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

2020-12-05 科學網

 

由於技術手段的限制,傳統上人們往往認為微生物的地理分布與大型動植物的分布有著根本區別,即微生物是全球性隨機分布的。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近年來發現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同樣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格局,顛覆了人們傳統上對於微生物全球性隨機分布的認識。這些研究證明了微生物的分布在空間上是非隨機的,卻仍沒有回答微生物的這種非隨機分布是如何產生和維持的,即哪些因子驅動了微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特徵。

 

近日,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紀正課題組有關大尺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變化驅動機制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論文發表於Nature系列雜誌《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The ISME Journal)上(Differences in soil bacterial diversity: driven by contemporary disturbances or historical contingencies? The ISME Journal (2008) 2, 254–264)。

 

他們採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先進的統計分析方法,對大量土壤樣品細菌多樣性特徵進行了系統分析,發現歷史進化(以地理上分隔的不同取樣點或土壤類型、土壤剖面層次來表徵)是驅動大尺度下(約1000公裡)土壤細菌多樣性變化的主控因子,其對土壤細菌多樣性變化的貢獻約為60%;當代環境擾動(以不同的取樣時間和施肥處理來表徵)也可造成局部土壤細菌多樣性變化,其對土壤細菌多樣性變化的貢獻約為20%;另有約20%的貢獻來自於該研究尚未考察到的因子。這一研究首次在大尺度下對土壤細菌多樣性的變化給出了定量表徵,並為開展類似的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方法思路。該項研究成果表明,歷史進化和現代環境擾動對土壤細菌多樣性變化的作用模式與大型動植物有相似之處,可能有一些對所有類型生物都適用的生物地理分布規律存在。

 

賀紀正研究員為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入選者,2005年到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組建「土壤分子生態學」課題組。該項研究受到科技部「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學院知識創新方向性項目的支持。(來源: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The ISME Journal),(2008) 2, 254–264,Yuan Ge,Ji-zheng He)

 

