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近年來,黨中央提出建設「生態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黃土高原作為重要的能源與重化工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但其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如何對其進行治理,再現秀美山川,已成為一個迫切的研究課題。那麼,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主要矛盾到底是什麼,深厚的「黃土」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中又意味著什麼。為回答這些問題,不得不涉及恢復重建黃土高原「土壤水庫」的生態保育功能。

一 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

黃土高原面積約64萬km2,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之處,更是古代中華文明的發祥地。250萬年以來,在這塊土地上堆積了厚100—200m的黃土古土壤系列1,是全球最厚和最完整的黃土地層,也是塬地平廣、丘陵頂平坡緩、溝谷開闊,川、坪、澗、掌、地完整平坦,植被茂密、腐殖質層深厚的沃野糧田。但近千年來,人類的野蠻掠奪和破壞,使其逐漸淪為千溝萬壑、地瘠民貧和災害頻繁的地區。究其癥結,莫過於土地利用不當,破壞了黃土獨有的「點稜接觸支架式多孔結構」,進而使土壤滲透性和抗衝性能遭到破壞,其水土流失嚴重程度已躍居世界首位,年均侵蝕模數高達3720t/km2,是長江的14倍、美國密西西比河的38倍、埃及尼羅河的49倍。黃河多年平均含沙量37.6kg/m3,分別為上述河流的72倍、58倍和30倍。其多年平均輸沙量16億t,高出250萬年以來平均降塵量的100倍。

黃土高原形成於250萬年以來的風成黃土堆積,只是近1000年來才急速演變而成黃土侵蝕區。究其原因較多,但其中自然因素特別是乾旱與人為因素對「土壤水庫」失調導致有限水資源功能的破壞,是加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因此,黃土高原的整治已成為當今非常重大的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關係著黃土高原本身的土地利用和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同時也與黃土高原西北邊緣地帶的土地沙化及其防治,黃土高原北部能源基地綜合開發、改善生產環境、復耕及根治黃河水患,調節增進西北地區的生態與環境建設等息息相關。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和根治黃河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取得了50年的安瀾。但是,由於黃土高原地區的土地利用極不合理,濫墾、濫牧、濫樵、濫伐、濫採之風屢禁不止,甚至有增無減,水土流失日益嚴重,造成「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下遊河床年淤10cm,造成大堤「越加越險、越險越加」的另一惡性循環。目前,下遊河床已大大高出開封城,嚴重威脅兩岸200個縣(市)的工農業生產和億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解決兩個惡性循環,核心是解決該地區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乾旱與水土流失並存的矛盾。而解決該矛盾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重建黃土高原「土壤水庫」的巨大調節功能,迅速恢復植被。

二 「土壤水庫」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2,堆積的成壤過程形成特殊的黃土高原「土壤水庫」。從地質大循環和土壤形成過程的實質來看,黃塵沉積與成壤及成巖同時、同地進行,是黃土古土壤多層交替疊加並形成厚達k00—200m 地層系列的關鍵。需要說明的是,黃土也是古土壤,是在比較乾冷時期形成的、成壤作用不明顯的黃土狀新成土。由於黃土在土壤剖面上的成壤強度與在一般成土母質上繁生植被後形成的土壤不一樣,一般成土母質隨著風化層的不斷加深增厚而不斷下伸,形成成壤強度上強下弱的「V」字形狀,並形成AC或ABC型層理比較易識的土壤剖面構形;而在黃土上發育的土壤其成壤強度的顯示卻並非如此,有時恰恰相反,尤其生物起源的磁化率和粘粒膠膜等呈現上弱下強倒V形狀態,紅褐色古土壤層尤其如此。由於黃塵不斷沉積,形成A層不斷增厚、上升而沒有C層的存在,同時土體也因植被繁生而不斷形成更深厚的Ah層,這與地質學家劃分的黃土古土壤時間序列一致。黃土沉積後的生物反饋合成等成壤過程較明顯,但礦質部分的風化淋溶過程僅限於可溶性鹽類。由此不難肯定,黃塵沉積後只有相應植被及時繁生才能進一步鞏固並提高其賦有的通透性能,從而不斷形成和加強其它土壤所不易獲得的特殊「土壤水庫」。只有這樣的「土壤水庫」才能就地分散接受全部降水,並防止土體充水時引起的崩散溼陷和洞穴、暗淘等現象發生,為土層不斷加積增厚創造條件。

