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旱塬上的土壤守護者

2020-12-04 新華社

新華社蘭州12月9日電 題:黃土旱塬上的土壤守護者

新華社記者王朋

每年國慶之後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是土壤取樣時間。這兩天,車宗賢正忙著與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部門專家,商談土壤肥力和土壤環境監測的合作事宜。

車宗賢是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節水農業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土壤長期定位觀測監測工作。「說白了,就是土壤取樣、分析和記載。」他說,自工作以來,這樣與土壤打交道已有30年了。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根基,是區域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其生長變化和發育特點,是農業生產發展、科學施肥、耕地保護的重要科學依據。三十年,對於一個人來說,經歷了從嬰兒到成年的成長曆程;可對於土壤來說,這段時間還不夠研究者了解其肥力變化趨勢。

「即便後天發育形成的水稻土,也需要四五十年的時間。」車宗賢說。

有別於普通實驗室科研工作,土壤長期定位觀測監測工作是一項基礎研究,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對土壤進行觀察記載。

「這是這項研究工作最難的地方。」車宗賢說,從工作特點來看,取樣、分析、觀察、記載、總結等基本操作並不難。但幾十年如一日的基礎研究,卻難出研究成果,不少研究者「更換門庭」。

看著一起工作的其他同事不斷出新的研究成果,車宗賢也曾動搖過。「但想到一走了之,自己多年的心血就白費了,心就軟了。」他說,國內對土壤長期定位觀測監測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而英國這方面研究已有170年歷史。「我們起步晚,這項工作必須要有人做。」

道阻且艱。20世紀70年代末,甘肅便開始了土壤長期定位觀測監測試驗。由於研究經費緊張、認同度不高等多種原因,在蘭州、定西、酒泉等地的多個長期定位觀測監測試驗已經終止。目前全省土壤長期定位試驗點僅剩4個,分別布置在張掖、武威、天水和平涼。

困難並沒有壓垮像車宗賢這樣的土壤守護者們,反而越來越多的有為青年紮根土壤,為這項需要耗費幾代研究者心血的工作添磚加瓦。車宗賢說,他參加工作時從事土壤研究的專業人員只有十幾人,現在僅他們研究所就有50多人,甘肅省從事土壤長期定位觀測監測的研究人員超過100人。

不止如此,土壤研究技術的進步也在助力長期定位觀測監測研究。「過去取樣、烘乾、分析、記載等工作全是人工操作,一項數據出來也要一兩周時間。」車宗賢說,現在利用原子吸收光譜監測技術,一個小時就能出結果。

耗費了近一代人的心血,土壤守護者們終於有了成果。2016年,車宗賢及其團隊利用近40年的土壤監測調查,總結了甘肅省主要耕地土壤類型和肥力演變規律,這為化肥減量增效、測土配方施肥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車宗賢說,甘肅省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匯地帶,地形複雜,土壤類型多樣。目前研究只初步掌握了黃綿土、灌漠土、黑壚土、灰鈣土等主要土類的土壤肥力演變規律。

「研究成果鼓舞人心。但我們明白,這只是邁出的第一步。」他說,甘肅有37個土類,後續的監測研究還需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完)

