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新聞...

2020-11-25 科學網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

位於陝北黃土高原的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

近20年來,在黃土高原地區以退耕還林還草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建設,有效地減少了徑流、泥沙和養分的流失,使植被恢復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極大地改善了該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然而,在黃土高原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的大系統中,土壤微生物與植物之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穩定的小動態系統。在這個小系統中,一方面植物及形成的植被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植物根際周圍大量繁育的土壤微生物,構成的根際微生物區系微 環境,顯著地影響著植物的生長發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的水土保持研究所劉國彬研究員團隊,根據長期的研究經驗,並查閱大量有關土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壤微生物研究的文獻,總結出該地區土壤微生物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今後的研究方向和重點,可以為未來黃土高原的生態恢復提供理論參考。

他們的分析表明,國內外關於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如何演變的研究逐步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近年來有關其針對性的研究逐漸增多。但外文文獻的引用頻次明顯低於中文文獻的引用頻次,說明我國在此方面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還較低。

針對目前關於土壤關鍵微生物對植被生態重建的響應及其機制尚不清楚的現狀,劉國彬研究員團隊建議今後要加強對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關鍵的識別、碳氮磷循環微生物的研究及全球氣候變化對黃土高原微生物群落的影響研究。

以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出版的《水土保持通報》上。

據悉, 劉國彬研究員30多年來一直從事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恢復研究與示範工作,為水保所流域生態與管理知識創新學科帶頭人,在黃土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農業發展試驗示範研究、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戰略、植被水土保持機理及效益評價、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曾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獲首屆周光召農業科學與技術獎,被授予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重點領域頂尖人才等稱號。2001年12月至2019年1月,任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

文章相關信息:DOI:10.13961/j.cnki.stbctb.2018.06.037

 