土壤本身即是巨大的蓄水水庫。這一點可以通過現實狀況的反例證明。在土壤侵蝕過程中,土層日漸變薄,其蓄水量日趨減少,徑流量相應增多。根據土壤持水量和產流量計算,土壤持水量隨著侵蝕程度的增大土壤層變薄而減少,徑流量則隨著侵蝕程度的增加而相應增加。在同等降雨條件下,強度侵蝕土壤和劇烈侵蝕土壤的持水量,分別為無明顯侵蝕土壤的1/4和1/10,而徑流量卻相應為輕度侵蝕土壤的4倍和5.3倍。在裸巖條件下,幾乎全部降雨以徑流形式流走。由於降水大量流失,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總貯水量均隨之減少,形成土壤水分和作物需水量之間的不平衡,從而造成農業乾旱。此外,土壤入滲水量減少而地表徑流增加,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分配,破壞了正常的水量平衡關係。

黃土高原古地貌海拔在千米以上,它又位於黃河中遊,因此除不斷下切河谷及局部內陸窪地可有物質堆積外,其侵蝕方式應主要為剝蝕,但事實卻恰恰相反。據陳明揚和安芷生等的研究和推算,黃土高原不僅是個沉積區,而且250萬年以來在本區可能年沉積0.19×k08—0.83×k08t黃土,佔全部年降塵的63%—88%,成為黃土高原地區的一大特點。黃塵的主要來源區和黃土的堆積區,北自肯特山、唐努山,東以大興安嶺,南以長城到崑崙山,西以帕米爾高原為界,共計3.50×k06—4.00×k06km2的範圍為我國現代大氣粉塵的來源區和中國大陸主要的粉塵降落區。

黃土高原的另一個特點是沉積物分布的地帶性以及物質組成如顆粒大小、礦物種類的相對均一性和變異規律性。近年來,3種降塵方式所形成的黃土微結構中細粒團的普遍出現是黃土高原又一大特點。它不僅顯示了「水攔泥」的作用,同時也解釋了有些化學元素含量在黃土高原邊緣呈折線下降,以及其粘粒含量關中明顯高出豫西地區等現象;據此說明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常以推移在先。難怪在西峰徑流小區觀測中發現,徑流小時以粉粒較多,而徑流大時才見粘粒增加等異常現象。由此推斷,細粒團作為一單元體與其它黃土顆粒呈點稜接觸形成支架式多孔結構可能是黃土高原形成的關鍵和主要動力,也可能是黃土區特殊「土壤水庫」能夠及時形成的基礎。

三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治水多採用「蓄洩統籌,以洩為主」的方針。但這一方針已不適應目前的狀況。這是因為:①黃河水資源日益短缺,造成頻繁斷流,大量地宣洩地表徑流已與缺水之態勢相違背;②合理蓄水有利於下遊堤防安全,緩解堤防失守之危機;③治黃需要走綜合之路,並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

明朝水利專家徐貞明指出「水利之法,當先於水之源」、「水聚之則害,而散之則利」,「棄之則害,用之則利」,提出「治水先治源」。黃土高原國土整治的「28字方略」,從提出到現在已經有20餘年,但因有關領導部門未正式採納施行,僅停留在論文和口頭建議層面上,因而無法進行全面的、有針對性的驗證。但是「28字方略」作為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的基本指導思想在黃河上中遊管理局的3個水保站和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示範的11個試區,以及無定河流域、定西和晉西北等地區的200多個治理樣板中都得到了證明,並取得豐碩成果。

「土壤水庫」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和動力,由此,「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作為方略核心,是符合黃土高原演變實際的。在黃土高原形成過程中,「土壤水庫」顯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土地利用時,必須以改善「土壤水庫」為前提、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水資源作用,達到消除洪災,維護生態良性循環及建立生態大農業的目的。

