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土壤氮素循環理論與技術研究獲重大成果

2020-12-06 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由我國著名植物營養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李生秀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科技項目「黃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環與氮肥合理施用理論和技術研究」成果,在陝西楊凌通過了陝西省科技廳組織的鑑定。

 

據了解,氮素是植物營養三要素中需要最多、而土壤供應較少,供求之間存在著尖銳矛盾的元素。要合理施用氮肥,必須認識土壤氮素特徵,正確評價土壤供氮能力,明確作物吸收與利用氮素規律和制約作物氮素高效利用的環境與人為因素、確定氮素高效利用的施肥、栽培和管理技術。

 

據悉,項目組從1964年開始,立足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通過大量、長期的田間和室內試驗,對土壤有機氮礦化、銨態氮礦物固定、固定銨的生物有效性、土壤氨揮發等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經過40多年的艱苦探索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果。

 

一是提出了採用淋洗硝態氮或耗竭硝態氮後評價土壤可礦化氮的測定方法;建立了區分農田水分蒸發和作物群體蒸騰的覆膜—建模方法;根據固定銨在高溫下易於釋放, 建立了「低溫加熱」代替振蕩過程的方法;證明了測定固定銨的Silvo-Bremner比Mogilevkina方法更有理論上的合理性;提出了用植物吸收的15N與微生物固持15N比率評價微生物固持氮對植物的相對有效性;改進了測定氨態氮素揮發的田間通氣法和瞬間密閉收集法。

 

二是證明了固定態銨在100 mg kg-1以上的土壤,用凱氏法測定的全氮不能完全包括土壤中的固定態銨;測定了全國35種土壤的黏土礦物,確證固定銨與2∶1型黏土礦物密切相關;固定銨與土壤顆粒之間的關係,只有在黏土礦物一致的條件下才能成立;證明短期通氣培養過程中可礦化氮主要來自酸解胺基酸態氮和酸解氨態氮,而在淹水培養中主要來自酸解胺基酸態氮;發現土壤剖面累積的高量硝態氮是影響土壤可礦化氮測定結果的主要因素;發現覆蓋栽培改善土壤水分狀況,增加N2O排放量和有機質礦化,也能增加礦質氮在土壤中的殘留和淋失風險。

 

三是研製出新的植物氨揮發捕獲裝置,提高了氨吸收效率和測定準確度;證明了植物生長期間能揮發損失氣體氮素,氨是主體,N2O數量甚微。提出的植物硝態氮的研磨浸提法,便於操作,適用於大量新鮮植物樣品快速處理和準確分析;證明了累積硝態氮是蔬菜和禾穀類作物的共性,營養生長旺期是累積主要時期;採用銨硝態氮等量供應培養液,在作物有均等機會選擇銨、硝態氮的條件下,證明作物不同階段對銨、硝態氮偏好不一;發現了水分脅迫條件下,合理施氮可提高根系活力,改善植物的氮代謝機能,增強了對乾旱的適應能力;證明水分、養分脅迫對作物生育影響有階段性和雙重性,早期脅迫一般易於補償,後期脅迫補償效果減小,甚至無效。提出了水培營養液中適量增加銨態氮、設施栽培中補給CO2,降低蔬菜硝酸鹽累積的途徑。

 

四是採用覆膜集水、適氮、低密措施,小麥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分別達到22 和24.4 kg/ (ha·mm),為旱地水分養分高效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撐;提出氮肥應和有機肥配合施用,氮磷肥配合施用,磷肥和有機肥分開施用的原則;提出根據土壤供磷水平施用氮肥的比例和指標;提出小麥在施氮同時注意施磷,玉米施氮不施磷;提出根據土壤1m 深土層硝態氮累積量施用氮肥的指標;提出了根據氮素礦化勢和作物生長期間的土壤水分和溫度估計作物生長期間礦化氮的數量;提出了氮肥深施和與耕層土壤混合施用的應用條件。

 

由土壤農業化學家朱兆良院士和旱農生理生態學家山侖院士等專家組成的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緊密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在黃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環和施肥理論與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旱地農業施肥技術,研究達到了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相關焦點