相關焦點

  •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黃土高原作為重要的能源與重化工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但其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如何對其進行治理,再現秀美山川,已成為一個迫切的研究課題。那麼,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主要矛盾到底是什麼,深厚的「黃土」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中又意味著什麼。為回答這些問題,不得不涉及恢復重建黃土高原「土壤水庫」的生態保育功能。
  • 邵明安:一生「玩泥巴」的科學家 用理論研究改變黃土高原風貌
    多年以前,地處中國黃土高原腹地的神木縣卻完全是另外一幅「黃沙漫天、滿目溝壑」的景象。在此工作過幾十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土壤物理學家邵明安對此感慨萬千:「現在黃土高原植被的蓋度覆蓋程度是98年的兩倍。黃土高原的植被恢復是全中國植被恢復程度最好的、恢復最快的。我們實際上,就為生態環境的建設在科學上做一些最基本的探索。」
  • 我國發現迄今最大華北豹種群 黃土高原脆弱生態開始恢復
    豹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大型貓科動物,也是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中頂端物種之一。2017年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豹的全球種群和分布區呈現急劇下降的趨勢,在很多歷史分布區,豹棲息地和種群消失達到90%以上,甚至全部消失,豹的全球保護形勢十分嚴峻。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同時,在一些地段也存在自然演替恢復的次生林,與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復次生林具有不同的林地結構、物種豐富度、根系密度和生物量等,但人們並不清楚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因此,探究在不同空間(細根根際、粗根根際、土壤及團聚體組分中)和時間(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尺度上,人工林與自然恢復次生林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有助於深入理解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功能提升的機制。
  • 中國科學家取得土壤物理基礎理論突破 有望改變黃土高原生態風貌
    為了攻克黃土高原的土壤物理難題,一位中國科學家紮根於此36年,最終取得了意義重大的基礎理論成果,有望將綠水青山帶給這片黃土地。在中國黃土高原腹地的神木侵蝕與環境試驗站外,科研人員正在修剪著鬱鬱蔥蔥的試驗田。多年以前,這裡是「黃沙漫天、滿目溝壑」的荒涼景象。現在,青山綠水悄然出現在了黃土高原,一位中國科學家付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
  • 甘肅黃土高原氣候植被類型與生態建設
    甘肅黃土高原位於我國黃土高原的西端,面積約11萬平方公裡,佔甘肅省面積的24%左右,隴山將其分為隴西和隴東兩大部分。   根據甘肅黃土高原史書方志的記載、現代氣象觀測資料的分析和現生植被的考察資料,可以得出這裡從歷史時期到現今氣候植被類型的地區分布及其變化。
  • 黃土高原土壤氮素循環理論與技術研究獲重大成果
    本報訊 近日,由我國著名植物營養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李生秀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科技項目「黃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環與氮肥合理施用理論和技術研究」成果,在陝西楊凌通過了陝西省科技廳組織的鑑定。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
  • 研究稱造林減少黃土高原徑流
    然而近些年研究發現,黃土高原造林後出現了土壤幹化和徑流減少等現象,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當地水資源緊張的狀況,使本已短缺的水資源更加緊缺,並可能威脅到當地及下遊的供水安全。因此,急需評估造林對黃土高原區域產水的影響,確定合理的區域(流域)森林覆被率,以保障區域協調發展。
  • 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正在加重黃土高原土壤乾旱
    新華網蘭州12月25日電(記者朱國亮)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中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的土壤乾旱狀況趨於嚴重。  甘肅省氣象局研究員張強說,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黃土高原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呈減少趨勢,土壤乾旱趨於加重。其中,0-100釐米土壤貯水量減少更為明顯,這部分土壤貯水量佔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的比例減少了6-8個百分點。
  • ...最大華北豹區域種群 研究表明:是生態系統逐漸開始恢復的直接標誌
    監控拍攝到的華北豹 圖源延安日報中國小康網11月12日電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虎豹研究團隊在國際動物學會期刊《整合動物學》正式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陝西省子午嶺林區是華北豹關鍵分布區,這裡生活的約110隻華北豹,是迄今我國已知數量最大、密度最高的野生華北豹區域種群。
  • 黃土高原成壤過程赤鐵礦生成主控氣候要素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博士生胡鵬翔及其導師劉青松研究員同其他合作者首次對同時期黃土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東部川西黃土沉積進行了多領域交叉研究和對比研究  稀土元素和粘土礦物的研究表明,不同於黃土高原黃土,川西黃土物源來自於青藏高原內部,物源的不同改變了背景磁性礦物的種類、含量和粒徑,但並不是整體磁學特徵的主導因素。
  • 黃土高原的守望者——記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
    在我國黃土高原的科學研究中,有這樣的一群科學家,他們始終堅守在黃土高原科學研究第一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家水土保持事業作出了貢獻,為黃土高原秀美山川立下了卓越功勳……83歲的我國著名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彼時,我國剛剛啟動退耕還林(草)工程,黃土高原是重點實施區,水保所的不少前輩、老師都「面向黃土高原,以水土保持和生態恢復為中心任務」展開不同研究。同事兼愛人許明祥在黃土高原因研究退耕還林(草)工程對土壤質量影響時,向她抱怨「退耕地上有一種黑乎乎的東西,滿地都是,嚴重幹擾研究」,並把拍的照片給她看。
  •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以生態系統生態學的原理為指導,在高原各種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生產力形成機制、生態系統結構的優化等領域開展研究,建立氣候、生產者亞系統、消費者亞系統模型;在生態系統和區域尺度上揭示生態系統的演變規律及驅動力,研究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機理,建立安全監測、評價和預警系統;研究物種的瀕危機制與生態系統功能,提出重點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對策;高原生態系統的的服務功能及健康評價;生態系統碳通量、水熱通量的觀測研究
  • 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黃土高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藉助遙感技術,人們終於看到了持續數十年的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換草、生態恢復等大工程取得的成果,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上升,生態環境日益向好,這變化不僅被我國的衛星捕捉到了,也被外國的衛星見證了,這些改變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所帶來的效益超過以往任何時候,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起這片曾經育養中華古文明的黃土地。
  • 加強喀斯特關鍵帶長期觀測研究,支撐西南石漠化區生態恢復與民生改善
    自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貴州普定作為國家「六五計劃」全國巖溶區水資源攻關研究計劃中的 4 個喀斯特研究區域(山西娘子關、貴州獨山、貴州普定、廣西都安)之一,就已經開展觀測研究工作,至今該區域科學觀測研究未曾中斷過。積累的長達近 40 年的水文、水化學觀測數據,記錄著我國南方喀斯特典型區域陸表過程演變(石漠化土地退化和植被恢復)的環境變化信息。
  • 在黃土高原,科學家用十餘年找到了防風固沙功臣
    彼時,我國剛剛啟動退耕還林(草)工程,黃土高原是重點實施區,水保所的不少前輩、老師都「面向黃土高原,以水土保持和生態恢復為中心任務」展開不同研究。同事兼愛人許明祥在黃土高原因研究退耕還林(草)工程對土壤質量影響時,向她抱怨「退耕地上有一種黑乎乎的東西,滿地都是,嚴重幹擾研究」,並把拍的照片給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