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安:一生「玩泥巴」的科學家 用理論研究改變黃土高原風貌

2020-12-04 國際在線

科學家邵明安 攝影:李晉

國際在線報導(實習記者 陳燁):中國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歷經36年攻克土壤物理難題,最終用利用寶貴的基礎理論成果,將青山綠水歸還給了這片黃土地。

位於陝西省榆林市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神木侵蝕與環境試驗站」外,科研人員正在修剪著鬱鬱蔥蔥的羊草試驗田。多年以前,地處中國黃土高原腹地的神木縣卻完全是另外一幅「黃沙漫天、滿目溝壑」的景象。在此工作過幾十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土壤物理學家邵明安對此感慨萬千:「現在黃土高原植被的蓋度覆蓋程度是98年的兩倍。黃土高原的植被恢復是全中國植被恢復程度最好的、恢復最快的。我們實際上,就為生態環境的建設在科學上做一些最基本的探索。」

今年62歲的邵明安院士出生於湖南常德的一個小山村,1981年,邵明安考入了位於陝西省楊陵小鎮的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所,多年深入黃土高原,以他的科學研究,見證和推動了這片熱土的生態巨變。

截至目前,黃土高原僅在陝西榆林沙區造林保存面積就達到136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3.5%。而黃河中下遊的泥沙量,已經由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每年16億噸,銳減至目前每年兩億噸。全國勞動模範、毛烏素治沙基地負責人張應龍告訴記者,他的科學治沙理念正是得益於邵明安的指導:「邵老師他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他把實驗的數據告訴我,水用多了或者土壤裡邊有機質的含量不夠,應該增加一些。為啥人家說我科學治沙,實際就是後面有邵老師這幫土壤學專家還有微生物專家來指導我。」

除了用科學實驗經驗指導治沙工作,邵明安院士對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最大的貢獻其實是他的土壤物理基礎理論成果。邵明安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在黃土高原進行生態人工建設,如果植被總蒸騰耗水量超過區域總降水量,土壤就會形成幹層,導致人工植被退化。為了證實這一發現,邵明安團隊近年來累積行駛十多萬公裡,對整個黃土區土壤水分狀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地處黃土高原的榆林地區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常年靠著雙腳「跑」科研的邵明安回憶那些年在黃土高原到處「玩泥巴」的日子,至今難忘:「遠看就像個賣炭的,在山上挖煤然後賣給當地農民賺錢,近看呢就像個要飯的,因為沒飯吃就把飯菜帶在飯盒裡,拿了個飯盒以為是要飯的。最後一問呢,是中科院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多年的堅持不懈,邵明安團隊完成黃土高原43萬平方公裡核心區域的調查採樣,最終測算出土壤幹層的分布情況。該成果不但為農業節水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而且揭示了黃土高原土壤水分時空特徵和土壤幹層分布,為黃土高原合理的植被建造提供了科學依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黨委書記廖小罕說:「這個地方如果承載力很低,會造成不可持續。邵明安院士的這個成果給我們今後的生態工程布局提供了堅實的一個基礎,這個成果不單我們國內應用,在國外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響。」

