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正在加重黃土高原土壤乾旱
新華網蘭州12月25日電(記者朱國亮)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中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的土壤乾旱狀況趨於嚴重。 甘肅省氣象局研究員張強說,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黃土高原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呈減少趨勢,土壤乾旱趨於加重。其中,0-100釐米土壤貯水量減少更為明顯,這部分土壤貯水量佔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的比例減少了6-8個百分點。
-
甘肅黃土高原氣候植被類型與生態建設
有人據此就認為,甘肅黃土高原歷史時期是森林廣布、水草豐美的森林草原帶。這種看法有些偏頗。要形成森林草原帶,必須在較溼潤的氣候條件下才有可能。但甘肅黃土高原位於青藏高原的東北側,由於受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所影響,乾旱和半乾旱是其大部分的氣候特徵。因此,甘肅黃土高原歷史時期不大可能整個成為森林草原帶。
-
黃土高原的守望者——記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
,有這樣的一群科學家,他們始終堅守在黃土高原科學研究第一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家水土保持事業作出了貢獻,為黃土高原秀美山川立下了卓越功勳……83歲的我國著名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乾旱研究是一個漫長的徵程
「研究乾旱問題,就要考慮解決戰略性問題。」李耀輝認為,不僅要解決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難題,還要從長遠考慮。 以旱作農業的代表馬鈴薯為例,它被西北群眾稱為脫貧的「金蛋蛋」。,開發了水源涵養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祁連山的空中雲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發現乾旱半乾旱區陸面水分輸送和循環的新規律;揭示了乾旱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系統影響新特徵;開發了旱區覆膜保墒、集雨補灌、壟溝栽培、適宜播期等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災技術。
-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黃土高原形成於250萬年以來的風成黃土堆積,只是近1000年來才急速演變而成黃土侵蝕區。究其原因較多,但其中自然因素特別是乾旱與人為因素對「土壤水庫」失調導致有限水資源功能的破壞,是加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
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黃土高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在單調的固有印象背後,讓人們忘了這片黃土地上曾經誕生了古老的農耕文明,黃土地育養了數代人,到後來,卻成了水土流失嚴重區,是自然變遷,還是人為所致,要弄清這些疑惑,還得重新回顧黃土高原的前世今生,如此才能更好地認知生態日益變好的黃土高原。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在現有的種植制度、種植品種和生產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生產潛力可能會下降5%—10%,其中灌溉和雨養春小麥的產量將分別減少17.7%和31.4%;2071—2100年,我國冬小麥生產潛力將下降10%—30%,水稻生產潛力將下降10%—20%,玉米生產潛力將下降5%—10%。 氣候變化將導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分虧缺、農業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生產波動性加大。
-
生態中心揭示黃土高原草本年輪材料的氣候學價值
草根年輪材料的研究價值正在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並被逐漸應用於氣候學和生態學研究當中。該研究採用了草本年輪氣候學的研究方法,在黃土高原南北樣帶上沿200毫米降雨梯度(宜君:630毫米至神木:430毫米)獲取了多個樣點的典型多年生草本物種紫花苜蓿(人工物種)和委陵菜(自然物種)的草根年輪材料,並發現這兩種草本物種均具有可以識別的年輪結構。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
黃土高原,許多人並未去過,對其的直觀印象大都停留在千溝萬壑,沙塵漫天,乾旱至極的固有印象中。多年來每每與身邊的朋友聊天,總會問,你們哪有沙漠嗎,你們那是不是很缺水……一連串的類似問題,一時使我也有些困惑,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
中國科學家取得土壤物理基礎理論突破 有望改變黃土高原生態風貌
科學家邵明安 攝影:李晉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晉): 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常年乾旱,水土流失嚴重。為了攻克黃土高原的土壤物理難題,一位中國科學家紮根於此36年,最終取得了意義重大的基礎理論成果,有望將綠水青山帶給這片黃土地。在中國黃土高原腹地的神木侵蝕與環境試驗站外,科研人員正在修剪著鬱鬱蔥蔥的試驗田。多年以前,這裡是「黃沙漫天、滿目溝壑」的荒涼景象。現在,青山綠水悄然出現在了黃土高原,一位中國科學家付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
-
[2020-09019]沿降水梯度評價黃土高原刺槐人工林乾旱死亡風險
中國黃土高原被認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年降水量波動大,土壤嚴重幹化。刺槐是黃土高原廣泛種植的先鋒樹種,由於刺槐過度消耗深層土壤水,加上黃土高原降水具有較高的年內和年際變異性,刺槐樹木遭受更頻繁和更嚴重的乾旱脅迫,增加了刺槐的生長衰退和死亡風險。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中國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中國的四大高原各有特色,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雪域高原。內蒙古高原是我國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風吹草低見牛羊。雲貴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雖為高原但是地勢崎嶇。
-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西部地區水土...
為落實我校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工作,加強與西部實驗室合作交流,8月9日-12日,由我校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青海大學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舉辦的「西部地區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學術研討會」在西寧舉行。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2015-02-02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古土壤序列在重建古氣候變化和季風演化史上取得的重大成功,使得黃土/古土壤序列的古氣候意義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
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來源:教師報2020年9月23日,作者:周 勵,原標題:《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我國著名環境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安芷生,已經從事地球科學研究工作半個多世紀了。
-
黃土高原成壤過程赤鐵礦生成主控氣候要素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在現有的種植制度、種植品種和生產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生產潛力可能會下降5%—10%,其中灌溉和雨養春小麥的產量將分別減少17.7%和31.4%;2071年—2100年,我國冬小麥生產潛力將下降10%—30%,水稻生產潛力將下降10%—20%,玉米生產潛力將下降5%—10%。 氣候變化將導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分虧缺、農業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生產波動性加大。
-
巨菌草在黃土高原半乾旱區與幾種飼用植物生產及飼用價值比較
因此在黃土高原半乾旱區等水資源有限區域,種植巨菌草在提高飼草產量上具有重大潛力。巨菌草作為多年生禾本科在非水分限制條件下其產量在C4作物中相對較高,是玉米、甜高粱、蘇丹草、紫花苜蓿的2~3.8倍。經研究發現,相比於種植巨菌草,種植玉米、甜高粱等傳統飼草對土壤水分和養分的要求更高。而且,巨菌草具有高效穩定的水分利用效率、抗逆性、耐熱性以及營養價值和生物產量。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彼時,我國剛剛啟動退耕還林(草)工程,黃土高原是重點實施區,水保所的不少前輩、老師都「面向黃土高原,以水土保持和生態恢復為中心任務」展開不同研究。同事兼愛人許明祥在黃土高原因研究退耕還林(草)工程對土壤質量影響時,向她抱怨「退耕地上有一種黑乎乎的東西,滿地都是,嚴重幹擾研究」,並把拍的照片給她看。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
甘肅日報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