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 |
位於陝北黃土高原的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
近20年來,在黃土高原地區以退耕還林還草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建設,有效地減少了徑流、泥沙和養分的流失,使植被恢復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極大地改善了該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然而,在黃土高原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的大系統中,土壤微生物與植物之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穩定的小動態系統。在這個小系統中,一方面植物及形成的植被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植物根際周圍大量繁育的土壤微生物,構成的根際微生物區系微 環境,顯著地影響著植物的生長發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的水土保持研究所劉國彬研究員團隊,根據長期的研究經驗,並查閱大量有關土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壤微生物研究的文獻,總結出該地區土壤微生物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今後的研究方向和重點,可以為未來黃土高原的生態恢復提供理論參考。
他們的分析表明,國內外關於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如何演變的研究逐步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近年來有關其針對性的研究逐漸增多。但外文文獻的引用頻次明顯低於中文文獻的引用頻次,說明我國在此方面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還較低。
針對目前關於土壤關鍵微生物對植被生態重建的響應及其機制尚不清楚的現狀,劉國彬研究員團隊建議今後要加強對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關鍵的識別、碳氮磷循環微生物的研究及全球氣候變化對黃土高原微生物群落的影響研究。
以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出版的《水土保持通報》上。
據悉, 劉國彬研究員30多年來一直從事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恢復研究與示範工作,為水保所流域生態與管理知識創新學科帶頭人,在黃土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農業發展試驗示範研究、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戰略、植被水土保持機理及效益評價、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曾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獲首屆周光召農業科學與技術獎,被授予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重點領域頂尖人才等稱號。2001年12月至2019年1月,任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
文章相關信息:DOI:10.13961/j.cnki.stbctb.2018.0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