幾十年來奔波在黃土地上,青絲變白髮。2017年11月,邵明安從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手中接過了院士證書,成為建國以來土壤物理領域唯一的一名中科院院士,但成為中國土壤物理領頭羊的邵明安沒有停下腳步,還在為培養中國下一代土壤物理學和相關領域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他說:「大家問我,你對黃土高原、黃河泥沙有多大的貢獻。那是幾輩人的事。就像接力賽,一棒交一棒。我接的我們前一輩的,我再傳給我的下一輩,一直把這個事情做好。綠水青山,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取得土壤物理基礎理論突破 有望改變黃土高原生態風貌
    科學家邵明安 攝影:李晉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晉): 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常年乾旱,水土流失嚴重。邵明安說:「遠看就像個賣炭的,在山上挖煤然後賣給當地農民賺錢,近看呢就像個要飯的,因為沒飯吃就把飯菜帶在飯盒裡,拿了個飯盒以為是要飯的。最後一問呢,是中科院的。」邵明安笑稱,自己是「玩泥巴」玩出了點兒名堂來。而這位中國頂尖土壤物理學家口中的「名堂」可不簡單。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科學家趙允格用十餘年...
    在高原上,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生物土壤結皮研究專家趙允格和她的研究團隊,每人捧著一個大盤子,走在黃土高原的梁梁峁峁上,遇見陡坡時,大家齊刷刷地蹲坐在地上,屁股蹭著黃土,一點一點往下遛,而上半身的全部力量,都用於保護手裡的樣本   以零為起點,趙允格及研究團隊用10年時間反覆考察、實驗,證實生物土壤結皮在控制黃土高原退耕地土壤流失方面功不可沒
  • 黃土高原的守望者——記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李玉山和唐克麗一生致力於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治理研究,為我國乃至世界水土保持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有這樣的一群科學家,他們始終堅守在黃土高原科學研究第一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家水土保持事業作出了貢獻,為黃土高原秀美山川立下了卓越功勳……83歲的我國著名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 黃土高原黃土並非來自中亞沙漠
    黃土高原的黃土來自哪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聶軍勝教授等人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黃土高原的黃土主要來自黃河,而非中亞沙漠;黃土高原儲存了黃河從青藏高原東北部搬運來的細顆粒物質。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因此,理解黃河的演化及其泥沙來源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地學界對這些問題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 揭開黃土高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 劉東生院士與「新風成說」
    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而關於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無數地質工作者在研究黃土的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問題。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在高原上,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生物土壤結皮研究專家趙允格和她的研究團隊,每人捧著一個大盤子,走在黃土高原的梁梁峁峁上,遇見陡坡時,大家齊刷刷地蹲坐在地上,屁股蹭著黃土,一點一點往下遛,而上半身的全部力量,都用於保護手裡的樣本以零為起點,趙允格及研究團隊用10年時間反覆考察、實驗,證實生物土壤結皮在控制黃土高原退耕地土壤流失方面功不可沒
  • 黃土高原土壤氮素循環理論與技術研究獲重大成果
    本報訊 近日,由我國著名植物營養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李生秀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科技項目「黃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環與氮肥合理施用理論和技術研究」成果,在陝西楊凌通過了陝西省科技廳組織的鑑定。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裡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嘆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 在黃土高原,科學家用十餘年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功臣」
