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生院士:揭開黃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2021-01-09 全景科學家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而關於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無數地質工作者在研究黃土的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問題。

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例如,帕林諾夫認為黃土是洪積形成的,張伯聲教授認為黃土是湖相沉積的產物,楊傑先生認為黃土是河流衝擊形成的,一些蘇聯學者認為黃土是石灰巖風化後殘積形成的。

劉東生,我國第四紀地質學家、環境地質學家、高山和極地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提出的「新風成說」平息了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揭開了黃土形成之謎,是目前最主流的黃土成因學說,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可。

劉東生

1957年,劉東生帶隊南北方向橫穿黃土高原做了10條大路線的剖面調查。每條路大概有上千公裡,大家分成幾個人一組,一邊走一邊看一邊研究。

每天天蒙蒙亮,考察隊員就悄悄出發了,晚上頂著星星月亮隨便在一個村子落腳休息。他們沿途既要在幾十米深的大溝裡爬上爬下,觀測剖面和採集樣品,又要趕幾十裡的路程,而中午僅能靠隨身帶著的乾糧充飢。

功夫不負有心人,數個月的考察後,劉東生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他們出版了《黃河中遊黃土》《中國的黃土堆積》《黃河中遊水土保持考察報告》等書,書中對中國黃土的分布、厚度、黃土的物理化學性質等做了系統的總結。

劉東生和同事們根據戈壁、沙漠到黃土的分帶,以及黃土區黃土顆粒粒度由西北向東南逐漸變細的事實,得出黃土物質是風力搬運而來的。他們還發現黃土高原的地層、地質和巖性在廣大範圍內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

在此基礎上,劉東生大膽地將過去只強調搬運過程的「風成說」擴展為「新風成說」,對黃土物質來源、搬運過程、搬運時的風力情況、沉積時的環境風貌以及沉積後的變化等全過程進行了闡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

2002年劉東生先生在黃土高原

在「新風成說」的基礎上,劉東生解釋了黃土剖面中出現的黃土與紅土交錯堆疊現象。黃土代表是寒冷乾旱氣候時期的古土壤,紅土則代表是暖溼氣候時期的古土壤,這些現象表明了過去250萬年間黃土高原的氣候是冷暖乾濕交替出現的。

劉東生在一步步加深黃土研究的同時,也向科學界提供了大量、完整的古環境地質氣候變化的信息,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對黃土的研究使中國黃土成為古氣候變化記錄的最重要檔案庫,與深海沉積、基地冰芯並列稱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三大支柱。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劉東生與中國黃土研究》,韓家懋,《化石》2004年第二期