相關焦點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國內進展與國際前沿
    年第57卷第3期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是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隨時間變化的一門科學,是土壤微生物學和微生物生態學等領域的研究前沿。近年來,儘管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仍面臨諸多難題與挑戰。論文簡要回顧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歷程,並檢索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發文量隨時間的動態變化及其相應的研究技術(圖1)。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新研究技術的湧現大幅提升了我們對微生物群落時空分布格局的認識,也加深了有關土壤微生物生態功能的認知。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新研究問題不斷呈現,仍有數方面認知空白亟待填補。本綜述概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並著重強調了明確微生物物種的概念,預測全球變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分布模式,以及採用分離培養法來確定微生物功能結構等幾方面研究的重要性。
  • PNAS | 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功能特徵的全球生物地理學
    >的全球生物地理學1 摘要微生物驅動了地球氮循環的大部分,但我們仍然缺乏對執行土壤氮過程的微生物豐度和組成的全球概覽。為了解決這一研究差距,我們利用公開可用的土壤宏基因組數據,對微生物氮功能特徵的生物地理學進行了描述,定義為八種氮循環途徑。生境類型、土壤碳、氮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樣本的總氮途徑相對豐度。相比之下,我們不能確定的驅動氮循環功能基因的物種分類組成。此外,含有某種氮代謝途徑的優勢屬在不同生境類型中的分布普遍相似。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對植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已進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構建方面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當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關注微生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子,而對不同空間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研究較少。
  • 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作者簡介:張騰飛(1995—),女,碩士,研究方向為土壤汙染控制。,生物修復是改善汙染現狀最具潛力和生命力的技術。本文綜述了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以及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認為目前國內外在生物修復應用中存在缺乏高效降解菌株、降解效率低下等問題,未來應向篩選高效降解菌株和提高降解效率等方向發展。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所以未來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研究優勢降解菌的降解能力及對汙染物的適應機理,通過宏基因測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構成以及群落功能和代謝通路,提高菌種對石油烴、多環芳烴和滷代烴的降解效率。為自然環境條件下複合有機汙染物的降解提供數據支持與理論依據。
  • 土壤微生物群組
    1997年,英國啟動了「土壤生物多樣性研究計劃」,組織120 餘位科學家參與並設置了30 個研究項目,採用分子技術研究土壤生物多樣性及其功能,特別是發展了穩定性同位素示蹤複雜環境中生物標記物(PLFA/DNA/RNA)技術(Stable Isotope Probe),培養造就了一批迄今活躍在國際土壤生物學前沿的著名科學家,土壤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逐漸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新聞 | 第一屆中國生物地理學大會在北京大學成功召開
    來自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145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500餘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會議。本次大會圍繞「中國生物地理學的進展與展望」的主題,旨在總結和交流近年中國生物地理學各分支領域的理論、方法、技術進展和應用新成果,研討中國生物地理學問題的全球意義,以及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生物地理學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利用和環境管理等社會需求的重要作用。
  • 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
    稻田生物固氮作用是稻田氮素循環的關鍵環節,而固氮微生物是驅動稻田生物固氮的引擎,因此,準確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有利於提升稻田系統生物固氮潛力。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謝祖彬課題組利用自主研製的氣密植物生長箱,對水稻進行15N2氣體田間原位示蹤。標記結束後,結合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技術(DNA-SIP)和納米二次離子質譜技術(NanoSIMS),可視化定量化分析超高速離心後不同密度梯度層內微生物DNA的15N豐度,為推導稻田土壤「活躍」固氮微生物提供直接證據。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地表過程與生態系統管理項目組研究員龐學勇團隊以青藏高原東部地區人工林和自然演替系列次生林為對象,分別測定4個林齡(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人工雲杉林和次生樺木林土壤團聚體組分內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結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的變化與土壤有機碳(SOC)、全氮(TN)和pH有關。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
    稻田生物固氮作用是稻田氮素循環的關鍵環節,而固氮微生物是驅動稻田生物固氮的引擎,因此,準確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有利於提升稻田系統生物固氮潛力。標記結束後,結合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技術(DNA-SIP)和納米二次離子質譜技術(NanoSIMS),可視化定量化分析超高速離心後不同密度梯度層內微生物DNA的15N豐度,為推導稻田土壤「活躍」固氮微生物提供直接證據。
  • 利用單細胞拉曼光譜研究土壤解磷微生物取得進展
    隨著長期大量的磷肥施用,土壤中積累了大量固定態磷,大大降低了磷素的生物有效性,加劇了磷資源短缺的問題,對土壤固定態磷的活化成為未來發展可持續農業和磷肥利用的重要戰略。微生物是土壤元素循環的發動機,解磷微生物可以通過釋放有機酸溶解土壤中的鈣磷,或釋放活性磷酸酶活化土壤中的有機磷。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基因工程微生物的環境監測及生物防禦體系研究進展
    , CAS & CSM, All rights reserved李琴1, 2, 伍一軍1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分子毒理學實驗室, 農業蟲害鼠害綜合治理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1012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摘 要: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 研究人員構建出了大量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工程微生物
  • 生物炭影響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研究進展
    生物炭可以通過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及微生物群落結構來影響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本文主要綜述了生物炭修復土壤重金屬汙染的研究進展,闡述了不同材料以及不同裂解溫度下生物炭對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影響,歸納總結了溫度以及不同原材料對生物炭吸附行為的影響,探討了生物炭對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影響,並對今後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 土壤微生物對溫溼度交互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在土壤生態過程對溫度、溼度等環境變化的響應方面已有大量的相關研究,但關於調控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對溫溼度響應行為的研究還較為缺失。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土壤溫度和溼度的變化的響應規律是準確模擬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過程、氮磷周轉過程的生物學基礎,也是改進全球氣候和陸面模型模擬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 牛肝菌生物地理學研究獲進展
    物種的起源、演化及分布格局成因是進化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但由於化石缺乏、物種界定困難和難以完整取樣,對真菌的生物地理學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石油汙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研究進展
    生物投加法主要包括高效微生物、固定化微生物及植物-微生物的投加等方法;生物刺激法主要包括營養物質、生物表面活性劑、共代謝生長基質、電子受體的投加等方法。系統分析了各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的作用機理及研究、應用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電動-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微生物燃料電池-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及固定化材料納米粒子的應用是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未來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