從黃土和黃土高原形成的全過程來看,黃塵是從乾旱地到達黃土高原上空與東來溼氣相遇,通過3種降塵方式(自重降落、凝聚降落和雨淋降落)堆積而成。這一過程早在250萬年以前就已開始。據此得出「沒有季風就沒有黃塵的降落,沒有植被的繁生也就沒有黃土高原」的科學論斷。而3種降塵方式使黃土層具有「點稜接觸支架式多孔結構」3,使黃土具有滲透性能好、蓄水容量大、植被容易繁生的特點。植物的繁生反過來又鞏固和提高了土體的滲蓄能力和抗衝性能。隨著土層增厚,其蓄水容量必然增大,形成巨大的「土壤水庫」,防止了地面徑流的發生,從而從根本上消除了水土流失的危害。這樣的規律和理論不僅被250萬年以來黃土古土壤系列的地質事件所驗證,而且還被百餘年來子午嶺屢遭墾荒後的植被自然恢復和群眾生產實踐中把「三跑田」變為「三保田」的事實所證實。這是與黃土的滲透率高和蓄水層厚分不開的。這一特性使得一次降水500mm不發生蓄滿徑流,降雨強度2mm/min上下不發生超滲徑流。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其主要原因是人類對植被的無情破壞,進而對「土壤水庫」的無情傷害,不合理利用土地和直接削弱土壤入滲和抗衝能力,形成超滲徑流,導致溼陷、洞穴和暗溝衝刷等,完全是人為造成的衝刷過程。因此,保護、加強、重建「土壤水庫」,迅速全面恢復植被才是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治理的治本之道。

四 「三庫協防」,再現黃土高原秀美山川

黃土高原植被的迅速繁生是鞏固和提高土體通透性,進而形成高容量「土壤水庫」的「天賜動力和強勁保障」。植被的繁生是成壤作用的始發標誌和基本動力,對黃土這樣的特殊土狀物來說又是必不可少的保護、鞏固和發展的唯一「動能」。依靠這一「動能」,尤其植物根系的纏繞和串聯作用,黃塵在沉積時所固有的支架接觸式多孔結構才得以保持鞏固、疏鬆和通透性能才得以充分發揮,黃土層的堆積才得以不斷增厚,250萬年以來黃土高原厚達100m以上的黃土古土壤系列和頂平面廣的高原地貌才得以形成和保持,否則就會遇水滑脫落實,甚至溼陷,引起坡面衝刷。農地耕層雨後容重的增加和初滲與穩定滲透性相差懸殊等現象都是顯而易見的確證。因此在缺乏一定植被的保護前提下,不是洪流滾滾(雨期)把黃土衝刷殆盡,就是沙波洶湧,塵海無邊(乾冷期)。

黃土高原植被的迅速繁生提高了土體賦存通透性,進而形成大容量的「土壤水庫」,它與黃土地層中厚達40m以上的包氣帶相聯而形成毫無蒸發損失的地下水庫(當時群眾稱它為空山水)。地下水庫可以為人類儲存和保護水資源,但是它需要理想的庫區和充足的水源。地面水庫是人為調節洪澇乾旱的主要工程措施,長期以來人們往往過分依賴它的作用,而忽視土壤水庫的巨大作用。要充分發揮以上兩庫的作用,使其成為抗旱排澇的有生力量和可持續開發利用的資源優勢,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土壤水庫」的聯繫作用不可忽略。只有重修「土壤水庫」並實現其同地下水庫、地面水庫「三庫」協防才能真正體現「治水之道在於治源」和「水用之則利,棄之則害」這個「至理名言」的偉大意義。在黃土高原國土整治時,遵照「28字方略」,以此為指導思想全力鞏固「土壤水庫」以便儘先將自然降水接納下來,直接儘可能蓄積於黃土之內,讓潛在的洪流轉化為持續的徑流,以供工農業、發電、航運、生活之用。

