。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角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
    「這類動物採食非常迅速,稍加啃咬就立馬吞下去了,但是它們吃的時候是沒有嚼碎的,所以很多食物都沒有消化。而它們的胃很特別,分為4個腔室,依次被稱為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其中主要進行儲存和消化植物纖維的是瘤胃,它可以像嘔吐反射一樣,將沒有嚼碎的食物重新返回嘴裡(反芻)。」姜雨說。
  • 浮遊動物 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 這是動物界裡最原始和最低等的一類單細胞動物,約有3萬種。原生動物一方面:具有一般細胞所具備的基本結構,即細胞質、細胞膜、細胞核;另一方面:又具有一般動物所表現的各種生活機能,如運動、消化、呼吸、排洩、感應、生殖等,即完整的新陳代謝的生理機能。原生動物身體微小,一般都需用顯微鏡才能看見。
  • PNAS:人鼠p53基因網絡有差異 模式生物研究需謹慎
    因為遺傳工程構建的小鼠模式生物是研究人類疾病越來越強大的工具,而齧齒動物並不具備有與人類相同的、由進化發展出的p53調控網絡,所以該研究也強調,在解釋用齧齒動物模型研究得到的結果時,需要更周全的考慮。 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生物信息學研究員Anil Jegga說,我們的結果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嚙齒類動物常常被用作模式生物來研究人類疾病的遺傳根源,例如研究DNA損傷劑對癌症的影響。儘管我們的研究顯示有必要對人類和齧齒動物間p53調控途徑的不同要加以留意,但我們仍然認為齧齒動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我們了解疾病發生的過程。
  • PNAS:研究認為「納米細菌」不是生物
    人們一直懷疑它是生物,原因是:納米細菌往往形似正在分裂的細胞;而且其周圍可聚集羥磷灰石———動物骨骼中的主要成分,這被認為是納米細菌繁殖的可能方式。那麼,納米細菌是活的嗎?屬不屬於生物範疇?中國臺灣成功大學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稱,基於DNA繁殖模式的生物最小直徑要在200納米以上,所以納米細菌並非生物。
  • 胰腺癌重磅級研究盤點(第3期)
    doi:10.1073/pnas.1812410116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Jonsson綜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一種同時使用兩種藥物治療世界上最致命的癌症——胰腺癌的新策略。
  • 新型癌症成像技術助力癌症研究突破性進展
    在那之前,她已經對顯微切片上的樣本進行了研究。不過在活的動物體內觀察細胞則令人產生更為鮮活的感知。「就像你打開顯微鏡觀察活的老鼠,相同的細胞突然間瘋狂地動來動去。」美國紐約冷泉港實驗室癌症研究員 Egeblad 說道,「它真的改變了我的想法。」越來越多的癌症研究人員正在尋找機會觀察原生環境中的單個腫瘤細胞。
  • 2類沒被發現癌症的動物,它們的抗癌基因,對人類有什麼意義
    針對這個情況科學家們又對家禽家畜做了一次全面的腫瘤普查,通過解剖269隻家養雞後發現其中11隻家養雞存在肝癌、胃癌等癌症腫瘤的問題。既然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會得癌症,那麼是否存在不會得癌症的動物呢?裸濱鼠作為群居動物主要生活在陰暗的地道裡面,這種生活要求它們不斷進化並且可以自行分泌出類似玻尿酸一樣的透明質酸,該物質除了具有潤滑作用以外還可以激活裸濱鼠體內的p16基因。
  • PNAS:新型癌症免疫療法面世!靶向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表面上的清道夫...
    2020年11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癌症免疫療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很多患者如今可以得到10年前不能獲得的有效治療。然而,某些類型的癌症對現有的免疫療法沒有反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卡羅琳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新的免疫療法,這就給未來更多的癌症治療選擇帶來了希望。
  • 3D列印複雜「腫瘤-血管-骨」癌症轉移模型研究癌細胞轉移機制
    癌症轉移是癌症治療的關鍵挑戰,目前尚缺乏合適的體外癌症模型來研究癌症轉移背後的生物學機制。研究癌症轉移背後的生物學機制是癌症治療的關鍵。癌症轉移的過程往往很難直接在患者體內進行研究,目前已經開發了一些體外癌症模型。其中,動物模型受到包括與人體組織環境和免疫系統缺乏相似性、批次差異性、異種移植複雜性等限制;傳統的2D培養模型不能準確地重構癌症微環境的特徵;3D培養模型雖然能夠體外呈現癌細胞的異質生長、抗藥性和轉移行為,但通常無法同時重構出多種器官的生理微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