  •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新聞...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
  • 黃土高原的守望者——記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李玉山和唐克麗一生致力於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治理研究,為我國乃至世界水土保持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有這樣的一群科學家,他們始終堅守在黃土高原科學研究第一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家水土保持事業作出了貢獻,為黃土高原秀美山川立下了卓越功勳……83歲的我國著名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黃土高原作為重要的能源與重化工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但其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如何對其進行治理,再現秀美山川,已成為一個迫切的研究課題。那麼,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主要矛盾到底是什麼,深厚的「黃土」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中又意味著什麼。為回答這些問題,不得不涉及恢復重建黃土高原「土壤水庫」的生態保育功能。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古土壤序列在重建古氣候變化和季風演化史上取得的重大成功,使得黃土/古土壤序列的古氣候意義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相比之下,土壤水分平衡,即降水量、潛在蒸發量之間的動態平衡是影響黃土/古土壤磁學性質的主要因素。自土壤水分模型提出以來,該研究團隊首次將該模型應用到實際剖面的對比研究中,並結合實驗數據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釋。
  • 中國科學家取得土壤物理基礎理論突破 有望改變黃土高原生態風貌
    為了攻克黃土高原的土壤物理難題,一位中國科學家紮根於此36年,最終取得了意義重大的基礎理論成果,有望將綠水青山帶給這片黃土地。在中國黃土高原腹地的神木侵蝕與環境試驗站外,科研人員正在修剪著鬱鬱蔥蔥的試驗田。多年以前,這裡是「黃沙漫天、滿目溝壑」的荒涼景象。現在,青山綠水悄然出現在了黃土高原,一位中國科學家付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
  • 邵明安:一生「玩泥巴」的科學家 用理論研究改變黃土高原風貌
    科學家邵明安 攝影:李晉國際在線報導(實習記者 陳燁):中國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歷經36年攻克土壤物理難題,最終用利用寶貴的基礎理論成果,將青山綠水歸還給了這片黃土地。
  • 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正在加重黃土高原土壤乾旱
    新華網蘭州12月25日電(記者朱國亮)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中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的土壤乾旱狀況趨於嚴重。  甘肅省氣象局研究員張強說,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黃土高原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呈減少趨勢,土壤乾旱趨於加重。其中,0-100釐米土壤貯水量減少更為明顯,這部分土壤貯水量佔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的比例減少了6-8個百分點。
  • 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他一直堅持在科研一線,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系統地研究了中國黃土的堆積、演化及其與古氣候、古環境的關係,並與全球氣候變化聯繫起來;率先將第四紀磁性地層學引入我國,最早指出我國240萬年前的重大地質氣候事件,測定藍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與劉東生院士一起將中國黃土與深海沉積序列進行成功對比,重建黃土高原的氣候歷史;提出黃土堆積演化模式及其與環境演變的關係;由他所領導的研究集體
  • 黃土高原黃土並非來自中亞沙漠
    黃土高原的黃土來自哪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聶軍勝教授等人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黃土高原的黃土主要來自黃河,而非中亞沙漠;黃土高原儲存了黃河從青藏高原東北部搬運來的細顆粒物質。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因此,理解黃河的演化及其泥沙來源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地學界對這些問題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 黃土高原現生蝸牛碳同位素研究獲進展