因此全面迅速恢復水土失坡地植被(含作物)為當務之急。這需要通過優化徑流調控手段4,消弱或切斷侵蝕動力,強化入滲、增進和維護土壤水庫的健康功能,以便把降水的大部或全部蓄積起來,從而保證當地植物繁生的需求,並有利於通過喬灌植物下扎的根系引入地下深處成為地下徑流或水庫、礦泉水再轉入各級水路網,最終實現水土資源持續高效利用。因此,只要修復保護好「土壤水庫」,就能保證全部降水就地分散入滲,避免徑流衝刷。可以預言,只要認真落實「28字方略」,根治黃河水患,再造黃土高原秀美山川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五 建議

(1)應將重建「土壤水庫」,實現三庫協防,作為構建和諧黃土高原,再現秀美山川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方針。「土壤水庫」是地表水庫、地下水庫的紐帶,是植被、森林、草原及地面植物賴以生存的根基。只有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中恢復重建黃土高原的「土壤水庫」功能,才能有效利用其巨大的調控降雨徑流、減少土壤侵蝕的功能,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成功才有希望。

(2)加大降雨徑流調控與利用研究力度,為落實「28字方略」提供技術支撐,同步解決黃土高原乾旱缺水與水土流失兩大難題。「28字方略」的核心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本質是通過「截、滲、匯、蓄、用」的綜合調控徑流手段,就地高效利用降雨徑流,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因此需要加大降雨徑流調控研究力度,將黃土高原地區降雨徑流充分開發利用,才能確保黃土高原「土壤水庫」健康功能的充分發揮,進而確保黃土高原植被的快速恢復。

(3)轉變治水觀念,在重視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同時,應重視「土壤水庫」的恢復與重建。「治水之道在於治源」,「水用之則利,棄之則害」,因而「治水之道在於治源的升華」。目前,我國正在建設節水型社會,恢復發揮黃土高原「土壤水庫」調控降雨徑流、恢復保育生態、提供優質水源的功能,應是建設節水型社會的重要一環。

主要參考文獻

1 朱顯謨,任美鍔.中國黃土高原的形成過程與整治對策.中國水土保持,1992, (2):4-10.

2 朱顯謨. 試論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與土壤水庫.第四紀研究,2000,20(6):514-520.

3 黃土——土壤結構剖面構型的形成及重要意義.水土保持學報,1994,8(02):1-9.

4 高建恩, 吳普特等.黃土高原小流域水力侵蝕模擬試驗設計與驗證.農業工程學報,2005(21)8:41-45.

