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2月9日電 題:黃土旱塬上的土壤守護者
新華社記者王朋
每年國慶之後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是土壤取樣時間。這兩天,車宗賢正忙著與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部門專家,商談土壤肥力和土壤環境監測的合作事宜。
車宗賢是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節水農業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土壤長期定位觀測監測工作。「說白了,就是土壤取樣、分析和記載。」他說,自工作以來,這樣與土壤打交道已有30年了。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根基,是區域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其生長變化和發育特點,是農業生產發展、科學施肥、耕地保護的重要科學依據。三十年,對於一個人來說,經歷了從嬰兒到成年的成長曆程;可對於土壤來說,這段時間還不夠研究者了解其肥力變化趨勢。
「即便後天發育形成的水稻土,也需要四五十年的時間。」車宗賢說。
有別於普通實驗室科研工作,土壤長期定位觀測監測工作是一項基礎研究,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對土壤進行觀察記載。
「這是這項研究工作最難的地方。」車宗賢說,從工作特點來看,取樣、分析、觀察、記載、總結等基本操作並不難。但幾十年如一日的基礎研究,卻難出研究成果,不少研究者「更換門庭」。
看著一起工作的其他同事不斷出新的研究成果,車宗賢也曾動搖過。「但想到一走了之,自己多年的心血就白費了,心就軟了。」他說,國內對土壤長期定位觀測監測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而英國這方面研究已有170年歷史。「我們起步晚,這項工作必須要有人做。」
道阻且艱。20世紀70年代末,甘肅便開始了土壤長期定位觀測監測試驗。由於研究經費緊張、認同度不高等多種原因,在蘭州、定西、酒泉等地的多個長期定位觀測監測試驗已經終止。目前全省土壤長期定位試驗點僅剩4個,分別布置在張掖、武威、天水和平涼。
困難並沒有壓垮像車宗賢這樣的土壤守護者們,反而越來越多的有為青年紮根土壤,為這項需要耗費幾代研究者心血的工作添磚加瓦。車宗賢說,他參加工作時從事土壤研究的專業人員只有十幾人,現在僅他們研究所就有50多人,甘肅省從事土壤長期定位觀測監測的研究人員超過100人。
不止如此,土壤研究技術的進步也在助力長期定位觀測監測研究。「過去取樣、烘乾、分析、記載等工作全是人工操作,一項數據出來也要一兩周時間。」車宗賢說,現在利用原子吸收光譜監測技術,一個小時就能出結果。
耗費了近一代人的心血,土壤守護者們終於有了成果。2016年,車宗賢及其團隊利用近40年的土壤監測調查,總結了甘肅省主要耕地土壤類型和肥力演變規律,這為化肥減量增效、測土配方施肥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車宗賢說,甘肅省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匯地帶,地形複雜,土壤類型多樣。目前研究只初步掌握了黃綿土、灌漠土、黑壚土、灰鈣土等主要土類的土壤肥力演變規律。
「研究成果鼓舞人心。但我們明白,這只是邁出的第一步。」他說,甘肅有37個土類,後續的監測研究還需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