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泰嶺北抵長城,涵蓋了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由於其裸露的地表缺乏植被保護,再加上夏雨集中,且多發生暴雨,地面在長期流水侵蝕下被分製得支離破碎,形成源、墚、峁等溝壑交錯其間的狀況。黃土高原的煤、石油、鋁土等礦產資源儲量大。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集中區,因此我國成為了世界上黃王分布廣泛的地區。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青海日月山以東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都是它的範疇,約有六十萬平方千米的面積,黃士層厚度達80-120米,最大厚度可達180~200米。顆粒細,土質鬆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利於耕作是黃土的優點。盆地和河谷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播籃,農墾歷史悠久。但是這麼厚的黃土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風成說是現在影響比較大的一種觀點。持這種觀點的人從分析黃土物質的基本特點人手,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全中亞等廣大幹早沙漠區。由於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這些地區的巖石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鑽土。同時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這些地區就會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敲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黏土,則繼續向東南飄散,當風力減弱或遇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經過了物源的形成、搬運分選及堆積成土三個前後相因的歷史階段,因此它的形成是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地質綜合作用。在歷史中也有記載:公元前32年(漢帝建始元年)4月的一天,「大風從西北起,雲氣亦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但是科學家後來發現風成說對很多問題還是無法做出解釋的,如黃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黏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它不是平面模糊過渡,而是自西北向東南有規律地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

有學者認為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因此,有學者提出黃土主要是由流水作用從離高原不遠的周邊地區攜帶來堆積而成。另外,還有一種觀點否定了風成說。這種觀點認為黃土的分布高度有一個極限(高度各地不一),超過這一高度,黃土就不再出現了,這也就意味著黃土不可能是風帶來由天上落下的。

也有人認為黃土高原的黃土是「土生土長」的,既不是風成的,也不是水成的。還有人認為黃土高原的黃土是高原基巖在千萬年的風化作用下就地成土的結果。究竟這些黃土是從天而降還是就地形成的呢?人們對此各執已見,想要弄清楚黃土的「籍貫」恐怕只能依靠進一 步的科學探索了。