相關焦點

  •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一 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 黃土高原面積約64萬km2,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之處,更是古代中華文明的發祥地。250萬年以來,在這塊土地上堆積了厚100—200m的黃土古土壤系列1,是全球最厚和最完整的黃土地層,也是塬地平廣、丘陵頂平坡緩、溝谷開闊,川、坪、澗、掌、地完整平坦,植被茂密、腐殖質層深厚的沃野糧田。
  • 黃土高原的守望者——記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
    ,有這樣的一群科學家,他們始終堅守在黃土高原科學研究第一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家水土保持事業作出了貢獻,為黃土高原秀美山川立下了卓越功勳……83歲的我國著名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相比之下,土壤水分平衡,即降水量、潛在蒸發量之間的動態平衡是影響黃土/古土壤磁學性質的主要因素。自土壤水分模型提出以來,該研究團隊首次將該模型應用到實際剖面的對比研究中,並結合實驗數據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釋。
  • 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正在加重黃土高原土壤乾旱
    新華網蘭州12月25日電(記者朱國亮)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中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的土壤乾旱狀況趨於嚴重。  甘肅省氣象局研究員張強說,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黃土高原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呈減少趨勢,土壤乾旱趨於加重。其中,0-100釐米土壤貯水量減少更為明顯,這部分土壤貯水量佔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的比例減少了6-8個百分點。
  • 研究釐定阿根廷黃土和土壤磁化率變化機制
    圖2 通過CBD方法有效地分離出阿根廷土壤中的物源信息(Lithogenic)和成土作用信息(Pedogenic) 風成黃土在全世界廣泛分布,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國黃土、歐洲黃土、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和阿根廷黃土。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北京中山公園裡,有一個社稷壇,壇上裝飾著五色土,由青、 黃、白、赤、黑五種顏色的土壤鑲嵌而成。這是我們祖先對我國土壤分布的粗略分類。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我國是黃土分布最廣的一個國家。黃土,色黃褐,實際上是顆粒均勻的、砂粉質的黃色塵土物質,一般由易溶解的鹽類和鈣質結合組成,比較鬆散,遇水後極易崩解。
  • 氣候變暖加重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土壤乾旱
    本報訊記者 王德民 報導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我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土壤乾旱趨於加重。   據甘肅省氣象局張強研究員介紹,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黃土高原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呈減少趨勢,土壤乾旱趨於加重。
  • 中國科學家取得土壤物理基礎理論突破 有望改變黃土高原生態風貌
    科學家邵明安 攝影:李晉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晉): 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常年乾旱,水土流失嚴重。為了攻克黃土高原的土壤物理難題,一位中國科學家紮根於此36年,最終取得了意義重大的基礎理論成果,有望將綠水青山帶給這片黃土地。在中國黃土高原腹地的神木侵蝕與環境試驗站外,科研人員正在修剪著鬱鬱蔥蔥的試驗田。多年以前,這裡是「黃沙漫天、滿目溝壑」的荒涼景象。現在,青山綠水悄然出現在了黃土高原,一位中國科學家付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
  •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新聞...
  • 黃土高原土壤氮素循環理論與技術研究獲重大成果
    本報訊 近日,由我國著名植物營養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李生秀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科技項目「黃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環與氮肥合理施用理論和技術研究」成果,在陝西楊凌通過了陝西省科技廳組織的鑑定。
  • 黃土的妙用
    黃土是土壤的一種,在全球分布相當廣泛。我國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黃土分布區之一。我國黃土的分布,西起甘肅祁連山脈的東端,東至山西、河南、河北交接處的太行山脈,南抵陝西秦嶺,北到長城,跨越陝西、山西、寧夏、甘肅、青海等五個省區的200多個縣市。
  •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西部地區水土...
    為落實我校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工作,加強與西部實驗室合作交流,8月9日-12日,由我校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青海大學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舉辦的「西部地區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學術研討會」在西寧舉行。
  • 劉東生:黃土與環境
    在地貌學上,黃土高原可稱為一個巨地貌單元。長期的侵蝕和切割形成了黃土高原特有的地形,最常見的為峁、墚和塬。20世紀50年代年,土壤學家朱顯漠、石元春等對黃土和黃土中古土壤層的研究表明,黃土層中所夾的紅色條帶,即德日進和楊鍾健所稱的紅色土,實質上是一種褐色土型的古土壤層。在黃土高原的董志塬,洛川塬等地都可以發現多次黃土和古土壤相重疊產出的狀況。 對黃土和古土壤序列的認識破譯了紅色土的紅色條帶之謎,使人們對黃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古土壤的確認對黃土成因問題的討論起了重要的作用。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
    黃土高原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大量的微細顆粒的黃土歷史的堆積。黃土從何而來,並未有確切定論,抑或是北方的風積年累月從蒙古高原或是更遠的地方吹刮來,亦或是地殼運動後,上升隆起的陸地高臺中就含有黃土……不管怎樣,黃土高原的粗狂的大地上,從不缺的就是各種形式的黃土。
  • 研究揭示壓實黃土同天然黃土的性質差異
    孔隙結構是土壤最重要的性質之一,它直接影響土壤的含水量、滲透性和強度等其他性質。當前,學術界普遍認為黃土鬆散多孔的開放亞穩態結構是其溼陷性的基本條件,破壞其鬆散、大孔結構理論上可以消除或減輕地基的溼陷性,因此在實際工程建設中多採用強夯、碾壓等壓實方法來對黃土孔隙進行壓密以增強地基強度,但事實表明此類人工重塑後的壓實黃土仍具有溼陷性,且壓實黃土的變形規律嚴重影響大型黃土工程的安全及穩定。
  • 黃土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後來他與朱顯謨先生同在山西離石考察黃土,就此疑問請教,朱先生回答,這應當是楊鍾健先生所言「紅色土」沉積物,含有地質時期的土壤殘留。隨後經兩位先生研究證實,紅色土即古土壤,較為黏重的紅色土層之間即為黃土沉積。以此故,後來劉先生一直尊稱朱先生為「老師」。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中國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中國的四大高原各有特色,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雪域高原。內蒙古高原是我國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風吹草低見牛羊。雲貴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雖為高原但是地勢崎嶇。
  • Scientific Reports:從三維孔隙結構特徵揭示壓實黃土同天然黃土的...
    這種黃土特有的工程地質性質被稱為溼陷性,由此導致的地面塌陷和不均勻沉降常常造成黃土高原地區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孔隙結構是土壤最重要的性質之一,它直接影響土壤的含水量、滲透性和強度等其他性質。當前,學術界普遍認為黃土鬆散多孔的開放亞穩態結構是其溼陷性的基本條件,破壞其鬆散、大孔結構理論上可以消除或減輕地基的溼陷性,因此在實際工程建設中多採用強夯、碾壓等壓實方法來對黃土孔隙進行壓密以增強地基強度,但事實表明此類人工重塑後的壓實黃土仍具有溼陷性,且壓實黃土的變形規律嚴重影響大型黃土工程的安全及穩定。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在高原上,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生物土壤結皮研究專家趙允格和她的研究團隊,每人捧著一個大盤子,走在黃土高原的梁梁峁峁上,遇見陡坡時,大家齊刷刷地蹲坐在地上,屁股蹭著黃土,一點一點往下遛,而上半身的全部力量,都用於保護手裡的樣本以零為起點,趙允格及研究團隊用10年時間反覆考察、實驗,證實生物土壤結皮在控制黃土高原退耕地土壤流失方面功不可沒
  • 劉東生院士:揭開黃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而關於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無數地質工作者在研究黃土的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問題。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例如,帕林諾夫認為黃土是洪積形成的,張伯聲教授認為黃土是湖相沉積的產物,楊傑先生認為黃土是河流衝擊形成的,一些蘇聯學者認為黃土是石灰巖風化後殘積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