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Me視角】土壤原生動物研究方法及作用研究進展

2021-01-19 南農LorMe

   

《土壤學報》2021年第一期將刊登LorMe實驗室發表的題為土壤原生動物--研究方法及其在土傳病害防控中的作用的綜述。該綜述歸納了土壤原生動物的生態功能,指出其在防控土傳病害中的潛力,總結了目前的一些研究方法與技術,以期引起更多研究者對土壤原生動物的關注與研究。


由土壤病原細菌、真菌或線蟲等病原物引起的作物土傳病害,是全球作物生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我國土傳病害頻繁爆發,每年對我國近 5 億畝次經濟作物生產造成的損失達數百億元。近年來,生態友好的生物防治土傳病害方法廣為研究與應用,但研究對象多集中在有益細菌和真菌,對土壤食物網中的捕食者—原生動物在防控土傳病害的研究則鮮有報導。


原生生物(Protist)是除植物、真菌和動物外的真核生物。按照其在食物網中的生態系統功能,原生生物被分為自養型(Autotrophic)、腐生型(Saprobiotic)、共生型(Symbiotic)和吞噬型(Phagocytic)四大類,吞噬型原生生物,即原生動物(Protozoa),是土壤食物網中的消費者,它們不僅可以捕食細菌,也可以捕食真菌,甚至能捕食線蟲。


圖1  土壤原生動物在原生生物中的分類地位與生態功能

基於原生動物與細菌互作的一些特性,防控土傳病害的機制可能有以下幾種:(1)原生動物直接抑制土壤病原菌:原生動物可以直接捕食根際土壤中的病原細菌或真菌,降低其數量,進而抑制土傳病害發生和發展;(2)原生動物間接抑制土壤病原菌:原生動物的捕食具有一定的選擇性,並且可刺激某些細菌產生更多的拮抗物質,而其中一些拮抗物質對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進而減少病害的發生;(3)原生動物改變土著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原生動物捕食具有一定選擇性,而由原生動物捕食脅迫篩選出來的競爭能力強的細菌還可能有效抵禦其他病原菌入侵。


圖2  土壤原生動物參與土傳病害防控的可能機制


由於方法學上的局限性,相對於細菌和真菌,土壤原生動物受到的關注較少。傳統方法研究土壤原生動物,主要依賴於分離培養與形態學觀察,但隨著第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通過進化保守基因 18S rRNA,以及隨著分類學信息的完善,無偏見精確定量的 PCR-free 宏基因組測序將會是下一個全面解析土壤食物鏈中原生動物群落和功能的技術手段。此外,培養組學、利用BIOLOG微平板和磷脂脂肪酸法等生物化學手段來定量描述土壤原生動物的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組成,以及利用流式細胞儀對原生動物進行計數,雖仍需進一步研究,但都為研究土壤原生動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儘管原生動物在土傳病害的防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相對於其他土壤微生物,其相關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尚需大量深入的研究。對於土壤生物學研究工作者,今後原生動物與土傳病害的研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1)揭示土壤原生動物群落多樣性、結構及其與土傳病害發生之間的關係(2)建立與作物健康相關的關鍵原生動物鑑定、分離和培養技術;(3)探明土壤原生動物與其他土壤生物互作對作物健康的影響;(4)加強原生動物資源收集和應用技術研發。希望相關部門可以制定相應政策並給予一定資金支持,使更多科技工作者深入探究原生動物功能開發,讓土壤原生動物在土傳病害防控和可持續農業發展中發揮其更多的作用。


全文連結:

http://pedologica.issas.ac.cn/html/trxb/2021/1/trxb202002010039.htm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跳轉至原文,歡迎留言交流!