相關焦點

  • 黃土高原的守望者——記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
    ,有這樣的一群科學家,他們始終堅守在黃土高原科學研究第一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家水土保持事業作出了貢獻,為黃土高原秀美山川立下了卓越功勳……83歲的我國著名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2015-02-02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古土壤序列在重建古氣候變化和季風演化史上取得的重大成功,使得黃土/古土壤序列的古氣候意義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新聞...
  • 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正在加重黃土高原土壤乾旱
    新華網蘭州12月25日電(記者朱國亮)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中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的土壤乾旱狀況趨於嚴重。  甘肅省氣象局研究員張強說,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黃土高原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呈減少趨勢,土壤乾旱趨於加重。其中,0-100釐米土壤貯水量減少更為明顯,這部分土壤貯水量佔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的比例減少了6-8個百分點。
  • 黃土高原成壤過程赤鐵礦生成主控氣候要素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黃土高原成壤過程赤鐵礦生成主控氣候要素被發現
  • 氣候變暖加重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土壤乾旱
    本報訊記者 王德民 報導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我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土壤乾旱趨於加重。   據甘肅省氣象局張強研究員介紹,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黃土高原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呈減少趨勢,土壤乾旱趨於加重。
  • 中國科學家取得土壤物理基礎理論突破 有望改變黃土高原生態風貌
    科學家邵明安 攝影:李晉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晉): 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常年乾旱,水土流失嚴重。為了攻克黃土高原的土壤物理難題,一位中國科學家紮根於此36年,最終取得了意義重大的基礎理論成果,有望將綠水青山帶給這片黃土地。在中國黃土高原腹地的神木侵蝕與環境試驗站外,科研人員正在修剪著鬱鬱蔥蔥的試驗田。多年以前,這裡是「黃沙漫天、滿目溝壑」的荒涼景象。現在,青山綠水悄然出現在了黃土高原,一位中國科學家付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
  • 【百花】黃土高原上的鷸
    【慶陽市文學作品選】黃土高原上的鷸  祿永峰  第一次在北方幾位攝影師的組照裡見過這類水鳥。攝影師說,這鳥兒叫黑翅長腳鷸。  乍一看,它們修長的身材,全憑那雙紅色的細長腿支撐著。
  • 揭開黃土高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 劉東生院士與「新風成說」
    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而關於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無數地質工作者在研究黃土的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問題。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北京中山公園裡,有一個社稷壇,壇上裝飾著五色土,由青、 黃、白、赤、黑五種顏色的土壤鑲嵌而成。這是我們祖先對我國土壤分布的粗略分類。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我國是黃土分布最廣的一個國家。黃土,色黃褐,實際上是顆粒均勻的、砂粉質的黃色塵土物質,一般由易溶解的鹽類和鈣質結合組成,比較鬆散,遇水後極易崩解。
  •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西部地區水土...
    為落實我校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工作,加強與西部實驗室合作交流,8月9日-12日,由我校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青海大學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舉辦的「西部地區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學術研討會」在西寧舉行。
  • 為什麼有的沙漠都可以變成綠洲,而黃土高原卻還沒有青山綠水呢?
    導語:為什麼有的沙漠都可以變成綠洲,而黃土高原卻還沒有青山綠水呢?我們都知道從上世紀開始國家的各個地方都出現了嚴重的沙漠化現象,因此在那個年代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整治這些地區的沙漠化,防止沙漠化繼續蔓延。
  • 黃土旱塬上的土壤守護者
    新華社蘭州12月9日電 題:黃土旱塬上的土壤守護者新華社記者王朋每年國慶之後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是土壤取樣時間。這兩天,車宗賢正忙著與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部門專家,商談土壤肥力和土壤環境監測的合作事宜。車宗賢是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節水農業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土壤長期定位觀測監測工作。「說白了,就是土壤取樣、分析和記載。」他說,自工作以來,這樣與土壤打交道已有30年了。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根基,是區域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什麼是窯洞?+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 黃土高原土壤氮素循環理論與技術研究獲重大成果
    本報訊 近日,由我國著名植物營養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李生秀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科技項目「黃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環與氮肥合理施用理論和技術研究」成果,在陝西楊凌通過了陝西省科技廳組織的鑑定。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在高原上,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生物土壤結皮研究專家趙允格和她的研究團隊,每人捧著一個大盤子,走在黃土高原的梁梁峁峁上,遇見陡坡時,大家齊刷刷地蹲坐在地上,屁股蹭著黃土,一點一點往下遛,而上半身的全部力量,都用於保護手裡的樣本以零為起點,趙允格及研究團隊用10年時間反覆考察、實驗,證實生物土壤結皮在控制黃土高原退耕地土壤流失方面功不可沒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黃土高原和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範圍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古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黃土高原最大的特色,就是表層覆蓋有厚厚的黃土土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而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總面積可達64萬平方千米。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裡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嘆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 2003水利「亮點」工程黃土高原區淤地壩專題調研報告
    又說:「治水之法,有以水庫節水者,各國水事用之甚多。然用於黃河,則未見其當,以其挾沙太多,水庫之容量減縮太速也。然若分散之為溝洫,則不啻億千小水庫,有其用而無其弊。且有糞田之利,何樂而不為也。」 1945年黃委會批准關中水土保持試驗區在西安市荊峪溝流域修建淤地壩一座,是黃河水利委員會在黃土高原地區修建的第一座淤地壩。
  • 毛烏素沙漠已經被「制服」,為什麼黃土高原現在還塵土飛揚?
    這個時候小夥伴們就非常的好奇,既然毛烏素沙漠都已經被「制服」了,可為什麼黃土高原現在還是塵土飛揚呢?現在的人們不僅僅喜歡消遣,而且更加關注民生問題和環境問題。至於黃土高原為什麼現在還塵土飛揚,我們首先應當看的不是如何治理黃土高原,而是看看黃土高原的成因。其實早期的黃土高原並不是現在這般模樣,而現在黃土高原塵土飛揚溝壑縱橫,大量的泥沙被衝入黃河也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