2.《劉東生:打開黃土萬卷書》,王丹紅 ,科學時報

3.《劉東生:穿行在黃土科峰的「無人區」》餘瑋,決策與信息

4.《揭開黃土形成之謎》,張佳靜,中國論文網

5.《就戀這把黃土 劉東生傳》,白晶,江蘇人民出版社

6.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揭開黃土高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 劉東生院士與「新風成說」
    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而關於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無數地質工作者在研究黃土的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問題。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
  • 劉東生:黃土與環境
    劉東生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1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7年成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及科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 紀念地學泰鬥劉東生:確立中國黃土新風成學說,一生嚴謹謙遜
    編者按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東區學園四,矗立著一座雕像,他是被學術界譽為「黃土之父」和「地學泰鬥」的劉東生先生。這位世界著名的地質學家、古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既是科學家,又是教育家。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裡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嘆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黃土高原位置圖黃土高原的土層厚度達到50米至80米之間,最厚的地區可達250米之上,如此厚度黃土覆蓋的高原是怎樣形成的呢?一般來說,土壤是當地巖石在風力、流水、生物等外力作用下的產物,其厚度往往也就幾米而已,但是黃土高原的土層厚度已經大大超過了地球風化殼的厚度,因此,不是當地巖石風化後的產物。
  • 隰縣黃土是寶藏!山西省新增一處國家級地質公園
    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申芯瑞報導: 3月26日,從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傳來消息,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關於同意江蘇鹽城大縱湖國家溼地公園等40處國家級自然公園新建和範圍調整的通知》,授予隰縣黃土國家地質公園資格,至此我省國家級地質公園增至11處。
  • 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安芷生畢業後,即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師從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   上世紀80年代之後,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他的研究興趣開始拓展至第四紀地質學與全球變化研究相融合的新領域。
  • 黃土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然而在這裡,就在此刻,同樣來自黃土來自風,我們將要聽到的卻是另類講述,一個迥然不同的版本——一個從事黃土研究的群體如何將深厚黃土照亮,使之成其為寶貴科學資源的另一「可能」——  當1961年在波蘭召開的第六屆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INQUA)大會上,劉東生報告《中國的黃土》引發與會者驚嘆時,涉及的還僅為山西午城黃土層中17個旋迴,屬於黃土自身所含環境信息的首度披露
  • 「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的故事——劉東生
    耳熟能詳的科學家有袁隆平、錢學森、屠呦呦等等,關於劉東生,之前根本不認識,因此對他的故事很好奇,看了《揭開黃土的奧秘——劉東生的故事》這本書之後,才知道他是從事黃土研究、致力黃河治理的人,那麼接下來就來講講書中關於他的故事吧
  • Geology:古近紀晚期北美黃土的成因
    亞洲中部地區的黃土形成於始新世晚期或始新世-漸新世(EO)轉換期間,全球變冷、副特提斯海退縮、青藏高原的隆升等地質過程,曾被認為是黃土形成的誘因。目前,以黃土為代表的風成沉積物其形成機制仍需進一步探討,這也涉及到對構造-氣候相互關係這一重要科學主題的探討。本文以美國黃土和中國黃土成因為例作簡要介紹。
  • 獨一無二的中國黃土高原,它的黃土究竟從哪來?是大風颳來的嗎?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有什麼獨特之處?黃土高原上黃土的來源從古至今一直吸引著許多地質學家和科學家。畢竟面對著這樣壯闊磅礴的黃土高原,人們在感嘆的同時也會想要揭開它神秘的面紗。這麼大面積的黃土究竟從哪來?如果不是大風颳來的,它們又是如何形成的?關於黃土的來源,地質學家們結合了非常多的知識領域進行研究,提出了20多種假說。目前信服度比較高的主要是風成說,水成說,殘積說和多種成因說。
  • 在黃土地上創新有為|重點實驗室巡禮
    今天的黃土室正快馬加鞭,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中國科學院第四紀科學與全球變化卓越創新中心」的步伐。談起實驗室未來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黃土室首任主任安芷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實驗室將繼續秉持「如履薄冰、奮發圖強」的「黃土精神」,在黃土地不斷「刷新」成績,創新有為。
  • 安芷生:從中國黃土出發,破解地球環境變化奧秘
    在2019年度陝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地環所)研究員安芷生看來,所有成績是地環所和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年努力的結果。這次獲得2019年度陝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不僅是省委、省政府對他個人這麼多年工作的鼓勵,更是對地環所研究集體的肯定。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我國是黃土分布最廣的一個國家。黃土,色黃褐,實際上是顆粒均勻的、砂粉質的黃色塵土物質,一般由易溶解的鹽類和鈣質結合組成,比較鬆散,遇水後極易崩解。我國大西北的黃土高原即由黃土構成,它厚80-120米,最大厚度可達180-200 米,覆蓋面達63萬平方公裡,堪稱世界之最。這厚厚的黃土來自何處?
  •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究其癥結,莫過於土地利用不當,破壞了黃土獨有的「點稜接觸支架式多孔結構」,進而使土壤滲透性和抗衝性能遭到破壞,其水土流失嚴重程度已躍居世界首位,年均侵蝕模數高達3720t/km2,是長江的14倍、美國密西西比河的38倍、埃及尼羅河的49倍。黃河多年平均含沙量37.6kg/m3,分別為上述河流的72倍、58倍和30倍。其多年平均輸沙量16億t,高出250萬年以來平均降塵量的100倍。
  • 千古奇觀月牙泉形成和萎縮之謎揭開
    本報蘭州11月22日電千古奇觀月牙泉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它會不會消失?怎樣搶救?這一個個謎,經原地礦部並委託蘭州水文地質中心組織多名專家勘察研究,不久前終於揭開謎底。專家們認為,其萎縮局面,採用高科技搶救,可望在明年初得到控制,免除滅頂之災。月牙泉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南5公裡的鳴沙山之中。
  • 電視劇《黃土高天》:映照黃土高原的社會變遷之鏡
    原標題:映照黃土高原的社會變遷之鏡 《黃土高天》散發著黃土高原獨有的泥土氣息,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內涵與現實意義。該劇從農業政策研究者、農民、農村幹部和農村企業家4種身份的農村代表人物入手,講述一村三代人的奮鬥故事,年代跨度大、事件體量大、現實意義大。   豐源村的改革,是中國農村40年來改革的一個生動縮影。
  • 地理動畫視頻|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黃土高原位於中國中部偏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黃土高原有複雜的形成過程,但風成過程是黃土形成的主要過程。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互碰撞擠壓的結果。
  • 黃土的妙用
    黃土是最新的地質時期(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土狀堆積物,所以其性質比較疏鬆、特殊。典型的黃土是由黃灰色或棕黃色的塵土和細粒組成,質地均一,以手搓之易成粉末,多孔隙,在乾燥時較堅硬,一旦被流水浸溼,通常容易剝落和遭受侵蝕,甚至發生坍陷。黃土從何而來?我國的黃土主要來自裏海以東,北緯35°~45°的內陸沙漠盆地地區。
  • 玄奇幻象-黃土高原之土來源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泰嶺北抵長城,涵蓋了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由於其裸露的地表缺乏植被保護,再加上夏雨集中,且多發生暴雨,地面在長期流水侵蝕下被分製得支離破碎,形成源、墚、峁等溝壑交錯其間的狀況。黃土高原的煤、石油、鋁土等礦產資源儲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