往期成果

南京農業大學-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料團隊

微生態與根際健康實驗室

Lab of rhizosphere Micro-ecology

立足國家需求,探索學科交叉,引領國際前沿

開展微生態研究、致力於根際健康提升、培養一流創新人才

競爭求發展,合作謀共贏Competition & Cooperation

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謝謝大家的支持!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原生生物會在土壤基質中移動,吞噬細菌,降水很重要
    STRI的科學家共同撰寫的一項研究發現,世界各地土壤中的原生生物會在土壤基質中移動,吞噬細菌。他們把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作為了解土壤中所有微生物的一個大項目的一部分,我們正在研究細菌和真菌的特徵,以及原生生物的特徵。」安傑拉·奧利維裡奧說,她是前STRI實習生,也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原生生物繁殖迅速,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可能比更大的生命形式要快得多。
  • 林草科普|森林土壤動物生態功能研究進展
    鑑於此,本文擬綜述國內外近10年來森林土壤動物生態功能研究進展,以期為更有效地利用森林土壤動物對森林土壤生態環境的積極影響提供科學參考。1.森林土壤動物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森林土壤動物活動有利於土壤形成團粒結構,使土壤孔隙大小比例適中,形成水氣協調的良性循環狀態,增強土壤的通氣透水性,促進林木生根。
  • 研究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中生物體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決定生物個體的生活史特徵,影響生物物種的生理屬性及其與周圍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並最終影響生物群落的動態變化,例如選擇、擴散、漂變等。然而,在土壤微生物生態學中,關於體型大小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微生物的群落構建仍缺乏研究,從而制約了對土壤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多功能性之間協同機制、以及土壤生物系統對環境變化響應機制的深入認識。
  • 土壤中的原生動物
    我國的地域遼闊,有著多種地理氣候,陸地生態系統也複雜多樣,因此土壤中的原生動物也多種多樣。它們在土壤生態系統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夠影響植物的生長,防治有害生物。土壤中的原生動物主要可分為三類:鞭毛蟲類、根足蟲類和纖毛蟲類。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土壤酸化的研究進展
    土壤酸化研究進展 土壤複合體接收了 土壤酸度的表示方法是由活性酸的大小以及潛性酸的大小表示的。
  • 土壤線蟲生物量測算方法研究獲進展
    土壤線蟲是土壤多細胞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類,由於其食性廣泛,它們在土壤食物網中佔據多個營養級的重要連結,調控著養分礦化、周轉和供給等生態系統關鍵過程與功能。前期研究多以線蟲密度作為評價指標探討其與生態系統關鍵過程與功能的關係,然而與這些過程和功能直接相關的線蟲生物量這一指標卻很少被使用。
  • 論文|土壤酶及其生態指示作用研究進展
    1.1來源土壤酶主要來源於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其中大部分來源於植物及土壤微生物,少量來源於蚯蚓、螞蟻等土壤動物。植物及土壤動物,主要吸附在有機質及黏粒表面或與土壤腐殖質的基團結合。但不同的酶分子組成、結構不同,催化的反應不同,受眾多環境因素影響,因此,酶活性變化背後所指示的生態功能或進程需要就具體的酶、具體的生態環境來討論,並沒有像土壤物理化學性質那樣簡單普遍適用的結論。目前大部分土壤酶的研究還是局限於測定其活性,而酶活性的測定方法尚無統一標準,用幹土還是鮮土,是否要加緩衝劑,是否要振蕩,是否要恆溫,合適的水土比等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 為什麼原生動物會對活性汙泥有指示作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要了解汙水處理過程的變化或處理水的好壞,最好直接研究分析細菌的生長情況。但是對於細菌的觀察、分類鑑定的時間很長,不能及時起指導生產的指示和預報作用。原生動物與細菌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功能關係;原生動物個體大,便於觀察;對於環境變化比細菌敏感,更早更容易反映環境的變化。
  • 東北地理所沼澤螞蟻巢丘體格局對土壤碳氮循環影響研究獲進展
    土壤動物與生態系統過程-功能的關係是陸地表層系統研究亟須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人類活動強烈幹擾下,原生沼澤陸向退化演替直接導致土壤陸生無脊椎動物增多,也將進一步影響溼地原有生態過程和功能的發揮。螞蟻是沼澤溼地中典型的「生態系統工程師」,螞蟻巢丘體是常見的土壤生物構築體(biogenic structure),但其分布格局和功能作用研究還罕見報導。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本文介紹了MNA方法的來源和發展,總結了MNA的國內外研究應用進展和相關的核心技術手段,與典型修複方法的成本進行了比較,以期為MNA相關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借鑑。研發科學合理、經濟適宜的汙染場地修復技術是當前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修復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2016年5月31日,國務院發布了《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給出了我國土壤汙染防治的任務和時間表。
  • 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化學鈍化修復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重金屬化學鈍化修復是指向汙染土壤中添加鈍化劑,使重金屬由活性向穩定化形態轉化,以降低重金屬的遷移和生物可利用性,從而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方法。本文綜述了近些年國內外各類鈍化材料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作用效果和機理、實例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並討論了原位修復土壤重金屬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旨在為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的化學鈍化劑篩選與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 納米材料修復鉻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
    納米材料修復鉻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  來源:《2016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  作者:郭凱璇等  2017/3/1 13:53:55  我要投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隨著城市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土壤汙染狀況不容樂觀。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系統分析了國內外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指出了目前該研究領域中存在的科學與技術問題,提出了我國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原理的研究思路與重點方向,以推動我國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及「退二進三」政策實施,重點行業退役、搬遷、遺留的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問題日漸突出,且汙染行為呈現多汙染物複合態勢。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近年來發現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同樣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格局,顛覆了人們傳統上對於微生物全球性隨機分布的認識。這些研究證明了微生物的分布在空間上是非隨機的,卻仍沒有回答微生物的這種非隨機分布是如何產生和維持的,即哪些因子驅動了微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特徵。
  • 《原生動物》
    3、細胞核1) 不同的原生動物細胞核的數量不同,一般的原生動物只具一個核(如眼蟲)、部位種類具兩個核(大小核,如草履蟲)、極少數具多核(如蛙片蟲)。2) 不同原生動物的細胞核形態多種多樣,有呈球形或卵圓形(如眼蟲),腎形(如草履蟲大核),馬蹄形(如鍾蟲),鏈珠形(如喇叭蟲)等。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南京土壤所土壤酸化速率估算研究取得突破
    土壤酸化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土壤退化過程,也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土壤演變的重要方向。理解土壤的酸化過程並估計區域土壤的酸化速率對評估土壤的退化危險、預測土壤演變的進程、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於酸化過程相對比較緩慢,在短時間內通常難以直接觀測,因此長期以來,土壤酸化速率研究缺乏有效和準確的手段。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物理修復法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對有機汙染土壤進行治理修復,主要有熱脫附、氣相抽提、電動修復以及超臨界流體技術等修復技術;化學修複方法是利用化學作用將土壤中的汙染物分解成無毒小分子,從而達到土壤修復的目的,一般適用於高濃度汙染場地的處理,主要的修復技術包括土壤淋洗技術、化學氧化、等離子體降解和光催化降解等;生物修復主要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分解土壤中的汙染物,常見的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包括植物修復、動物修復以及微生物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