    因此,蝸牛殼體化石的穩定碳同位素(13C/12C)氣候環境意義和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年代意義的研究對於上述地區古環境重建及其年代標尺的建立,以及考古斷代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但是,由於蝸牛殼體碳的來源比較複雜,特別是無機碳的影響,因此目前對於蝸牛殼體碳的來源及其沉積機制存在較大爭議,造成蝸牛殼體碳的古環境和年代學意義尚不清楚,限制了蝸牛殼體在古環境和年代學方面的廣泛應用。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高寒草地約佔高原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組成(圖2)。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別主要分布在氣候乾旱的高原西部和氣候溼潤的高原東部,而沼澤化草甸作為一種隱域植被零星分布在高原面上。不管是草甸還是草原植物,都需要通過吸收土壤中的氮或者固定大氣中的氮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
  • 研究稱造林減少黃土高原徑流
    為治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過去幾十年來我國大規模植樹造林,先後啟動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重大林業生態工程,森林覆蓋率顯著增加,土壤侵蝕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 黃土旱塬上的土壤守護者
    新華社蘭州12月9日電 題:黃土旱塬上的土壤守護者新華社記者王朋每年國慶之後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是土壤取樣時間。「這是這項研究工作最難的地方。」車宗賢說,從工作特點來看,取樣、分析、觀察、記載、總結等基本操作並不難。但幾十年如一日的基礎研究,卻難出研究成果,不少研究者「更換門庭」。看著一起工作的其他同事不斷出新的研究成果,車宗賢也曾動搖過。「但想到一走了之,自己多年的心血就白費了,心就軟了。」
  • 研究揭示壓實黃土同天然黃土的性質差異
    孔隙結構是土壤最重要的性質之一,它直接影響土壤的含水量、滲透性和強度等其他性質。當前,學術界普遍認為黃土鬆散多孔的開放亞穩態結構是其溼陷性的基本條件,破壞其鬆散、大孔結構理論上可以消除或減輕地基的溼陷性,因此在實際工程建設中多採用強夯、碾壓等壓實方法來對黃土孔隙進行壓密以增強地基強度,但事實表明此類人工重塑後的壓實黃土仍具有溼陷性,且壓實黃土的變形規律嚴重影響大型黃土工程的安全及穩定。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事實上,土壤微生物組決定了氮素轉化及其有效性,如生物固氮、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酶活性及其與相關微生物功能基因的關係等,在提高氮素利用率和減少氮肥施用的負面環境效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已有的土壤微生物組研究大多基於單個過程(例如硝化作用)及其相關微生物,只有從氮素循環全過程和其微生物組的角度來研究,才能掌握土壤中氮素轉化的全貌並制定相應調控措施。
  • 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研究獲進展
    深入研究全新世氣候突變事件在不同區域的起迄時間、表現形式、內部結構和轉型特徵等對理解其規律及觸發和傳輸機制有重要意義,是預估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黃土高原位於亞洲夏季風北緣,是研究高低緯氣候系統相互作用的理想區域。
  • 氣候變暖加重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土壤乾旱
    本報訊記者 王德民 報導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我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土壤乾旱趨於加重。   據甘肅省氣象局張強研究員介紹,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黃土高原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呈減少趨勢,土壤乾旱趨於加重。
  • 甘肅攻關溼陷性黃土地區成套築路技術獲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
    甘肅黃土高原地帶 中國甘肅網1月5日訊(本網記者 宋芳科)在黃土高原築路,溼陷性黃土一直是困擾道路施工和運營安全的難題。地處黃土高原的甘肅,黃土分布廣泛,解決溼陷黃土施工技術難題一直是道路科研人員的行動和願望。
  • 成都生物所在高寒森林植物氮素吸收策略研究中取得進展
    通常認為,植物對養分的需求和獲取主要發生在生長季,而在光合作用不活躍、植物生長緩慢的非生長季,植物對養分的吸收非常有限,這使得有關森林植物氮素獲取的研究大多局限於生長季。但已有證據表明,植物在非生長季仍然具有相當大的氮吸收能力和養分需求。忽視季節變化可能引起的土壤氮庫動態變化和植物氮吸收差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森林氮養分利用策略和生態系統氮循環的認知水平。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北京中山公園裡,有一個社稷壇,壇上裝飾著五色土,由青、 黃、白、赤、黑五種顏色的土壤鑲嵌而成。這是我們祖先對我國土壤分布的粗略分類。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我國是黃土分布最廣的一個國家。黃土,色黃褐,實際上是顆粒均勻的、砂粉質的黃色塵土物質,一般由易溶解的鹽類和鈣質結合組成,比較鬆散,遇水後極易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