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土壤微生物可以通過多條固碳途徑進行CO2同化,其中,卡爾文循環是光能自養生物與化能自養生物同化CO2的主要途徑,在調節大氣CO2濃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整個陸地生態系統中,農田生態系統只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0%左右,餘下的90%面積分布著森林、草原、荒漠和溼地等不同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由於某些自然生態系統其土壤環境的特殊性,植物無法生長,這些土壤中自養微生物固碳對整個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可能與農田生態系統不同。因此,研究自然生態系統土壤自養微生物的CO2同化功能對於完善碳循環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基於此,該團隊在前期農田土壤微生物潛力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的基礎上,選取了三種不同生態系統的自然土壤(溼地、林地和草原生態系統),通過整合14C同位素標記技術和微生物分子生態學技術(克隆文庫、T-RFLP及定量PCR),量化了上述三種自然土壤的固碳速率,同時探討了其固碳功能微生物的種群結構、數量與多樣性及其對不同土壤的響應與反饋機制。結果表明,這三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土壤微生物的CO2固定能力不同,15天的碳同化量為10.3 - 40.1 mg kg-1之間,表現為溼地土壤>草地土壤>森林土壤。同時,cbbL(核酮糖-1,5-二膦酸 羧化酶/加氧酶(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大亞基)豐度、14C-SOC和14C-MBC呈顯著的正相關,表明自養細菌參與了土壤的CO2同化。含有cbbL的細菌的微生物在這三種自然生態系統中均廣泛存在,且IA型和IC型的cbbL功能基因豐度在溼地土壤中含量最高,其次是草地土壤,而森林土壤則只存在IC型的cbbL功能基因。本研究還表明,固定二氧化碳自養菌和一氧化碳氧化菌多樣性隨著土壤類型而顯著變化,但是根據系統發育分析,含有cbbL的細菌和含有coxL(一氧化碳脫氫酶大亞基)的細菌群落相似。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C/N比和EC值是影響土壤微生物固碳速率和cbbLcoxL基因豐度和多樣性的主要環境因子(圖1)。該研究深化了我們對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生物學機制的認識。

  上述工作以題為Soil carbon-fixation rates and associated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in three natural ecosystems發表在Microbial Ecology。審稿人和編輯認為「該研究是對土壤微生物的大氣CO2固定功能的極大補充,……結果非常有趣和有用」(This is an excellent report of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research on the CO2-fixing rat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icrobial autotrophic characteristics in 3 natural ecosystem soils, wetland, grassland, and forest. It provides a deeper insight into microbial CO2-fixing characteristics. This work could be a big addition to literature on soil microbial CO2 fixation.)。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亞非拉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1圖1 主要環境因子對cbbL、coxL基因豐度和多樣性的影響(RDA分析)

相關焦點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聚焦於典型稻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固碳過程與機制,從水稻光合碳的輸入、轉化(圖2)及其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及其生物學機制(圖3)兩方面開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如果推算到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理想狀態下,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的年碳同化量在0.3-3.7Pg。然而,遮光處理的土壤,其微生物的碳同化功能被完全抑制了。研究結果發表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Ge et al., 2013, 113: 70–78)。
  • 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差異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對土壤自養微生物的固碳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
  • 研究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根際沉積作用)等進入土壤碳庫。
  • 青藏高原所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韓興國在題為《開展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關鍵科學問題討論的必要性》的主題評述報告中,對國際上土壤固碳功能和固碳潛力、氣候變化影響土壤碳截獲的過程與潛力、生態系統管理的土壤碳截獲過程及增碳模式等進行了評述。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2017-11-03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因此,在贛江流域及其典型區開展區域和景觀尺度上的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對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評估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該研究深化了學界對土壤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機理的認識,相關成果在《應用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上發表。
  • 長期施肥影響土壤固碳細菌多樣性
    生物固碳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直接有效的二氧化碳固定途徑,其中具有固碳功能的微生物分布廣泛,它們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
  • 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與測定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卡爾文循環(Calvin–Benson–Bassham cycle)是光能自養生物和化能自養生物同化CO2的主要途徑,以及陸地生態系統初級產物合成的最主要途徑,在調節大氣CO2濃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林草科普|森林土壤動物生態功能研究進展
    (光、熱、水、氣、土壤等)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整體,是陸地生態系統中面積最大、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近年來,國內外關於土壤動物對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熱點是蚯蚓、線蟲等土壤動物及其對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而土壤動物對森林土壤生態系統的研究報導相對較少。並且,森林土壤動物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大型土壤動物作為「生態系統工程師」,對森林土壤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傳遞過程至關重要。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 語音播報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對於理解微生物群落調節生態系統水平功能的機制十分重要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國內進展與國際前沿
    近年來,儘管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仍面臨諸多難題與挑戰。論文簡要回顧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歷程,並檢索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發文量隨時間的動態變化及其相應的研究技術(圖1)。論文系統介紹了我國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在森林、草地和農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我國東部森林土壤微生物在水平和垂直梯度上的空間分布規律,北方溫帶草地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分布及其隨氣候的動態變化,旱地和水田生態系統的微生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群落構建機制。
  •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新聞...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土壤微生物群組
    這成為歐巴馬政府在腦科學計劃、精準醫學計劃和抗癌症計劃後的又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行動,代表著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的一個新領域。該計劃的目標是研究不同環境中微生物組的功能及其利用前景,涵括人體、土壤、海洋、大氣等環境中的全部微生物個體及其功能,為解決21 世紀人類面臨的農業、能源、環境、海洋和氣候等重大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
  • 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方精雲介紹,此次項目群發表的7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重大成果。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了滿足對木材、燃料和其他林產品的需求,西南亞高山區原生森林大面積被砍伐,隨後在採伐的跡地上進行人工造林恢復,如今這些人工林大都已經成林,然而,這些單一種植的人工林由於種植密度高,喬木層結構單一導致林下植被缺乏等問題,正引起土壤生態功能退化。
  • 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光合碳是「大氣-植物-土壤」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固碳700萬噸—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李潔尉 通訊員周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