    (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孫正好)11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科學家趙允格用十餘年,發現「太普通沒美感」的生物土壤結皮是改善生態的「功臣」》的報導。除了放大鏡,趙允格喜歡隨時帶一瓶水,看到令她眼前一亮的生物土壤結皮,就擰開瓶蓋,往結皮體上滴一滴水,然後俯身在地上,靜靜地觀察,一看就是十幾分鐘。
  • 聲波武器上高原,播啥歌你選,《忐忑》還是《我在東北玩泥巴》?
    近期,高原上一曲嘹亮的《我在東北玩泥巴》,讓印度人聽的是「神魂顛倒」,滿頭問號,因此也成為各大媒體報導的重點。而在前線播放音樂的「大喇叭」,最近也公開亮相了,體型果然十分驚人。大喇叭上高原實際上,這是台州生產的大型防空警報喇叭,名叫「捍衛者」,國內很多城市鳴放防空警報,都是用它來執行任務。「捍衛者」喇叭口徑高2.6米,寬2.4米,身長達3米,堪稱龐然大物,因此安裝在和挖掘機、起重機類似的輪式底盤,由卡車拖拽著進行機動,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聲波車」。
  • 黃土高原現生蝸牛碳同位素研究獲進展
    因此,蝸牛殼體化石的穩定碳同位素(13C/12C)氣候環境意義和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年代意義的研究對於上述地區古環境重建及其年代標尺的建立,以及考古斷代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但是,由於蝸牛殼體碳的來源比較複雜,特別是無機碳的影響,因此目前對於蝸牛殼體碳的來源及其沉積機制存在較大爭議,造成蝸牛殼體碳的古環境和年代學意義尚不清楚,限制了蝸牛殼體在古環境和年代學方面的廣泛應用。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博士生胡鵬翔及其導師劉青松研究員同其他合作者首次對同時期黃土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東部川西黃土沉積進行了多領域交叉研究和對比研究  稀土元素和粘土礦物的研究表明,不同於黃土高原黃土,川西黃土物源來自於青藏高原內部,物源的不同改變了背景磁性礦物的種類、含量和粒徑,但並不是整體磁學特徵的主導因素。
  • 在黃土高原,科學家用十餘年找到了防風固沙功臣
    彼時,我國剛剛啟動退耕還林(草)工程,黃土高原是重點實施區,水保所的不少前輩、老師都「面向黃土高原,以水土保持和生態恢復為中心任務」展開不同研究。同事兼愛人許明祥在黃土高原因研究退耕還林(草)工程對土壤質量影響時,向她抱怨「退耕地上有一種黑乎乎的東西,滿地都是,嚴重幹擾研究」,並把拍的照片給她看。
  • 《忐忑》還是《我在東北玩泥巴》?聲波武器上高原,播啥歌你來選
    近期,高原上一曲嘹亮的《我在東北玩泥巴》,讓印度人聽的是「神魂顛倒」,滿頭問號,因此也成為各大媒體報導的重點。而在前線播放音樂的「大喇叭」,最近也公開亮相了,體型果然十分驚人。大喇叭上高原實際上,這是台州生產的大型防空警報喇叭,名叫「捍衛者」,國內很多城市鳴放防空警報,都是用它來執行任務。
  • 劉東生院士:揭開黃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而關於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無數地質工作者在研究黃土的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問題。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例如,帕林諾夫認為黃土是洪積形成的,張伯聲教授認為黃土是湖相沉積的產物,楊傑先生認為黃土是河流衝擊形成的,一些蘇聯學者認為黃土是石灰巖風化後殘積形成的。
  • 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來源:教師報2020年9月23日,作者:周 勵,原標題:《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我國著名環境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安芷生,已經從事地球科學研究工作半個多世紀了。
  • 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有多大多高?
    說到黃土高原,大家一定會想起三十多前那首火遍全國的《黃土高坡》,歌詞略如下: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照著我窯洞曬著我的胳膊,還有我的牛跟著我。……留下我一望無際唱著歌,還有身邊這條黃河。」很多人對黃土高原的印象其實就來源於這首歌。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我國是黃土分布最廣的一個國家。黃土,色黃褐,實際上是顆粒均勻的、砂粉質的黃色塵土物質,一般由易溶解的鹽類和鈣質結合組成,比較鬆散,遇水後極易崩解。我國大西北的黃土高原即由黃土構成,它厚80-120米,最大厚度可達180-200 米,覆蓋面達63萬平方公裡,堪稱世界之最。這厚厚的黃土來自何處?
  • 研究稱造林減少黃土高原徑流
    然而近些年研究發現,黃土高原造林後出現了土壤幹化和徑流減少等現象,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當地水資源緊張的狀況,使本已短缺的水資源更加緊缺,並可能威脅到當地及下遊的供水安全。因此,急需評估造林對黃土高原區域產水的影響,確定合理的區域(流域)森林覆被率,以保障區域協調發展。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
    黃土高原,許多人並未去過,對其的直觀印象大都停留在千溝萬壑,沙塵漫天,乾旱至極的固有印象中。多年來每每與身邊的朋友聊天,總會問,你們哪有沙漠嗎,你們那是不是很缺水……一連串的類似問題,一時使我也有些困惑,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